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中樱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PcoPMK克隆与表达分析
1
作者 舒东膂 李建挥 +4 位作者 禹霖 柏文富 杨扬 胡景堃 严佳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5,共9页
【目的】克隆华中樱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PcoPMK的cDNA序列,分析该基因在华中樱‘YS01’不同发育阶段花瓣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为进一步研究PcoPMK基因在华中樱萜烯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克隆华中樱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PcoPMK的cDNA序列,分析该基因在华中樱‘YS01’不同发育阶段花瓣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为进一步研究PcoPMK基因在华中樱萜烯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参照近缘物种的PMK同源基因cDNA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PcoPMK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克隆测序,同时应用定量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YS01’不同发育阶段花瓣中的表达情况。应用ORF Finder在线工具预测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及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分别应用ExPASy、SOPMA、Swiss model和CDD在线工具分析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二级、三级结构和功能结构域;分别应用DeepTMHMM、SINALP 4.0 Server和PredictProtein在线程序预测蛋白质的跨膜结构、信号肽和亚细胞定位;应用MEGA7.0软件构建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华中樱PcoPMK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大小为1530 bp,编码509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OR373074。编码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55.199 kD,理论等电点为5.68,属于亲水性的稳定蛋白,定位于细胞质。PcoPMK蛋白与扁桃、烟草和拟南芥等代表性物种PMK同源蛋白的序列相似度较高,含有3个典型且保守的蛋白结构功能域和1个ATP结合位点,无跨膜螺旋和信号肽,属于非分泌蛋白。PcoPMK基因在华中樱‘YS01’盛开期花瓣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花蕾期和半开期(P<0.05),与同时期花瓣中萜烯类香气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一致。【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华中樱PcoPMK基因,初步推测其可能在花瓣萜烯类物质合成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樱 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 RT-PCR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花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笛 王鹏杰 +3 位作者 郑玉成 郑知临 陈桂信 叶乃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09-1916,共8页
【目的】克隆茉莉花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K)基因(JsPMK),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其表达时间节律性,为深入研究茉莉花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茉莉花花瓣为材料,采用RT-PCR扩增JsPMK基因全长,... 【目的】克隆茉莉花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K)基因(JsPMK),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其表达时间节律性,为深入研究茉莉花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茉莉花花瓣为材料,采用RT-PCR扩增JsPMK基因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预测分析,并采用qRT-PCR检测JsPMK基因在茉莉花开放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的JsPMK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MH311042)全长1951 bp,包含1518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50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为稳定的非分泌蛋白。JsPMK蛋白含有GHMP激酶N端保守区和C端保守区,且在N端保守区含一个ATP结合位点Gly-X-Gly-XX-Ala。JsPMK蛋白与野生油橄榄、芝麻、丹参和番茄的PMK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较高(在80%以上),其中与野生油橄榄亲缘性最近,表明不同植物PMK蛋白高度保守。JsPMK基因在未开放(18∶00)时表达量最低,随着茉莉花逐渐开放,JsPMK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下同),在20∶00达最大值,随后表达量极显著下降。【结论】JsPMK基因表达可能受生物钟调控,在茉莉花萜类化合物合成和香气释放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 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K)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生物信息学分析 萜类化合物 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春砂磷酸甲羟戊酸激酶的基因克隆与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恩泽 陆颖锶 +1 位作者 吴秋红 王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101,共7页
