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助剂Ni(Co)磷化钨催化剂柴油加氢精制性能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翠清 孙桂大 +2 位作者 李凤艳 周志军 魏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6-521,共6页
采用共浸渍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以γ-Al2O3为载体,分别制备了WO3负载量为30%的含助剂Ni、Co和Ni/Co双助剂的磷化钨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XRD、BET和TG表征,评价了催化剂的柴油HDS和HDN活性。结果表明,Co和Ni均对磷化钨催化剂催化... 采用共浸渍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以γ-Al2O3为载体,分别制备了WO3负载量为30%的含助剂Ni、Co和Ni/Co双助剂的磷化钨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XRD、BET和TG表征,评价了催化剂的柴油HDS和HDN活性。结果表明,Co和Ni均对磷化钨催化剂催化柴油HDS反应有助催化作用;而加入Co和适量的Ni对磷化钨催化剂催化柴油HDN反应有利。反应温度为360℃时,分别加有5%质量分数助剂Ni和助剂Co的2个磷化钨催化剂上柴油HDS率分别为59.15%和58.24%,而其上柴油HDN率分别为55.41%和66.79%。Ni、Co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1%的双助剂磷化钨催化剂具有相对最高的柴油HDS和HDN活性,反应温度为360℃时,其HDS与HDN率分别达到62.44%和57.61%。催化剂对柴油的HDS和HDN催化活性不仅与载体表面W物种的磷化程度及活性组分的分散度有关,具有类似-Al-O-W-P结构的物种可能也是影响反应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柴油 加氢脱硫 加氢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磷化钨催化剂合成条件及加氢性能考察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翠清 孙桂大 +2 位作者 李成岳 李凤艳 韩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6-8,11,共4页
考察了合成条件对新型加氢精制催化剂磷化钨结构的影响。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 ,合成温度对催化剂结构有较大影响 ,而还原氢气流量和还原时间的影响不大。在适宜的合成条件下 ,考察了共浸渍法制备的非负载和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的噻吩加氢... 考察了合成条件对新型加氢精制催化剂磷化钨结构的影响。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 ,合成温度对催化剂结构有较大影响 ,而还原氢气流量和还原时间的影响不大。在适宜的合成条件下 ,考察了共浸渍法制备的非负载和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的噻吩加氢脱硫 (HDS)和吡啶加氢脱氮 (HDN)性能。结果表明 ,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加氢精制性能 ,高温对HDS有利 ,低温对HDN有利。 30 0℃时 ,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的HDS率和HDN率分别为 4 9.32 %和 72 .97% ,而 340℃时HDS率和HDN率分别为 84 .98%和 70 .4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催化剂 加氢脱硫 加氢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对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孙桂大 李翠清 +1 位作者 周志军 李凤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23,共6页
采用在H2中程序升温还原负载的磷钨酸盐的方法,合成了不同载体(Si O2、Ti O2、γ-Al2O3及其二元复合氧化物γ-Al2O3-Si O2、γ-Al2O3-Ti O2、Si O2-Ti O2)负载的磷化钨催化剂。通过TG-DTA法研究了还原磷化过程,采用BET、NH3-TPD和XPS等... 采用在H2中程序升温还原负载的磷钨酸盐的方法,合成了不同载体(Si O2、Ti O2、γ-Al2O3及其二元复合氧化物γ-Al2O3-Si O2、γ-Al2O3-Ti O2、Si O2-Ti O2)负载的磷化钨催化剂。通过TG-DTA法研究了还原磷化过程,采用BET、NH3-TPD和XPS等技术表征了合成的催化剂,评价了催化剂的噻吩、吡啶、二苯并噻吩和咔唑的催化活性。γ-Al2O3或含γ-Al2O3的复合氧化物载体使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前体的还原磷化变得较为困难,不同载体所负载的磷化钨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表面酸量和催化剂表面P和W的价态分布以及加氢精制活性均有较大差别。Ti O2载体对活性W物种具有很好的稳定作用,WP/Ti O2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加氢脱硫(HDS)和加氢脱氮(HDN)催化活性,尤其对二苯并噻吩HDS和咔唑HDN催化活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载体 加氢脱硫(HDS) 加氢脱氮(HD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钨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脱硫性能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翠清 孙桂大 +1 位作者 李成岳 李凤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9-12,共4页
采用程序升温、高纯氢气还原无定形磷钨酸盐的方法制备了活性组分为磷化钨,以γ-Al_2O_3为载体的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分别用先混合后还原法和共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WP2和WP3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 采用程序升温、高纯氢气还原无定形磷钨酸盐的方法制备了活性组分为磷化钨,以γ-Al_2O_3为载体的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分别用先混合后还原法和共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WP2和WP3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好,其噻吩加氢脱硫率稍高于先还原后混合制备的催化剂WP1。340℃时催化剂WP1,WP2和WP3的噻吩加氢脱硫率分别为91.9%,94.2%和98.3%。吡啶对催化剂的HDS活性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催化剂 制备 加氢脱硫 加氢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钨催化剂的表征和加氢精制性能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桂大 李翠清 +1 位作者 李凤艳 周志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60,共7页
