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交平台的时尚流行偏好与机构预测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1
作者 刘丽娴 陈明 +1 位作者 李浩 向忠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为了分析流行趋势机构预测结果与消费者时尚流行偏好的差异,以WGSN、亦服科技、蝶讯网这3家在时尚趋势预测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梳理目前国内外消费者时尚偏好、时尚流行趋势预测的研究现状,以小红书、微博作为消费者偏好... 为了分析流行趋势机构预测结果与消费者时尚流行偏好的差异,以WGSN、亦服科技、蝶讯网这3家在时尚趋势预测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梳理目前国内外消费者时尚偏好、时尚流行趋势预测的研究现状,以小红书、微博作为消费者偏好数据源,利用文本挖掘、关键词频统计、相似性分析等方法,将3组基于专家转述的流行趋势关键词分别与平台趋势关键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组基于专家转述的流行趋势关键词与平台趋势关键词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蝶讯网的预测结果与消费者偏好相似度较高,其次是亦服科技,WGSN的预测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较大。可为时尚趋势预测行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时尚偏好 趋势预测 社交平台 文本数据 差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法融合的社交平台辟谣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熊思奇 夏志杰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3,共9页
[研究目的]为提高社交平台辟谣效果,探究平台辟谣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以期为平台提供更为有效的辟谣策略。[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启发-系统模型构建影响社交平台辟谣效果的12个前因条件变量;采用5种机... [研究目的]为提高社交平台辟谣效果,探究平台辟谣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以期为平台提供更为有效的辟谣策略。[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启发-系统模型构建影响社交平台辟谣效果的12个前因条件变量;采用5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合SHAP可解释框架分析并提取核心变量;运用fsQCA对核心变量进行归因,得出提高辟谣效果的多重组态路径。[研究结果/结论]结果发现,来源影响力、辟谣微博的情感倾向以及是否是热门话题是社交平台有效辟谣的核心条件变量,并存在5条高效的辟谣路径及其归因模式,为社交平台辟谣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平台 网络谣言 辟谣微博 归因分析 情感倾向 热门话题 可解释机器学习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动中隐蔽性数字剥削的深层逻辑解蔽——以社交平台劳动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绍勇 王雨晨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8,共10页
社交平台劳动是数字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用户使用社交平台服务的同时无偿生产数字产品的一种新型劳动。随着社交平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交平台劳动中可能存在隐蔽性的剥削,这种隐蔽性源自用户对所从事数字劳动的认... 社交平台劳动是数字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用户使用社交平台服务的同时无偿生产数字产品的一种新型劳动。随着社交平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交平台劳动中可能存在隐蔽性的剥削,这种隐蔽性源自用户对所从事数字劳动的认知偏差。首先是“我选择”,潜在用户根据平台提供的服务主动选择成为平台用户,用户会因为自己消费者的身份而忽视自身的生产者身份。其次是“我获利”,用户关注获得了平台提供的服务,而忽视平台方与用户之于数据劳动产品的操作权限是不平等的。最后是“我需要”,用户关注平台的使用体验,而忽视了平台造成的用户依赖,最终被社交平台支配。也就是说,社交平台劳动的复杂性导致了用户的认知偏差,且这种偏差在平台资本逻辑的驱动下被不断加深,致使其中的数字剥削变得秘而不宣。因此,对隐蔽性数字剥削的深层逻辑解蔽,将成为对社交平台劳动中隐蔽性数字剥削进行道德谴责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剥削 社交平台劳动 数字劳动 隐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数字社交平台的媒介化交往悖论
4
作者 曾庆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人类世界从“媒介化”走向“深度媒介化”乃至“全面媒介化”的过程,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依赖媒介的同时,也被媒介悄然改变,并渗透着媒介逻辑,立足于移动数字社交平台的媒介化交往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两面性。在... 人类世界从“媒介化”走向“深度媒介化”乃至“全面媒介化”的过程,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依赖媒介的同时,也被媒介悄然改变,并渗透着媒介逻辑,立足于移动数字社交平台的媒介化交往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两面性。在移动数字社交平台用户的媒介化交往中,存在着诸多悖论,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人类一方面享受万物互联带来的连接便利,另一方面由于深度连接产生的社交倦怠而渴望“断连”,因此不得不在“被看见”和“被遗忘”之间反复纠结。媒介化交往实践中,大众在众声喧哗之后陷入“群体性孤独”,因此有必要思考媒介化交往和传统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在未来,面对无法破解的媒介化交往中的悖论,人类需要发挥主体性作用,成为技术的尺度,从而构建一个良性有序的交往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数字社交平台 媒介化交往 媒介逻辑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网络表征与未来路向——以微博、抖音、“B站”网络社交平台为例
