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心肌肥厚中磷酸化磷脂酞肌醇3-激酶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穆灵敏 闫晓晓 +5 位作者 张光谋 郭志坤 马贵州 冀艳 王文锋 殷国田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研究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肥厚中磷酸化磷脂酞肌醇3-激酶(p-PI3K)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为探讨大鼠心肌肥厚中心肌纤维化的信号转导机制和改善心功能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皮下注射异丙... 目的:研究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肥厚中磷酸化磷脂酞肌醇3-激酶(p-PI3K)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为探讨大鼠心肌肥厚中心肌纤维化的信号转导机制和改善心功能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造成心肌肥厚模型;取心肌组织,常规石蜡切片,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和免疫荧光显色,检测p-PI3K和p-Akt的表达及分布.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p-PI3K和p-Akt的表达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鼠实验组的心肌肥厚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心肌细胞较对照组心肌细胞直径明显变大,细胞间距变大,细胞间纤维细胞增多,呈现区域性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实验组心肌组织p-PI3K和p-Akt蛋白表达面积和平均光密度较对照组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检测实验组心肌组织p-PI3K和p-Akt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高.结论:p-PI3K和p-Akt蛋白表达增高可能在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磷脂酞肌醇3-激酶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心肌肥厚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受体、磷酸化蛋白激酶B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邹伟 朱淑玲 蔡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8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3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15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54例,非三阴性乳腺癌61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R、P...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3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15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54例,非三阴性乳腺癌61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R、P—PKB表达。比较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AR、P—PKB表达阳性率,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R和P—PKB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三阴性乳腺癌A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P〈0.05):三阴性乳腺癌P—PKB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显著负相关(r=-0.295、-0.311,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PKB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显著正相关(r=0.332、0.329,P〈0.05)。结论AR、P—PKB在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预后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未来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受体 磷酸化蛋白激酶b 三阴性乳腺癌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TEN蛋白表达及意义
3
作者 程佳 陈云霞 +3 位作者 尚素霜 巴爱社 李娟 段海凤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9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份正常卵巢组织(正常组)、20份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良性组)、60份卵巢上皮性癌组... 目的探讨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份正常卵巢组织(正常组)、20份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良性组)、60份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卵巢癌组)中p-AKT和PTEN表达。结果 p-AKT在正常组、良性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卵巢癌组;PTEN蛋白在卵巢癌组表达缺失,显著低于正常组、良性组,P均<0.01。p-AKT和PTEN蛋白表达与卵巢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均<0.01),与年龄、病理类型、腹水无关;两者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97,P<0.001)。结论 p-AKT过表达伴随PTEN表达缺失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张力蛋白同源的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木黄酮通过下调磷酸化蛋白激酶B减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莹莹 王琳琳 +6 位作者 马琳琳 王语 肖丹丹 张晓萍 于向民 荆昭 李玲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6-19,54,F0002,共6页
目的:检测染料木黄酮对小鼠颈总动脉组织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究染料木黄酮对于小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实验选用50只6周龄的SPF级纯种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 目的:检测染料木黄酮对小鼠颈总动脉组织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究染料木黄酮对于小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实验选用50只6周龄的SPF级纯种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钙组、低浓度染料木黄酮组和高浓度染料木黄酮组。颈总动脉套管后喂养14周处死小鼠,血清检测血脂4项,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含量,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p-Akt蛋白含量。结果:空白对照组,高、低浓度染料木黄酮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的血脂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颈动脉结构均无斑块形成,且脂滴含量较少。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分析显示,模型组p-Ak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染料木黄酮组、阿托伐他汀钙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染料木黄酮可通过下调p-Akt进而减轻小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染料木黄酮 磷酸化蛋白激酶b 颈总动脉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贺雅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24期4447-4448,共2页