目的:为了了解阳春砂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K)的功能与表达特性,根据阳春砂的转录组注释设计引物,PCR 克隆阳春砂甲羟戊酸途径中的关键酶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的编码区 cDNA,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相似性检索及同源... 目的:为了了解阳春砂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K)的功能与表达特性,根据阳春砂的转录组注释设计引物,PCR 克隆阳春砂甲羟戊酸途径中的关键酶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的编码区 cDNA,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相似性检索及同源序列比对,构建进化树,预测二级及三级结构并分析其功能,探索其各器官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获得了全长1539 bp 的编码阳春砂 PMK 的 cDNA 序列,命名为 AvPMK (GenBank 登录号:KF569902),编码由512个氨基酸组成的磷酸甲羟戊酸激酶,该蛋白含有 GHMP 激酶超家族特异的 N -保守区域、C -保守区域和 ATP 结合位点 Gly-X-Gly-XX-Ala.AvPMK 与其他植物的 PMK 氨基酸相似性达61%~69%,进化树结果显示其与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等单子叶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AvPMK 蛋白包含14个α-螺旋(Alpha helix),占37.1%;16个β链(Beta strand),占15.6%;32个无规则卷曲结构,占47.3%,无跨膜结构域,其3级结构含有一个催化反应的口袋状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显示 AvPMK 基因在叶中表达量较高,茎、根中表达量相对较低.结论:首次从阳春砂仁中扩增磷酸甲羟戊酸激酶的基因片段,为分析其基因表达特性及其在砂仁萜类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甲羟戊酸激酶 阳春砂 萜类化合物 基因克隆 表达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羟戊酸激酶基因真核及shRNA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BxPC-3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金锐 王芳 +2 位作者 栾康 罗欣 张胜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 构建甲羟戊酸激酶(MVK)基因真核及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至BxPC-3细胞中,观察其对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方法 从BxPC-3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PCR(RT-PCR)法获得目的基因MVK以及通过化学合成MVK(751~779)和MVK(1089~1117)位... 目的 构建甲羟戊酸激酶(MVK)基因真核及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至BxPC-3细胞中,观察其对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方法 从BxPC-3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PCR(RT-PCR)法获得目的基因MVK以及通过化学合成MVK(751~779)和MVK(1089~1117)位点寡核苷酸片段,构建真核表达及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至BxPC-3细胞,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Westernblot法分析转染后对BxPC-3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结果 成功获得MVK基因真核表达(pcD-NA3.1-mvk)及两个针对MVK shRNA表达载体(piLenti-RNAi-shRNA1/2)。通过抗生素筛选及Westernblot分析获得了稳定的MVK过表达及低表达细胞株。Westernblot分析显示:过表达MVK的细胞株及MVK knockdown的细胞株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CyclinE表达量与正常及对照细胞相比均显著降低。结论 MVK过表达及低表达均抑制Bx-PC-3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Cyclin E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羟戊酸激酶 基因重组 寡核苷酸 细胞周期蛋白 BXPC-3 SH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龙胆甲羟戊酸二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晓东 李彩霞 王元忠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2期164-169,共6页
为获得滇龙胆GrMDC基因序列,以滇龙胆转录组为基础,采用RT-PCR技术从滇龙胆幼叶克隆GrMDC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滇龙胆GrMDC基因(登录号KJ917169)全长1 275bp,GrMDC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6.77kD,pI为5.97;该... 为获得滇龙胆GrMDC基因序列,以滇龙胆转录组为基础,采用RT-PCR技术从滇龙胆幼叶克隆GrMDC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滇龙胆GrMDC基因(登录号KJ917169)全长1 275bp,GrMDC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6.77kD,pI为5.97;该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质,无信号肽,为亲水不稳定蛋白,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GrMDC蛋白与长春花CrMDC蛋白相似性较高(88.12%),且亲缘关系最近;GrMD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2.77kD(含GST标签26kD),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GrMDC基因主要在根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甲羟戊酸磷酸脱羧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组织特异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甲羟戊酸激酶基因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宝莲 曲志才 楚秀生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12-16,共5页
类异戊二烯是维持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等所必需的重要有机物质,包括叶绿素、生长调节剂等多种重要物质,是通过甲羟戊酸代谢途径中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的。本文综述了该途径中的限速酶之一甲羟戊酸激酶的生物学特性、酶促反应机理、基... 类异戊二烯是维持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等所必需的重要有机物质,包括叶绿素、生长调节剂等多种重要物质,是通过甲羟戊酸代谢途径中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的。本文综述了该途径中的限速酶之一甲羟戊酸激酶的生物学特性、酶促反应机理、基因克隆、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异戊二烯 甲羟戊酸激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宏基因组的聚磷酸激酶的筛选与鉴定
7
作者 章素平 高森浩 +3 位作者 李王馨月 张锦豪 杨诗韵 尤忠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4-261,共8页
