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营养湖泊稳态转换的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思枫 梁中耀 刘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5-1102,共8页
为了揭示富营养湖泊恢复时间和负荷削减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典型湖泊为理论分析对象,基于经典磷循环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不同负荷削减强度下的湖泊恢复时间,即不同负荷下,湖泊从初始富营养状态,P浓度逐渐降低回... 为了揭示富营养湖泊恢复时间和负荷削减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典型湖泊为理论分析对象,基于经典磷循环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不同负荷削减强度下的湖泊恢复时间,即不同负荷下,湖泊从初始富营养状态,P浓度逐渐降低回到清水稳态所需要的时间。通过计算不同参数取值下湖泊恢复时间的变化,探究湖泊不同方面的特征对湖泊恢复时间的影响及可能的管理契机,得到如下结果。1)湖泊由浊水稳态向清水稳态的恢复时间和负荷削减强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若将外源负荷强度控制在略低于"浊水–清水"转换阈值,则恢复时间在40年以上,若加大削减强度,则可缩短恢复时间;但随着削减强度的持续增加,其边际效应将逐渐减弱。2)湖泊形态和状态会对恢复时间产生明显的影响。在同样的负荷削减强度下,寒冷地区较深的湖泊恢复时间更短;沉积物释放较快的湖泊恢复时间更长;水力停留时间短的湖泊恢复时间也更短。因此,从理论上讲,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措施来降低沉积物P的释放或改善水动力条件,能够缩短富营养湖泊的恢复时间;湖泊状态的改善还可降低"浊水–清水"稳态转换阈值,进而降低治理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稳态转换 恢复时间 磷循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