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沉积物磷酸盐吸附和矿物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高丽 杨浩 +1 位作者 周健民 陈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9-262,共4页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定方法,研究了滇池沉积物的矿物学组成以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为高岭石,水云母次之,还含有少量的蛭石、绿泥石和蒙脱石。沉积物对湖水中磷酸盐(PO4-P)的吸附主...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定方法,研究了滇池沉积物的矿物学组成以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为高岭石,水云母次之,还含有少量的蛭石、绿泥石和蒙脱石。沉积物对湖水中磷酸盐(PO4-P)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6h内,在0~0.5h吸附速率大于5.0mg·g-1·h-1,之后基本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沉积物对PO4-P的吸附量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等温吸附线表明滇池表层沉积物对湖水PO4-P的吸附容量约为5.0mg·g-1。酸性条件下,沉积物对PO4-P的吸附量较大,随着pH值的升高,吸附能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沉积物 磷酸盐吸附 矿物学特征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吸附对针铁矿表面电化学性质及锌次级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介晓磊 刘凡 +2 位作者 李学垣 周代华 徐凤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对合成针铁矿吸附磷酸根后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其对锌次级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针铁矿吸附磷后,其电荷零点(PZC)和表面电位(ψ0)下降,下降幅度随吸附磷量的提高而加大;pH5.50条件下,吸附磷量大于110 mmol&#... 对合成针铁矿吸附磷酸根后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其对锌次级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针铁矿吸附磷后,其电荷零点(PZC)和表面电位(ψ0)下降,下降幅度随吸附磷量的提高而加大;pH5.50条件下,吸附磷量大于110 mmol·kg^(-1)时,表面电位符号发生逆转,由正变负.随着针铁矿吸附磷量的提高,针铁矿对锌的吸附容量和吸附能力相应增大;“S”型 Zn-pH等温线明显地向低pH段漂移;针铁矿吸附同量锌时所需体系pH降低;相同pH条件下锌吸附量明显增大.文中讨论了磷吸附后增加针铁矿对锌次级吸附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吸附 锌次级吸附 针铁矿 亚热带 土壤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吸附对可变电荷土壤正负电荷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安珍 张效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本文研究了华南地区不同类型的可变电荷土壤,并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吸附磷后土壤的正、负电荷的变化,以及pH和游离氧化铁对这种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吸磷量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成良好的止相关。土壤吸磷后正电荷减少... 本文研究了华南地区不同类型的可变电荷土壤,并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吸附磷后土壤的正、负电荷的变化,以及pH和游离氧化铁对这种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吸磷量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成良好的止相关。土壤吸磷后正电荷减少,负电荷增加,土壤电荷量与吸磷量之间呈抛物线状相关。吸附1摩尔磷酸盐对土壤净负电荷的贡献在0.3-1.0摩尔之间。土壤中的游离氧化铁使吸附的磷对土壤负电荷的贡献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吸附 正电荷 负电荷 可变电荷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钙废料与污泥共热解生物炭高效回收磷酸盐
4
作者 杨栋 崔佳丽 +2 位作者 宁超能 崔建国 高敬毅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6-1231,共6页
以污水厂剩余污泥及富含钙的废弃物(蛋壳、贝壳、骨渣)为原料,共热解制备改性生物炭,并探讨其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贝壳和蛋壳与污泥共热解生物炭(CSB和ESB)对磷酸盐的吸附高效稳定,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5.15 mg/g和16... 以污水厂剩余污泥及富含钙的废弃物(蛋壳、贝壳、骨渣)为原料,共热解制备改性生物炭,并探讨其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贝壳和蛋壳与污泥共热解生物炭(CSB和ESB)对磷酸盐的吸附高效稳定,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5.15 mg/g和165.31 mg/g,溶液pH及共存离子对其吸附性能影响甚微。吸附过程与拟二级动力学、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更佳,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为吸热过程。吸附机理主要涉及表面沉淀和静电吸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共热解 改性生物炭 磷酸盐吸附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污染高原湖滨湿地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及影响因素探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蓉 刘云根 +5 位作者 侯磊 杨桂英 王妍 齐丹卉 李梦莹 任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55-859,共5页
