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8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墓志中的“礼也”释证 被引量:9
1
作者 姚美玲 《语言科学》 2007年第2期100-107,共8页
墓志铭文具有特定的体例和句式。“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礼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句式。它用来总结墓志志文的内容,表示丧葬大事完全合乎礼制。由于人们不了解此句式的格式、意义,在校读墓志文时,常出现失误。因而对“礼也”的正确释读... 墓志铭文具有特定的体例和句式。“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礼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句式。它用来总结墓志志文的内容,表示丧葬大事完全合乎礼制。由于人们不了解此句式的格式、意义,在校读墓志文时,常出现失误。因而对“礼也”的正确释读成为阅读墓志文献的一个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墓志 句式 礼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传统与荀子政治哲学的基本性格
2
作者 隋思喜 《管子学刊》 2025年第2期48-68,共21页
荀子政治哲学的解释传统中存在“礼义之统”与“礼乐之统”两种解释原则的范式冲突。对此两种原则应作何选择,既需要放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传统的思想格局中审视荀子对此文化传统实现了怎样的继承与发展,亦取决于荀子对“礼”“乐”关系... 荀子政治哲学的解释传统中存在“礼义之统”与“礼乐之统”两种解释原则的范式冲突。对此两种原则应作何选择,既需要放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传统的思想格局中审视荀子对此文化传统实现了怎样的继承与发展,亦取决于荀子对“礼”“乐”关系到底持何种态度的判断。荀子政治哲学的宗旨非“礼义之统”说所能概括,因为从对礼义《诗》《书》的具体态度看,荀子的真正态度并不是推尊礼义而贬抑《诗》《书》;从荀子对周文传统的继承态度看,作为言说六经之简化形式的《诗》《书》《礼》《乐》能代表荀子心目中的周文传统的基本内容。由荀子论乐与礼具有“情”与“理”的本质不同、“合同”与“别异”的功能不同以及治人心问题上的“穷本极变”与“著诚去伪”的作用不同,可见“礼”“乐”在本质和功能上存在不可通约的本质差异。故相较于“礼义之统”,“礼乐之统”能在整体上更好地涵括荀子礼治与乐治的全部思想。依“礼乐之统”解释原则,可以判定荀子政治哲学的基本性格为礼乐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传统 义之统 乐之统 乐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礼学纲要
3
作者 陈乔见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8,共10页
荀子以礼或礼义为道,他对“礼”之起源、功能和意义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一是“礼有三本”的解释,这是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解释祭、丧等礼仪的起源和意义;二是“礼者养也”的解释,这是从社会政治哲学的角度,解释礼义规范何以必要的问题;三... 荀子以礼或礼义为道,他对“礼”之起源、功能和意义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一是“礼有三本”的解释,这是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解释祭、丧等礼仪的起源和意义;二是“礼者养也”的解释,这是从社会政治哲学的角度,解释礼义规范何以必要的问题;三是“百王之道”的解释,这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解释“礼义之统”的形成;四是“礼义生于圣人之伪”的解释,这是从人性能力来解释圣人制礼的可能性。荀子对礼的四种解释都渗透着理智与理性精神。透过礼的这四种解释,可以理解荀子礼学之全体大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情立文 度量分界 长虑顾后 知能质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看礼文化在媒介叙事中的转化表达
4
作者 胡煜祥 《今古文创》 2025年第8期84-86,99,共4页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哲学与中国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新颖的视听形式表达了吉礼、嘉礼、礼容等礼文化的相关内容,深刻反映了中国礼文化内涵,使观众对礼文化...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哲学与中国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新颖的视听形式表达了吉礼、嘉礼、礼容等礼文化的相关内容,深刻反映了中国礼文化内涵,使观众对礼文化产生了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礼文化在古装剧中的创造性转化是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国独特文化魅力、弘扬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古装剧 《知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大简《仲尼曰》与《礼记》关系研究
5
作者 杨宏 《今古文创》 2025年第5期43-45,共3页
《仲尼曰》作为战国时期孔子语录的摘抄本,与《礼记》部分篇章在内容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文本多样性、编纂标准和材料来源的不同以及流传地域不一致而导致。《仲尼曰》与《礼记》虽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在思想上却呈现出内在的逻... 《仲尼曰》作为战国时期孔子语录的摘抄本,与《礼记》部分篇章在内容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文本多样性、编纂标准和材料来源的不同以及流传地域不一致而导致。《仲尼曰》与《礼记》虽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在思想上却呈现出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两者在核心观念“慎独”上保持一致,但在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仲尼曰》与《礼记》的关系不应被简化为单一的线性传承,而应视为各有独特之处的文献,它们可能各自保留了接近原始记录本貌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尼曰》 记》 孔子言论 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何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说辩证 被引量:1
6
