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单酯淀粉糊透明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光磊 师玉忠 +1 位作者 徐静 吕强 《粮油食品科技》 2003年第5期8-9,共2页
研究了磷酸单酯淀粉的透明度以及NaCl、蔗糖、柠檬酸等食品成分和老化作用对透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对淀粉糊的透明度影响不大,而蔗糖、柠檬酸则能提高糊液的透明度,老化使淀粉糊的透明度下降,初期下降迅速,中后期下降减缓。
关键词 磷酸单酯淀粉 透明度 食品 老化作用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玉米磷酸单酯淀粉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书华 刘亚伟 +1 位作者 王恺 田树田 《粮油食品科技》 2007年第5期46-48,共3页
采用磷酸与焦磷酸钠按一定配比混合作为酯化试剂,尿素为催化剂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磷酸单酯淀粉,并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磷酸单酯淀粉取代度(DS)及反应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 高取代度 磷酸单酯淀粉 反应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玉米磷酸单酯淀粉研究
3
作者 李书华 刘亚伟 +1 位作者 王恺 田树田 《粮食与油脂》 2007年第9期26-28,共3页
该研究采用以磷酸与焦磷酸钠按一定配比混合作为酯化试剂,尿素为催化剂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磷酸单酯淀粉,并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磷酸单酯淀粉取代度(DS)及反应效率影响。
关键词 磷酸单酯淀粉 玉米淀粉 变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取代度磷酸单酯淀粉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顾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1993年第2期34-37,共4页
本文研究了磷酸单酯淀粉制备中诸项工艺条件对产物取代度和磷酸盐反应效率的影响。确定了用于造纸、纺织和石油化工的不同取代度的磷酸单酯淀粉品种。
关键词 磷酸单酯淀粉 施胶剂 造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单酯淀粉制备工艺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赵伟 李振花 冯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89-92,共4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对半干法制备磷酸单酯淀粉的工艺进行优化。获得较优方案为多聚磷酸钠加量9%、尿素2%、pH5.0、150℃条件下反应2h,取代度最高可达0.0516。正交试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好。温度提高至180℃进行反应可获得较高...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对半干法制备磷酸单酯淀粉的工艺进行优化。获得较优方案为多聚磷酸钠加量9%、尿素2%、pH5.0、150℃条件下反应2h,取代度最高可达0.0516。正交试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好。温度提高至180℃进行反应可获得较高取代度,但产品色泽需改善;淀粉水分15%左右时有利于酯化反应进行,且产品色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单酯淀粉 制备 半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酯化制备淀粉磷酸单酯及糊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丁筑红 顾采琴 +1 位作者 杨娟 黄祥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59-264,共6页
微波酯化技术用于淀粉变性反应制备磷酸单酯淀粉。对微波酯化条件对取代度的影响进行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确定了实验条件下最佳工艺参数,即反应时间10min,微波功率900W,pH=6,磷酸盐用量30%时酯化产物DS最高。影响磷酸单酯取代度的因素... 微波酯化技术用于淀粉变性反应制备磷酸单酯淀粉。对微波酯化条件对取代度的影响进行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确定了实验条件下最佳工艺参数,即反应时间10min,微波功率900W,pH=6,磷酸盐用量30%时酯化产物DS最高。影响磷酸单酯取代度的因素主次关系为反应时间>微波功率>pH>磷酸盐用量,其中反应时间对DS的影响具有极显著性、微波加热功率对DS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微波酯化产物磷酸单酯淀粉,其糊透明度、表观黏度及其热稳定性、冻融稳定性、抗凝沉性较原淀粉有显著提高,但抗剪切特性、抗电解质(NaCl)特性与原淀粉相比无明显优势。与传统干热酯化的产物相比较,微波技术应用于磷酸单酯的生产,能大大提高反应效率,反应条件更为温和。相同条件下900W,10min微波处理所得的制品与140℃,120min传统干热法制品的DS接近,糊特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磷酸单酯淀粉 取代度 正交实验 糊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单酯变性淀粉在绿豆凉粉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孙科祥 宋照军 +2 位作者 李光磊 曾杰 刘霏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115,共3页
