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导入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彬 马建军 +3 位作者 贾栋 石云鹭 高志强 丁在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900-4901,共2页
[目的]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临优145。[方法]利用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系统,以普通小麦临优145为材料,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基因,导入小麦胚性愈伤组织中,用含潮霉素(hyg)的筛选培养基连续筛选... [目的]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临优145。[方法]利用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系统,以普通小麦临优145为材料,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基因,导入小麦胚性愈伤组织中,用含潮霉素(hyg)的筛选培养基连续筛选,并从分子水平上检测该基因。[结果]获得了hyg抗性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表明,抗性苗叶片被染成了深蓝色;PCR检测出目标条带。[结论]初步证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基因已经导入受体材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基因 农杆菌介导法 抗性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汪小福 刘仁虎 +3 位作者 陈笑芸 王伏林 关晶晶 陈锦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6-280,共5页
为了解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油菜和拟南芥中PEPC基因之间的关系,同时参照拟南芥中4条PEPC基因扩增了针对甘蓝型油菜的探针,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 为了解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油菜和拟南芥中PEPC基因之间的关系,同时参照拟南芥中4条PEPC基因扩增了针对甘蓝型油菜的探针,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中PEPC基因肯定多于4条,而RT-PCR分析了不同时期种子中的PEPC基因的表达情况,表明PEPC基因在种子成熟过程中油脂、储藏蛋白质等贮存物质的积累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 甘蓝型油菜 拟南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蔡小宁 陈茜 +1 位作者 杨平 任源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4-916,共3页
[目的]为改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提高PEPC活性寻找线索。[方法]对GenBank上登录的PEPC的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搜索,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信号肽分析、亚细胞定位、结构域分析以及PEPC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 [目的]为改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提高PEPC活性寻找线索。[方法]对GenBank上登录的PEPC的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搜索,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信号肽分析、亚细胞定位、结构域分析以及PEPC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共搜寻到62个PEPC蛋白质序列,绝大多数属于C3植物,9个属于C4植物。绝大多数PEPC没有存在信号肽的可能性。62个PEPC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基本一致,均具有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结构域,未发现其他结构域。通过进化树分析可分别将C3植物和C4植物的PEPC酶分成4组和3组。62个PEPC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6.70%,而其在19个C3植物和9个C4植物中则分别为89.63%和89.61%。[结论]C4植物PEPC的423位上的丙氨酸和862位上的酪氨酸高度保守,而C3植物的428位和871位的氨基酸则缺少同源性,可能与C3和C4植物PEPC的活性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晓亮 李竹 +4 位作者 梁立强 孟万利 苗兰天 孙耀祖 蔡红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结构和功能,采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双酶切和细胞转化等基因工程方法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进行克隆并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表达分析,扩增出一个新的大肠杆菌磷酸烯醇式丙... 为了更好地研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结构和功能,采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双酶切和细胞转化等基因工程方法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进行克隆并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表达分析,扩增出一个新的大肠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将其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并导入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通过IPTG诱导成功表达出大肠杆菌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所提出的方法能够高效表达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为进一步大规模表达纯化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 大肠杆菌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 基因表达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细菌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关晶晶 陈锦清 汪小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3-208,共6页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nBank中的拟南芥、油菜、大豆、花生和水稻等11种植物细菌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进而对其基因结构、系统进化、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疏水性、功能结构域及蛋...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nBank中的拟南芥、油菜、大豆、花生和水稻等11种植物细菌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进而对其基因结构、系统进化、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疏水性、功能结构域及蛋白质三级结构等重要参数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基因CsPP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真 陈暄 +3 位作者 王明乐 王伟东 Najeeb Ahmed 黎星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1-500,共10页
