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肯定性暴力下的自我规训:社交媒体倦怠情绪及消极使用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殿元 王齐欣 郑云戈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9,共7页
社交媒体在提供多样化社交模式的同时,已深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脉络。微信作为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护的应用平台,将用户的社交、学习和工作等情境深度嵌入到以社会关系为渠道的信息系统通路中,构成了当下社会交往的主导模式。本文基于微... 社交媒体在提供多样化社交模式的同时,已深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脉络。微信作为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护的应用平台,将用户的社交、学习和工作等情境深度嵌入到以社会关系为渠道的信息系统通路中,构成了当下社会交往的主导模式。本文基于微信中青年用户信息采纳的倦怠情绪和消极使用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尝试从使能与抑能双重视角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信息、社交、角色超载和比较让个体逐渐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支配,但社交媒体协同的感知价值普遍满足了用户自我持存的相关需求,使个体难以全然与其划分边界,因此,消极使用行为成为个体对抗这种倦怠情绪症候的“治愈性”疗养方式,但实质上,这种看似“泰然处之”的模式并非个体基于真实的自由意志选择,而是肯定性暴力作用下,为维系自我持存的自我规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倦怠 肯定性暴力 自我规训 感知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实证研究——基于SSO理论的因果关系视角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艳丰 彭丽徽 +1 位作者 刘金承 洪闯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92-1101,共10页
探究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理论模型并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为企业深入了解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发展态势提供指导。挖掘不同类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扎根理论和SSO理论提取移动社交... 探究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理论模型并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为企业深入了解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发展态势提供指导。挖掘不同类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扎根理论和SSO理论提取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标签,以农民、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K-medoids聚类方法得出4个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用户画像群体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用户画像标签特征,将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类型分为潜水忽略型、忍耐使用型、平台转移型和行为替代型4类,针对每个类型用户画像的关键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现象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用户画像标签类型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倦怠 用户画像 用户标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46
3
作者 张艳丰 李贺 彭丽徽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41,共6页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持续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态度-行为"研究范式,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隐私计算理论以及心流理论...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持续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态度-行为"研究范式,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隐私计算理论以及心流理论内容,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价"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不存在显著关系;"隐私保护"和"信息过载"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心流体验"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态度"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倦怠 持续使用 影响因素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倦怠:含义、前因及后果 被引量:25
4
作者 代宝 罗蕊 续杨晓雪 《现代情报》 CSSCI 2019年第9期142-150,共9页
[目的/意义]把握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现可能的研究机会。[方法/过程]从社交媒体倦怠的含义、前因和后果三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倦怠主要从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和两者的综合3个视角来定义;... [目的/意义]把握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现可能的研究机会。[方法/过程]从社交媒体倦怠的含义、前因和后果三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倦怠主要从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和两者的综合3个视角来定义;社交媒体倦怠的前因主要包括社交媒体相关因素(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相关因素(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社交媒体倦怠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影响用户的心理(不满意等)和行为(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转移行为、消极使用行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倦怠 信息过载 社交过载 系统功能过载 不持续使用 转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 被引量:69
5
作者 洪杰文 段梦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1,85,共7页
社交媒体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上的使用行为和心态都随着社交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大的转变,社交媒体倦怠现象呈现。利用扎根理论对朋友圈沉默人士访谈的结果显示朋友圈自我呈现行为减少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朋友圈泛化、减少使用的效应和朋友圈的... 社交媒体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上的使用行为和心态都随着社交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大的转变,社交媒体倦怠现象呈现。利用扎根理论对朋友圈沉默人士访谈的结果显示朋友圈自我呈现行为减少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朋友圈泛化、减少使用的效应和朋友圈的个人定位三个方面。朋友圈泛化下语境消解的焦虑、印象管理的疲惫和社交绑架的压力导致使用者的自我认识模糊、理性精神丧失,并由此产生孤独感和自我怀疑,从而不得不尝试通过"逃离"来缓解这种压迫感。人们不会放弃社交媒体,但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更严格的自我审查和更克制的交往,通过理性思考找到与科技的最佳互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朋友圈 社交媒体倦怠 社交媒体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的边界:微信隐私与社交媒体倦怠 被引量:17
6
作者 皇甫铮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5-77,共3页
