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如何落地: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科学话语建构与礼俗社会转型
1
作者 姜溪海 赵普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乡土祈神礼俗的现代改造过程往往被表述为“科学”与“迷信”的对撞,其在具体年代、地域、个人层面的演进方式与曲折历程常被遮蔽。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祈神礼俗书写及其变迁则生动地呈现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复杂现实语境。在鲁迅、王... 乡土祈神礼俗的现代改造过程往往被表述为“科学”与“迷信”的对撞,其在具体年代、地域、个人层面的演进方式与曲折历程常被遮蔽。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祈神礼俗书写及其变迁则生动地呈现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复杂现实语境。在鲁迅、王鲁彦、叶紫等代表作家的早期叙述中,知识分子与民众间的经验时差、国家现代性诉求与国家能力间的现实鸿沟注定了“理念先行”式“科学”启蒙与祈神礼俗改革的受挫。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展现出国家权力内卷、世界市场入侵、现代战争袭扰为乡土社会带来的超经验风险,导致了小农传统经验的崩溃与祈神礼俗作为传统实践路径的失效。4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祈神礼俗书写呈现出“天命”与“革命”缠斗的叙事模式,从对祈神礼俗的文化挪用,到以生产建设与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实践路径重构,革命政权完成了对农民传统认知与实践方式的改造。现代乡土小说中祈神礼俗的转型过程,即是“科学”观念逐步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乡土小说 科学话语 祈神礼俗 中国式现代化 礼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俗社会”视角下的农村老年协会作用研究——基于陕西省农村老年协会的调查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振 刘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98-106,共9页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社会,如何更好地发展老龄事业成为一个前所未有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根据社会组织的社会性这一思路,在借鉴传统"礼俗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对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以此从逻辑上探究"...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社会,如何更好地发展老龄事业成为一个前所未有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根据社会组织的社会性这一思路,在借鉴传统"礼俗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对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以此从逻辑上探究"礼俗社会"对农村老年协会建设的原动力价值。鉴于乡土社会"礼俗性"的重要特征,文章注意到农村老年协会作用的实现是建立在中国乡土社会基础之上的,且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又有正负之分;尝试在费孝通先生规范的礼俗社会角度下,探讨当代中国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问题,并藉以阐述农村礼俗社会传统对农村老年协会运行的重要影响,以探寻农村老年协会建设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社会 农村老年协会 作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的可能路径及其调谐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94,共11页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礼俗社会 乡村治理 数字治理 技术理性 价值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礼俗社会”迈向“法理社会”——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9-16,67,共9页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乡村占地面积广阔,其乡村振兴问题既独具特色,又十分重要。基于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若干村庄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当地"人口流动性、规矩的形成方式、交互秩序的确立方式、社群结构、核...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乡村占地面积广阔,其乡村振兴问题既独具特色,又十分重要。基于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若干村庄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当地"人口流动性、规矩的形成方式、交互秩序的确立方式、社群结构、核心价值观、家庭的构成、亲族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运转的力量、地方治理与纠纷调停者"等九个方面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乡土社会正处于从"礼俗社会"迈向"法理社会"的转型与变迁过程之中,从"礼治"迈向"法治"是其未来振兴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坚持边疆治理的"多元一体"格局,建立新型的"纠纷认知观",并且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法律制度配套和文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乡村振兴战略 大理白族自治州 法治 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书介绍:《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
5
作者 段海龙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4-126,共3页
潘晟:《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415页,35万字,ISBN 978-7-214-22306-7。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自然知识的研究,传统的方法大多以西方近代科学体系作为坐标,这对于自成一体... 潘晟:《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415页,35万字,ISBN 978-7-214-22306-7。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自然知识的研究,传统的方法大多以西方近代科学体系作为坐标,这对于自成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化难免有失偏颇。近些年来,有学者借鉴西方“博物学”概念来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运用“理解”的思路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亦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理社会与法治国家 被引量:4
6
作者 谢晖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共1页
关键词 法理社会 建设法治国家 礼俗社会 国家与社会 管理的秩序 形成机制 文化特质 政府管理 中国传统社会 权利与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背景下的西方市民社会观念 被引量:2
7
作者 T.A.墨子刻 陈振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2-29,75,共9页
