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498靶向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立恒 王蕊 +5 位作者 王芹 张智轶 安峰 张璇 王晓明 张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39-1345,共7页
目的探讨miR⁃498靶向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150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及OSCC细胞系HSC⁃3、SCC⁃15、SCC⁃9中miR⁃498表达;将miR⁃498 mimics和anti⁃miR⁃498分别转染于SCC⁃15细胞,... 目的探讨miR⁃498靶向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150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及OSCC细胞系HSC⁃3、SCC⁃15、SCC⁃9中miR⁃498表达;将miR⁃498 mimics和anti⁃miR⁃498分别转染于SCC⁃15细胞,qRT⁃PCR检测细胞中miR⁃498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CK1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498与PCK1的靶向关系;共转染miR⁃498和PCK1进一步验证miR⁃498和PCK1对SCC⁃15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的影响。结果与人正常口腔角质细胞HOK(1.03±0.14)比较,人OSCC细胞系HSC⁃3(2.05±0.21)、SCC⁃15(2.75±0.31)、SCC⁃9(2.31±0.28)中miR⁃498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53.639,P<0.001),且SCC⁃15细胞中miR⁃498的表达量最高,因此,选择SCC⁃15细胞进行后续研究。与对照组和miR⁃NC组比较,miR⁃498 mimics组SCC⁃15细胞迁移与侵袭数目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和anti⁃miR⁃NC组比较,anti⁃miR⁃498组SCC⁃15细胞迁移与侵袭数目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miR⁃498 mimics组(0.23±0.02)SCC⁃15细胞中PC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51±0.08)和miR⁃NC组(0.49±0.06,P<0.05);anti⁃miR⁃498组(1.03±0.05)SCC⁃15细胞中PC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0.51±0.08)和anti⁃miR⁃NC组(0.48±0.07,P<0.05)。miR⁃498靶向负调控PCK1表达,上调PCK1表达可逆转过表达miR⁃498对SCC⁃15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论miR⁃498通过靶向抑制PCK1表达促进SCC⁃1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抑制细胞凋亡,可能为OSCC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498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 口腔鳞状细胞癌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生物信息学探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对胆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2
作者 严华悦 周汉旭 +3 位作者 王胜威 杨立春 刘子祥 贾建光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28-937,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1,PCK1)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基于GEO数据库中胆管癌mRNA测序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 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1,PCK1)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基于GEO数据库中胆管癌mRNA测序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RING网站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PPI网络),并筛选关键调控网络及基因。通过TCGA数据库及HPA数据库验证关键基因表达量及病理学特征。通过KEGG及GSEA富集分析探究差异基因相关功能及PCK1相关通路。细胞学实验中采用慢病毒转染胆管癌RBE细胞株以过表达PCK1,采用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转染效率。将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RBE组)、空转组(RBE-NC组)、过表达组(RBE-OE组)及PPARγ抑制剂组(RBE-OE+GW9662组)。采用集落形成实验及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CK1可以作为胆管癌的关键调控基因,在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可能通过PPAR通路发挥作用。细胞学实验显示:RBE细胞经转染后,PCK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PCK1抑制RBE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同时PPARγ、PTEN蛋白表达升高,而p-mTOR/mTOR水平降低,而抑制剂组则可逆转上述趋势。结论:PCK1可以作为胆管癌的关键调控基因,并可能通路激活PPARγ/PTEN/mTOR信号通路抑制胆管癌增殖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1 胆管癌 生物学行为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变异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晓霞 郭晓蕙 +5 位作者 蒋蕾 鲜彤章 孙明晓 郭立新 孙亮 杨泽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TMT)进展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rs2071023位点的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超声测量颈动脉、股动脉和髂动脉的IMT,多聚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 目的探讨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TMT)进展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rs2071023位点的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超声测量颈动脉、股动脉和髂动脉的IMT,多聚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IMT进展的情况,随访5年后复查IMT。