以白叶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基因Cs PPT(Gen Bank登录号:KJ652972)。Cs PPT完整ORF长度为1 227 bp,编码40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4.7k Da,理论等电点为10.16;无信号肽位点,属于非分... 以白叶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基因Cs PPT(Gen Bank登录号:KJ652972)。Cs PPT完整ORF长度为1 227 bp,编码40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4.7k Da,理论等电点为10.16;无信号肽位点,属于非分泌型蛋白;建立了茶树Cs PPT蛋白的系统发育树;磷酸化修饰预测该蛋白质多肽链中共有26个磷酸化位点;TMHMM预测表明Cs PPT蛋白为跨膜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Cs PPT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上,推测Cs PPT蛋白可能定位于叶绿体膜上。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 PPT基因在茶树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芽、叶和嫩茎,根中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磷酸烯醇丙酮酸转运子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启动子-232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秦 邵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36期36-40,共5页
目的 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CK1)启动子-23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8例为脑梗死组... 目的 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CK1)启动子-23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8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择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70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PCK1启动子-232基因多态性分析;测定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结果 脑梗死组GC、GG基因型餐后2 h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CC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GC、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GG+GC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在易损斑块和非易损斑块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基因型之间左、右侧颈总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K1启动子-232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G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 启动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鲚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和饥饿作用下的表达分析
8
作者 王美垚 李全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107-114,共8页
采用同源克隆法获得了刀鲚PEPCK基因全长cDNA序列,其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序列及功能位点,进化分析表明其与同属鲱形目的大西洋鲱具有最近的进化距离。在饥饿作用下刀鲚肝组织表达研究表明,PEPCK在糖异生调节方面,在对于饥饿作用下协调糖... 采用同源克隆法获得了刀鲚PEPCK基因全长cDNA序列,其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序列及功能位点,进化分析表明其与同属鲱形目的大西洋鲱具有最近的进化距离。在饥饿作用下刀鲚肝组织表达研究表明,PEPCK在糖异生调节方面,在对于饥饿作用下协调糖类代谢平衡,进而维持能量代谢供给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刀鲚抗环境因子变化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基酶 克隆 饥饿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CsPPT2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纪志芳 甘玉迪 +4 位作者 陈常颂 杨鼎俊 孙康 黎星辉 陈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白叶1号为材料,应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一个基因CsPPT2的c DNA序列,并与茶树体内另一个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的基因CsPPT1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表达进行比较。Cs...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白叶1号为材料,应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一个基因CsPPT2的c DNA序列,并与茶树体内另一个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的基因CsPPT1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表达进行比较。CsPPT2的c DNA全长1 46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 218 bp,编码406个氨基酸。通过生物学信息分析表明,CSPPT2蛋白分子量为44.6 k D,理论等电点为9.90,CsPPT2有6个跨膜区,属于疏水性叶绿体跨膜蛋白。聚类分析显示,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分为2个亚组,而CsPPT1与CsPPT2属于不同亚组。荧光定量结果分析表明,两个基因可能在茶树体内功能不同,CsPPT2在所考察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根和成熟叶片中表达量远大于CsPPT1;CsPPT1在茎和复绿前的幼嫩芽叶中表达量高于CsPPT2。在白化期起始时CsPPT2有短暂的升高,但伴随白化受到较大的抑制,表明CsPPT2的表达抑制可能是白叶1号低儿茶素高氨基酸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白叶1号 磷酸烯醇丙酮酸转运子 CsPPT2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石斛PEPC羧化酶活力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建武 王雁 +1 位作者 彭镇华 张连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5-820,共6页