本文认为有关“市民社会”的讨论与这一术语在西方背景下的意义关系十分复杂。作者通过分析这种语意上易混淆的情况,不仅阐明了西方对“市民社会”的界定,指出中国历史上并未形成过西方那样的“市民社会”,而且阐明了近现代中国文献将... 本文认为有关“市民社会”的讨论与这一术语在西方背景下的意义关系十分复杂。作者通过分析这种语意上易混淆的情况,不仅阐明了西方对“市民社会”的界定,指出中国历史上并未形成过西方那样的“市民社会”,而且阐明了近现代中国文献将它与中国本土的许多观念结合起来了。在西方传统中,“市民社会”指一种非乌托邦式的政治秩序,德性和理智上容易犯错误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操纵着一个难以控制的国家,以达到减少政府对他们生活的干预等目的。然而,在中国文献中,关于“市民社会”的这一非乌托邦式的“自下而上”的定义被淘汰了。而代之以根深蒂固的乌托邦式的“自上而下”的观点,据此观点,应该由有德性和理智的学者们来治理这个国家和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的界限——先秦两汉思想转型提供的启示 被引量:6
8
作者 冯达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41,共8页
先秦两汉思想转型提供的启示 ,在我看来最重要、最值得玩味的在于 :从学术渊源看 ,自可以说两汉思想与先秦承传下来之“齐学”或“鲁学”有关 ,然而 ,它的宇宙论观念特别是带巫术色彩的信仰 ,却主要地是来自为先秦之知识精英所排斥的民... 先秦两汉思想转型提供的启示 ,在我看来最重要、最值得玩味的在于 :从学术渊源看 ,自可以说两汉思想与先秦承传下来之“齐学”或“鲁学”有关 ,然而 ,它的宇宙论观念特别是带巫术色彩的信仰 ,却主要地是来自为先秦之知识精英所排斥的民间传统 ;因而 ,在将法理体制直接下贯于每个个人、使每个个人直接面对国家的严刑峻法的秦王朝败亡之后 ,两汉思想家借民间信仰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努力 ,同时即蕴含有重建礼俗社会的问题 ;礼俗社会正好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世界的互渗不分的融贯性 ,为人们以情感与信仰维系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西汉 东汉 理性 信仰 法理社会 礼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狂的家户经验——王屋山巫医仪式的一项考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马丹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110-116,共7页
迷狂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有三重含义:自反性;回归社会的关怀;许愿—还愿的仪式环境。正是依托家户的信仰基础,迷狂的物质性、功能性以及自反性得以可能,现实的复杂性无疑对等级的超越有进一步的延伸。
关键词 迷狂 巫医仪式 王屋山 礼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评论的范围和任务 被引量:4
10
作者 展江 《新疆新闻界》 1998年第2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大众传媒 法理社会 大众化报纸 民主市场社会 媒介评论 礼俗社会 权势集团 大众传播 电子媒介 19世纪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园将芜”时代的法律文化——对“小悦悦事件”的反思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道坤 《法治研究》 2012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中国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场域的襄助之下,对个人产生约束,从而形成符合传统道德的社会秩序。在这个场域中,人们信守的规则是一种熟人之间形成的礼俗规则,赖以解决纠纷的权威源自宗族长者,自我约束的力量来自耻感心态。然而,随着社会变迁,... 中国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场域的襄助之下,对个人产生约束,从而形成符合传统道德的社会秩序。在这个场域中,人们信守的规则是一种熟人之间形成的礼俗规则,赖以解决纠纷的权威源自宗族长者,自我约束的力量来自耻感心态。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守望相助的社会结构遭到不可回复的破坏,传统礼俗作用的场域不再存续,权威倒塌,耻感失范,造成了传统道德的无处存身。"小悦悦事件"正是在这一"必然"背景下发生的"偶然"事件。要克服这种因社会变迁而造成的"礼崩乐坏",就必须让法律的制定、实施过程满足传统伦理的基本要求,并发挥好有效的引导作用,重塑信任,涵养共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社会 耻感心态 社会文化 法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喜剧《同喜》的理性与荒诞
12
作者 骆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74-76,共3页
《同喜》是由贾珂、于明卉导演,张园编剧,姚安濂、艾丽娅、安玉、闫歌等人主演的喜剧片。影片以移风易俗为题材,讲述了善朴村的老好人贾有权以经营果园和饭店为生,却因为村里随礼、给份子钱的风俗,逐渐使得家庭入不敷出,终于决定谎称妻... 《同喜》是由贾珂、于明卉导演,张园编剧,姚安濂、艾丽娅、安玉、闫歌等人主演的喜剧片。影片以移风易俗为题材,讲述了善朴村的老好人贾有权以经营果园和饭店为生,却因为村里随礼、给份子钱的风俗,逐渐使得家庭入不敷出,终于决定谎称妻子去世,骗取礼金的故事。导演通过《同喜》对于逢事必办宴席、收取礼金的社会风俗进行了讽刺与批判。本文试从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以及善朴村个体认知变化等多个方面对影片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礼俗社会 《同喜》 乡土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民俗文化观与希尔斯的“奇理斯玛权威”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晓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92-101,共10页
要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要认识中国的礼俗社会;要认识中国的礼俗社会,就要认识孔子的礼俗思想对构建这一社会模式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 奇理斯玛 孔子 论语 民俗文化 物质民俗 礼俗社会 礼俗文化 习俗 礼乐 支援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门卡郑汝纯法律思想管窥
14
作者 於兴中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9-95,共7页
卡门卡和郑汝纯教授认为,法律具有三种功能,即维护和平与社会和谐的功能、解决矛盾冲突的功能和分配资源的功能。法律的这三种功能在不同的理论或正义类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调,并且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组织、法律与行政的三... 卡门卡和郑汝纯教授认为,法律具有三种功能,即维护和平与社会和谐的功能、解决矛盾冲突的功能和分配资源的功能。法律的这三种功能在不同的理论或正义类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调,并且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组织、法律与行政的三个重要范式相关联。这三个范式包括:以有机的社区、家族为基础的礼俗范式,建基于契约的商业、个人主义的法理范式,以及官僚行政范式。礼俗和法理两个范式之间的对立构成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主题,也反映了19世纪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念和现实:契约与身份的对立,抽象权利与涵盖一切的习俗的对立,个人主义与亲缘、地缘和集体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门卡 郑汝纯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官僚行政型社会 正义装置 作为行为的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漱溟先生的民族自救之路──重读《乡村建设理论》
15
作者 陈树德 《社会》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乡村建设理论 民族自救 梁漱溟 乡村建设运动 中国传统社会 毛泽东 礼俗社会 知识分子 民主政治 伦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