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阳宗海农田土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砷污染程度的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低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底层沉积物>表层沉积物>农田土壤;高浓度磷... 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阳宗海农田土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砷污染程度的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低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底层沉积物>表层沉积物>农田土壤;高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表层沉积物>底层沉积物>农田土壤;主要与沉积物表面的吸附点位的分布差异有关。(2)砷污染沉积物中活性态砷的含量及水体pH是影响沉积物富集磷的重要因素。(3)可还原态砷、水体pH、弱酸提取态砷对磷酸盐的吸附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湖滨湿地 砷污染 磷酸盐吸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壮硬毛藻生物炭的FeCl_(3)改性及其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吴超 韩宇 +5 位作者 李秋雨 赵美玥 霍珂进 邢荣莲 张洪霞 陈丽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5-992,共8页
为资源化利用绿潮藻——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a,探索以强壮硬毛藻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体磷酸盐的可能性,采用450、650、850℃3种温度将强壮硬毛藻制备成生物炭,在最适温度下,用共沉淀法将金属(Fe、Mg、Al)氯化物掺入原... 为资源化利用绿潮藻——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a,探索以强壮硬毛藻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体磷酸盐的可能性,采用450、650、850℃3种温度将强壮硬毛藻制备成生物炭,在最适温度下,用共沉淀法将金属(Fe、Mg、Al)氯化物掺入原始生物炭,制备成3种改性生物炭,使用比色法评估生物炭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通过拟合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方程分析了最佳生物炭的吸附特性,并测定了最佳生物炭水体pH为3~11及生物炭投放量为1~25 g/L时的磷酸盐吸附量。结果表明:650℃为最适温度,改性生物炭的磷酸盐吸附量比原始生物炭有显著提升(P<0.05),其中BC-650-Fe吸附效果最佳,Langmuir方程拟合的最大吸附量为(31.06±0.46) mg/g,实际测量的最大吸附量为(27.70±0.11) mg/g,在20 min左右时吸附达到平衡,通过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方程推测,BC-650-Fe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符合均匀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水体pH对BC-650-Fe的磷酸盐吸附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弱酸性和中性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吸附量;随BC-650-Fe投放量的增加,磷酸盐去除率升高,去除率与单位吸附量呈负相关关系;在磷酸盐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最适吸附pH为6和BC-650-Fe投放量为10 g/L的条件下,可达到最大磷酸盐去除率(93.16%)。研究表明,热解温度、水体pH和生物炭投放量均对BC-650-Fe磷酸盐吸附量有较大影响,在650℃下以FeCl_(3)改性的强壮硬毛藻生物炭具有良好的磷酸盐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壮硬毛藻 生物炭 改性 磷酸盐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O改性的铜渣系磷酸盐材料及其重金属吸附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伟伟 周春财 +3 位作者 孙金科 张雨琳 杜娇 刘桂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91-2900,共10页