目的分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胃癌患者,检测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 目的分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胃癌患者,检测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水平,对比p-PI3K、p-Akt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不同病理特征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p-PI3K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81.48%(44/54)]高于癌旁组织[22.22%(12/54)](P<0.05)。p-Akt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75.93%(41/54)]高于癌旁组织[20.37%(11/54)](P<0.05)。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PI3K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均P<0.05);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Ⅲ~Ⅳ期的胃癌组织p-PI3K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Ⅰ~Ⅱ期的胃癌组织(均P<0.05)。结论p-PI3K、p-Akt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高,p-PI3K、p-Akt表达情况与分化程度、疾病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对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磷酸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方芳 赵臣 +1 位作者 郝峰 王立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CD147)对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AR)磷酸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前列腺癌LNCaP细胞,随机分为LNCaP/Scramble组、LNCaP/sh CD147组,分别感染阴性对照病毒、CD147RNA干扰病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CD147)对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AR)磷酸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前列腺癌LNCaP细胞,随机分为LNCaP/Scramble组、LNCaP/sh CD147组,分别感染阴性对照病毒、CD147RNA干扰病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沉默CD147表达效率。收集两组细胞,加或不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AR(p-AR)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表达。结果 LNCaP/Scramble组CD147相对表达量为1.19±0.09,LNCaP/shCD147组为0.71±0.03,两组比较P<0.01。与LNCaP/Scramble组比较,LNCaP/shCD147组p-AKT、p-AR和PS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加入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LNCaP/sh CD147组p-AKT、p-AR和PSA相对表达量进一步下降(P均<0.05)。结论沉默CD147可降低AR磷酸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白细胞分化抗原 磷酸化雄激素受体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32和p-AK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程玉 薛晶 次云哲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8期44-46,共3页
目的观察间隙连接蛋白32(Cx32)与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Cx32和p-AKT,并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其与临... 目的观察间隙连接蛋白32(Cx32)与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Cx32和p-AKT,并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Cx32表达降低、p-AKT表达增高(P均<0.05),且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297、-0.431,P均<0.05)。不同年龄、性别间Cx32及p-AKT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胃癌高、中分化及TNMⅠ~Ⅱ期、无浆膜侵犯、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胃癌低分化及TNMⅢ~Ⅳ期、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者Cx32表达降低而p-AKT表达增高(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x32表达降低、p-AKT表达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二者在胃癌生物学行为中可能具有相互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间隙连接蛋白32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B/Akt和GSK-3β在抗体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移植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晏强 眭维国 +4 位作者 罗皓 陈怀周 谢申平 赖柳生 王保瑶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0年第4期313-316,I0001,I0002,共6页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糖元合成激酶(GSK-3β)在抗体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active antibody-mediated reiection,ABMR)患者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移植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中的作用。方法:38...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糖元合成激酶(GSK-3β)在抗体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active antibody-mediated reiection,ABMR)患者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移植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中的作用。方法:38例移植肾穿刺标本经病理明确诊断为ABMR,按Banff 2009标准将其按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IF/TA)程度Ⅰ、Ⅱ、Ⅲ级分为C1(n=12)、C2(n=14)、C3(n=12)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移植肾组织中p-Akt、GSK-3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上皮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各组中的表达面积,线性相关分别分析p-Akt、GSK-3β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整合素连接激酶ILK、E-cadherin和α-SMA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IF/TA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9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ABMR患者移植肾组织中p-AKt、GSK-3β、TGF-β_1、ILK和α-SMA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明显增加(P <0. 001),并随(IF/TA)病理分级呈逐渐递增的趋势。E-钙黏蛋白在ABMR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明显减少(P <0. 001),组间呈递减趋势,移植肾组织中P-akt的表达与TGF-β_1、ILK和α-SMA呈正相关(r分别为0. 912、0. 871和0. 878,P <0. 001),而与E-cadherin的表达量呈负相关(r=-0. 849,P <0. 001);GSK-3β的表达与TGF-β_1、ILK、p-Akt和α-SMA呈正相关(r分别为0. 874、0. 793、0. 828、0. 781,P <0. 001),与E-cadherin的表达量呈负相关(r=-0. 781,P <0. 001)。p-Akt、GSK-3β、ILK、TGF-β_1和α-SMA的表达均与移植IF/TA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 943、0. 863、0. 907、0. 964和0. 926,P <0. 001);而E-cadherin的表达与移植肾IF/TA程度成负相关(r=-0. 859,P <0. 001)。结论:P-Akt、GSK-3β作为TGF-β_1及ILK的重要下游细胞因子可能介导了ABMR所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发生、发展,p-Akt和GSK-3β在ABMR所致移植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糖元合成激酶-3β 抗体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病变组织中P-Akt、NF-κB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杜趁香 王焱 +3 位作者 何涛 邢鲁奇 米建强 阎慧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0期91-92,共2页
目的观察宫颈病变组织中P-Akt、NF-κ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宫颈癌、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19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P-Akt和NF-κB。结果 P-Akt在慢性宫颈炎、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目的观察宫颈病变组织中P-Akt、NF-κ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宫颈癌、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19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P-Akt和NF-κB。结果 P-Akt在慢性宫颈炎、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79%、66.67%、92.31%,NF-κB分别为10.52%、72.22%、96.15%,P-Akt和NF-κB在各种宫颈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P均<0.05。结论 P-Akt、NF-κB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细胞核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AKT、NF-κB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10
