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不同的小麦品种磷素吸收利用差异 被引量:22
1
作者 阳显斌 张锡洲 +2 位作者 李廷轩 宋潇 胡宏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5-531,共7页
盆栽试验研究了130份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重、磷素含量、子粒产量等指标,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Ⅰ、Ⅱ、Ⅲ、Ⅳ、Ⅴ和Ⅵ6个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 盆栽试验研究了130份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重、磷素含量、子粒产量等指标,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Ⅰ、Ⅱ、Ⅲ、Ⅳ、Ⅴ和Ⅵ6个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的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差异较大(CV=16.60%),Ⅰ、Ⅱ、Ⅲ、Ⅳ、Ⅴ和Ⅵ类品种的平均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为P 136.29、151.67、169.16、185.89、201.32、244.66 g/g。子粒产量随磷素子粒生产效率提高呈增加趋势(r=0.3203**)。2)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植株磷浓度与吸磷量类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成熟期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与植株磷浓度极显著正相关(r=0.6969**),子粒产量与抽穗期、成熟期植株吸磷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0.2966*、r=0.9271**)。3)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类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成熟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极显著正相关(r=0.7391**)。4)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均表现出随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成熟期尤为突出。拔节期~成熟期磷素吸收量是影响子粒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磷素子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在拔节期后有较强干物质和子粒产量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素子粒生产效率 产量 磷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