采用在H2气中程序升温还原磷化反应的方法合成了磷化钨(WP)和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WP/γAl2O3),用XRD、TEM和XPS等技术表征了合成的催化剂,并考察了WP催化剂的加氢精制性能。采用TGDTA手段研究了WP催化剂的还原磷化过程,证明其为一步反... 采用在H2气中程序升温还原磷化反应的方法合成了磷化钨(WP)和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WP/γAl2O3),用XRD、TEM和XPS等技术表征了合成的催化剂,并考察了WP催化剂的加氢精制性能。采用TGDTA手段研究了WP催化剂的还原磷化过程,证明其为一步反应过程。WP催化剂钝化时,其表面层能被氧化,但不改变其体相结构。活性组分W和γAl2O3载体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使γAl2O3表面上的W组分在催化剂合成的温度下不能完全还原为磷化物而形成Al-O-W-P结构。WP/γAl2O3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加氢脱氮(HDN)和加氢脱硫(HDS)性能,特别是对大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有更高的脱氮活性。助剂Co和Ni对WP/γAl2O3催化剂具有助催化作用,但助剂Ni对吡啶的脱氮性能有抑制作用。含有助剂Ni的WP/γAl2O3催化剂对柴油显示了比硫化态的工业催化剂更良好的HDS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加氢脱硫 加氢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掺杂的磷化钨催化剂咔唑加氢脱氮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翠清 孙桂大 +1 位作者 李凤艳 张登前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4-27,32,共5页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共浸渍和程序升温H2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钒掺杂的磷化钨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XRD,BET,TG和XPS表征。通过高压微反装置,在3MPa,360℃和空速为4h-1的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咔唑HDN活性。结果表明,掺杂钒在一定程...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共浸渍和程序升温H2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钒掺杂的磷化钨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XRD,BET,TG和XPS表征。通过高压微反装置,在3MPa,360℃和空速为4h-1的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咔唑HDN活性。结果表明,掺杂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性组分WP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当钒掺杂量达到5%时,钒与载体和活性组分间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使其结构发生细微变化。掺杂钒使催化剂前体表面的W物种起始磷化还原温度提高而磷化还原程度降低,而载体表面高价态W6+数量提高。钒掺杂量为1%的催化剂能明显增加咔唑HDN反应活性,其咔唑HDN转化率比不加钒的催化剂提高12.7%。磷化钨催化剂咔唑HDN反应有3条路径,其中直接氢解脱氮反应(路径1)选择性只有3.2%,而先加氢使两个苯环都饱和然后脱氮的反应路径(路径3)占绝对优势,其选择性为91.0%。与未掺杂钒的磷化钨催化剂相比,掺杂1%钒的催化剂的咔唑HDN反应直接氢解脱氮选择性有所降低,通过路径3的反应选择性降低6.7%,而先加氢使一个苯环饱和然后脱氮(路径2)的选择性提高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 磷化钨 加氢脱氮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钨催化剂前体的H_2—TG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翠清 孙桂大 姜剑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7年第4期16-20,共5页
以磷酸氢二铵和偏钨酸铵为原料,制备了 WP 前体。分别采用共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负载量为30%的 WP/γ—Al_2O_3催化剂前体(I—Cat,H—Cat)。采用共浸渍法,分别制备了不同助剂 Ni,Co,V 的负载量为30%的 WP/γ—Al_2O_3催化剂前体(I... 以磷酸氢二铵和偏钨酸铵为原料,制备了 WP 前体。分别采用共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负载量为30%的 WP/γ—Al_2O_3催化剂前体(I—Cat,H—Cat)。采用共浸渍法,分别制备了不同助剂 Ni,Co,V 的负载量为30%的 WP/γ—Al_2O_3催化剂前体(I—Ni—Cat,I—Co—Cat,I—V—Cat),对制备的催化剂前体在一定的氢气氛下进行了热重(TG)分析,探索了 WP 催化剂的制备机理和制备方法,以及助剂对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前体磷化还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WP 催化剂前体在一定的氢气氛中可以被完全还原磷化为 WP;I—Cat 和 H—Cat 表面的钨物种均不能被完全还原磷化为 WP,在载体表面可能形成了—AI—O—W—P结构的物种。与 H—Cat 相比,I一Cat 表面的 W 物种更难被还原磷化为 WP。助剂 Ni 使 I—Ni—Cat 的起始还原磷化温度明显降低;助剂 Co 使 I—Co—Cat 还原磷化程度提高;而助剂 V 使 I—V—Cat 的还原磷化变得更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制备过程 热重分析 载体 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磷化钨催化剂加氢脱氮及活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翠清 孙桂大 +1 位作者 李成岳 于洪滨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以γAl2O3为载体,磷酸氢二铵和偏钨酸铵为原料,采用高纯氢气还原无定型磷钨酸盐的方法,分别通过共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不同磷化钨负载量的催化剂,比较了制备方法及负载量对催化剂吡啶加氢脱氮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磷化钨催化剂的... 