经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绿豆淀粉与水的比例、添入明矾的量以及变性淀粉的量并检测淀粉的糊化度,以研究加入变性淀粉后,凉粉的抗老化性能。最后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为A2B3C3D1:即绿豆淀粉50g,水225mL,明矾0.35g,变性淀粉5g;制得... 经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绿豆淀粉与水的比例、添入明矾的量以及变性淀粉的量并检测淀粉的糊化度,以研究加入变性淀粉后,凉粉的抗老化性能。最后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为A2B3C3D1:即绿豆淀粉50g,水225mL,明矾0.35g,变性淀粉5g;制得的成品形态美观,色泽良好,晶莹透亮,软硬适度,口感润滑;并且其货架期可延长到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粉 磷酸变性淀粉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及凝沉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何传波 潘丽军 +2 位作者 李琳 陈玲 李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8-112,共5页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与混合正磷酸盐作用,采用湿法工艺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利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法研究了淀粉磷酸单酯制备的工艺条件并得出回归方程,直观地揭示了取代度与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甘薯淀粉磷酸单酯是很好的食...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与混合正磷酸盐作用,采用湿法工艺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利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法研究了淀粉磷酸单酯制备的工艺条件并得出回归方程,直观地揭示了取代度与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甘薯淀粉磷酸单酯是很好的食品添加剂,在应用中淀粉糊的凝沉性质对食品的外观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专门对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凝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导致了淀粉糊凝沉性降低,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提高;而NaCl的加入可显著增加糊的凝沉倾向,蔗糖则有减弱凝沉倾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 制备 凝沉性质 湿法 甘薯淀粉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淀粉磷酸单酯的性质及结构 被引量:13
9
作者 林丽菁 童张法 +2 位作者 赵奕玲 廖丹葵 张友全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4-298,共5页
以三聚磷酸钠为酯化剂,干法制备了高取代度木薯淀粉磷酸酯(CSP-HDS),研究了产品理化特性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取代度为0.073的产物表观粘度最大为2.656 Pa.s;取代度为0.055的产物糊透明度最高,透光率为85.6%;取代度为0.073的产物冻融... 以三聚磷酸钠为酯化剂,干法制备了高取代度木薯淀粉磷酸酯(CSP-HDS),研究了产品理化特性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取代度为0.073的产物表观粘度最大为2.656 Pa.s;取代度为0.055的产物糊透明度最高,透光率为85.6%;取代度为0.073的产物冻融稳定性最好,糊液经5次冻融无水析出。与木薯淀粉相比,酯化反应后产物粘度增大,糊化温度降低、糊化时间缩短、取代度高于0.064的产品冷水可溶,糊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得到改善。FTIR分析发现,1 016 cm-1的吸收峰强度加强,证实在淀粉中引入了磷酸根基团;XRD分析表明,酯化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分子非晶区,在结晶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反应;淀粉-碘复合物吸收光谱分析表明,淀粉磷酸酯糊液对碘的吸光度降低,说明淀粉部分分子螺旋结构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磷酸 理化性质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条件对淀粉磷酸单酯取代度的影响及糊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丁筑红 谭书明 +1 位作者 黄祥勇 杨娟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38,43,共6页
微波酯化技术用于淀粉变性反应制备磷酸单酯淀粉。探讨微波加热功率及处理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随着反应时间和微波功率的增加,样品DS增大,当工艺参数反应时间为9min,微波加热功率为900W时酯化产物DS... 微波酯化技术用于淀粉变性反应制备磷酸单酯淀粉。探讨微波加热功率及处理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随着反应时间和微波功率的增加,样品DS增大,当工艺参数反应时间为9min,微波加热功率为900W时酯化产物DS最高。影响磷酸单酯取代度的因素主次关系为反应时间>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微波功率对DS的影响均具有极显著性。酯化淀粉糊化特性分析结果显示:糊透光率、黏度、冻融稳定性及抗凝沉性较原淀粉有显著提高,而抗剪切特性、抗电解质特性与原淀粉相比无明显优势。与传统干热酯化法产物相比较,发现微波技术应用于磷酸单酯的生产,能大大提高反应效率,反应条件更为温和。同等条件下900W,9min微波处理所得制品与传统140℃,120min干热法所得制品DS接近,糊特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条件 淀粉磷酸 糊化性质 取代度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潘丽军 姜绍通 何传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5-28,共4页
