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散射及其对呼吸健康的风险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海波 杜龙飞 +3 位作者 任睿 王巍嵩 贺华波 施恒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3-731,共9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同车速下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质量浓度分布特性。结果显示:TWPs的散射轨迹受车辆外部流场和车尾涡旋的影响,不同粒径的磨损颗粒物在散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分层现象;在纵向上,磨损颗粒物扩散高度呈先升高后保持稳定的现象,且扩散高度随车速差异逐渐稳定在3.45~3.76 m;在横向上,最大扩散宽度稳定在6.0 m左右;颗粒物质量浓度沿车侧方向遵循近似的正态分布,在车速为20 km/h,距车辆左右对称面宽度为4.3 m、距地面高度为0.4 m处,达到峰值85.1μg/m^(3),在距离对称面宽度为4.0~5.0 m,高度为0~1.0 m范围是呼吸健康的潜在危险区域。研究获取了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扩散分布特性和质量浓度分布规律及对生物体呼吸健康的影响,为大客车颗粒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其捕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非尾气”排放 气固两相流模型 轮胎磨损颗粒物 质量浓度分布 呼吸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集装箱卡车轮胎磨损颗粒物散射的分布特性
2
作者 蒋维琦 施恒 +4 位作者 黄海波 彭为 任睿 杜龙飞 许一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51-2258,共8页
建立了流固颗粒相单向耦合的重型集装箱卡车空气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车速下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和浓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重型卡车轮胎磨损颗粒物扩散受车尾涡流影响较大;在横向上,扩散宽度在车后呈现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最宽可以达... 建立了流固颗粒相单向耦合的重型集装箱卡车空气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车速下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和浓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重型卡车轮胎磨损颗粒物扩散受车尾涡流影响较大;在横向上,扩散宽度在车后呈现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最宽可以达到3.0 m,颗粒物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横向1.0 m位置达到最高值0.34 mg/m^(3);在纵向上,磨损颗粒物扩散高度先升高后保持高度,在车后方4.0 m位置最高可以达到4.8 m左右,颗粒物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浓度最高可达到0.33 mg/m^(3),出现在车后方1.0 m截面0.5 m高度位置。获得的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扩散分布特性和浓度分布规律可为重型集装箱卡车颗粒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其捕集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卡车 空气动力学 轮胎磨损颗粒物 轮胎 分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析方法的轮胎磨损颗粒物运动轨迹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轩闪闪 黄海波 +2 位作者 刘金朋 刘清国 卢轩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02-1007,共6页
轮胎磨损颗粒物的运动轨迹分析对磨损颗粒物的捕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建立了轮胎磨损颗粒物的运动微分方程,分析了车速和磨损颗粒物粒径对其运动轨迹的影响,设计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发现:较小粒径(10μm)的磨损颗粒物与... 轮胎磨损颗粒物的运动轨迹分析对磨损颗粒物的捕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建立了轮胎磨损颗粒物的运动微分方程,分析了车速和磨损颗粒物粒径对其运动轨迹的影响,设计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发现:较小粒径(10μm)的磨损颗粒物与较大粒径(500μm)的磨损颗粒物的飞扬区间变化较小,粒径100μm左右的磨损颗粒物的飞扬区间变化较大。覆盖件150~250mm的高度区域是轮胎磨损微小颗粒物(小于100μm)的散射聚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损颗粒物 运动轨迹 流场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复合橡胶磨损颗粒物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裴家庆 黄海波 +3 位作者 李超 黄飞洪 许一伟 华李成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2-750,共9页
碳纳米管复合橡胶轮胎是一种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型高性能轮胎,然而碳纳米管复合橡胶轮胎磨损颗粒物(TWPs)安全性隐患为这类轮胎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采用自行设计的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碳管含量、负载、滚动速度和滑移... 碳纳米管复合橡胶轮胎是一种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型高性能轮胎,然而碳纳米管复合橡胶轮胎磨损颗粒物(TWPs)安全性隐患为这类轮胎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采用自行设计的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碳管含量、负载、滚动速度和滑移率对碳纳米管复合橡胶磨损颗粒物性态的影响,分析了这些因素与磨损颗粒物性态及橡胶磨损机理的关系.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能够显著增强橡胶耐磨性能并降低胎面温度,增加碳纳米管含量可以有效抑制磨损颗粒物特别是微小颗粒物(≤3μm)数量.碳纳米管可以使复合橡胶硬度增加,使微小磨损颗粒物的增长速率高于未添加CNTs的橡胶.力-化学效应导致的胎面热氧化发黏现象会使磨屑更易团聚粘附在胎面,从而减少微小磨损颗粒物排放.负载变化主要影响胎面磨损形态,速度和滑移率变化主要影响胎面附着的颗粒物数量和状态.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控碳纳米管复合橡胶因磨损而导致的次生危害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碳纳米管 磨损颗粒物 粒径 磨损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防老化剂6PPD及其臭氧化产物6PPD-Q的环境分布和生物毒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嘉瑶 申慧敏 +1 位作者 徐婷婷 郭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07-1421,共15页
本文总结了6PPD-Q(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醌)及其前体物质6PPD(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在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来源及其分布情况,并陈述了6PPD和6PPD-Q相关的细胞毒性、生物毒性研究进展,以及对人类健... 本文总结了6PPD-Q(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醌)及其前体物质6PPD(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在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来源及其分布情况,并陈述了6PPD和6PPD-Q相关的细胞毒性、生物毒性研究进展,以及对人类健康可能的影响等.现有研究表明,6PPD和6PPD-Q主要源于橡胶轮胎磨损颗粒物,可附着于大气细颗粒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迁移;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细胞增殖;具有生物毒性,对某些种类的鲑鱼造成急性毒性,并产生发育毒性;能够引起人体产生过敏性皮炎等.今后应深入研究6PPD和6PPD-Q与其他橡胶轮胎添加剂的联合毒性作用及其有关的生态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PPD 6PPD-quinone 环境分布 生物毒性 橡胶轮胎磨损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wear behaviors of in-situ Al3Ti/Al composites using aluminum and titanium fibers under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被引量:1
6
作者 MA Jun NIU Li-bin +2 位作者 WU Hong GAO Chong AN Yu-j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594-3602,共9页
Under variou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powers,different Al3Ti/Al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in-situ synthesis method from aluminum and titanium fibers.Microstructures and particles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 Under variou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powers,different Al3Ti/Al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in-situ synthesis method from aluminum and titanium fibers.Microstructures and particles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sites were examined by XRD,SEM and EDS.The results show that no other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beside Al3Ti can be in-situ synthesized.Around the titanium fibers,the reaction zones and diffusion zones can be obviously found.Due to the stirr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unction,the formation of the micro-cracks inside the reaction zone was conducive to the peeling off of the Al3Ti particles,and ensures the continuous reaction between liquid aluminum and titanium fibers,as well as the diffusion of Al3Ti particles.At the same time,there were secondary splits of Al3Ti particles located in diffusion zones.Two-body abrasion test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induction heating power,the wear rates of the composites reduced and the number of grooves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synthesis induction heating Al3Ti intermetallic particle distribution wear behavi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