石斛属植物具有兼性景天酸代谢植物特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是该类植物碳代谢的关键酶。本研究选用3种石斛为材料,测定了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报春石斛晚间黑暗条件下酶活性较强,凌晨高达25μmolCO2/(m2.s),而... 石斛属植物具有兼性景天酸代谢植物特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是该类植物碳代谢的关键酶。本研究选用3种石斛为材料,测定了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报春石斛晚间黑暗条件下酶活性较强,凌晨高达25μmolCO2/(m2.s),而在中午光照最充足时,酶的活性相对较弱;金钗石斛酶活性日变化特点与报春石斛相似,但是活性比较弱;鼓槌石斛的酶活性很弱,通常在8μmolCO2/(m2.s)以下,昼夜变化幅度很小,表现为黑暗状态下比光下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景天酸代谢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牡丹PEPC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秀云 田云芳 +2 位作者 张燕 马杰 崔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8-886,共9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调控植物种子中蛋白质/油脂含量比例的关键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油用牡丹(Paeonia ostii)叶片中克隆得到1个PEPC基因PaPEPC2(GenBank登录号为MK606450)。其cDNA全长为3201 bp,包含2898 bp开放阅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调控植物种子中蛋白质/油脂含量比例的关键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油用牡丹(Paeonia ostii)叶片中克隆得到1个PEPC基因PaPEPC2(GenBank登录号为MK606450)。其cDNA全长为3201 bp,包含2898 bp开放阅读框,编码965个氨基酸。PaPEPC2编码蛋白分子量为110.3 kD,理论等电点为5.65,属于酸性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的主要结构为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PaPEPC2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C3型PEPC,与葡萄的C3型PEPC蛋白(XP002280569.1)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PaPEPC2基因在茎、叶、花芽和子房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茎和子房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在花芽中表达水平最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该基因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发育42 d时表达水平最高;在种子收获后,常温存放7 d时,该基因表达水平最高,随后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由此推测,PaPEPC2基因在油用牡丹种子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对油脂和蛋白的合成起阶段性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 种子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油脂生物合成与ACCase、PEPC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琳 余旭亚 +1 位作者 赵鹏 徐军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60,共5页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脂肪酸合成中的两个主要的酶。介绍了ACCase、PEPC的类型、分布、反应机理及在微藻代谢中的作用;对酶代谢调控、基因工程的应用等因素进行了概括;就多酶基因调控微藻油脂合成...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脂肪酸合成中的两个主要的酶。介绍了ACCase、PEPC的类型、分布、反应机理及在微藻代谢中的作用;对酶代谢调控、基因工程的应用等因素进行了概括;就多酶基因调控微藻油脂合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辅酶A羧化酶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 微藻 油脂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DCMU对高表达转C4-pepc水稻的花青素合成基因及其相关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亚飞 许梦洁 李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9-421,共13页
为了揭示高表达转玉米C4-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EC 4.1.1.31)基因水稻(PC)在耐旱中光合与花青素调节途径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以PC和未转基因野生型原种(WT)的水培苗为试验材料,在4~5叶期,通过50μmol·L-1光合抑制剂DCMU[3-(3... 为了揭示高表达转玉米C4-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EC 4.1.1.31)基因水稻(PC)在耐旱中光合与花青素调节途径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以PC和未转基因野生型原种(WT)的水培苗为试验材料,在4~5叶期,通过50μmol·L-1光合抑制剂DCMU[3-(3’,4’-dich-lorophenyl)-1,1-dimethyl-urea]预处理1 h,观察其在12%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下的表现。结果表明,在模拟干旱条件下,DCMU预处理使两种供试材料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且PC相对含量显著高于WT;干旱处理下,两种材料的花青素含量显著升高,DCMU和干旱处理使两种材料的花青素含量下调,且PC水稻中始终伴随着较高的花青素含量。光合数据表明,与单独12%PEG-6000处理相比,DCMU联合12%PEG-6000处理显著抑制了两种水稻材料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含量及羧化效率,但PC的各指标显著高于WT。同时,DCMU联合12%PEG-6000处理显著下调两种供试材料的内源蔗糖含量,但PC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WT。进一步研究发现PC中更高的蔗糖含量与花青素合成有关转录因子b HLH(Os B1,Os B2)、R2R3-MYB(Os C1)、COP1(constitutively photomorphogenic 1)、HY5(elongated hypocotyl 5)更高的转录水平同步,下游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Os PAL、Os CHI、Os CHS、Os F3H、Os F3’H、Os DFR、Os ANS的表达量增加。PC水稻可能通过诱导NO和Ca2(10)感受干旱信号,参与转录因子的调节,进而参与花青素合成基因的调控,合成较多的花青素,增强PC水稻对干旱逆境的响应,增强保水能力,最终表现耐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C4-pepc基因水稻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 蔗糖 花青素 DCMU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蛋白对犊牛肝细胞PEPCK mRNA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