研究了正磷酸盐为酯化剂制备的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糊透明度、溶解度和膨润力都增大,冻融稳定性明显增强,凝沉性减弱;酯化反应不仅发生在无定形区,而且也破坏了淀粉分子的结晶区,红外光... 研究了正磷酸盐为酯化剂制备的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糊透明度、溶解度和膨润力都增大,冻融稳定性明显增强,凝沉性减弱;酯化反应不仅发生在无定形区,而且也破坏了淀粉分子的结晶区,红外光谱分析证实,酯化反应在原来的淀粉分子链上增加了新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特性 甘薯淀粉磷酸 结构 食品乳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取代度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潘丽军 何传波 姜绍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0-105,共6页
以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为酯化剂对甘薯淀粉进行酯化反应 ,研究不同因素对淀粉磷酸单酯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取代度随酯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随p H值升高先增后减 ,酯化... 以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为酯化剂对甘薯淀粉进行酯化反应 ,研究不同因素对淀粉磷酸单酯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取代度随酯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随p H值升高先增后减 ,酯化剂配比和真空度对其影响不明显。固定酯化剂配比 ,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反应温度 130~ 14 0℃ ,反应时间 2~ 3h,p H值 5 .5~ 6 .0、酯化剂的配比 3∶ 1,催化剂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 %~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淀粉磷酸 取代度 影响因素 制备 变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及特性(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传波 汤凤霞 熊何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2-416,共5页
采用湿法工艺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法研究了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工艺并得到回归方程.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a2HPO4与NaH2PO4的摩尔比3∶1,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2-3 h,pH5.... 采用湿法工艺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法研究了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工艺并得到回归方程.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a2HPO4与NaH2PO4的摩尔比3∶1,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2-3 h,pH5.5-6.0,催化剂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5%.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在淀粉脱水葡萄糖单元羟基上引入了磷酸基团,使淀粉糊凝沉性降低以及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淀粉磷酸 制备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的淀粉制备淀粉磷酸单酯的性能及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燕萍 汪振炯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61,65,共4页
本文比较了马铃薯淀粉、蜡质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小麦淀粉及经磷酸化后产品的物理性能 ,着重研究了其粘度及糖、盐对其粘度的影响并比较了磷酸化对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及其对发泡体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淀粉制得的淀粉磷酸单酯的... 本文比较了马铃薯淀粉、蜡质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小麦淀粉及经磷酸化后产品的物理性能 ,着重研究了其粘度及糖、盐对其粘度的影响并比较了磷酸化对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及其对发泡体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淀粉制得的淀粉磷酸单酯的性能有很大差别。在蛋糕中的应用试验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磷酸 制备 马铃薯淀粉 蜡质玉米淀粉 木薯淀粉 粘度 蛋糕 变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钠和蔗糖对甘薯淀粉磷酸单酯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传波 李琳 +1 位作者 陈玲 潘丽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3-115,共3页
研究了氯化钠和蔗糖对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糊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钠会使糊的透明度降低,凝沉倾向显著增加,冻融稳定性变差,表观粘度明显降低;而蔗糖则使糊透明度提高,凝沉性减弱,冻融稳定性显著提高,表观粘度有不同程度增大。
