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初探——兼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1
作者 石本惠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6-102,共7页
尼·伊·布哈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经称他为“党的最大的理论家”、“全党所喜欢的人物。”他生活在列宁时代,经常受到列宁的教育和指点,是列宁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战友,他曾经同列宁一道探索过苏联... 尼·伊·布哈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经称他为“党的最大的理论家”、“全党所喜欢的人物。”他生活在列宁时代,经常受到列宁的教育和指点,是列宁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战友,他曾经同列宁一道探索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逝世后,他成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阐释者和捍卫者,并为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洒下了热血。在当今,为了全面研究列宁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晚年思想,回击修正主义思潮的攻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原则及其创立的社会主义,我们有必要研究布哈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哈林 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主义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十大关系到十二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系统的新发展
2
作者 张国祺 郑禹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1996年第2期30-34,共5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是这个理论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理论是一个大系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关键词 十二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二个重大关系 科学体系 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作者 杨延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S2期47-49,共3页
八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杨延虎延安大学1八大前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的探索,获得了珍贵的理论成果,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建国后,党在用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 八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杨延虎延安大学1八大前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的探索,获得了珍贵的理论成果,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建国后,党在用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但我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 文化大革命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正确路线 思想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初探
4
作者 崔焕青 《河北学刊》 1987年第5期102-107,共6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目前还处在初创阶段.建设好这门学科,对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帮助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了解我们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业,以及时代...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目前还处在初创阶段.建设好这门学科,对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帮助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了解我们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业,以及时代赋予青年一代在这一事业中的崇高责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预计,对这门学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也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内容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先后出版了若干本这类教材,有的叫《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有的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多的是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这些教材的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新学科 大青年 本学科 精神文明建设 研究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5
作者 姜文湖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6年第4期37-41,共5页
今年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四十周年。大会总结了七大以来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两次伟大胜利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任务,毛泽东率先提出并领导全党开始寻找一条... 今年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四十周年。大会总结了七大以来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两次伟大胜利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任务,毛泽东率先提出并领导全党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在八大前后探索的成果,使党获得了新的经验,加深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并由此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制定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八大路线及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设想,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八大前后 社会主义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 被引量:4
6
作者 阎树群 薛金慧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54,共5页
社会主义建设,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来看,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促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合生产力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不... 社会主义建设,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来看,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促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合生产力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不断认识自身规律、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邓小平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平衡:陈云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根本点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武安 陈永刚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5,共5页
在综合平衡中发展既是陈云经济思想的根本点,也是陈云全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根本点。深刻领会陈云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这一重要成果,对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陈云 综合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与启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及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大成 周树辉 《湖湘论坛》 2011年第6期28-36,共9页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它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它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首先提出要"以苏为鉴",并在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七大关系中提出了与苏联不同的方针政策,同时在其他三大关系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遗憾的是,毛泽东后来严重背离了《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正确思想,逐渐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然而,《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正确的宝贵思想被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可以说,《论十大关系》对于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 启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识、差异与启示:1956-1957年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再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泽学 张勇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9,共10页
在1956—1957年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央领导层和社会精英阶层在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执政能力建设、学习苏联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均有共识,但由于各自的社会位置不同而各有侧重。中央领导层的探索富于理论性和系统... 在1956—1957年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央领导层和社会精英阶层在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执政能力建设、学习苏联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均有共识,但由于各自的社会位置不同而各有侧重。中央领导层的探索富于理论性和系统性,是一种自觉的理论活动。而社会精英层则是在贯彻"双百方针"、帮助中共整风的"感召"下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在"鸣放"和"反右"运动初期曾得到中央领导层的肯定。两个层面的理论探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反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树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共4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理论界反响热烈,纷纷展开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认为,从哲学角度的解读和研究尤为必要,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切定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理论界反响热烈,纷纷展开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认为,从哲学角度的解读和研究尤为必要,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切定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才能够准确地阐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此,本刊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个重要问题从哲学的各个角度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科学发展观 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年社会主义建设史的“五个环节”和习近平的重要论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俞良早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0,共13页