作者 苗亚军 黄韵红 +1 位作者 王言森 杜向阳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5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55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AKT和NF-κB的表达情况,并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其与各临床病理...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55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AKT和NF-κB的表达情况,并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p-AKT和NF-κB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91%(39/55)和67.27%(37/55);两者在DLBCL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358,P<0.01)。p-AKT的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NF-κB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和结外累及呈正相关(P<0.05)。结论 DLBCL组织中p-AKT和NF-κB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并与临床分期有关,NF-κB蛋白表达与结外累及亦相关。两者的异常表达在DLBCL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磷酸化蛋白激酶b 核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二仙汤对顺铂诱导的卵巢衰老大鼠骨骼肌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11
作者 尤凤鸣 陈瑶 +2 位作者 陈思 王宁 赵丕文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1期27-36,共10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动物实验研究,预测并验证二仙汤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叉头框蛋白O(forkhead box O,FoxO)信号通路对顺铂诱导卵巢衰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动物实验研究,预测并验证二仙汤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叉头框蛋白O(forkhead box O,FoxO)信号通路对顺铂诱导卵巢衰老大鼠骨骼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二仙汤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和肌肉质量下降(肌肉减少)的相关靶基因,将筛选出的关键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动物实验选取40只7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戊酸雌二醇)组、二仙汤低剂量组、二仙汤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剩余各组均采取腹腔注射顺铂制备卵巢衰老模型,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二仙汤低剂量组与二仙汤高剂量组每天分别予以7.8 g/kg、15.6 g/kg灌胃,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予戊酸雌二醇0.09 mg/kg灌胃,各组持续给药28天。28天实验结束后麻醉、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观察大鼠后肢骨骼肌形态学变化,并计算骨骼肌横截面面积;蛋白印迹法检测PI3K/Akt/FoxO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网络药理学检测结果表明,二仙汤治疗肌少症的主要通路有雌激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2)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二仙汤低剂量组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阳性对照组和二仙汤低剂量组磷酸化FoxO3a及磷酸化Akt/Ak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二仙汤低剂量组PI3K及B淋巴细胞瘤-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二仙汤可以明显改善顺铂诱导的卵巢衰老大鼠骨骼肌肌肉质量,其作用机制与激活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I3K/Akt/磷酸化FoxO3a信号传导通路和抗凋亡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仙汤 雌激素 顺铂 肌肉质量下降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磷酸化叉头框蛋白O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郭燕 王万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688-691,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预处理对大鼠急性高眼压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4只(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处死),生理盐水组16只(造模...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预处理对大鼠急性高眼压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4只(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处死),生理盐水组16只(造模前3hip生理盐水),rhEPO组16只(造模前3hiprhEPO)。采用生理盐水前房加压灌注法升高大鼠眼压至100mmHg并维持60min,于造模成功后6,24,48,72h分别处死动物摘取眼球制作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分别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测凋亡细胞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和分布,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量化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高眼压造成大鼠视网膜损伤,生理盐水组大鼠视网膜内层变薄,所占整个视网膜的百分比较正常组下降,rhEPO组视网膜内层所占百分比较生理盐水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大鼠视网膜未见TUNEL阳性细胞,生理盐水组和rhEPO组在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均可见TUNEL阳性凋亡细胞,但rhEPO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视网膜p-Akt有弱表达,生理盐水组和rhEPO组在神经节细胞层、内网层、内核层均可见p-Akt阳性细胞,但rhEPO组比生理盐水组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节细胞层与内核层p-Akt的表达较内网层强。结论:rhEPO预处理可减弱高眼压对视网膜造成的损伤,减少和延缓细胞凋亡的发生,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上调p-Akt来抑制凋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视网膜 高眼压 TUNEL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帕替尼诱导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红 毛晓韵 +2 位作者 林哲洙 房月 金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0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拉帕替尼诱导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株SKBR-3凋亡的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BR-3细胞,接种于96孔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设6个复孔。实验组加入终浓度500μg/L拉帕替尼,对照组加入含DMSO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 目的探讨拉帕替尼诱导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株SKBR-3凋亡的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BR-3细胞,接种于96孔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设6个复孔。实验组加入终浓度500μg/L拉帕替尼,对照组加入含DMSO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24、48、72 h后,采用MTT法检SKBR-3生存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及survivin蛋白。