聚磷酸激酶(polyphosphate kinase,PPK)是一类磷酸基团转移酶,能催化磷酸基团在ATP与多聚磷酸之间的转移反应,可用于生物催化过程中的ATP再生,基于PPK的ATP再生系统已成为生物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研究旨在利用序列驱动的宏基因... 聚磷酸激酶(polyphosphate kinase,PPK)是一类磷酸基团转移酶,能催化磷酸基团在ATP与多聚磷酸之间的转移反应,可用于生物催化过程中的ATP再生,基于PPK的ATP再生系统已成为生物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研究旨在利用序列驱动的宏基因组技术,从土壤宏基因组中挖掘新型的PPK基因。根据文献报道的PPK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土壤宏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筛选到一条来源于Serratia marcescens的PPK编码基因,该基因包含一个206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68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SmPPK)。多重序列比对发现SmPPK与Escherichia coli来源的PPK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87.9%)。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SmPPK与Serratia nevei、Gibbsiella quercinecans等来源的PPK在同一分支上,同属于PPK1家族。同源建模结果显示,SmPPK由4个结构域组成典型的L型空间结构,其活性中心主要由His433、Asp468、His590和Glu621组成。将SmPPK基因与pET 28a连接后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经IPTG诱导,SDS-PAGE电泳显示在80 kDa处存在明显的蛋白表达条带,与理论分子质量一致。酶活性检测显示,SmPPK可以在多聚磷酸钠的存在下,实现ATP的合成,其最高产率为46.5%。利用SmPPK构建ATP再生系统与灵菌红素缩合酶PigC耦合,成功实现灵菌红素类似物的合成。该研究的开展为ATP依赖的生物催化过程提供了构建ATP再生系统的新酶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激酶 基因 序列筛选 重组表达 ATP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功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尚怡彤 闫欢欢 +4 位作者 王丽红 田学琴 薛萍红 罗涛 胡志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1-319,共9页
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K)是甲羟戊酸(MVA)途径的关键酶。在真菌中,MVA途径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上游,因此PMK也被称为Erg8。为了研究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麦角甾醇合成通路中的作用,对米曲霉AoErg8基因功能进行... 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K)是甲羟戊酸(MVA)途径的关键酶。在真菌中,MVA途径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上游,因此PMK也被称为Erg8。为了研究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麦角甾醇合成通路中的作用,对米曲霉AoErg8基因功能进行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米曲霉中的该基因,通过系统发育树和酵母异源互补分析其是否保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其表达模式,同时通过荧光蛋白标记对其亚细胞定位进行分析,最后测定AoErg8基因过表达对米曲霉生长和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oErg8进化保守,其表达量在不同生长时间和不同非生物胁迫下均发生了改变;AoErg8能恢复酿酒酵母erg8突变体的温度敏感表型;AoErg8定位于细胞质中;米曲霉中AoErg8过表达导致麦角甾醇含量降低,并且影响米曲霉生长和孢子形成。因此,米曲霉Ao Erg8的功能相对保守,其过表达可以降低麦角甾醇含量并影响菌落生长和孢子形成。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丝状真菌米曲霉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和调控机理,为米曲霉或其他真菌脂质代谢的基因工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磷酸甲羟戊酸激酶 麦角甾醇 亚细胞定位 孢子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稗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金明 丁在松 +1 位作者 张桂芳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7-930,共4页
为揭示C4植物家稗[Echinochloa crusgallivar.frumentacea(Roxb.)W.F.Wight]PPDK结构和功能特点,探索改善作物高光效途径,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家稗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的cDNA全长。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全长3 085 bp,包... 为揭示C4植物家稗[Echinochloa crusgallivar.frumentacea(Roxb.)W.F.Wight]PPDK结构和功能特点,探索改善作物高光效途径,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家稗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的cDNA全长。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全长3 085 bp,包含一个2 84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48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AY 792619)。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高粱(Sorghum bicolor)、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玉米(Zea mays)等C4型pdk基因同源率分别为85.1%、84.0%和82.0%;与水稻[Oryza sativa(japonicacultivar-group)]pdk基因同源性也高达82.6%。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分析表明,其与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最为接近。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pdk基因仅在绿色叶片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稗 丙酮酸磷酸激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缺失基因1和磷酸化粘着斑激酶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冯云 周会行 +4 位作者 李军红 李振宇 程为刚 靳梦琳 贺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48-1451,共4页