作者 吴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现代经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涉及到对经学思想定位的理解,前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种论说都是在处理这一问题。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之所以不同于王阳明以来的类似说法,在于他开掘了理解经学的两条思路,一是从史官文化... 现代经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涉及到对经学思想定位的理解,前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种论说都是在处理这一问题。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之所以不同于王阳明以来的类似说法,在于他开掘了理解经学的两条思路,一是从史官文化追溯经学的起源,二是从易学思考经学背后的历史哲学问题。现代的章太炎和刘师培继承了前一思路,刘咸炘继承了后一思路。民国时刘师培、陈钟凡的六经皆礼说是激于“六经皆史”说而发的,是对“六经者先王之政典”的另一种诠释。而晚清民国“六经皆礼”说的另一条线索则来自清代经学,并可上溯至郑玄礼学。“六经皆文”说表面上看是对文章写法的探讨,其实可以追溯到孔子关于文质关系的讨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说,从宏观角度阐释了经学的起源及其实质,是对经学于中华文明基本精神中核心地位的不同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历史哲学 史官文化 文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融合的珐琅礼盘细小杂质检测
7
作者 项新建 尤钦寅 +1 位作者 郑雨 黄炳强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0,共7页
针对高端珐琅礼盘对美观度要求高,人工目检对尺寸大于100μm的表面可视杂质识别困难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珐琅礼盘细小杂质视觉检测方法。将采集到的灰度图像分为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两类,对边缘区域图像进行阈值分割、最小二乘曲线拟合,... 针对高端珐琅礼盘对美观度要求高,人工目检对尺寸大于100μm的表面可视杂质识别困难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珐琅礼盘细小杂质视觉检测方法。将采集到的灰度图像分为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两类,对边缘区域图像进行阈值分割、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提取出感兴趣区域;使用指定截止频率的傅里叶变换抑制两类图像中的细小噪声,获得检测区域图像;根据杂质的形态学特点设计基于图像融合的迭代算法,并通过测量最小外界矩形长边长度实现尺寸提纯,提高杂质的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含有细小杂质缺陷样本的检出率为91.43%,单幅样本的平均检测耗时为577.4 ms,目标杂质漏检率为3.58%,可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珐琅 缺陷检测 曲线拟合 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文明中的乐——《荀子·乐论》解读
8
作者 杨国荣 《船山学刊》 2024年第2期1-16,共16页
礼乐并提,构成了儒学的重要特点。与礼相关的乐首先以情感层面的快乐为内在旨趣,所谓“乐者,乐也”,便表明了这一点。对荀子而言,乐同时呈现价值内涵,并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意义。乐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前... 礼乐并提,构成了儒学的重要特点。与礼相关的乐首先以情感层面的快乐为内在旨趣,所谓“乐者,乐也”,便表明了这一点。对荀子而言,乐同时呈现价值内涵,并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意义。乐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前提。乐言和,音乐具有统一、统摄不同方面的作用。社会生活展开于不同的方面,音乐的作用由此得到多样的体现。荀子肯定音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先王之治,也以“立乐”为依据。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音乐与人的存在无法相分。广义的音乐包括声乐和乐器等,其中,后者的作用不可忽视。音乐与舞蹈等相关,不管是音乐还是舞蹈,都不仅仅是“术”,而且渗入了“道”,由此,音乐获得了形而上层面的意义。就现实性而言,音乐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于社会领域,包括规范乡间饮酒等公共性的社会活动与个体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同 和谐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记·礼运》: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9
作者 赵敏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3,共15页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 大同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家礼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10
作者 陈延斌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8,共8页
礼是基于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典章制度与文化样态,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中华礼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由礼义、礼仪、礼节、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法、礼治、礼俗构成的体系... 礼是基于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典章制度与文化样态,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中华礼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由礼义、礼仪、礼节、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法、礼治、礼俗构成的体系,家礼亦然。家礼文化是传统家礼在价值理念、仪式、制度、器物以及教化等行为活动等多层面的体现,比家法、族规、家训等其他家文化形式更具有仪节的庄严性、礼义的教育性和制度的规范性等特点,在家文化和中华民族整个礼文化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家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齐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也是当代优良家德、家风培育和公民礼仪文明建设的丰富资源。借鉴传统家礼以仪立范路径涵养公民个人品德,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滋养良好家风与淳朴世风,继承弘扬传统家礼称情立文的撰订原则助推社会礼仪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仪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博礼与协和寄生虫学及热带病学研究