14
作者 陈承祯 陈健 +4 位作者 谢光洪 刘国文 徐闯 张嘉保 王哲 《中国草食动物》 CAS 2008年第1期6-8,共3页
取单层培养36h生长良好的犊牛肝细胞,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分别添加0、2.5、5、10、50、100ng/mL的牛重组牛瘦蛋白(leptin),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2孔),再培养12h后分别提取RNA和制备细胞上清液。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源NPY对肝细... 取单层培养36h生长良好的犊牛肝细胞,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分别添加0、2.5、5、10、50、100ng/mL的牛重组牛瘦蛋白(leptin),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2孔),再培养12h后分别提取RNA和制备细胞上清液。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源NPY对肝细胞糖异生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同时用比色法检测其对肝细胞PEPC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leptin显著抑制了肝细胞PEPCK mRNA表达,降低了PEPCK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蛋白 肝细胞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 LEPTIN pep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调节ATP的含量对提高转玉米C_4型pepc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霍垲 陆巍 李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5-613,共9页
为了分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是否是限制高表达转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C4-pepc)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限制因素,本文以高表达的转玉米 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水稻(PC)及其原种‘Kitaak... 为了分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是否是限制高表达转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C4-pepc)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限制因素,本文以高表达的转玉米 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水稻(PC)及其原种‘Kitaake’(WT)作为试验材料,喷施蒸馏水(对照)、2 mmol·L^-1亚硫酸氢钠溶液、100μmol·L^-1 N′-(3,4-二氯苯基)-N,N-二甲基脲[3-(3′,4′-dichlorophenyl)-1,1-dimethylμrea, DCMU]和10μmol·L-1寡霉素(oligomycin)溶液过夜处理5~6叶期水稻幼苗,在20%(m/v)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ATP含量、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以及光系统Ⅱ(photosynthemⅡ, 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actu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ΦPS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提高了PC和WT在水培条件下叶片的Pn, DCMU和寡霉素溶液处理则降低了PC和WT叶片的Pn。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增加了WT叶片Gs和Ci,但降低了PC叶片Gs和Ci。喷施DCMU溶液增加了PC和WT叶片Ci,但降低了叶片Gs。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亚硫酸氢钠、DCMU和寡霉素溶液处理的水稻叶片 Pn均下降,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可以减缓Pn下降的趋势,喷施DCMU和寡霉素溶液加速了叶片Pn的下降。在20%PEG-6000处理8 h后, PC在喷施不同试剂处理下Gs差异不大,但其Pn变化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处理下叶片中ATP含量、PEPC活性以及ΦPSⅡ出现显著变化, DCMU处理引起ATP含量、PEPC活性和ΦPSⅡ快速下降,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能够减缓这些参数的下降,喷施寡霉素降低了叶片中的 ATP含量,但是对ΦPSⅡ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 PEPC的高表达能够维持较高的PSⅡ活性,与原种相比,也产生较高含量的ATP,来维持净光合速率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4型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 干旱 光合速率 磷酸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R型微囊藻毒素对鲢鱼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育强 张开岳 +4 位作者 张勇 蒋骄云 冯龙 许世杰 曲宪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24-128,144,共6页
在前期经LR型微囊藻毒素(MC-LR)处理后建立鲢鱼肝脏组织抑制差减杂交文库的基础上,利用RACE方法克隆了经MC-LR处理后差异表达明显的鲢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然后通过半定量分析了经MC-LR投与... 在前期经LR型微囊藻毒素(MC-LR)处理后建立鲢鱼肝脏组织抑制差减杂交文库的基础上,利用RACE方法克隆了经MC-LR处理后差异表达明显的鲢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然后通过半定量分析了经MC-LR投与1、5、10 h鲢鱼肝脏组织PEPCK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鲢鱼PEPCK基因cDNA全长2 605 bp,包括101 bp的5'端非翻译区、564 bp的3'端非翻译区、1 91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36个氨基酸。将鲢鱼PEPCK基因cDNA核酸及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其他几种鱼类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表明鲢鱼PEPCK与翘嘴红鲌的同源性最高,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7%和99%;其次为斑马鱼,同源性均达到90%以上;与星斑川鲽的同源性最差,但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也分别达到77%和84%,说明鱼类PEPCK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具有很高的保守性。鲢鱼PEPCK具有与草酰乙酯结合的特有结构域以及与GTP三磷酸链结合的激酶1和激酶2基序。另外,鲢鱼投予MC-LR后,肝脏组织PEPCK经过1、5、10 h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升高,说明鲢鱼投予MC-LR 1 h内该基因即被诱导表达,且在10 h内皆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这与微囊藻毒素作用有关,推测与微囊藻毒素解毒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 抑制差减杂交 快速扩增CDNA末端 LR型微囊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质体磷酸盐转运体OsPPT家族成员的功能分析