关键词 氯化钠 蔗糖 甘薯淀粉磷酸 糊性质 冻融稳定性 表观粘度 透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磷酸单酯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志 周会喜 +3 位作者 钟昔阳 姜绍通 季一顺 黄继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9712-9713,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取代度及添加量的淀粉磷酸单酯对面团粉质及拉伸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制备得到两种不同取代度的淀粉磷酸单酯(0.019和0.011),然后分别按面粉重量的0.4%、0.7%、1.0%添加到面粉中,研究其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 [目的]探讨不同取代度及添加量的淀粉磷酸单酯对面团粉质及拉伸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制备得到两种不同取代度的淀粉磷酸单酯(0.019和0.011),然后分别按面粉重量的0.4%、0.7%、1.0%添加到面粉中,研究其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结果]面团中按1.0%添加取代度为0.019的淀粉磷酸单酯时,其面团形成时间降低为2.4 min,面团稳定时间增加到4.9 min,软化度降低到86,面团延伸度从24.27 mm提高到25.78 mm;最大拉伸力从0.024 g增加到0.049 g。[结论]淀粉磷酸单酯具有较好的增稠性、乳化性和使用安全性等特点。在弱筋粉中添加淀粉磷酸单酯,可以减少面团形成时间,提高面团稳定时间,降低了软化度,改善面团的粉质特性,淀粉磷酸单酯的取代度越高,其改善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磷酸 面团 粉质特性 拉伸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芭蕉芋淀粉磷酸单酯制备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弼晨 张娟 +3 位作者 唐亚芳 徐军 吴金鸿 王正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22,共6页
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方案,以一定物质的量比例的NaH2PO4与Na2HPO4作为酯化剂对芭蕉芋淀粉进行酯化改性,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芭蕉芋淀粉磷酸单酯结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酯化剂物质的量比、磷酸盐与淀粉质量比、反应时间和pH值影响效果... 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方案,以一定物质的量比例的NaH2PO4与Na2HPO4作为酯化剂对芭蕉芋淀粉进行酯化改性,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芭蕉芋淀粉磷酸单酯结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酯化剂物质的量比、磷酸盐与淀粉质量比、反应时间和pH值影响效果均显著,而反应温度的影响效果不大。影响程度为酯化剂物质的量>>反应时间>>pH值>磷酸盐与淀粉质量比>反应温度,所得到的最优化条件为:n(NaH2PO4):n(NaH2PO4)=1:0.4、m(磷酸盐):m(淀粉)=1.66:1、反应温度139.86℃、反应时间2h、pH5.5,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结合磷含量为0.5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蕉芋淀粉磷酸 响应面 结合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淀粉磷酸单酯影响因素的探讨
18
作者 邹丽霞 毛志深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255-259,共5页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探讨了应用于造纸行业中具有一定取代度的淀粉磷酸单酯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
关键词 木薯淀粉 取代度 工艺条件 淀粉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变性木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合成及其应用
19
作者 范源 杨庆 沈新元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1,共4页
对木薯淀粉进行了复合变性表面化学修饰,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分析了产物的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酯化反应不仅发生在无定形区,而且也破坏了淀粉分子的结晶区,羟基被取代,改善了原淀粉的疏水性,所得到的产品... 对木薯淀粉进行了复合变性表面化学修饰,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分析了产物的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酯化反应不仅发生在无定形区,而且也破坏了淀粉分子的结晶区,羟基被取代,改善了原淀粉的疏水性,所得到的产品能更好地应用于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变性 淀粉磷酸 应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 合成 表面化学修饰 红外光谱分析 生物降解塑料 X射线衍射 木薯淀粉 结构特征 化反应 淀粉分子 无定形 结晶区 淀粉 疏水性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酯化对甘薯淀粉凝沉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何传波 潘丽军 +2 位作者 姜绍通 陈玲 李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88,共5页
对甘薯淀粉的磷酸酯化制备条件及产物的凝沉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最适制备工艺为 :NaH2 PO4 :Na2 HPO4 =3∶1;反应温度 130℃~ 14 0℃ :反应时间 2~ 3h ,pH5 .5~ 6 .0 ,催化剂用量为淀粉干基重的 4 %~ ... 对甘薯淀粉的磷酸酯化制备条件及产物的凝沉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最适制备工艺为 :NaH2 PO4 :Na2 HPO4 =3∶1;反应温度 130℃~ 14 0℃ :反应时间 2~ 3h ,pH5 .5~ 6 .0 ,催化剂用量为淀粉干基重的 4 %~ 6 %。甘薯淀粉经过磷酸酯化反应后可能在脱水葡萄糖单元上引入了磷酸基团 ,从而导致了淀粉凝沉性质的变化 ,使得淀粉糊的凝沉趋势降低 ,透明度增高 ,冻融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淀粉 磷酸 凝沉性质 变性淀粉 制备工艺 淀粉磷酸 取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