以γAl2O3为载体,磷酸氢二铵和偏钨酸铵为原料,采用高纯氢气还原无定型磷钨酸盐的方法,分别通过共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不同磷化钨负载量的催化剂,比较了制备方法及负载量对催化剂吡啶加氢脱氮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磷化钨催化剂的活化性能。结果表明,共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和载体之间的作用较强;而机械混合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作用较弱,当负载量增加时,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表面发生聚集。机械混合法制备的催化剂,其吡啶加氢脱氮性能优于共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无载体磷化钨发生活化反应的温度在570℃左右,而共浸渍负载30%WP/γAl2O3催化剂的适宜活化温度为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机械混合法 制备 活性组分 新型 活化温度 浸渍法 磷化钨 加氢脱氮 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和时间对磷化钨催化剂重整反应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黎先财 于丽丽 +2 位作者 胡炜华 杨春燕 郭辉瑞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14年第3期205-208,共4页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通过程序升温还原方法制得磷化钨(WP)催化剂,在常压连续微型化固定床反应装置中,以物质的量比为1∶1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为反应气,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对催化剂的重整活性进行了评价。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通过程序升温还原方法制得磷化钨(WP)催化剂,在常压连续微型化固定床反应装置中,以物质的量比为1∶1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为反应气,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对催化剂的重整活性进行了评价。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WP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随焙烧温度先增加后降低,773 K为最佳焙烧温度;同时,焙烧时间对催化剂活性也有明显的影响,5 h为最佳焙烧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催化剂 甲烷 二氧化碳 重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过程对磷化钨催化剂重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黎先财 杨春燕 黄绍祥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12年第1期1-4,9,共5页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制备磷化钨(WP)催化剂,以物质的量比为1∶1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为反应气,对催化剂的重整活性进行评价。考察了用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和水热法等不同方法制备催化剂前体对WP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制备磷化钨(WP)催化剂,以物质的量比为1∶1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为反应气,对催化剂的重整活性进行评价。考察了用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和水热法等不同方法制备催化剂前体对WP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和高温固相法所制备的WP催化剂都具有较好的重整活性,甲烷的转化率都可达到88%以上。这3种方法所制备催化剂前体经程序升温还原后都可以得到较纯的WP粉体晶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催化剂前体 制备方法 重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催化材料磷化钨的合成
11
作者 孙桂大 王洪学 +2 位作者 李翠清 周志军 李凤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74-76,共3页
通过对WP催化剂前体程序升温氢还原合成了WP和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还原温度、还原时间、氢气流量对WP的合成有较大的影响,还原温度高于500℃,可以制得WP,还原温度低于500℃,不能合成WP.WP前体是一种稳定的磷钨酸盐... 通过对WP催化剂前体程序升温氢还原合成了WP和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还原温度、还原时间、氢气流量对WP的合成有较大的影响,还原温度高于500℃,可以制得WP,还原温度低于500℃,不能合成WP.WP前体是一种稳定的磷钨酸盐而非磷和钨高价氧化物或盐的混合物.WP在氢气氛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空气中只发生表面氧化,其晶体结构是稳定的.在还原温度为600~700℃,WP前体的还原产物为WP,而负载型WP催化剂前体由于载体的作用,生成Al-O-W-P型磷氧化物,进一步升高还原温度会继续失氧在载体表面生成WP并逐步积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γ-三氧化二铝 程序升温还原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精制磷化钨催化剂的合成与活性
12
作者 王洪学 李翠清 +2 位作者 徐景峰 孙桂大 李凤艳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41,共3页
采用偏钨酸铵 {(NH4 ) 2 W4 O1 3·18H2 O }与磷酸氢二铵 {(NH4 ) 2 HPO4 }溶解、蒸发、焙烧和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 ,制备了无负载磷化钨催化剂。利用物相测定 (XRD)和比表面积测定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 ,采用程序升温氢还原方法对催... 采用偏钨酸铵 {(NH4 ) 2 W4 O1 3·18H2 O }与磷酸氢二铵 {(NH4 ) 2 HPO4 }溶解、蒸发、焙烧和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 ,制备了无负载磷化钨催化剂。利用物相测定 (XRD)和比表面积测定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 ,采用程序升温氢还原方法对催化剂前体的加氢还原过程进行考察 ,通过失重率计算出催化剂前体的物质组成为WPO5.5·0 .5H2 O。以制备的磷化钨为活性组分 ,Al2 O3为稀释剂 ,着重考察了空速、反应温度对吡啶加氢脱氮性能的影响。在适宜的反应条件 (空速为 4h- 1 、反应温度为 3 40℃、氢油体积比为 10 0 0、反应压力为 3 .0MPa)下 ,对模型化合物为二苯并噻吩(含 3 0 0 0 μg/g硫 )、喹啉 (含 2 0 0 0 μg/g磷 )和环己烷 (溶剂 )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反应活性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无负载磷化钨催化剂有相当的活性 ,脱氮率为 76.5 % ,脱硫率为 60 .3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精制工艺 磷化钨 催化剂 合成技术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对WP/γ-Al_2O_3催化剂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宋亚娟 李翠清 +1 位作者 王新亚 孙桂大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5年第3期25-29,共5页