我国铜渣堆积导致的占地效应和污染效应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以CaO为改性材料,制备一种高效去除重金属(Pb、Cr、Cd、Cu和Ni)的铜渣系磷酸盐吸附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技术表征了CaO的添加量对铜渣系磷酸... 我国铜渣堆积导致的占地效应和污染效应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以CaO为改性材料,制备一种高效去除重金属(Pb、Cr、Cd、Cu和Ni)的铜渣系磷酸盐吸附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技术表征了CaO的添加量对铜渣系磷酸盐材料结构的影响,利用吸附动力学和傅里叶红外分析仪(FTIR)探讨了改性材料在CaO-SiO_(2)-Fex Oy-P_(2)O_(5)四元体系中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CaO的增加材料逐渐由层块状解体生成多孔结构.CaO的添加会使Fe离子从Fe_(2)SiO_(4)和Fe_(3)O_(4)结构中释放,促进铁基磷酸盐凝胶的生成,从而增强磷酸盐对铜渣的凝结性;(2)CaO添加量为铜渣的3%时,四元体系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最强,除Cd和Cu在600 mg·L^(-1),Cr在200 mg·L^(-1)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外,其余浓度下均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理论吸附能力依次为Pb(476.19 mg·g^(-1))>Cd(112.36 mg·g^(-1))>Ni(90.09 mg·g^(-1))>Cr(86.21 mg·g^(-1))>Cu(81.97 mg·g^(-1));(3)在CaO-SiO_(2)-Fex Oy-P_(2)O_(5)四元体系中,对Pb、Cd、Ni的吸附主要由铁基磷酸盐凝胶共沉降和Si—O—Si(Si—O—Me)四面体形成的网络结构固定协同作用,然而对Cr的吸附以Si—O—Si四面体形成Si—O—Me非桥接氧结构固定为主,对Cu的吸附则主要以铁基磷酸盐凝胶共沉降为主.本研究提供了以废治污的新思路,为重金属污染提供新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系磷酸盐吸附材料 CAO 四元体系 铁基磷酸盐凝胶 共沉降 Si—O—Si四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泥沙与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徐明德 韦鹤平 +1 位作者 李敏 黄晓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0,54,共4页
在长江口河段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从动力学、磷的等温吸附、pH值、盐度和泥沙含量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的影响诸方面,对长江口泥沙和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相应的关系式及变化规律,并计算得到磷酸盐... 在长江口河段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从动力学、磷的等温吸附、pH值、盐度和泥沙含量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的影响诸方面,对长江口泥沙和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相应的关系式及变化规律,并计算得到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时间、泥沙的饱和吸附量、解吸量及细颗粒泥沙对磷的表观等量吸附热。实验分析结果有助于长江口及临近海域富营养问题的研究,对长江口水质管理、污染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水质 污染控制 泥沙和沉积物 磷酸盐吸附和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土-牡蛎壳粉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海水、淡水中氨氮与磷酸盐的去除效果
9
作者 杨玉祥 宋可心 +4 位作者 杨光 马晓娜 解思琦 刘子烁 冯志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47,共14页
为实现水中磷酸盐、氨氮的吸附去除,将牡蛎壳粉和高岭土以质量比3∶1比例混合,在不同条件(MgO添加量:0%、2%、4%、8%、12%;温度:0、600、700、800、900、1000℃)下制备并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改性牡蛎壳粉,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 为实现水中磷酸盐、氨氮的吸附去除,将牡蛎壳粉和高岭土以质量比3∶1比例混合,在不同条件(MgO添加量:0%、2%、4%、8%、12%;温度:0、600、700、800、900、1000℃)下制备并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改性牡蛎壳粉,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改性牡蛎壳粉进行表征。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吸附过程,并分析初始pH、吸附柱对改性牡蛎壳粉、磷酸盐和氨氮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gO添加量为8%,煅烧温度为800℃时,改性牡蛎壳粉吸附性能最佳,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1.7%(海水)和82.25%(淡水),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6.67%和47.71%;改性牡蛎壳粉对磷酸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最大磷酸盐吸附量分别为108.37(海水)、101.99(淡水)mg/g,对氨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氨氮吸附量分别为0.27(海水)、0.38(淡水)mg/g;酸性条件有助于磷酸盐的吸附,中性条件则更利于氨氮的吸附;在吸附柱中改性牡蛎壳粉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量分别为0.12、78.95 mg/g(海水)和0.17、70.34 mg/g(淡水);应用其处理入海口污水中磷酸盐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6.83%、9.7%,出水达到Ⅰ类水标准。