目的研究肝癌缺失基因1(DLC1)和磷酸化粘着斑激酶(FAK)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加深对乳腺癌癌变和转移分子机制的理解。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61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纤维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中DLC1和磷酸... 目的研究肝癌缺失基因1(DLC1)和磷酸化粘着斑激酶(FAK)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加深对乳腺癌癌变和转移分子机制的理解。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61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纤维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中DLC1和磷酸化FAK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二者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DLC1在乳腺癌、良性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4.43%,80.00%和76.67%(P<0.001),磷酸化FAK在3组中的表达率为77.05%,33.33%和26.67%(P<0.001)。并且DLC1和磷酸化FA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Kappa值=-0.4591);DLC1和FAK均与乳腺癌的发生、分期、PR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而与乳腺癌的年龄、家族史、分型、雌激素(ER)和CerbB-2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DLC1低或无表达和磷酸化FAK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DLC1和磷酸化FAK的表达与孕激素受体表达有关,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早诊和预后判断的候选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抑癌基因 肝癌缺失基因1 磷酸化粘着斑激酶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睿雄 赵志常 +2 位作者 黄建峰 党志国 高爱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83-2190,共8页
采用3′RACE和RT-PCR技术克隆芒果核苷二磷酸激酶基因全长c DNA序列,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Mi NDPK1基因c DNA全长1 019 bp,开放阅读框为447 bp,编码148个氨基酸。Mi NDPK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无信号肽和跨... 采用3′RACE和RT-PCR技术克隆芒果核苷二磷酸激酶基因全长c DNA序列,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Mi NDPK1基因c DNA全长1 019 bp,开放阅读框为447 bp,编码148个氨基酸。Mi NDPK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具有典型的核苷二磷酸激酶活性结构域和其他磷酸化活性位点;与麻疯树、橡胶树同源性最高为89%,与菠菜同源性最低为82%。Mi NDPK1在芒果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以叶片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花和果皮;在芒果进入生殖时期的花芽分化期表达量最高,此后在芒果果实发育进程中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结合病害处理转录组样本中的差异性表达结果,推测芒果Mi NDPK1基因在花芽分化进程、抗病性诱导及免疫应答通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核苷二磷酸激酶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eudomonas putida GM6多聚磷酸盐激酶(ppk)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9
12
作者 管莉菠 蔡天明 +3 位作者 李波 何健 李顺鹏 崔中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7-733,共7页
以一株高效聚磷菌Pseudomonas putidaGM6为研究材料。为获得其多聚磷酸盐激酶(polyphos-phate kinase,ppk)基因,并验证该基因在磷酸盐转运系统中的作用,根据已报道的ppk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从其总DNA中成功扩增到ppk基因的部分片段(约... 以一株高效聚磷菌Pseudomonas putidaGM6为研究材料。为获得其多聚磷酸盐激酶(polyphos-phate kinase,ppk)基因,并验证该基因在磷酸盐转运系统中的作用,根据已报道的ppk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从其总DNA中成功扩增到ppk基因的部分片段(约528 bp)。随后采用快速染色体步移方法(Self-formed adap-tor PCR,SEFA-PCR)技术扩增片段的上下游基因序列,将三个序列拼接,用OMIGA软件分析其ORFs,推测ppk基因全长为2 220 bp(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DQ133537)。构建的多聚磷酸盐激酶表达菌株E.coliBL21(DE3)/pET29a-ppk经IPTG诱导后3 h时,明显出现分子量约为81 kDa的表达产物。且表达菌株在12 h时的磷去除率高达80%(对照菌株的磷去除率仅为18%),远高于已报道的40%的去除率。这表明ppk基因在E.coli中的过量表达,导致了E.coli菌体中poly-P的大量聚集,从而大大去除了培养基中的磷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激酶 ppk全基因及上下游序列 快速染色体步移方法(SEFA—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丙酮酸磷酸双激酶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桂芳 王金明 +1 位作者 赵明 丁在松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21,共4页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是C4光合途径中的专一性酶,在C4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综述了植物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结构、基因进化、表达调控机理,概述了植物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工程在植物光合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丙酮酸磷酸激酶 分子生物学 基因工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K1基因变异致磷酸甘油酸激酶1缺乏症1例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明霞 王艳萍 +5 位作者 华颖 王健彪 胡笑月 张林 马静波 陈李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09-812,共4页