结果基线状态下rs2071023位点不同基因型(CC,CG,GG)各组年龄、IMT、BM[、FPG、HbAlc、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后随访患者中有16例失访或指标不全,共105例患者,与基线比较随访5年后颈动脉IMT增厚(0.84 mm比0.92 mm,P=0.004)。按rs2071023基因型分组,结果发现CC基因型组颈动脉IMT在随访5年后增厚(0.86 mm比0.97 mm),不同基因型对IMT增厚的贡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基因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对大鼠肝细胞葡萄糖激酶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龚明 李超林 +1 位作者 肖谦 黄昶荃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67-569,共3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肝脏细胞葡萄糖激酶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影响,及其在胰岛素抵抗中的意义。方法:以BRL肝脏细胞株为细胞模型,分别用10μg/ml、30μg/ml、50μg/ml脂联素处理细胞,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偶联比色法... 目的:探讨脂联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肝脏细胞葡萄糖激酶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影响,及其在胰岛素抵抗中的意义。方法:以BRL肝脏细胞株为细胞模型,分别用10μg/ml、30μg/ml、50μg/ml脂联素处理细胞,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偶联比色法、乳酸脱氢酶偶联比色法检测大鼠肝脏细胞葡萄糖激酶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在脂联素处理24h后活性明显降低,且随脂联素浓度升高作用越明显,P<0.05。葡萄糖激酶在脂联素处理24小时后,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脂联素对葡萄糖激酶无明显的调节作用,而对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脂联素通过对肝细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的调节,降低肝脏葡萄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葡萄糖激酶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肝脏葡萄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栩晗 李国生 +4 位作者 朱华 黄澜 刘亚莉 马春梅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9-13,共5页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肝脏葡萄糖激酶(GcK)、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小檗碱影响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肝脏葡萄糖激酶(GcK)、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小檗碱影响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作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成模型组、小檗碱组、二甲双胍组,各药干预9周。同时设立对照组。观察小檗碱疗效及对肝脏GcK、G6P、PEPCK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增高肝脏GcK的mRNA表达,降低肝脏G6P、PEPCK mRNA的表达。结论小檗碱降低2型糖尿病血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肝脏GcK mRNA的表达和降低G6P、PEPCK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 小檗碱 葡萄糖激酶 葡萄糖-6-磷酸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环磷酸腺苷和皮质激素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启动子的顺反式调节 被引量:3
6
作者 冯凯 王姮 +1 位作者 孙琦 肖新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9-642,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环磷酸腺苷(cAMP)、皮质激素(DEX)和胰岛素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550bp启动子片段的顺反式作用。方法将重组的pGL2-PEPCK-Luc荧光素酶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与内对照质粒pSV-β-Galactosidase共同转染大鼠肝... 目的观察体外环磷酸腺苷(cAMP)、皮质激素(DEX)和胰岛素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550bp启动子片段的顺反式作用。方法将重组的pGL2-PEPCK-Luc荧光素酶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与内对照质粒pSV-β-Galactosidase共同转染大鼠肝肿瘤细胞系CBRH7919,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观察胰岛素、cAMP和DEX对PEPCK启动子的调控作用。结果cAMP和DEX对PEPCK具有明显兴奋作用,两者同时刺激具有叠加效应。生理浓度下,胰岛素对基础状态及cAMP和DEX激活的PEPCK启动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550bp(-600-+69)PEPCK调控序列在肝细胞内具有较完善的正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以作为糖尿病基因治疗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磷酸腺苷 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7
作者 盛美蕾 张晓 +3 位作者 张纬 张燕飞 王盈 戴一凡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9-832,837,共5页
目的制备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单克隆抗体(m Ab),并对其特异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构建含PEPCK基因的重组质粒,将其转化大肠杆菌,并进行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PEPCK重组蛋白进行纯化,以PEPCK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 目的制备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单克隆抗体(m Ab),并对其特异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构建含PEPCK基因的重组质粒,将其转化大肠杆菌,并进行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PEPCK重组蛋白进行纯化,以PEPCK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用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获得稳定分泌抗牛PEPCK m Ab的细胞株,并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沉淀鉴定其特异性。