研究表明,改性牡蛎壳粉成本低,具有高效去除水中磷酸盐和氨氮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牡蛎壳粉 氨氮吸附 磷酸盐吸附 海水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改性虾壳低温热解制备的生物炭对池塘养殖废水磷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孟飞 徐栋 +5 位作者 武俊梅 曹涛涛 白国梁 陈迪松 杨夯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为提高生物炭对磷的去除效果和将厨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文章以废弃虾壳为原料,用NaOH将LaCl_(3)以La(OH)_(3)沉淀形式附着在虾壳表面,进行热解得镧改性生物炭(CSLa)。采用XRF、SEM、BET、FTIR和XRD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表征分析。采用... 为提高生物炭对磷的去除效果和将厨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文章以废弃虾壳为原料,用NaOH将LaCl_(3)以La(OH)_(3)沉淀形式附着在虾壳表面,进行热解得镧改性生物炭(CSLa)。采用XRF、SEM、BET、FTIR和XRD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表征分析。采用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生物炭的吸磷特征。研究了改性剂用量、初始pH、共存干扰离子对生物炭吸附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镧化合物负载在生物炭表面,对磷吸附能力明显提高,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60.51 mg/g,与CS400磷最大吸附量(100.60 mg/g)相比约提高60%。在低浓度或高浓度磷溶液条件下,CSLa对磷吸附量和去除率均高于CS400,在实际水产养殖废水中更实用。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吸附、颗粒内扩散控制。有关机理分析的结论表明表面沉淀作用、静电吸引、配体交换和内层络合作用是CSLa吸附磷的主要机理。CSLa更适合在弱酸性环境中除磷,不过在碱性环境条件下其吸附量也比较高。HCO_(3)^(-)和CO_(3)^(2-)对CSLa磷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以低温400℃为热解温度制备镧改性生物炭,不仅提升了生物炭对磷的吸附量和去除率,而且消耗热能较少,更有利于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壳生物炭 磷酸盐吸附 镧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膨胀蛭石对水体中磷的去除研究
11
作者 金诗迪 秦文莉 +2 位作者 夏枚生 叶瑛 韩兵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7-384,共8页
研究了工业膨胀蛭石对模拟养殖废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固液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蛭石在对磷酸盐吸附过程中主要金属元素的浸出含量,探究膨胀蛭石吸附水中磷的吸附平衡,对吸附机理进行... 研究了工业膨胀蛭石对模拟养殖废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固液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蛭石在对磷酸盐吸附过程中主要金属元素的浸出含量,探究膨胀蛭石吸附水中磷的吸附平衡,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工业膨胀蛭石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可达2.76 mg/g,pH值在3~9的范围内有较高的吸附量;K、Ca、Mg这3种元素的浸出含量随着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升高而增加,Fe、Al元素则相应减少;工业膨胀蛭石对磷的吸附机理主要是先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交换出层间阳离子,然后与H2PO4^-、HPC4^2-反应形成沉淀被吸附;吸附等温曲线均符合Freundlich公式与Langmuir公式,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 1和0.985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膨胀蛭石 磷酸盐吸附 PH值 金属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再生纤维素/nano-La(OH)3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除磷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帅 王玮 +3 位作者 孙旭 白绘宇 张胜文 东为富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7,共6页
以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的再生纤维素水凝胶为载体(MAH-RC),以硝酸镧为前驱液、氢氧化钠为沉淀剂,通过原位合成的方法成功制备了MAH-RC/nano-La(OH)3复合水凝胶。探讨了马来酸酐(MAH)接枝改性最佳工艺条件,并着重考察了前驱液镧离子(La3+)... 以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的再生纤维素水凝胶为载体(MAH-RC),以硝酸镧为前驱液、氢氧化钠为沉淀剂,通过原位合成的方法成功制备了MAH-RC/nano-La(OH)3复合水凝胶。探讨了马来酸酐(MAH)接枝改性最佳工艺条件,并着重考察了前驱液镧离子(La3+)浓度对复合水凝胶结构性能影响。研究发现,接枝温度为65℃,时间为3 h,MAH与再生纤维素(RC)质量比为5:1,吡啶用量为7.5%时接枝效果最佳,改性纤维素取代度高达0.69;负载La(OH)3后,复合水凝胶仍保持多孔结构,但前驱液La3+浓度增加,原位生成La(OH)3逐渐团聚。当前驱液La3+浓度0.2 mol/L时,纳米La(OH)3均匀分散在纤维素凝胶骨架中,其具有较高吸附容量(30.0 mgP/g)且La(OH)3利用率高。该复合水凝胶能在pH值=3~9范围内有效吸附磷酸盐,且抗干扰离子(Cl-、NO3-、SO42-)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纤维素 马来酸酐 氢氧化镧 磷酸盐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