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党—国家—社会”视阈下新时代农村治理探究
1
作者 韦燕 廖和平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5年第4期7-12,共6页
【目的】探析新时代农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为提高农村治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新时代农村治理的价值意蕴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新时代农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进路。【结果】积极推动新时代农... 【目的】探析新时代农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为提高农村治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新时代农村治理的价值意蕴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新时代农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进路。【结果】积极推动新时代农村治理,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乡镇政府协同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等方面展现出丰富的价值意蕴。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治理还存在组织力弱化导致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效果不佳、“有效权力”与“无限责任”降低乡镇政府治理效率、人口大规模流动阻滞农村发展等现实困境,减缓了全面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结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亟须多措并举,综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权力下放,破解乡镇政府“无限责任”困境;凝聚共识,优化村民回归路径,以此实现新时代农村治理的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国家社会 新时代 农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领共治的机理: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形态探析
2
作者 方雷 卢腾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82,F0002,159,共16页
党的领导作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不仅体现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践维度,还在治理形态层面彰显党作为领导核心的理论创新。立足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框架而提出的党领共治概念,既是对党政体制下“一核多元”基层社... 党的领导作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不仅体现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践维度,还在治理形态层面彰显党作为领导核心的理论创新。立足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框架而提出的党领共治概念,既是对党政体制下“一核多元”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描述性概括,也是一种对政党如何引领多元主体实现社会共治的理论阐释,其建构逻辑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逻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相较于多中心治理和科层制治理,党领共治在权威分布、决策模式、组织结构、治理方式和价值目标等特征方面呈现出其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逻辑。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党领共治主要通过政治统领、组织嵌合以及社会整合三种机制展开,并在基层社会场域中实现了治理权威的统筹引领、治理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治理主体的协同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领共治 基层社会治理 “政党—国家社会”关系 实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的国家视点 被引量:5
3
作者 任东升 焦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2,共13页
“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体系的提出为译者行为批评提供了“国家”视点。国家翻译实践是一国翻译实践史之主流,因此有必要从国家视点出发,对译者行为进行考察。本文通过对翻译史上玄奘译经等翻译实践的再检视发现,翻译可以上升为“国家行为... “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体系的提出为译者行为批评提供了“国家”视点。国家翻译实践是一国翻译实践史之主流,因此有必要从国家视点出发,对译者行为进行考察。本文通过对翻译史上玄奘译经等翻译实践的再检视发现,翻译可以上升为“国家行为”,既是语际实践,也是话语实践和政治实践。国家视点的译者主体可扩展为“国家—机构—译者共同体—个体译者”多位一体,译者属性与类型呈现出三维特征。国家视点的译者行为是以国家利益和国家价值的实现为导向的行为,个体译者行为与译者共同体行为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国家—共同体—个体译者”意志体间的密切联系。在文本、语言、行为和社会之外,引入国家视点,构建“语言—社会—国家”三维一体的译者行为批评模式,可为译者主体性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带来新启发,更好地实现国家翻译实践理论的批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视点 国家翻译实践 译者行为批评 “语言—社会—国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民自治视阈中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法理分析——一种与政府主导推进型法治国家建设路径中理性安排制度冲突的视角 被引量:5
4
作者 唐鸣 胡建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7,共5页
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路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推进型,但村民自治视阈中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为基层社会的重要治理机制,在自下而上的社会演进型路径中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推进型... 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路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推进型,但村民自治视阈中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为基层社会的重要治理机制,在自下而上的社会演进型路径中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推进型的法治国家建设路径的理性安排制度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国家的抵制与融合;自治权对行政权的消解与平衡;权利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建设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社会—国家 自治权—行政权 权利—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社会公德条款的规范阐释 被引量:1
5
作者 秦小建 朱俊亭 《交大法学》 CSSCI 2022年第2期42-58,共17页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相善其群,现代社会公德指向一种整合性的功能要求,在多元的个体道德取向和社会共同道德要求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宪法作为共同体的组织规则,需要在“...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相善其群,现代社会公德指向一种整合性的功能要求,在多元的个体道德取向和社会共同道德要求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宪法作为共同体的组织规则,需要在“个体—社会—国家”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持续性整合。基于社会公德的整合作用,宪法将其纳入规范体系,促进其整合功能实现。宪法社会公德条款承载着个体实现社会化、维系社会共同体、作为个体与国家的联结中介等理想功能。然而,由于相关文本的规范品格未获充分确认,文本表述不够清晰,实施动力略显不足,导致其功能受到一定阻滞。应当在规范目标的导引下,依托宪法解释,确认宪法社会公德条款的规范品格,阐明其规范内涵,并夯实规范实施的社会基础,促进其理想功能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德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整合 宪法解释 “个体—社会—国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宪法整合机制的职业伦理 被引量:3
6
作者 秦小建 朱俊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73,共10页
在以职业为中心的经济社会结构下,职业组织是一种"真实的社会群体",职业伦理亦构成一种宪法整合机制,发挥着对个体进行教化、为社会团结提供道德资源以及联结国家与个体的功能。然而,现代职业生活的"非道德性"和&qu... 在以职业为中心的经济社会结构下,职业组织是一种"真实的社会群体",职业伦理亦构成一种宪法整合机制,发挥着对个体进行教化、为社会团结提供道德资源以及联结国家与个体的功能。然而,现代职业生活的"非道德性"和"去道德化",在职业伦理的德性要求和对自身利益的超越性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张关系。职业伦理非但不能在促进宪法整合这一维度上有所作为,反而在最基础的职责履行和职业道德层面上不尽如人意。职业伦理若要发挥宪法整合功能,必须具有一种立足于职责基础上面向社会团结和国家组织的宪法视野,强调德性与规范的融合,通过外部监督强化他律,在尊重职业自主性前提下的国家适度干预,这构成职业伦理实现宪法整合功能的三个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伦理 宪法整合 职业组织 个体—社会—国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