微信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社交媒体之一,随着大量的内容生产和信息创造,越来越多用户将微信视为日常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大量信息的涌入和输出,用户无法对自身与他人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维护。因此,在处理和分享信息过程中,用户... 微信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社交媒体之一,随着大量的内容生产和信息创造,越来越多用户将微信视为日常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大量信息的涌入和输出,用户无法对自身与他人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维护。因此,在处理和分享信息过程中,用户需花费更多精力来处理信息,甚至出现了从社交媒体中退缩的倾向。社交媒体倦怠成为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隐私 边界管理 社交媒体倦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止由心还是道不由衷?——情境重叠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洁 郑玉馨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151,共12页
情境重叠对用户的信息行为具有负面影响,但其是否会造成社交媒体倦怠,尚不知晓。为此,文章将社交媒体倦怠分为认知、控制、情感和行为意愿4个层面,并采用实验研究法,检验情境重叠与社交媒体倦怠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情境重叠对感知... 情境重叠对用户的信息行为具有负面影响,但其是否会造成社交媒体倦怠,尚不知晓。为此,文章将社交媒体倦怠分为认知、控制、情感和行为意愿4个层面,并采用实验研究法,检验情境重叠与社交媒体倦怠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情境重叠对感知社交过载、感知控制和倦怠情绪具有显著影响,是引起社交媒体倦怠认知、控制和情感层面的原因,但不是引起用户行为层面出现退缩的原因。相反,情境重叠能够维系社交媒体用户的使用黏性、持续使用意愿。这引发了一个有趣现象,在社交媒体情境重叠下,用户的认知、控制、情感与行为意愿并不一致,存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重叠 社交媒体倦怠 倦怠情绪 持续使用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负荷与技术压力视角下工作社交媒体倦怠成因: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比较
8
作者 王西子 杜佳璘 胡广伟 《管理工程学报》 2025年第5期114-126,共13页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从认知负荷与技术压力视角分析工作社交媒体倦怠的成因,构建了以信息过载、认知疲惫、个人生活入侵为自变量、以工作社交媒体倦怠为因变量、以组织类型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包括公共部门员工(201...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从认知负荷与技术压力视角分析工作社交媒体倦怠的成因,构建了以信息过载、认知疲惫、个人生活入侵为自变量、以工作社交媒体倦怠为因变量、以组织类型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包括公共部门员工(201份)和私营部门员工(220份)共421份样本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并对两组子样本的路径系数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信息过载、认知疲惫、个人生活入侵均对工作社交媒体倦怠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息过载引发的个人生活入侵对私营部门的员工来说感知更为明显;本文构建的影响因素模型在三种场景(全量混合样本、公共部门样本、私营部门样本)中对工作社交媒体倦怠均具备实质性解释能力,有效揭示了此现象形成的内在机理,拓展了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最后,本文讨论了研究贡献与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倦怠 认知负荷理论 信息过载 多群组对比 技术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负荷视角下社交媒体用户倦怠及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以微信为例 被引量:77
9
作者 李旭 刘鲁川 张冰倩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4-106,共13页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针对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和服务过载背景下社交媒体用户的倦怠情绪和潜水、屏蔽、忽略、退出等消极行为,借鉴组织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对职业倦怠、疲劳研究成果,探究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不同消极使用行为...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针对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和服务过载背景下社交媒体用户的倦怠情绪和潜水、屏蔽、忽略、退出等消极行为,借鉴组织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对职业倦怠、疲劳研究成果,探究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不同消极使用行为的关系,以完善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为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假设检验及模型适配度分析等,验证模型适用性及研究假设。研究发现:信息过载、社交过载、服务过载对用户倦怠情绪均有正向影响,倦怠情绪影响用户的潜水、屏蔽、忽略、退出等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过载 社交过载 服务过载 社交媒体倦怠 消极使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阅读平台中的媒体倦怠:影响因素与行为反应——基于微信读书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广东 陈哲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5-40,共6页
以微信读书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平台的滥觞使得“社交+阅读”模式成为评论区中的常态化景观,但各类异质性关系的接入导致部分读者的边界工作难以自洽,最终以停止使用行为作为回应。本研究基于压力源—应变—结果(SSO)模型,探索微信读书读... 以微信读书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平台的滥觞使得“社交+阅读”模式成为评论区中的常态化景观,但各类异质性关系的接入导致部分读者的边界工作难以自洽,最终以停止使用行为作为回应。本研究基于压力源—应变—结果(SSO)模型,探索微信读书读者在评论区遭遇消极境况时对其后续停止使用行为的影响,并对感知有用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社交过载、错失焦虑、隐私担忧、印象管理会触发读者的社交媒体倦怠,进而促使其采取停止使用行为,信息过载与社交媒体倦怠无显著关联,感知有用性则会负向调节社交媒体倦怠与停止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倦怠 停止使用行为 SSO模型 数字阅读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使用中的社会交往压力源与不持续使用意向研究 被引量:62
11
作者 牛静 常明芝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6期5-19,共15页
随着大量陌生人成为微信联系人以及用户隐私担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社交媒体产生倦怠情绪。为了解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一手经验数据(N=486),从社会交往压力视角出发,基于压力... 随着大量陌生人成为微信联系人以及用户隐私担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社交媒体产生倦怠情绪。为了解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一手经验数据(N=486),从社会交往压力视角出发,基于压力源-负担-结果(SSO)框架,构建社会交往压力源、社交媒体倦怠和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向模型。研究发现,社交过载和信息过载压力源正向影响社交媒体倦怠,而隐私关注和消极社会比较不影响社交媒体倦怠。此外,社交过载、信息过载和隐私关注(压力源)会通过影响社交媒体倦怠(负担)进而影响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向(结果),社交媒体倦怠在社会交往压力源与结果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最后,社交媒体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社交媒体倦怠与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向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交往压力 社交媒体倦怠 不持续使用意向 微信朋友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错失焦虑”到“错过喜悦”:感知超载对社交媒体用户使用心理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武晓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0-149,共10页