5
作者 徐用祺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4,共8页
本文以“李子柒回归”现象为切入点,探讨当代青年在网络空间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及其表现。采用网络民族志方法,对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的247.84万条用户评论数据进行了爬取和筛选,最终提取相关样本10.64万条,并借助Nvivo... 本文以“李子柒回归”现象为切入点,探讨当代青年在网络空间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及其表现。采用网络民族志方法,对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的247.84万条用户评论数据进行了爬取和筛选,最终提取相关样本10.64万条,并借助Nvivo软件完成三级编码。研究发现,当代青年通过网络话语中的文化共鸣、传统文化中的数字化传播、社交互动中的情感共建和网络社群中的认同强化,展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认同。信息流动的去中心化、虚拟空间的情感共鸣、社交网络的身份建构以及网络平台的互动性是其文化认同的底层逻辑。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深化数字化展示,构建文化沉浸式体验;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强化青年文化参与;优化社群互动机制,构建共享文化场域;加大教育与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传承的制度化发展等实践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青年 文化认同 网络社交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校内社交平台建设推动高校网络空间治理的探索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冉 王威暘 涂盛鸣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3,共3页
当前,高校网络空间治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文章基于清华大学“1911星球”社交平台的建设运营实践,探讨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建设高校官方“互联网社区”推动高校网络空间治理,创新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治理模式和开展网络思政的新范式。
关键词 高校 网络空间治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校内社交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社交平台信息裁量权的生产、风险与规制
7
作者 马治国 白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5-75,共11页
大型社交平台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与国家权力相当的私权力。这种私权力的本质是信息权力,并且因大型社交平台对信息的裁量行为而具有信息裁量权的“自治酌裁”和“审量控制”的双重面向。信息裁量权来源于技术赋权、立法确权、司法放... 大型社交平台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与国家权力相当的私权力。这种私权力的本质是信息权力,并且因大型社交平台对信息的裁量行为而具有信息裁量权的“自治酌裁”和“审量控制”的双重面向。信息裁量权来源于技术赋权、立法确权、司法放权、行政授权和用户让权,并通过“行动权—控制权”两个维度重塑数字空间“公权力—私权力—私权利”的三元结构,其在行动权维度表现为数据采集权、算法设计权和规则制定权,在控制权维度表现为议程设定权和影响决策权。同时,大型社交平台滥用信息裁量权会引发冲击正当程序和侵蚀权力(利)的双重法律风险。因此,有必要围绕“行动权—控制权”两个维度进行法律规制,以程序性规则限制行动权的实施,以实体性义务规制控制权的行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平台 信息裁量权 私权力 控制权 行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平台不平衡文本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姜钰棋 侯智文 +2 位作者 王一帆 翟晗名 卜凡亮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70-2383,共14页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海量网络数据中筛选提取有效信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然而,从社交平台收集的文本数据存在有效信息类别数据量少、类别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提出SimDyFeFL方法解决中文应急关联文本识别...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海量网络数据中筛选提取有效信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然而,从社交平台收集的文本数据存在有效信息类别数据量少、类别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提出SimDyFeFL方法解决中文应急关联文本识别任务的数据不均衡问题,EdaDyFeFL方法解决英文网络暴力检测任务的数据不均衡问题。采用SimBERT与EDA方法将类间差异较大的原始数据增强至类间数量相近后,融合加入动态反馈过程的Focal Loss函数对各类别加权,并设计BERT、RoBERTa与BERT_DPCNN作为文本分类模型进行三个阶段的对比实验,证明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在中、英文两个真实数据集上的大量实验表明,使用SimDyFeFL与EdaDyFeFL改进后的文本分类模型综合性能提升显著,中文模型准确率最高提升7.70个百分点,英文模型准确率最高提升5.15个百分点。与Kaggle平台已有研究取得的最好成绩相比,英文模型准确率高出了2.92个百分点,Macro F1值与Weighted F1值分别高出2.83个百分点与2.9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平台文本分类 不平衡数据处理 SimBERT EDA Focal L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社交平台的算法治理 被引量:3
9
作者 赵秀赞 余丽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1,共9页