目的探讨PGK 1基因变异致Ⅸ型糖原累积病(磷酸甘油酸激酶1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磷酸甘油酸激酶1缺乏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二代测序分析基因变异筛查结果。结果患儿男性,3岁11个月... 目的探讨PGK 1基因变异致Ⅸ型糖原累积病(磷酸甘油酸激酶1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磷酸甘油酸激酶1缺乏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二代测序分析基因变异筛查结果。结果患儿男性,3岁11个月首次就诊。患儿每次均以抽搐起病,起病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反复抽搐发作,每次病程中均有溶血性贫血,第三次住院期间出现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且发病后有明显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基因检测显示患儿PGK 1基因错义变异(c.150C>G),该变异导致第50号氨基酸由Cys变为Trp,来自于母亲,其母为杂合子,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既往文献及数据库未见报道。根据ACMG指南,此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基因检测时,尚未出现横纹肌溶解症),后期结合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确诊为PGK 1缺乏。结论磷酸甘油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类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PGK 1基因变异所致,该变异未见报道,扩充了Ⅸ型糖原累积病基因变异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甘油酸激酶1缺乏 PGK 1基因 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激酶基因的阻断对刺糖多孢菌生长及多杀菌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燕 罗林根 +5 位作者 唐斯佳 徐妙 丁学知 胡胜标 孙运军 夏立秋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3-712,共10页
聚磷酸激酶基因(Polyphosphate kinase gene,ppk)是放线霉菌中的一种影响抗生素合成的全局性负调控因子,阻断该基因能显著提高其次级代谢产物产量。本文利用PCR扩增了刺糖多孢菌中的ppk基因中间片段,经酶切连接技术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 聚磷酸激酶基因(Polyphosphate kinase gene,ppk)是放线霉菌中的一种影响抗生素合成的全局性负调控因子,阻断该基因能显著提高其次级代谢产物产量。本文利用PCR扩增了刺糖多孢菌中的ppk基因中间片段,经酶切连接技术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载体pOJ260上,构建阻断型载体pOJ260-ppk;通过接合转移将该功能质粒导入刺糖多孢菌中,获得了遗传性能稳定的重组菌株S.sp-△ppk。对工程菌株的PCR检测结果显示,ppk基因片段已整合到刺糖多孢菌染色体上并成功阻断了该基因的表达。摇瓶发酵结果显示,工程菌株多杀菌素产量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22%。阻断聚磷酸激酶基因的表达对刺糖多孢菌的菌丝形态及生长发育产生了影响,并有效地促进该菌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磷酸激酶基因 阻断 多杀菌素 接合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变异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晓霞 郭晓蕙 +5 位作者 蒋蕾 鲜彤章 孙明晓 郭立新 孙亮 杨泽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TMT)进展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rs2071023位点的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超声测量颈动脉、股动脉和髂动脉的IMT,多聚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 目的探讨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TMT)进展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rs2071023位点的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超声测量颈动脉、股动脉和髂动脉的IMT,多聚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IMT进展的情况,随访5年后复查IMT。结果基线状态下rs2071023位点不同基因型(CC,CG,GG)各组年龄、IMT、BM[、FPG、HbAlc、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后随访患者中有16例失访或指标不全,共105例患者,与基线比较随访5年后颈动脉IMT增厚(0.84 mm比0.92 mm,P=0.004)。按rs2071023基因型分组,结果发现CC基因型组颈动脉IMT在随访5年后增厚(0.86 mm比0.97 mm),不同基因型对IMT增厚的贡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基因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含激酶结构域新原癌基因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封全灵 史惠蓉 +1 位作者 宋欢欢 乔丽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01-1303,共3页
目的探讨含激酶结构域新原癌基因(NOK)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恶性组)、3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良性组)和20例正常卵巢组... 目的探讨含激酶结构域新原癌基因(NOK)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恶性组)、3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良性组)和20例正常卵巢组织(正常组)中NOK和p-STAT3的表达。结果NOK在恶性组阳性表达率与良性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p-STAT3的阳性表达率与良性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NOK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淋巴转移、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TAT3的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有无淋巴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NOK与p-STAT3表达呈正相关(r=0.575,P<0.05)。结论NOK在恶性卵巢肿瘤的表达量较高,p-STAT3的异常活化可促进恶性卵巢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两者结合检测对恶性卵巢肿瘤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可能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肿瘤 激酶结构域新原癌基因 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蛋白激酶B/鼠双微体基因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与胃癌复发转移的关联 被引量:6
18