随着社会和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用户的使用心理已发生较大转变。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在“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框架下,探究感知超载对社交媒体用户使用心理的影响;通过在线调查问卷收集数据(N=1148),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 随着社会和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用户的使用心理已发生较大转变。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在“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框架下,探究感知超载对社交媒体用户使用心理的影响;通过在线调查问卷收集数据(N=1148),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社交超载与错失焦虑、社交媒体倦怠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信息超载仅与社交媒体倦怠相关。此外,错失焦虑与社交媒体倦怠无显著相关性;社交媒体倦怠是引发用户“错过喜悦”的重要预测因子;而错失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错过喜悦”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失焦虑 错过喜悦 社交媒体倦怠 SOR模型 感知超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超载对健康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凯 谢悦 何慧梅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5期86-98,共13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人们不当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对自身的危机应对能力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聚焦于探究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引发的社交媒体超载(信息超载、社交超载)对健康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压力源-应变-结果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人们不当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对自身的危机应对能力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聚焦于探究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引发的社交媒体超载(信息超载、社交超载)对健康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压力源-应变-结果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超载、社交媒体倦怠与健康自我效能感影响关系理论模型,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使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数据分析及模型验证。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超载(信息超载、社交超载)会引发社交媒体倦怠升高,进而导致健康自我效能感显著降低;社交媒体倦怠在社交媒体超载(信息超载、社交超载)与健康自我效能感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危机沟通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超载 信息超载 社交超载 社交媒体倦怠 健康自我效能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虚拟社区中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文琛 张补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94,共9页
旅游虚拟社区已成为获取攻略信息、分享出行体验、建立新社交关系及企业营销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一些社区功能不断增加、低值信息泛滥、社交边界虚化、隐私泄露风险提高,致使用户使用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发生。选取“马蜂窝”... 旅游虚拟社区已成为获取攻略信息、分享出行体验、建立新社交关系及企业营销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一些社区功能不断增加、低值信息泛滥、社交边界虚化、隐私泄露风险提高,致使用户使用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发生。选取“马蜂窝”旅游网为案例,从用户产品使用体验视角审视影响用户使用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的技术型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感知-情感-行为”理论和适应性结构化理论,构建用户使用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和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倦怠对消极使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和系统功能过载对社交媒体使用倦怠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品牌形象感知对社交媒体使用倦怠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隐私泄露风险对社交媒体使用倦怠影响不显著。最后,从用户研究、功能设计、营销方式及品牌形象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虚拟社区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虚拟社区 社交媒体倦怠 消极使用行为 影响因素 马蜂窝旅游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户生成内容的“阴暗面”:短视频平台用户消极使用行为意向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大伟 王梓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7-144,共8页
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赋予用户表达自由,富有娱乐性等"光明面"的同时,诸多消极信息因素构成的"阴暗面",却制约着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以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为框架,探讨短视频平台内容"阴暗面... 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赋予用户表达自由,富有娱乐性等"光明面"的同时,诸多消极信息因素构成的"阴暗面",却制约着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以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为框架,探讨短视频平台内容"阴暗面"对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除内容低俗外,广告干扰、模棱两可和谣言泛滥会延缓用户心流体验的产生,并且这四种消极信息因素均会引发短视频用户的社交媒体倦怠,进而产生不持续使用意向行为。同时,心流体验对于消极使用行为意向具有三重缓冲作用:一是缓解社交媒体倦怠对不持续使用意向的作用效果;二是阻碍社交媒体倦怠的生成;三是直接降低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持续使用意向 社交媒体倦怠 心流体验 消极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力丹 孙曌闻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6,36,共6页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侵袭,迫使人们处于有限的活动空间,对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产生诸多新闻传播现象:这一平日历史的断裂处,信息呈井喷状态;用户新闻颇为积极的公共事件个人书写,与专业新闻实践互为补充、并行不悖...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侵袭,迫使人们处于有限的活动空间,对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产生诸多新闻传播现象:这一平日历史的断裂处,信息呈井喷状态;用户新闻颇为积极的公共事件个人书写,与专业新闻实践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同时,过量的疫情信息推送和分享增强了用户的倦怠心理;随后健康码的普遍使用引发“液态监视”的讨论;因疫情阻隔而走红的“直播带货”被学界关注,外滩第二次金融峰会引发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研究……这一年本学科的新鲜话题多与疫情相关。其他诸如社交机器人、小编新闻、“可供性”、反思“信息茧房”等话题,均与网络迈入智能化阶段有关联,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阐释或用老概念解释新问题。本文所讲的“新鲜话题”,是学术研究的话题,而非新闻叙事或评论,更不是传授营销技巧。但有一些新鲜话题,虽然够上了“新鲜”,却缺少学术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信息 用户新闻 社交媒体倦怠 健康码 直播带货 平台资本主义 社交机器人 小编新闻 “可供性” 反思“信息茧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