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辟谣信息对社交媒体用户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基于知识修正理论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松涛 张卫东 陈希鹏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9,共17页
[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社交媒体辟谣的要素对错误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确定改善CIE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完善知识修正等相关理论,以遏制信息疫情的影响。[方法/过程]以知识修正理论为基础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 [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社交媒体辟谣的要素对错误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确定改善CIE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完善知识修正等相关理论,以遏制信息疫情的影响。[方法/过程]以知识修正理论为基础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回溯调查。从用户个人因素和辟谣信息因素两个维度构建了社交媒体辟谣对用户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因素模型。为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采用Smart PL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网络辟谣信息对社交媒体用户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主要受7个因素的影响:辟谣信息的频次、辟谣响应速度、个体的自信水平、辟谣信息的详尽程度、辟谣信息的来源、定向推理动机和辟谣信息内容认知能力。这7个因素共同调节了社交媒体用户的知识修正全过程。其中,辟谣信息的来源、定向推理动机和辟谣信息内容认知能力3个因素对用户消除CIE的效果起到相对主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辟谣信息 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CIE) 社交媒体用户 知识修正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用户的小号迁徙行为研究——以微博小号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丹 李京昆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9-58,共10页
在复媒体环境与社交倦怠张力的影响下,用户会在不同的平台间迁徙与徘徊,在同一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多个账号已成为当代网民互联网生活的常态。建立小号应当被视为一种动态的迁徙行为,不同于在异质社交媒体平台间的迁徙,从主账号到小号也是... 在复媒体环境与社交倦怠张力的影响下,用户会在不同的平台间迁徙与徘徊,在同一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多个账号已成为当代网民互联网生活的常态。建立小号应当被视为一种动态的迁徙行为,不同于在异质社交媒体平台间的迁徙,从主账号到小号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迁徙策略,是同平台中账号之间的流动与迁徙。对用户而言,从主账号向小号的迁徙不仅具有功能层面的意义,也具有象征层面的意义。向小号的迁徙,也是用户对多元身份与自我知觉的延展与试验,体现了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迁徙行为 微博小号 社交媒体用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色理论的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建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宝勇 王月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Web2.0时代下,档案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档案用户的活动空间和行为模式,使其面临角色加持和角色转变的挑战。角色理论为研究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和态度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视角。基于此,论文从角色理论视角探讨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 Web2.0时代下,档案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档案用户的活动空间和行为模式,使其面临角色加持和角色转变的挑战。角色理论为研究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和态度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视角。基于此,论文从角色理论视角探讨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建构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档案社交媒体用户由于档案意识薄弱、主体互动缺乏、档案专业技能欠缺造成的角色不清、角色偏差和角色中断等角色扮演困境,结合实际进一步指出角色定位明晰化、角色实践深入化、角色互动社群化、角色类型多元化的未来愿景,为此需要采取外部引导、内部调适为一体的角色建构策略,包括发挥档案主体能动作用、提升档案信息素养、开拓档案社交媒体用户活动空间、加强档案社交媒体用户角色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社交媒体用户 角色理论 角色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数字记忆世界的“身后事”:社交媒体用户网络数字遗产立嘱意愿影响因素
4
作者 吴金华 石燕青 是沁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网络时代承载越来越多的个人数字足迹、痕迹和印记,引发人们对自身网络数字遗产是“记忆”还是“被遗忘”的思考。文章以社交媒体用户网络数字遗产问题为研究考量,基于数字原住民视角,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 网络时代承载越来越多的个人数字足迹、痕迹和印记,引发人们对自身网络数字遗产是“记忆”还是“被遗忘”的思考。文章以社交媒体用户网络数字遗产问题为研究考量,基于数字原住民视角,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理清主范畴间的作用机制,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网络数字遗产立嘱意愿的UIPEI模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用户维、数据信息维和社交媒体平台维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网络数字遗产立嘱意愿,接受主体维和外在环境维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网络数字遗产立嘱意愿;可从用户认知、平台服务和政策法规等强化网络数字遗产保护和个人数字记忆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遗产 网络数字遗产 社交媒体用户 数字原住民 个人数字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实证研究——以微信平台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侯 李佳纯 《现代情报》 CSSCI 2020年第3期169-177,共9页