100年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及实践社会主义;第二个环节,联共(布)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第三个环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100年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及实践社会主义;第二个环节,联共(布)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第三个环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四个环节,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走向邪路,发生苏东剧变;第五个环节,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习近平就如何认识这五个环节的内容和如何总结10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重要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革命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东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和森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永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997年第6期23-28,共6页
蔡和森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在认真研究中国国情、汲取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构想。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政治基础,没收外国在华资本及本国资... 蔡和森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在认真研究中国国情、汲取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构想。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政治基础,没收外国在华资本及本国资本家大企业构成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基础的主体。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落后的中国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农村个体经济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中国民族独立富强的两个途径:一是与苏俄、德国结盟,二是在主权独立完整前提下,引进外资,争取外援,自动开发中国实业。同时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立足国情,不照搬外国经验。他的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说已初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和森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 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艰辛探索的政治文化考察——毛泽东领导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回顾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荣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17-22,共6页
195 6年 9月开始的 10年 ,是毛泽东领导全党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10年。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 ,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形成的政治文化 ,传统政治文化也具有很大影响和作用。在艰辛探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 ,人... 195 6年 9月开始的 10年 ,是毛泽东领导全党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10年。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 ,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形成的政治文化 ,传统政治文化也具有很大影响和作用。在艰辛探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 ,人民群众信赖党和毛泽东的政治情感、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和崇尚变革的政治态度等 ,都起了积极影响和作用。在艰辛探索的失误和错误中 ,均平主义理想、对集体化的过分乐观认识 ,个人崇拜、自律本位和传统经学的政治思维方式等 ,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基本要点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先永 吕振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14,共4页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基本要点是指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最重要的基本观点: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基本要点是指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最重要的基本观点: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构建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于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总结借鉴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需要借鉴“斯大林模式”的历史经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又中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10,共4页
本文扼要论述了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成败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指出 2 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原经济文化落后国家 2 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 ,仍然需要借鉴这些历史经验。
关键词 斯大林模式 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居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8,共4页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认识,必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践的合目的运行模式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剑英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17,共7页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合目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执行操作 运行模式 实践方案 实践目标 决策指令 利益观 决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道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明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6-30,共5页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苏论战不但中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的、正确的探索和改革,而且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促成了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苏论战不但中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的、正确的探索和改革,而且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促成了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为了"反修防修",毛泽东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走向十年内乱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论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代表”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玉珍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41,共3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建设统一起来 ,揭示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的三个方面 ,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并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深刻的科学的内涵。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建设统一起来 ,揭示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的三个方面 ,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并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深刻的科学的内涵。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新中国成立初中共代表团的访苏体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仕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126,179,共13页
1950年,中共组织工作者代表团、中共宣传工作者代表团先后访问苏联。向往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心理上强化了代表团成员建设新中国的使命感;苏方高规格接待,细致周到地安排参访和生活日程,热情的仪式活动以及双方互赠礼物的积极互动酝... 1950年,中共组织工作者代表团、中共宣传工作者代表团先后访问苏联。向往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心理上强化了代表团成员建设新中国的使命感;苏方高规格接待,细致周到地安排参访和生活日程,热情的仪式活动以及双方互赠礼物的积极互动酝酿出代表团成员友好、愉快的心情;通过考察苏联的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工业大生产、集体农庄等,代表团成员感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苏联社会的美好,坚定了向苏联学习的信念,“苏联的道路,就是我们的道路”成为他们当时真切的心声。这样的心理、心情与心声共同构成了中共代表团访苏的情感体验并作用于代表团成员学习苏联的活动中,促进了他们确立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学习目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他们回国后传播苏联知识与移植苏联制度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建设 访苏体验 中共代表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