以γ-Al2O3为载体,以Ni、Co及P为助剂,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合成了不同助剂含量的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并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BET、XRD、NH3-TPD和TEM表征。以二苯并噻吩、环己烷为模型化合物,通过高压微反装置,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HDS)... 以γ-Al2O3为载体,以Ni、Co及P为助剂,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合成了不同助剂含量的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并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BET、XRD、NH3-TPD和TEM表征。以二苯并噻吩、环己烷为模型化合物,通过高压微反装置,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HDS)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助剂Ni、Co对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活性组分分散有一定的影响,适量助剂Ni、Co和过量P的加入有利于提高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当镍或钴助剂质量分数为3%时,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在低温300℃和高温360℃时其二苯并噻吩脱硫率均在90%以上;在反应温度320℃时,过量5%的P比同样含量的助剂Ni或Co具有更好的助催化作用。低温有利于催化剂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高温有利于噻吩加氢脱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剂 磷化钨 催化剂 加氢脱硫 二苯并噻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对WP/γ-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桂大 李翠清 +1 位作者 周志军 李凤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51,共6页
采用浸渍法和H2气流中磷化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30%WO3和各种不同含量Ni、Co、V助剂的WP/γ-Al2O3,并采用XRD、NH3-TPD、XPS手段和高压微反装置对它们进行表征和催化活性评价,考察助剂Ni、Co和V对WP/γ-Al2O3催化剂物化性质和催化性... 采用浸渍法和H2气流中磷化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30%WO3和各种不同含量Ni、Co、V助剂的WP/γ-Al2O3,并采用XRD、NH3-TPD、XPS手段和高压微反装置对它们进行表征和催化活性评价,考察助剂Ni、Co和V对WP/γ-Al2O3催化剂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助剂Ni(3%~5%)、Co(5%~7%)和V(1%~3%)能够改善WP/γ-Al2O3催化剂表面上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和增加WP/γ-Al2O3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助剂Ni和Co的加入使WP/γ-Al2O3催化剂表面上低价W物种数量增多,而助剂V的加入使WP/γ-Al2O3催化剂表面上低价W物种数量减少。在高温(360℃)下的咔唑加氢脱氮(HDN)反应中和低温(300℃)下的二苯并噻吩(DBT)加氢脱硫(HDS)反应中,WP/γ-Al2O3催化剂分别具有优良的HDN和HDS活性。含3%Ni(质量分数,下同)的Ni-WP/γ-Al2O3催化剂和含3%Co的Co-WP/γ-Al2O3催化剂比WP/γ-Al2O3催化剂具有更高的DBT的HDS活性。在较高温度(360℃)下DBT的HDS反应中,含1%V的V-WP/γ-Al2O3催化剂的HDS活性高于WP/γ-Al2O3催化剂。助剂Co和Ni明显促进了WP/γ-Al2O3催化剂在咔唑HDN反应中的活性,Ni助剂的助催化作用比Co更明显。含7%Ni的Ni-WP/γ-Al2O3催化剂和含5%Co的Co-WP/γ-Al2O3催化剂在300℃咔唑HDN反应中的HDN活性很高。加入1%的V可以提高WP/γ-Al2O3催化剂在咔唑HDN反应中尤其在360℃下咔唑HDN反应中的HDN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钨 WP/γ-Al2O3 加氢脱硫(HDS) 加氢脱氮(HD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钴WP/MCM-41催化剂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性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翠清 李继文 +2 位作者 商新科 王虹 孙桂大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9-865,共7页