结果成功获得稳定分泌抗牛PEPCK m Ab的杂交瘤细胞株。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沉淀结果表明,该抗体能与牛PEPCK蛋白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获得抗牛PEPCK m 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丁高峰 郭雷鸣 陆寓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CK)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腮腺、38例原发性腮腺PA瘤体中心(0 cm)及瘤旁组织中(分别离瘤体中心0.5、1.0、1.5和2.0 cm)... 目的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CK)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腮腺、38例原发性腮腺PA瘤体中心(0 cm)及瘤旁组织中(分别离瘤体中心0.5、1.0、1.5和2.0 cm)PCK和PAI-1的表达。结果 PCK在正常腮腺中均有表达,也表达在全部瘤旁样本;PAI-1在正常腮腺样本有4例表达,在PA组织及瘤旁组织中,除18例距瘤体中心2.0 cm的样本外,其余均有PAI-1的表达。PCK在各组样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1的表达在瘤体与正常组织间和瘤旁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腮腺PA发生过程中,PAI-1中表达上调并出现从胞质到胞核的转位现象;PCK的表达也表现出核转位现象。PAI-1和PCK,尤其是PAI-1在PA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为临床上判定手术安全边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腮腺多形性腺瘤 腮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杆菌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羧基酶诱导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被引量:1
9
作者 柏雪莲 魏庆宽 +3 位作者 李瑾 韩广东 崔勇 刘克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11-1113,1125,共4页
目的检测结核杆菌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对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选清洁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小鼠用表达的PEPCK融合蛋白10μg加弗氏不完全... 目的检测结核杆菌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对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选清洁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小鼠用表达的PEPCK融合蛋白10μg加弗氏不完全佐剂进行腹腔免疫注射,对照组小鼠仅用弗氏不完全佐剂注射。每隔2w免疫1次,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2w后,分别取小鼠脾脏、血清,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细胞,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对刺激的应答水平,ELISA检测血清各种细胞因子及抗PEPCK抗体。结果实验组小鼠的脾脏明显大于对照组小鼠的脾脏,且粘连严重,CD4+T细胞增殖明显(73.5±3.69),CD4+/CD8+比值显著升高(5.1±0.98)(P<0.01);且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小鼠;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12和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逐步增高。结论结核杆菌PEPCK能够有效的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尤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是很好的抗结核候选疫苗分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杆菌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PEPCK) 细胞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素对肝细胞葡萄糖激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超林 龚明 +2 位作者 肖谦 黄昶全 彭惠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60-662,共3页
目的:观察抵抗素(Resistin)对肝细胞糖代谢关键酶葡萄糖激酶(GK)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的影响及剂量效应。方法:正常大鼠的肝细胞,以不加Resistin与加不同剂量的Resistin培养24h,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偶联比色法、乳酸脱氢... 目的:观察抵抗素(Resistin)对肝细胞糖代谢关键酶葡萄糖激酶(GK)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的影响及剂量效应。方法:正常大鼠的肝细胞,以不加Resistin与加不同剂量的Resistin培养24h,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偶联比色法、乳酸脱氢酶偶联比色法检测不同剂量Resistin对GK和PKPCK的影响。结果:Resistin浓度为10nM/L、50nM/L时,GK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EPCK活性明显升高(P<0.05);当Resistin浓度上升为100nmol/L后,GK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PEPCK活性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抵抗素浓度升高使大鼠肝细胞GK活性下降,PEPCK活性升高,从而抑制糖酵解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上述两种酶的活性与抵抗素浓度呈现不同的剂量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葡萄糖激酶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抵抗素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带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羟激酶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敏资 侯和胜 +2 位作者 姚南瑜 徐志明 李建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96-600,共5页