11
作者 李红梅 李乃适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4-728,共5页
何博礼(Reinhard Hoeppli,1893—1973),著名瑞士籍医学寄生虫学家,于德国完成临床医学训练后从事与寄生虫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并获理学博士,此后曾于美国进行线虫研究。1930—195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协和”)第二任寄生虫学系主... 何博礼(Reinhard Hoeppli,1893—1973),著名瑞士籍医学寄生虫学家,于德国完成临床医学训练后从事与寄生虫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并获理学博士,此后曾于美国进行线虫研究。1930—195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协和”)第二任寄生虫学系主任并负责北京协和医院的寄生虫相关标本检验工作。何博礼在协和工作期间发现了著名的“何博礼现象”,并为推进中国的医学寄生虫学和热带病学发展贡献颇多。除学术成就外,在协和被日军侵占期间,其以瑞士领事身份为协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外交努力。本文主要就其在协和工作期间对医学寄生虫学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外交贡献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博 何博现象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寄生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坏乐崩”语境下儒家乐论的建构与重构
12
作者 雷炳锋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西周制礼作乐,建构起了以“德”为中心的音乐理论,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礼坏乐崩”的整体背景下,礼乐被僭用,音乐下移,导致了乐与礼相分离,于是儒家便以“礼”为中心对乐论进行重构,使乐的核心由外在仪式乐舞转而强调乐所内蕴的... 西周制礼作乐,建构起了以“德”为中心的音乐理论,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礼坏乐崩”的整体背景下,礼乐被僭用,音乐下移,导致了乐与礼相分离,于是儒家便以“礼”为中心对乐论进行重构,使乐的核心由外在仪式乐舞转而强调乐所内蕴的礼义精神,推崇雅乐、抑制“郑声”。在“新声”风靡、雅乐式微的形势之下,儒家又引“诗”入乐,对乐论进行了二次重构,突出乐本人心、生于性情的本质,将声、音、乐都纳入乐的范畴之中,揭示乐的审美特性,以增强雅乐的生命力,乐也由“礼”之乐被阐释成了“诗”之乐。新的乐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对既有乐论的扬弃,而是彼此共存,三种乐论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儒家乐论的层累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乐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身体仪式:恩瓦帕《伊芙茹》中的女性割礼书写
13
作者 张燕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3期117-127,142,159,共13页
《伊芙茹》是“非洲女性小说之母”恩瓦帕的长篇处女作,也是首部再现女性割礼的尼日利亚英语小说。从互文性的角度阅读该作品,可以看出恩瓦帕的女性割礼书写与肯尼亚民族主义者/人类学家肯雅塔、作家恩古吉等男性知识分子的女性割礼书... 《伊芙茹》是“非洲女性小说之母”恩瓦帕的长篇处女作,也是首部再现女性割礼的尼日利亚英语小说。从互文性的角度阅读该作品,可以看出恩瓦帕的女性割礼书写与肯尼亚民族主义者/人类学家肯雅塔、作家恩古吉等男性知识分子的女性割礼书写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该小说不仅驳斥了非洲传统社会中的“有牙阴道迷思”,拆解了女性割礼是女性婚姻生活幸福之保障的前殖民神话,而且也颠覆了非洲男性知识分子女性割礼书写的文化民族主义意旨,表达了作家坚定的女性主义立场。另外,恩瓦帕较为含蓄的女性割礼书写也有别于美国非裔女作家沃克自然主义式的、暗含西方文化“凝视”非洲文化的女性割礼书写,是一种在非洲男权社会的“黑暗”中寻求光明的非洲女性主义文本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割 恩瓦帕 《伊芙茹》 互文性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礼记》中的《冠义》《曲礼》为例
14
作者 潘帅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7期77-80,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造了无数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为全书核心,其中《冠义》和《曲礼》尤为注重细微礼仪,对人德行教化、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造了无数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为全书核心,其中《冠义》和《曲礼》尤为注重细微礼仪,对人德行教化、社会政教和谐有积极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礼”中汲取民族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文化营养,引导社会各民族形成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 典章制度 冠义 文化符号 历史记忆 德行教化 共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礼乐关系中我国音乐规制的思想诠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可文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7-15,共9页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特征。“礼”的仪式在西周初年经周公等的改造,从宗教制度转换为基本的典章制度,规定着社会生活、贵族活动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乐”被周代改造为沟通情感基本方式,其目的通过“乐”来...