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复归与重塑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庆五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11,共8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新确立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同时,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探索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进程。首先,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既是对过去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认识上脱离实际的根本否定,又拉开了新时期我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新确立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同时,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探索社会主义价值性的进程。首先,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既是对过去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认识上脱离实际的根本否定,又拉开了新时期我党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重新探索的序幕;其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把过去被颠倒的社会主义价值秩序重新颠倒过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回归的第一步;再次,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两个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确立,科学地、有序地建构起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在结构,完成了新时期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内容的重塑;其四,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邓小平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一届三中全会 共同富裕 什么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确立的依据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石文斌 《湖湘论坛》 2012年第4期24-28,共5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有自己的价值目标,即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确立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依据;应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推进其在我国的实现。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 依据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目标的人民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史家亮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共5页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坚持把"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价值目标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的自由...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坚持把"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价值目标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落实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目标的人民性。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价值目标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目标 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理论: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的价值重构
4
作者 王庆五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3-26,共4页
社会主义的价值性,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建构在以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深入分析而得出的一种结论,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合理、更加... 社会主义的价值性,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建构在以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深入分析而得出的一种结论,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合理、更加公正、更有效率的社会。邓小平建设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邓小平理论 发展生产力 价值结构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面向21世纪 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 思想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5
作者 孙代尧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29-30,共2页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孙代尧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关系问题,是当前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甚至可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价值目标的实现带来负...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孙代尧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关系问题,是当前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甚至可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价值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与社会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人的依赖关系 价值取向 人的独立性 民主政治 集体主义 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发民 高锋 阎树群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9,共5页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杨发民,高锋,阎树群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而又为社会普遍认同的鲜明价值导向。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杨发民,高锋,阎树群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而又为社会普遍认同的鲜明价值导向。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表明,我国社会结构特别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价值主体 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民群众 “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于当今世界文明的伟大探索──试论当代中国对传统社会主义认识的超越
7
作者 王庆五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52,共5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认识 人类文明 资本主义 邓小平 “左” 社会主义的认识 发展生产力 当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哲学思考 被引量:8
8
作者 何中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3,共11页
市场经济具有主体性和反主体性双重效应。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无可回避的选择。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传统社会和文化背景又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苦于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就主体性效应而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 市场经济具有主体性和反主体性双重效应。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无可回避的选择。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传统社会和文化背景又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苦于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就主体性效应而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就反主体性效应来说,它们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特殊使命。应当克服和避免固守于社会主义抽象理念而拒斥市场经济和夸大市场经济作用而无视社会主义原则能动制约的错误倾向,既使市场经济的主体性效应升华为广义的人文精神,又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严格限制在纯经济领域,最大限度地抵制人的物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原则 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充分发展 负面效应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主义制度 人类社会发展 物质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私营经济剥削现象的价值分析
9
作者 毛三元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5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剥削现象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价值分析 资本主义 营经济 科学社会 发展生产力 历史辩证法 价值体系 社会生产力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观变革多元趋向与一元导向
10
作者 冯文凡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9-41,共3页
价值观变革多元趋向与一元导向○冯文凡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对什么是最重要、最值得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价值观联系着人的直觉,影响着人的信念和选择标准,在一... 价值观变革多元趋向与一元导向○冯文凡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对什么是最重要、最值得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价值观联系着人的直觉,影响着人的信念和选择标准,在一定客观现实基础上,也决定着人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变革 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 价值创造 人民群众 集体主义 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照竞争的要求设计目标体制和改革战略
11
作者 翁君奕 《湖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2期25-25,共1页
竞争是一种复杂的市场现象。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等等都直接影响着竞争。从经济角度考察,我们可以把支配竞争的变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基因性变量:企业经营目标。我国企业改革说到底是要找到一个既确立利润最大化目标又符合合... 竞争是一种复杂的市场现象。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等等都直接影响着竞争。从经济角度考察,我们可以把支配竞争的变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基因性变量:企业经营目标。我国企业改革说到底是要找到一个既确立利润最大化目标又符合合理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企业制度。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战略 社会文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竞争 直接影响 三个层次 经济制度 经济政策 国企业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清华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8-9,共2页
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再认识○曾清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人类社会... 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再认识○曾清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两个文明的发展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生产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物质生产 两手抓 人的全面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