结果拉帕替尼作用24、48、72 h时SKBR-3生存率分别为100%、69.4%、62.0%(P均<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1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4%(P<0.05);实验组p-AKT与surviv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9±0.12、0.51±0.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0.13、0.89±0.36(P均<0.05)。结论拉帕替尼诱导Her-2高表达乳腺癌SKBR-3细胞凋亡的机制与其下调p-AKT、survivin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拉帕替尼 细胞凋亡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生存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p-Akt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红霞 尹春华 陶雪勤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2期40-42,112,共4页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子宫内膜样癌和2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蛋白在以上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子宫内膜样...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子宫内膜样癌和2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蛋白在以上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子宫内膜样癌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结果 p-Akt蛋白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2.7%和54.8%,P<0.01。子宫内膜样癌p-Akt表达-、+、++、+++组织中,PCNA-LI标记指数分别为11.01%±2.12%、21.20%±4.96%、28.10%±2.01%和42.65±8.14%,其与p-Akt表达水平密切相关(r=0.7268,P<0.01)。p-Akt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肌层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01)。结论 p-Akt蛋白特异性过表达于子宫内膜样癌中,与子宫内膜样癌的增殖、侵袭及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癌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增殖细胞核抗原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AKT/mTOR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运起 白进良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6期7-8,共2页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因子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mTOR及AKT抑制剂应用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肾透明细胞癌和正常肾组织中p-AKT和p-mTOR...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因子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mTOR及AKT抑制剂应用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肾透明细胞癌和正常肾组织中p-AKT和p-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p-AKT在肾透明细胞癌和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26.1%(P<0.01),p-mTO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28.3%(P<0.05)。p-AKT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明显相关,临床分期越高,其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p-mTOR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也具有相关性(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p-AKT与p-mTOR的表达呈正相关(r=0.953,P=0.000)。结论AKT/mTOR信号通路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被过度激活。理论上,应用mTOR及AKT抑制剂可治疗肾透明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透明细胞癌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微小RNA-21(miR-2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口腔鳞状细胞癌UT-SCC-15细胞传代培养后随机分为3组,A、B组分别转染反义miR-21、无义序列48 h,C组不予处理。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miR-21,... 目的观察微小RNA-21(miR-2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口腔鳞状细胞癌UT-SCC-15细胞传代培养后随机分为3组,A、B组分别转染反义miR-21、无义序列48 h,C组不予处理。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miR-21,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Transwell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率、穿过率、周期分布及凋亡率。荧光素酶活性实验鉴定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是否为miR-21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磷酸化蛋白激酶B(p Akt)、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抗凋亡基因Bcl-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miR-21相对表达量、细胞增殖率、细胞穿过率、MMP2、Bcl-2、Cyclin D1表达均降低,G1期细胞比例、凋亡率和PTEN均升高,P均<0.05;B组与C组比较,P均>0.05。A组荧光素酶活性值高于B、C组,P均<0.05;B组与C组比较,P>0.05。结论反义miR-21可逆转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生物学表型,可能与上调其靶基因PTEN表达、抑制Akt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癌 蛋白磷酸酶类 微小RNA-21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8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17
作者 兰蕙 黄婷 +2 位作者 韩垠超 王琳琳 叶丽平 《解剖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26-129,134,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对宫颈癌细胞Caski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宫颈癌Caski细胞分为对照组、IL-8组(20、40、60、80、100 ng/mL)、IL-8+LY294002组(80 ng/mL IL-8+20μmol/L LY294002)以及LY294002组(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对宫颈癌细胞Caski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宫颈癌Caski细胞分为对照组、IL-8组(20、40、60、80、100 ng/mL)、IL-8+LY294002组(80 ng/mL IL-8+20μmol/L LY294002)以及LY294002组(20μmol/L),采用MTT实验检测Caski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检测Caski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Caski细胞的迁移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PKB)、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波形蛋白、β-连环蛋白、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IL-8呈剂量依赖性促进细胞增殖,80 ng/mL与100 ng/m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8组划痕愈合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均增强,IL-8+LY294002组及LY294002组划痕愈合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均低于IL-8组。各组AKT总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8组中p-AKT、波形蛋白和β-连环蛋白表达均增加,E-cadherin减少,AKT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可阻断上述作用。结论:IL-8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影响波形蛋白、β-连环蛋白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8 磷酸化蛋白激酶b 波形蛋白 Β-连环蛋白 上皮-钙黏蛋白 宫颈癌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