算法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指令。以算法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交平台,既是私主体,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场域。在微观层面,算法的非中性作用催生“信息茧房”;在中观层面,算法权力负效应侵蚀社会利益;在宏观层面,算法安... 算法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指令。以算法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交平台,既是私主体,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场域。在微观层面,算法的非中性作用催生“信息茧房”;在中观层面,算法权力负效应侵蚀社会利益;在宏观层面,算法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强关联。然而,传统网络社交平台算法治理模式存在滞后性、碎片化和有限性的局限,网络社交平台民意的算法反馈环节仍需要改进,整合多元民意的算法能力待提升,网络社交平台算法未能有效解决非理性的参与。为此,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理念、技术与执行三个层面完善网络社交平台算法治理体系。具体包括秉持敏捷治理理念,加强算法治理的双向性沟通;运用多重治理工具,优化算法以统筹多元化发声;合理划分责任边界,增强算法治理制度的执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 网络社交平台 算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规制”到“元规制”:社交平台用户生成内容治理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82,共10页
面对社交平台上海量用户生成内容,传统“规制”模式的不足越发凸显:有害内容传播与平台自治之间存在张力;“保护”用户的同时也“侵害”其基本权利;对“可见性”的争夺破坏了“公平性”。为了寻求破局之道,引入“元规制”理论视域和实... 面对社交平台上海量用户生成内容,传统“规制”模式的不足越发凸显:有害内容传播与平台自治之间存在张力;“保护”用户的同时也“侵害”其基本权利;对“可见性”的争夺破坏了“公平性”。为了寻求破局之道,引入“元规制”理论视域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勾勒治理范式的转型方向:继续明确平台定位与责任,实行间接问责;规范并公开内容调节的程序,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推动内容矫正的公平性、可问责性和透明度,形成各主体被平等对待的压力。本文发展了内容治理的三个维度,将其置于“元规制”视域下进行审视,旨在描摹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助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公平公正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治理 内容矫正 《通讯规范法》 社交平台 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摇摆”:社交平台使用者的惯习演变、动机逻辑与伦理反思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艳丽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0,共6页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围绕社交平台进行摇摆,以使用者身份熟练地玩转媒介指尖游戏,从过往的完成场所迁徙需要数月时间,到现在完成“平台摇摆”行为只需一秒,对社交平台与自我需求之间连接的可供性熟稔于心。文章从“平台摇摆”行为出发...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围绕社交平台进行摇摆,以使用者身份熟练地玩转媒介指尖游戏,从过往的完成场所迁徙需要数月时间,到现在完成“平台摇摆”行为只需一秒,对社交平台与自我需求之间连接的可供性熟稔于心。文章从“平台摇摆”行为出发,深入探索社交平台使用者的惯习演变、动机逻辑与伦理反思。研究认为,“平台摇摆”行为的演变由场景生态占位,继而出现从过度特化到逐渐泛化的摇摆现象。而媒介资源与媒介生态间的相互勾连是使用者产生摇摆行为的主要动机逻辑,使用者在摇摆期间也会发生关系消解、个体时间模糊等脱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摇摆 社交平台 媒介化生存 惯习 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平台功能可供性对电商平台引流效果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杰 薛艳梅 +1 位作者 杨好伟 兰旻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97-100,共4页
社交平台的特性决定其具有将用户引流至电商平台的能力。若社交平台较为开放,即用户间可以自由交流、互动,则其更容易与用户形成较好的关系强度。关系强度的增加能够使得用户更愿意相信社交平台中的引流信息,从而达到引流目的。然而,目... 社交平台的特性决定其具有将用户引流至电商平台的能力。若社交平台较为开放,即用户间可以自由交流、互动,则其更容易与用户形成较好的关系强度。关系强度的增加能够使得用户更愿意相信社交平台中的引流信息,从而达到引流目的。然而,目前部分电商平台对于社交平台在引流方面的作用还缺乏深刻认知。因此,本文通过对235个被试进行测试,探索了社交平台功能可供性对引流效果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社交平台功能可供性、用户信任、关系强度均能显著正向促进分享链接查看意愿。社交平台功能可供性、关系强度显著正向促进用户信任。社交平台功能可供性、用户信任显著正向促进关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可供性 引流效果 社交平台 电商平台 可视性 可编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交平台在脑血管危重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明 史中华 周建新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5期455-456,共2页