于1986-1990年,在大连凌水养殖四场采集海带,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在海带不同部位、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外界条件下活性的变化予以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是海带体内唯一重要的催化CO2暗固定的酶;此酶活性由海带基部、中部至顶端... 于1986-1990年,在大连凌水养殖四场采集海带,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在海带不同部位、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外界条件下活性的变化予以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是海带体内唯一重要的催化CO2暗固定的酶;此酶活性由海带基部、中部至顶端逐渐减弱;酶活性在用正常水温预处理藻体时最高;正常盐度时酶的活性高于非正常盐度的酶活性;增加NH4+浓度可提高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磷酸烯醇 丙酮酸-激酶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bulbifer sp.A4B-17菌株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与烯醇化酶研究
12
作者 刘曹彤 陆依琳 +1 位作者 徐慧 彭学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50,共6页
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ate,4HBA)应用广泛,在工业领域上被当作前体合成各种芳香族化合物,其中包括液晶材料、农药等;在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上被当作防腐剂。微泡菌属(Microbulbifer sp.)A4B-17是一种能将葡萄糖合成4HBA的海洋细菌... 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ate,4HBA)应用广泛,在工业领域上被当作前体合成各种芳香族化合物,其中包括液晶材料、农药等;在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上被当作防腐剂。微泡菌属(Microbulbifer sp.)A4B-17是一种能将葡萄糖合成4HBA的海洋细菌,为了提高4HBA的合成效率对合成莽草酸途径前体的2个关键酶:GM004356编码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和GM0031333编码的烯醇化酶(Enolase)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蛋白系统进化树发现,PEPCK与Microbulbifer sp.GL-2的PEPCK相似度为95.15%,Enolase与Microbulbifer variabilis的Enolase相似度为98.13%。利用低温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对2个酶进行高效表达,提取和纯化后,采用BCA法蛋白定量计算后得到纯化后的PEPCK和Enolase分别占各自粗酶液的1.304%和1.123%。酶活采用PK/LDH(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偶联检测法检测NADPH的减少量。根据米氏常数双倒数法求得PEPCK和Enolase的Km值分别为0.041 mmol/L和0.056 mmol/L,PEPCK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Enolase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以上结果为高效生产4HBA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羟基苯甲酸 磷酸烯醇丙酮酸 烯醇化酶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对磷酸烯醇型丙酮酸激酶基因转录作用的影响
13
作者 吴梧桐 Richa.,A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7-52,共6页
使用6~26月龄Ficher344禁食雄性大鼠肝脏研究了老化对磷酸烯醇型丙酮酸激酶(GTP)(PEPCK.EC.4.1.1.3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6~26月龄大鼠肝脏提取物中的PEPCK活力约下降50%,且与... 使用6~26月龄Ficher344禁食雄性大鼠肝脏研究了老化对磷酸烯醇型丙酮酸激酶(GTP)(PEPCK.EC.4.1.1.3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6~26月龄大鼠肝脏提取物中的PEPCK活力约下降50%,且与年龄相关的PEPCK活性的下降与PEPCKmRNA水平的下降相平行。因此,PEPCK活性的下降可能是因用于进行转译作用的mRNA的转录作用下降,且6月龄到26月龄大鼠肝脏的PEPCKmRNA的稳定性与半衰期是近似的。进一步实验发现26月龄大鼠肝脏PEPCK的核转录作用比6月龄大鼠肝脏PEPCK的核转录作用减少40%。因此,禁食大鼠肝脏PEPCKmRNA水平与年龄相关的下降,是由于PEPCK基因转录作用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 磷酸烯醇 丙酮酸激酶 基因转录 PEP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PEPCK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
14
作者 宗琳皓 吴彤 +1 位作者 徐僡 高志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8,共7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普遍存在于开花植物中,是将草酰乙酸(OAA)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关键酶,参与植物体多条代谢途径。PEPCK由PEPCK基因编码,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数据,鉴定编码水稻PEPCK蛋白的基因家族成员,并围绕水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普遍存在于开花植物中,是将草酰乙酸(OAA)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关键酶,参与植物体多条代谢途径。PEPCK由PEPCK基因编码,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数据,鉴定编码水稻PEPCK蛋白的基因家族成员,并围绕水稻PEPCK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组织特异性表达、胁迫下表达以及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全基因组共有4个PEPCK基因,其中一个成员(O_(s)03_(g)0255500)含有2条转录本,并且家族成员分布在水稻3号、4号以及10号染色体上,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顺势作用元件分析以及基因表达分析显示,该基因家族在水稻光合作用碳反应、种子萌发、防御与应激、抵御干旱胁迫等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不同碳代谢类型植物的PEPCK基因家族蛋白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并对禾本科植物PEPCK基因家族进行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植物PEPCK基因在不同碳代谢类型植物中较为保守,且其进化在禾本科不同物种间经历相似途径。本研究为明确水稻PEPCK基因家族各成员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生物信息学 表达特征 共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落酸和己糖激酶抑制剂对高表达C_4-PEPC转基因稻苗耐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敏怡 李霞 +2 位作者 何亚飞 张琛 严婷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2-415,共14页