作者 沙鑫 刘彬 +1 位作者 郦芸芬 张存喜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探究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激酶B(AKT)/鼠双微体基因2(MDM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与胃癌复发转移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G... 目的探究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激酶B(AKT)/鼠双微体基因2(MDM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与胃癌复发转移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GEPIA数据库分析PTEN、p-AKT、p-MDM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癌旁组织、胃癌组织PTEN、p-AKT、p-MDM2蛋白表达水平。随访至2022年6月,按照复发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转移组和无复发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胃癌组织PTEN、p-AKT、p-MDM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胃癌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GEPIA分析TCGA数据库和GTEx项目来源的数据发现,胃癌组织的PTEN水平低于正常组织,p-AKT、p-MDM2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P<0.05)。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AKT、p-MDM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无复发转移组比较,复发转移组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AKT、p-MDM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对130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9.31±8.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其中复发转移患者59例,无复发转移患者71例。与无复发转移组比较,复发转移组Ⅲ-Ⅳ期、中低分化、浸润深度T 3-T 4构成比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OR=2.125,95%CI:1.101~3.150)、分化程度(OR=2.659,95%CI:1.365~3.953)、浸润深度(OR=3.037,95%CI:1.254~4.821)、p-AKT(OR=3.142,95%CI:2.379~3.906)、p-MDM2(OR=6.666,95%CI:3.241~10.091)均是胃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PTEN是胃癌复发转移的保护因素(OR=0.394,95%CI:0.014~0.774,P<0.05)。结论胃癌中PTEN/AKT/MDM2信号通路PTEN表达下调,p-AKT、p-MDM2表达上调,与胃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作为候选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复发转移 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 蛋白激酶B 鼠双微体基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丙酮酸磷酸双激酶调节蛋白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
19
作者 王超莉 张智俊 +1 位作者 屈亚平 王蕾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9-755,共7页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调节蛋白(pyruvate,orthophosphate dikinase regulatory proteins,RP)是通过调控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yruvate,orthophosphate dikinase,PPDK)参与C4途径光合碳循环途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竹...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调节蛋白(pyruvate,orthophosphate dikinase regulatory proteins,RP)是通过调控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yruvate,orthophosphate dikinase,PPDK)参与C4途径光合碳循环途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竹种,分析克隆RP基因对于竹类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应用价值。通过逆转录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成功克隆得到毛竹Pe RP1,该基因c DNA全长1 275 bp,编码425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预测,该蛋白属于kinase-PPPase超家族,主要含有UDF 299保守结构域;经多序列比对发现毛竹Pe RP1蛋白与C3植物中RP1亲缘关系较近,而与C4植物亲缘关系较远。为了研究Pe RP1的蛋白质结构,我们将Pe RP1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利用Ni-NTA树脂亲和层析结合分子筛(SEC)层析的方法纯化得到了Pe RP1重组蛋白。SEC纯化的结果表明:Pe RP1蛋白在溶液中主要以多聚体形式存在,二聚体及单体含量较少,推测Pe RP1蛋白可能以多聚体形式参与调控PPDK蛋白。这为今后研究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毛竹 丙酮酸磷酸激酶调节蛋白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磷酸盐激酶(PPK)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0
作者 曹访 杨志红 +2 位作者 韩志萍 杨倩 费佳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1期15139-15141,共3页
[目的]构建融合表达PPK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载体pCAMBIA1302-PPK。[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大肠杆菌PPK基因序列(L03719)设计引物,以E.coli DH5α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PPK基因,然后用In-Fusion@HD Cloning Kit将PPK基... [目的]构建融合表达PPK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载体pCAMBIA1302-PPK。[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大肠杆菌PPK基因序列(L03719)设计引物,以E.coli DH5α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PPK基因,然后用In-Fusion@HD Cloning Kit将PPK基因克隆到pCAMBIA1302载体的Nco I酶切位点。[结果]序列测定结果显示,pCAMBIA1302-PPK含有约2.0 kb的PPK基因片段,说明PPK基因已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2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前。[结论]成功构建了融合表达PPK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载体pCAMBIA1302-PP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多聚磷酸激酶基因 植物表达载体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