[目的/意义]为研究中国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的影响机制,为隐私设置功能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本文以微信活跃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隐私设置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 [目的/意义]为研究中国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的影响机制,为隐私设置功能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本文以微信活跃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隐私设置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设置行为主要受到隐私设置意愿和感知控制影响;隐私关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隐私设置意愿;感知易用性、信任、交互公平正向影响感知控制;隐私关注和感知易用性都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用户 隐私设置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 技术接受模型 微信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用户互动与股票流动性研究——基于文本特征调节效应的检验 被引量:7
6
作者 常青青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5,共9页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市场中主流社交媒体网站东方财富网提供的主帖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交媒体用户互动与股票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文本分析技术从社交媒体信息中提取了五个不同的文本特征,实证分析了这些...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市场中主流社交媒体网站东方财富网提供的主帖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交媒体用户互动与股票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文本分析技术从社交媒体信息中提取了五个不同的文本特征,实证分析了这些文本特征在社交媒体用户互动与股票流动性关系上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首先,社交媒体用户互动对股票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次,社交媒体文本的专业性、证据支持以及文本长度特征对用户互动与股票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均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最后,社交媒体文本的迷雾指数以及语言强度特征对用户互动与股票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均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结合当下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使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了股票市场流动的内在机理,同时创新性地关注了不同的文本特征在社交媒体用户互动与股票流动性上的调节效用,探索了不同文本特征对于影响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性的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用户互动 股票流动性 文本特征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涉疫信息转发行为形成机理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文文 陈康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14,共12页
文章聚焦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的涉疫信息转发行为,遵循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深度访谈22名研究对象,提炼出转发动机、转发对象、转发内容、转发形式、转发渠道、转发障碍、转发行为生命周期7个主范畴及核心范畴,进而揭示危机传播情... 文章聚焦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的涉疫信息转发行为,遵循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深度访谈22名研究对象,提炼出转发动机、转发对象、转发内容、转发形式、转发渠道、转发障碍、转发行为生命周期7个主范畴及核心范畴,进而揭示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涉疫信息转发行为的形成机理。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在利益相关、情感交流等动机的驱动下,将筛选后的涉疫信息以特定的形式,通过特定社交媒体平台转发给选定对象,在此过程中存在信息与平台两个层面的障碍。研究发现:随着疫情的发展,社交媒体用户的涉疫信息转发行为呈现出生命周期性特征。研究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涉疫信息转发行为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深度了解与预测用户行为,可以为政府相关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精准信息推送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转发行为 社交媒体用户 危机传播 涉疫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户跨社交媒体信息行为研究——概念界定、主题归类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毕达天 黄伟鑫 +1 位作者 王雨菲 王传清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5,共12页
[目的/意义]通过对过去10余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把握用户跨社交媒体信息行为研究的特征和不足,并提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发展和理论突破提供助力。[方法/过程]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质量评估筛选文献,再通... [目的/意义]通过对过去10余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把握用户跨社交媒体信息行为研究的特征和不足,并提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发展和理论突破提供助力。[方法/过程]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质量评估筛选文献,再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主题归类等方面进行总结整理。[结果/结论]用户跨社交媒体信息行为研究具有用户类型多样性、社交媒体异质性、信息线索一致性、行为模式协同性等概念内涵,理论基础聚焦在研究背景、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等维度,研究主题可归类为不同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行为和同一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行为。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扩展概念特征的外延,构建专有的理论模型和深挖其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信息行为 用户社交媒体信息行为 异质性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博用户和热点话题间的社交吸引法则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安璐 刘媛圆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123,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究微博用户和热点话题间社交吸引力的内在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交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和热门话题的流行成因。[研究方法]以2022年微博平台的7类14个热点话题为研究对象,从用户行为视角构造用户与热点话题之间的吸引力测算... [研究目的]探究微博用户和热点话题间社交吸引力的内在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交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和热门话题的流行成因。[研究方法]以2022年微博平台的7类14个热点话题为研究对象,从用户行为视角构造用户与热点话题之间的吸引力测算公式,从话题、用户、距离、环境属性出发,确定影响社交吸引力的23个指标。采用4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SHAP模型对结果最好的模型XGBoost进行解释,分析各项特征的贡献大小和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属性的重要性非常明显,环境属性对社交吸引力基本没有显著贡献。在实践中,必要的高影响媒体转发造势、更多的话题上榜时间和更具有情感倾向的话题名称能带来更大的社交吸引力,帮助塑造与推进有益的热点话题,也为政府引导网络空间话题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热点话题 社交媒体用户 社交吸引力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容生产及评论视角下的社交媒体关键用户识别 被引量:6