17
作者 王继纯 李瑞莉 +2 位作者 王姣玲 邵俊雯 赵红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29-2339,共11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盐转运体(PPT)是植物质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家族(pPTs)成员之一,介导细胞质中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进入质体基质的同时,将磷交换到细胞质中。为对水稻OsPPT基因家族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其在水稻中的潜在功能。利用...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盐转运体(PPT)是植物质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家族(pPTs)成员之一,介导细胞质中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进入质体基质的同时,将磷交换到细胞质中。为对水稻OsPPT基因家族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其在水稻中的潜在功能。利用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转化分析OsPPT的亚细胞定位,通过酵母异源表达实验分析OsPPT的磷酸盐转运能力。设置正常供磷和缺磷等非生物胁迫水培实验处理,阐明OsPPT家族成员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以及对非生物胁迫逆境的响应。结果表明,OsPPT基因家族4个成员均定位于叶绿体膜,而且OsPPT可以在酵母中介导磷酸盐的跨膜转运。此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展示了OsPPT基因家族在应对环境胁迫时表达模式上的动态变化,比如磷饥饿,以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氯化钠等非生物胁迫环境。OsPPT基因家族可能参与磷酸盐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之间的运输,同时也可能参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体 磷酸 磷转运蛋白 磷酸烯醇丙酮酸/磷酸盐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N部分代替NO_3^--N对番茄生育中后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董园园 董彩霞 +2 位作者 卢颖林 缪辰 沈其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1-266,共6页
采用砂培实验研究NH4+-N部分代替NO3--N对番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硝处理(100%NO3-)相比较,增铵处理(NH4+∶NO3-=25%∶75%)下番茄鲜果重显著提高;同时叶片内NO3--N含量随增铵而显著降低,叶片与果实内NH4+-N含量及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采用砂培实验研究NH4+-N部分代替NO3--N对番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硝处理(100%NO3-)相比较,增铵处理(NH4+∶NO3-=25%∶75%)下番茄鲜果重显著提高;同时叶片内NO3--N含量随增铵而显著降低,叶片与果实内NH4+-N含量及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增铵而升高;增铵条件抑制了叶片和果实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提高了叶片和果实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活性及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但对果实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影响不大。上述结果表明,NH4+-N部分代替NO3--N可增加番茄产量,提高集约化基地的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N NO3^-- N 番茄 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PEPase基因的克隆及其对应RNAi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银波 江木兰 胡小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ase)是控制油菜蛋白质/油脂含量比例的一个关键酶。采用RT-PCR方法从甘蓝型油菜中双4号中扩增出PEPase基因cDNA片段,与已发表的PEPase基因(登录号为D13987)序列同源性为98%。根据RNA干扰(RNAi)目标序列的选...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ase)是控制油菜蛋白质/油脂含量比例的一个关键酶。采用RT-PCR方法从甘蓝型油菜中双4号中扩增出PEPase基因cDNA片段,与已发表的PEPase基因(登录号为D13987)序列同源性为98%。根据RNA干扰(RNAi)目标序列的选取原则选取两段长度约为400bp的DNA序列,分别克隆到RNAi载体pHBM1301中,构建了油菜中对应于PEPase基因的RNAi载体pHBM1301-PEP1和pHBM1301-PE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 RT—PCR RN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秸秆糖产丁二酸放线杆菌的CO_2固定关键酶特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薛培俭 姜绍通 +2 位作者 李兴江 杨为华 潘丽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66-1069,共4页
产丁二酸放线杆菌以秸秆糖为碳源固定CO2过程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是其转化关键酶。文章在菌株酶基因克隆基础上,通过改变pH值、离子和底物,分析了该关键酶的酶特性。结果获得了登录号为EU253567的基因序列,发酵24 h时其酶活超过... 产丁二酸放线杆菌以秸秆糖为碳源固定CO2过程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是其转化关键酶。文章在菌株酶基因克隆基础上,通过改变pH值、离子和底物,分析了该关键酶的酶特性。结果获得了登录号为EU253567的基因序列,发酵24 h时其酶活超过700 U/mg。离子分析结果表明,Mn2+与Mg2+对该酶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而Cu2+则对酶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围绕底物的酶促动力学分析表明,该酶对HCO3-的Km为7.0×10-2mol/L,即该酶对HCO3-的亲和力较弱,这表明发酵体系应保持高浓度的HCO3-。分析可知,关键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酶活力,从而能够间接指导发酵工艺,提高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酸 CO2固定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