为了研究高表达转玉米C_4-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基因水稻(PC)的耐旱性机制,本研究以PC和未转基因野生型原种kitaake为材料,分别在光照和黑暗预处理24 h,其中光照处理中光强为600μmol·m^(... 为了研究高表达转玉米C_4-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基因水稻(PC)的耐旱性机制,本研究以PC和未转基因野生型原种kitaake为材料,分别在光照和黑暗预处理24 h,其中光照处理中光强为600μmol·m^(-2)·s-1,预处理后稻苗再在15%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同时使用药理学的方法,通过加入脱落酸和己糖激酶的专一性抑制剂100μmol·L^(-1)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和10 mmol·L^(-1)葡萄糖胺,观察两种水稻4~5叶期稻苗耐旱表现。结果发现,与WT水稻相比,在PEG-6000处理后,经过光预处理的PC水稻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较少,始终比WT的高,而且丙二醛含量则较少,脯氨酸诱导增加,表现耐旱;而经过暗预处理后PC植株显著降低这个优势,表明光预处理有利于PC耐旱性的表现;黑暗预处理均显著下调了2供试材料植株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而对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影响不显著;而光预处理后PC水稻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比WT增加,而在黑暗预处理则PC的显著低于WT的,其中葡萄糖胺对光预处理下PC的可溶性糖含量的下调作用最显著;暗预处理逆转或消除了NO,H_2O_2和钙离子含量变化趋势,这些变化与暗预处理减少了两材料叶片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同步;光暗预处理对两材料的PEPC酶活性的差异影响不大,表明外源玉米C4-PEPC在水稻中是组成型表达。可见PC叶片可部分通过糖组分,参与内源糖介导ABA和HXK信号途径,缓解干旱处理对叶片的伤害,稳定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磷酸烯醇丙酮酸化酶 干旱 脱落酸 己糖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K1对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黎 王嘉 +5 位作者 方世正 张钟健 杨曦 王武帅 孙雄山 杨大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979,共9页
目的: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CK1)在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及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3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小鼠VSMCs增殖和迁移,将小鼠VSMCs分为溶剂对照(vehicle)组和PDGF-BB组,采用Western b... 目的: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CK1)在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及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3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小鼠VSMCs增殖和迁移,将小鼠VSMCs分为溶剂对照(vehicle)组和PDGF-BB组,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CK1表达水平的变化。使用小鼠Pck1 siRNA(siPck1)转染小鼠VSMCs沉默PCK1表达,将VSMCs分为vehicle组、siPck1+vehicle组、PDGF-BB组和siPck1+PDGF-BB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增殖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变化。发动蛋白相关蛋白1(Drp1)基因过表达慢病毒(lenti-Drp1)转染VSMCs使DRP1过表达,将小鼠VSMCs分为PDGF-BB组、siPck1+PDGF-BB组、lenti-Drp1+PDGF-BB组和lenti-Drp1+siPck1+PDGF-BB组,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PDGF-BB使VSMCs中PCK1和DRP1表达增加,细胞活力升高,Ki-67阳性细胞率增加,划痕愈合率升高,线粒体分裂增加;沉默PCK1表达后以上过程均受到抑制。过表达DRP1后,沉默PCK1表达对VSMCs细胞活力、Ki-67阳性细胞率、划痕愈合率和线粒体分裂的抑制作用明显削弱。结论:PCK1通过调控DRP1表达促进小鼠VSMCs线粒体分裂、细胞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1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线粒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素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焱 何娟 +6 位作者 李芳萍 罗招凡 刘珊英 黎峰 刘丹 徐明彤 严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8-692,共5页
目的:探讨抵抗素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载有抵抗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经尾静脉注射构建高抵抗素血症小鼠模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取肝脏组织切片行PAS糖原染色半定量观察肝糖代谢的变化;以Western b... 目的:探讨抵抗素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载有抵抗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经尾静脉注射构建高抵抗素血症小鼠模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取肝脏组织切片行PAS糖原染色半定量观察肝糖代谢的变化;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以磷酸化AMPK/总AMPK的比值代表AMPK激活程度;以实时PCR检测肝组织糖异生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重组腺病毒注射第5 d,获得血中抵抗素高表达构建了高抵抗素血症动物模型,糖原染色示高抵抗素血症小鼠肝糖原含量较正常对照及病毒对照组降低,分别为0.78±0.06vs0.93±0.13、0.89±0.05(P<0.05);高抵抗素血症组肝AMPK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及病毒对照组下降,磷酸化AMPK/总AMPK比值分别为0.78±0.06vs0.93±0.13、0.89±0.05(P<0.05)。高抵抗素血症小鼠G6Pase和PEPCK的mRNA表达升高,高抵抗素血症组、对照组及空载病毒组G6Pase分别为2.136±0.857vs1.353±0.490、1.250±0.770(P<0.05);高抵抗素血症组、对照组及空载病毒组PEPCK分别为3.54±0.90vs2.75±0.78、2.63±0.67(P<0.05)。结论:抵抗素可能通过抑制肝脏AMPK活性,增加肝糖异生关键酶的表达而影响机体肝糖代谢,降低肝糖储量,参与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抗素 肝脏胰岛素抵抗 肝糖原 AMP激活蛋白激酶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 葡糖-6-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龙珠’葡萄果实糖酸含量和代谢关键酶活的变化