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在手机、电脑上随时分享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等多种资源,并实时互动。医学教育便是基于各种临床相关数据的分析、讨论进一步展开的,因此网络互动的实时、快捷、多样性极大地迎合了临... 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在手机、电脑上随时分享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等多种资源,并实时互动。医学教育便是基于各种临床相关数据的分析、讨论进一步展开的,因此网络互动的实时、快捷、多样性极大地迎合了临床医学教学的需要。脑血管危重症患者病情具有复杂多变,相关监测数据庞杂、形式多样的特点,要完善掌握患者病情特点,做出确切判断并迅速做出临床决策,需要不间断的床边观察,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重症监护病房采取轮班制,且低年住院医师、实习和进修医师同时承受科研、科室轮转和学校理论学习的压力,每日床边仔细评估患者,学习临床技能面临极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交平台 脑血管 危重症 教学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与承认:青年健身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的身体表达与互动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永康 马思奥 郭立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在符号互动理论、认同理论、承认理论基础上形成整合性分析框架,对青年健身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身体表达与互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健身者简单的身体表达蕴含着复杂的动机与策略,同时身体表达、互动与自我认同及社会... 在符号互动理论、认同理论、承认理论基础上形成整合性分析框架,对青年健身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身体表达与互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健身者简单的身体表达蕴含着复杂的动机与策略,同时身体表达、互动与自我认同及社会承认有着密切的联系。健身无疑使健身者的身体发生了积极改变,但是被消费主义文化裹挟的身体呈现出等级化,由此引起他者蔑视与自我贬低,并对人们的身体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了身体伦理观的不正义。基于此,倡导在承认与对话的基础上构建正义的身体伦理观,构建以尊重、包容差异为核心的身体承认共同体,促进人际之间的平等对话,致力于重塑包容性的身体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身群体 网络社交平台 身体表达 身体互动 认同 承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牛强 董正哲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6-51,共6页
规划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进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全面深入的公众参与往往意味着高昂的社会成本,从而制约了它的开展。而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在我国的高度普及和灵活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契机,提供了一种更加简便、高效、... 规划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进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全面深入的公众参与往往意味着高昂的社会成本,从而制约了它的开展。而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在我国的高度普及和灵活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契机,提供了一种更加简便、高效、深入、低成本的方法。文章在总结已有案例的基础上,从移动社交平台的社交功能、媒体功能和平台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了它在规划公众参与中的作用,包括公众讨论、利益抱团、信息传播、信息互动、个体发声、趣味参与、问卷投票、众包调研和扩展挂接等。在此基础上,从规划的准备期、编制期和执行期三个阶段出发,探索了利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全周期公众参与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以便规划师更好地去利用这一大众化的工具去开展城市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 移动社交平台 众包 众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平台+电子商务”模式的用户采纳意愿模型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全瑜 张艺茹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92-95,共4页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社交平台的扩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撑作用.依赖于上述技术与社交平台的融合,以往的电子商务向移动端进行延伸,出现了微博买卖、微信商城、QQ交易等创新形式,用户能够以此维持社交与商务的兼顾平衡....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社交平台的扩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撑作用.依赖于上述技术与社交平台的融合,以往的电子商务向移动端进行延伸,出现了微博买卖、微信商城、QQ交易等创新形式,用户能够以此维持社交与商务的兼顾平衡.本文借助于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UTAUT)研究上述两者结合下的用户采纳意愿,归纳出如感知风险、信任、感知乐趣等决定性要素.在初期依据互联网上的调查问卷方式获取数据之后,通过SPSS、AMOS工具解析得到的大量问卷,明确类似于感知风险、信任、感知乐趣的各要素在用户采纳意愿上的正负向引导效用,为今后社交平台内商业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即加强品牌打造和用户信任,拓展针对性的服务,避免过高感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用户采纳 UTAUT模型 社交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引用社交平台个人信息的规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金 张艺真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9-62,共4页