10
作者 安璐 周亦文 《现代情报》 CSSCI 2022年第10期3-14,共12页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关键用户识别有助于构建健康舆情环境。[方法/过程]构建内容生产者识别指标体系和内容评论者识别指标体系,利用层次聚类分别进行用户画像,并结合用户在两个识别体系中的用户画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选择知乎平...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关键用户识别有助于构建健康舆情环境。[方法/过程]构建内容生产者识别指标体系和内容评论者识别指标体系,利用层次聚类分别进行用户画像,并结合用户在两个识别体系中的用户画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选择知乎平台中含“恐怖袭击”标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综合两个体系下用户画像结果,用户可划分为积极内容评论者、风险用户、高风险用户、中坚用户、潜在优质用户和优质用户。研究结果有助于舆情引导,维护社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用户识别 用户画像 社交媒体用户 内容生产者 内容评论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消费文化”视角的社交媒体“小众退潮者”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嘉仪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1期61-75,共15页
以微信"朋友圈"的"小众退潮者"为例,文章从"消费文化"的理论视角出发,借助深度访谈的方式对14位减少/停止/从不使用"朋友圈"的微信用户进行调研,针对"为什么减少/停止/从不使用微信‘朋... 以微信"朋友圈"的"小众退潮者"为例,文章从"消费文化"的理论视角出发,借助深度访谈的方式对14位减少/停止/从不使用"朋友圈"的微信用户进行调研,针对"为什么减少/停止/从不使用微信‘朋友圈’"以及"减少/停止/从不使用微信‘朋友圈’对用户带来的影响"两个问题进行讨论,重点分析"消费文化"如何对"小众退潮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心态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从FoMO到JoMO的社交媒体使用心态转变过程中,"消费"作为一种手段,由一种身份认同的构建手段转变成一种重塑生活的形式。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微信"朋友圈"的"小众退潮者"行为动因大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基于"晒消费"而建构起来的身份认同可能会对微信用户造成需要持续消费才能维持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加大他们的身份焦虑;二是消费信息过载,导致部分微信用户信息检索效率下降;三是微信"晒消费"的行为使部分用户产生社会比较的心理压力,部分用户通过退出使用"朋友圈"的行为来减少比较压力;四是商业广告"入侵"微信"朋友圈",激发了部分用户产生抵抗的心态和行为。从影响来看,远离社交媒体能帮助部分用户构筑一种新的消费生活,并促使用户重建真实社交形象,满足自我真实需求,获取个人真实认同。此外,结合深度访谈材料可以发现,关于从FoMO到JoMO的社交媒体使用心态转变现象分析,同样可以从传播心理学、流行文化、数字鸿沟等视角出发进行阐释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朋友圈” 社交媒体用户 FoMO JoMO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反复机理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文韬 宋天骁 +2 位作者 唐思捷 钱鹏博 余艺凡 《现代情报》 CSSCI 2023年第12期51-62,共12页
[目的/意义]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对其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进行全流程解构,研究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明晰弱关系社交媒体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流程、内在机理、发生规律,对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优化策略。[方法/过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 [目的/意义]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对其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进行全流程解构,研究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明晰弱关系社交媒体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流程、内在机理、发生规律,对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优化策略。[方法/过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结合相关文献构建模型;采用移动经验取样法获取抖音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原始数据;利用PLS-SEM对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揭示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效应。[结果/结论]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表现为“中辍—再次采纳—(中辍—再次采纳—……)中辍”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感知成本、系统质量、群体规范刺激用户产生中辍意向,进而产生中辍行为;社交需求、感知愉悦性、转换障碍、群体规范刺激用户产生再次采纳意向,进而产生再次采纳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间歇性中辍行为 社交媒体用户 抖音 理性行为理论 移动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化表示的用户性别识别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裴松 钱铁云 吴闽泉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160-165,共6页
由于具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和个性化搜索等潜在应用,性别预测引起了巨大的研究兴趣。现有的大多数研究依赖于文本内容,而文本信息有时较难获取,从而使得文本特征很难被提取。对此,提出了一个新框架,该框架仅使用用户ID来对性别进行预测... 由于具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和个性化搜索等潜在应用,性别预测引起了巨大的研究兴趣。现有的大多数研究依赖于文本内容,而文本信息有时较难获取,从而使得文本特征很难被提取。对此,提出了一个新框架,该框架仅使用用户ID来对性别进行预测。该框架的关键在于在嵌入式连接空间中表示用户。提出两种策略来修改词嵌入技术,使其应用到用户嵌入当中。这两种策略分别是:1)序列化用户ID以获得社会关系的顺序;2)将用户嵌入大的上下文滑动窗口。在两个真实的新浪微博数据集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优于目前最好的图形嵌入基线方法,其准确率也高于基于内容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预测 社交媒体用户 社交关系 社会化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