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垦区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以海南省八一农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庭筠 张小林 +2 位作者 李红波 胡晓亮 程叶青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垦区是一种特殊的以开发区域水土资源并进行专业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社会区域,海南垦区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垦区,其转型面临较大的社会—经济脆弱性风险。该文以海南省八一农场为案例,基于访谈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厘清社会—经济系统脆... 垦区是一种特殊的以开发区域水土资源并进行专业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社会区域,海南垦区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垦区,其转型面临较大的社会—经济脆弱性风险。该文以海南省八一农场为案例,基于访谈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厘清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从农户视角划分脆弱性类型,运用Q方法探究脆弱性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八一农场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因子主要包括收入水平、生活环境、政策制度、基础设施。②隐性失业风险的形成与再就业问题的低效应对以及改革进程中管理体制不完善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加剧了社会系统脆弱性风险;转型困难与收入不稳定降低了应对能力,农户对热带经济作物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响应加剧了经济系统脆弱性风险;社会与经济子系统及其脆弱性的交互作用构成八一农场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脆弱性。③建立健全职工权益保障、土地优化配置、人才引进和产业转型等机制体制是降低垦区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社会—经济系统 驱动机制 Q方法 垦区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康玲芬 李明涛 李开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模糊隶属度函数等方法建立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西北...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模糊隶属度函数等方法建立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兰州市为例,定量估算兰州市2008-2012年生态、经济、社会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而探讨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类型总体上属于中级协调水平,协调度的动态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在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严守生态红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将为兰州市及其他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隶属度函数 综合发展水平 协调发展模型 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被引量:9
3
作者 齐顾波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47-60,共14页
农业绿色发展,融合了“传统+现代+前沿”的技术基础、重新评估生态价值的“绿色经济”、经济回嵌社会的市场信任关系的建立;实践中呈现为生态技术示范与应用、生态农产品价值挖掘和品牌创建、生态农业营销创新促进资源共享与收益分配均... 农业绿色发展,融合了“传统+现代+前沿”的技术基础、重新评估生态价值的“绿色经济”、经济回嵌社会的市场信任关系的建立;实践中呈现为生态技术示范与应用、生态农产品价值挖掘和品牌创建、生态农业营销创新促进资源共享与收益分配均等化等案例。兼顾农业生产率、生态效应、环境公平与社会均衡的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的网络路径,可以将不同主体目标下的行动纳入一个层面,打破各主体间分隔、促进相互沟通、增进信任、整合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网络路径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陶德双 罗明灿 +3 位作者 岳彩荣 徐吉洪 卢颖钰 邓喜庆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31,48,共7页
为统筹“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该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区域8县(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系统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区域整体和县域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12—2... 为统筹“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该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区域8县(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系统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区域整体和县域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12—2021年,区域整体和8县(市)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水平地域差距明显。整个区域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度失调状态进入勉强协调状态,协同发展从低水平阶段进入了磨合阶段。香格里拉市进入较高水平阶段,玉龙县和兰坪县进入磨合阶段,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维西县和德钦县等5县(市)仍处于颉颃阶段。自然保护地体系综合评价指数显著高于经济、社会体系综合评价指数,但水平都很低。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深入探索区域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路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并流” 自然保护地—经济社会系统 协同发展 综合评价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5
作者 孔伟 任亮 +2 位作者 刘璐 李艳龙 刘海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1-218,共8页
[目的]对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区旅游地降低脆弱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构建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同时,... [目的]对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区旅游地降低脆弱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构建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引入线性加权法、自然断点法、障碍度模型对2017年京津冀生态涵养区23个县域单元旅游地脆弱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综合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2710,呈现轻度脆弱状态;各研究单元的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生态脆弱性指数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且较为集中;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城乡收入差距比、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从业人员是阻碍涵养区旅游地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结论]目前,研究区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通过对其脆弱性影响因素的有效识别,提出紧抓发展机遇,缩小城乡差距,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区域联动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脆弱性 京津冀生态涵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秦涛 朱庆福 +3 位作者 朱彩霞 李娜 梁佳乐 王瑞雪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1-208,共8页
立足干旱区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总要求,以新疆荒漠化治理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引入耦合协调模型以及GM(1,1)预测模型测度系统耦合协调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情况,构建荒漠化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立足干旱区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总要求,以新疆荒漠化治理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引入耦合协调模型以及GM(1,1)预测模型测度系统耦合协调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情况,构建荒漠化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荒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内在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通过荒漠化工程的实施,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逐步发展到协调发展阶段,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仍处于不断协调过程中。GM(1,1)模型预测表明,未来5年三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治理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耦合效应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武县、绥德县、神木市和淳化县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姜悦 侯现慧 +2 位作者 刘国彬 吴阳 王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4-243,共10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长武县、绥德县、神木市和淳化县2001—2019年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长武县、绥德县、神木市和淳化县2001—2019年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剪刀差法研究该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上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步上升,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持续升高;生态和经济系统、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剪刀差值逐年降低,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且基本实现了协调发展。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年减弱。[结论]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和经济系统、生态和社会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生态环境依然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稳固和发展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缓解经济和生态系统、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仍然是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剪刀差 耦合协调模型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被引量:70
8
作者 白中科 师学义 +3 位作者 周伟 王金满 赵中秋 曹银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推法等。研究结果:(1)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国际语境分析为基础,科学诠释中国新时期人工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内涵与外延;(2)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分析与科学论证为基础,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等各阶段均植入生物多样性的理念,能有效提升人工支持引导自然修复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3)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角度,提出了根据现状调查、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及标准等,确定"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为主的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类型,以及可选取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模式;(4)从国情与国土空间地理格局、生活与土地利用方式、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通过土地整治和生物措施提高自然修复速率与效果的人工支持引导路径和关键方法。研究结论:人工支持引导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速率和效果,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因此,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中应考虑人工支持引导措施并验证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修复 人工协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适宜度在绿洲人口问题上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唐海萍 李自珍 王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134-137,共4页
本文从生态位及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出发,建立了计测公式C=Φ(Xa,Xk),并将之应用于绿洲建设中的人口问题,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人口控制与绿洲开发协调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位 适宜度 人口问题 生态因子 绿洲开发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资源位 生态学 武威地区 资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黄土丘陵区协调发展预测评估——以志丹县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党晶晶 孙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3-148,共6页
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以志丹县水土保持及退耕还林(草)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因果关系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预测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了1997—2014年志丹县的生态指数、经济... 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以志丹县水土保持及退耕还林(草)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因果关系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预测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了1997—2014年志丹县的生态指数、经济指数、社会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分别对2015—2019年生态指数、经济指数、社会指数进行预测,并采用变异系数协调发展模型评估其协调发展状态。结果表明:志丹县在2015—2019年,生态、经济、社会指数预测值呈稳定上升趋势,按上升速率排序为:社会指数>经济指数>生态指数,三个系统间协调发展预测值均呈上升态势,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协调度,依据预测结果,在2015—2019年期间,志丹县应在巩固现有生态修复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民营经济,并加大对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等,从而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 退耕还林(草)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协调发展预测模型 志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