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特征。“礼”的仪式在西周初年经周公等的改造,从宗教制度转换为基本的典章制度,规定着社会生活、贵族活动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乐”被周代改造为沟通情感基本方式,其目的通过“乐”来化解因“礼”的秩序化、等级化而带来的社会对立与矛盾。利用“礼教”“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来维护封建等级的秩序,以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礼乐”对后来各朝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政治生活 乐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域文化的“衢州有礼”城市文旅产品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沭呈 陈茂流 张新江 《丝网印刷》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从衢州文旅产业入手,分析中外旅游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做依托,挖掘和提取衢州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将衢州优秀特色元素融于城市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在城市旅游文创产品中注入“礼”文化... 从衢州文旅产业入手,分析中外旅游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做依托,挖掘和提取衢州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将衢州优秀特色元素融于城市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在城市旅游文创产品中注入“礼”文化,更好地展现衢州的城市形象,希望能助力衢州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的发展,为衢州有礼的发展做更好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旅游 文创设计 衢州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制与中国古代服饰色彩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婷 《纺织报告》 2024年第4期137-139,共3页
儒家思想肯定艺术和审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倡以典章制度的形式对礼义的内涵进行规范化。服饰是礼制的载体之一,先秦至秦汉,随着正色、间色的区分以及五色体系的形成,服饰色彩更多体现出观念性、象征性。历代典章制度对皇室贵族及官... 儒家思想肯定艺术和审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倡以典章制度的形式对礼义的内涵进行规范化。服饰是礼制的载体之一,先秦至秦汉,随着正色、间色的区分以及五色体系的形成,服饰色彩更多体现出观念性、象征性。历代典章制度对皇室贵族及官民各阶层的服饰色彩都有相应的等级规定,以体现各阶层的等级秩序。这些制度成为影响中国历代服饰色彩变化的重要因素。文章对礼制与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 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象与观念:礼器对中国早期艺术的介入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月娥 谢建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早期中国艺术的源流及特征之形成,可以在先秦礼器的逐步发展中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简单加工物——人格化力量的萌发——群体交流的实现——财富、权力、道德的社会价值表达。礼器历经了先商、商周和西周三个阶段,其价值塑造相互环流,形... 早期中国艺术的源流及特征之形成,可以在先秦礼器的逐步发展中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简单加工物——人格化力量的萌发——群体交流的实现——财富、权力、道德的社会价值表达。礼器历经了先商、商周和西周三个阶段,其价值塑造相互环流,形成中国早期艺术的价值认知和特征,并过渡到秦汉古典帝国时期,形成中国庞大艺术资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艺术 物象 介入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乱、错误与亲蚕礼:宋人《蚕织图》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子衿 《美术大观》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本文以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宋人《蚕织图》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图像,还原历史语境,并联系程棨本、狩野永纳本等不同版本的耕织图像,发现了宋人《蚕织图》中的混乱与错误之处。笔者认为这件作品可能因为南宋御前画师奉敕合作造画时为... 本文以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宋人《蚕织图》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图像,还原历史语境,并联系程棨本、狩野永纳本等不同版本的耕织图像,发现了宋人《蚕织图》中的混乱与错误之处。笔者认为这件作品可能因为南宋御前画师奉敕合作造画时为赶时效,不能顾及彼此间的协调而在画面中产生了冲突。同时,宋人《蚕织图》的题注者很有可能就是宋高宗的皇后吴氏。吴皇后很可能想通过题注宋人《蚕织图》并宣示后宫,作为没落于南宋的亲蚕礼的替代形式,以此宣扬自己躬亲蚕事的贤明与皇后亲蚕的威仪。这一推论也可以解释画中为何缺失了楼璹进呈《耕织图》原本时所作的耕织图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蚕织图 耕织图 南宋宫廷画 高宗吴皇后 亲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礼乐器音高问题再探
20
作者 刘勇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4-39,共6页
本文对黄翔鹏先生赖以建立“夏代绝对音高说”的几枚夏商石磬进行再研究,认为这些石磬属于礼乐器,还处于“准乐器”阶段,尚未发展为成熟乐器,因此,对准乐器进行测音,并以测音结果为基础建立某种乐律学史理论,是不够严谨的。此外,本文还... 本文对黄翔鹏先生赖以建立“夏代绝对音高说”的几枚夏商石磬进行再研究,认为这些石磬属于礼乐器,还处于“准乐器”阶段,尚未发展为成熟乐器,因此,对准乐器进行测音,并以测音结果为基础建立某种乐律学史理论,是不够严谨的。此外,本文还延伸讨论了“乐器”的界定问题,认为由“准乐器”过渡到“成熟乐器”是一个质变。在面对和研究古代乐器时,要注意到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音高 乐器 准乐器 测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