18
作者 杨从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99-103,共5页
糖酸是决定葡萄品质及葡萄酒风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酿酒葡萄‘蛇龙珠’为试验材料,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E-L 33、35、36、37和38这5个时期,测定和分析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主要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 糖酸是决定葡萄品质及葡萄酒风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酿酒葡萄‘蛇龙珠’为试验材料,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E-L 33、35、36、37和38这5个时期,测定和分析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主要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并分别测定了果实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蛇龙珠’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葡萄糖和果糖逐渐增加;精氨酸、脯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丙氨酸等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主要有机酸酒石酸和苹果酸含量逐渐下降,PEPC酶的活性在E-L 35时期后表现出与果实中苹果酸含量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葡萄果实中苹果酸的降解可能受PEPC酶的影响。通过对有效成份含量的研究,更深入地了解葡萄果实的发育过程,并为优化葡萄酒酿造和调整香气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龙珠’ 酒石酸 苹果酸 磷酸烯醇丙酮酸化酶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度可诱导鲈鱼胞浆型PEPCK基因表达 被引量:10
19
作者 钱云霞 杨孙孝 +2 位作者 童丽娟 宋娟娟 钱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51-658,共8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催化草酰乙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是糖异生途径的第1个限速酶.本研究用SMARTRACE技术从鲈鱼肝脏中分离克隆了PEPCK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2215bp,包含1个123bp的5′非翻译区和217bp的3′非翻译区...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催化草酰乙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是糖异生途径的第1个限速酶.本研究用SMARTRACE技术从鲈鱼肝脏中分离克隆了PEPCK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2215bp,包含1个123bp的5′非翻译区和217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为1875bp,编码1个由62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理论分子量为69.1kD,等电点为5.87.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与其它动物的胞浆型PEPCK相似性很高,与黑鲷为94.2%,与大西洋鲑为86.4%,与人为75.9%,而与该鱼线粒体型PEPCK氨基酸同源性只有70.6%.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蛋白首先与其它动物的cPEPCK聚成一支,然后再与鱼类的mPEPCK成簇,认为该PEPCK属于胞浆型.同时用RT-PCR分析了PEPCK基因在10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只有在肝脏、消化道和肾脏有较高的表达.将鲈鱼从盐度为25的海水转入盐度为12的海水48h后,肝脏和肾脏的PEPCK基因表达有增加.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克隆的为鲈鱼胞浆型PEPCK,低盐度可诱导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鲈鱼 克隆 表达分析 低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素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焱 何娟 +6 位作者 李芳萍 刘珊英 罗招凡 黎峰 刘丹 徐明彤 严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抵抗素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载有抵抗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经尾静脉注射构建高抵抗素血症小鼠模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取肝脏组织切片行PAS糖原染色半定量观察肝糖代谢变化;以Western blot... 目的探讨抵抗素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载有抵抗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经尾静脉注射构建高抵抗素血症小鼠模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取肝脏组织切片行PAS糖原染色半定量观察肝糖代谢变化;以Western blot检测肝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以磷酸化AMPK/总AMPK的比值代表AMPK激活程度;以实时PCR检测肝组织糖异生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重组腺病毒注射d5获得血中抵抗素高表达构建了高抵抗素血症动物模型,糖原染色示高抵抗素血症小鼠肝糖原含量较正常对照及病毒对照组降低(P<0.05);高抵抗素血症组肝AMPK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及病毒对照组下降,磷酸化AMPK/总AMPK比值分别为0.78±0.06vs0.93±0.13,0.89±0.05(P<0.05)。高抵抗素血症小鼠G6Pase和PEPCK的mRNA表达升高,G6Pase分别为2.136±0.857vs1.353±0.49,1.250±0.77;PEPCK分别为3.54±0.90vs2.75±0.78,2.63±0.67(P<0.05)。结论抵抗素可能通过抑制肝脏AMPK活性,增加肝糖异生关键酶的表达而影响机体肝糖代谢,降低肝糖储量,参与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胰岛素抵抗 抵抗素 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正常对照组 重组腺病毒 磷酸化水平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