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频繁引用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个人信息,没有权衡好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的边界,引发诸多法律和新闻伦理问题,遭到来自媒体行业和社会的普遍谴责。文章分析了媒体的社交信源使用所引发的争议性问题,从法律保护和新... 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频繁引用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个人信息,没有权衡好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的边界,引发诸多法律和新闻伦理问题,遭到来自媒体行业和社会的普遍谴责。文章分析了媒体的社交信源使用所引发的争议性问题,从法律保护和新闻伦理两方面梳理成因,探讨媒体在社交平台个人信息使用中如何更好地遵循新闻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平台个人信息 个人权益 公共利益 新闻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消费者吸引力导向模型的企业社交平台营销策略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薇 裴琳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59-60,共2页
文章从近年来兴起的企业虚拟化社交平台营销模式分析出发,通过对消费者产品关注、意向购买、咨询议价、综合选择以及订单形成五个消费环节建立消费者吸引力模型AICPO,研究企业利用社交平台激发消费者购物的作用因子,并利用Eviews6.0软... 文章从近年来兴起的企业虚拟化社交平台营销模式分析出发,通过对消费者产品关注、意向购买、咨询议价、综合选择以及订单形成五个消费环节建立消费者吸引力模型AICPO,研究企业利用社交平台激发消费者购物的作用因子,并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了调查数据的样本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参与企业社交平台营销受到其舆论公关效果的冲击作用较强,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和分享性具有对消费者购物欲望的正刺激作用,企业利用此研究结果可促进社交平台营销效益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平台营销 AICPO模型 消费者吸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交平台的移动支付对消费者网购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蒋晓平 吴敏 马小龙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69-71,共3页
本文基于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以感知风险、信任等理论作为参考,最终构建基于社交平台的移动支付对消费者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通过调查收集了529份有效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构建的研究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 本文基于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以感知风险、信任等理论作为参考,最终构建基于社交平台的移动支付对消费者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通过调查收集了529份有效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构建的研究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平台 移动支付 消费者网购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关系网络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研究——基于微信与QQ用户的资料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陈莹盈 林德荣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103,共15页
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旅游分享已成为当下旅游者的行为偏好,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微信、QQ这类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国内学界对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的研究随之日增,但少有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地揭示旅游分享行为的过程与动因... 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旅游分享已成为当下旅游者的行为偏好,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微信、QQ这类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国内学界对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的研究随之日增,但少有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地揭示旅游分享行为的过程与动因。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反映强关系网络移动社交平台的旅游分享动态过程理论模型。将旅游分享行为动态过程划分为分享前因、分享实现与分享结果3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行为特征、表现方式及阶段之间的演替规律,并探讨这类旅游分享行为的特点与动因。研究发现,在旅游分享动机上,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强调情感联结与互动,从而旅游者受到与个体相关动机的影响更为显著;分享内容上,平台的强关系特性与熟人社交促使旅游者尽量避免分享负面信息;分享结果上,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的旅游分享能调节旅游者行中、行后的体验水平,并形成兼具网络时空拓展性与熟人圈规模局限性的口碑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关系 移动社交平台 旅游分享行为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