制备了不同Co含量的WP/MCM-41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BET比表面积以及X-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采用微反装置对该催化剂二苯并噻吩(DBT)加氢脱硫(HDS)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WP是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相,C... 制备了不同Co含量的WP/MCM-41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BET比表面积以及X-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采用微反装置对该催化剂二苯并噻吩(DBT)加氢脱硫(HDS)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WP是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相,Co的加入不同程度地促进了WP晶相生长,同时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了具有一定活性的类似Co—W—P结构的双金属磷化物。Co对WP/MCM-41催化剂的DBT HDS反应有促进作用,催化剂中活性位数量以及主要活性相WP在催化剂表面所占比例是决定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其中,Co质量分数为9%的催化剂(Cat-Co-9)具有相对最高DBT HDS活性,其DBT脱硫率和转化率分别为63.7%和60.4%,比未加Co的催化剂分别提高13.2%和13.7%。DBT在WP/MCM-41催化剂上以加氢脱硫(HYD)路径为主,Co的加入对HYD路径起到促进作用,但随着Co加入量的提高,其HYD路径产物选择性逐渐降低,而直接脱硫(DDS)路径产物选择性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硫 二苯并噻吩 磷化钨 MCM-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对WP催化剂噻吩加氢脱硫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翠清 张梦迪 +4 位作者 申志伟 王虹 罗丹 丁昊 丁福臣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以柠檬酸(CA)为助剂,采用共浸渍和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不同n(CA)/n(WP)的WP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定(BET)、扫描电镜(SEM)、热重(TG)分析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通过高压微反评价了催化剂的噻吩加氢脱硫(HDS)... 以柠檬酸(CA)为助剂,采用共浸渍和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不同n(CA)/n(WP)的WP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定(BET)、扫描电镜(SEM)、热重(TG)分析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通过高压微反评价了催化剂的噻吩加氢脱硫(HDS)性能。结果表明,柠檬酸并没有改变WP的本体结构,但具有阻止WP晶相颗粒生长的作用,并提高了WP催化剂的BET比表面积。加入柠檬酸改变了硝酸根的分解过程,降低了催化剂的起始磷化还原温度和磷化还原过程终结温度,有利于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柠檬酸对WP催化剂噻吩HDS反应有利。Cat-5催化剂具有相对最好的HDS活性,与不加柠檬酸的催化剂相比,其噻吩转化率提高近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磷化钨 噻吩 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Propene Oligomerization Catalyzed by Phosphotungstic Acid Catalysts
17
作者 Liu Yinong Duan Qinghua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2年第3期10-16,共7页
In this paper, the propene oligomerization reaction catalyzed by phosphotungstic acid supported on two kinds of silica gel was studied, it had been found out that the conversion of propene catalyzed by the type A sili... In this paper, the propene oligomerization reaction catalyzed by phosphotungstic acid supported on two kinds of silica gel was studied, it had been found out that the conversion of propene catalyzed by the type A silica gel-phosphotung- stic acid catalyst was 3.38 m%, while the conversion of propene catalyzed by the type B silica gel-phosphotungstic acid catalyst was 90.1 m% with a nonene selectivity of 42.33 m%, and a dodecene selectivity of 31.79 m%. The influence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liquid hourly space velocity (LHSV) on the reaction catalyzed by the type B silica gel- phosphotungstic acid catalyst was investigated. It had been verified that when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170 ~C to 190 ~C, the conversion of propene increased while the selectivity of nonene and dodecene decreased; when the re- action pressure increased from 3.5 MPa to 4.5 MPa, the conversion of propene increased also, and the selectivity of nonene and dodecene changed very little. The conversion of propene at a space velocity of between 0.5 h-1 and 1.0 h-~ was higher than that achieved at 2.0 h-~, but the selectivity of nonene and dodecene did not show regular fluctuations. An optimum conversion of propene (91.05 m%) and an optimum selectivity of nonene and dodecene (89.51 m%) could be achieved at a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170 ~C, a reaction pressure of 4.5MPa, and a LHSV of 1.0 fit. The experiments on catalyst life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of the type B silica gel-phosphotungstic acid catalyst could be only maintained in 25 hours, and the reason was explained al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tungstic acid SUPPORT propene oligomerization CONVERSION SELECTIVITY nonene dodec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