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物粉尘环境下矿井缠绕提升钢丝绳振动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庆 郭永刚 彭玉兴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7-1124,共18页
针对矿物粉尘易黏附于具有润滑保护的矿井缠绕提升钢丝绳表面而影响其接触磨损过程问题,利用自制缠绕提升钢丝绳振动磨损测试平台,分析矿井中常见矿物粉尘(煤炭颗粒和矿石颗粒)对缠绕接触钢丝绳间的摩擦学参数演化规律,并揭示其对钢丝... 针对矿物粉尘易黏附于具有润滑保护的矿井缠绕提升钢丝绳表面而影响其接触磨损过程问题,利用自制缠绕提升钢丝绳振动磨损测试平台,分析矿井中常见矿物粉尘(煤炭颗粒和矿石颗粒)对缠绕接触钢丝绳间的摩擦学参数演化规律,并揭示其对钢丝绳磨损过程的干扰机制,以期为矿井提升系统的运维及延长钢丝绳使用寿命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随着煤炭颗粒体积分数从10%增至40%,钢丝绳在相对稳定阶段的平均摩擦系数从0.158增至0.173,而颗粒尺寸的增大则使其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此外,随着煤炭颗粒体积分数不断增加,钢丝绳磨损表面C元素含量越来越多,黏附效应越来越严重,且剥层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矿石颗粒体积分数增至40%,钢丝绳摩擦系数增至0.157,磨损深度增至120.4μm,且相比于煤炭颗粒,钢丝绳摩擦系数曲线更加平稳,而颗粒尺寸则与摩擦系数和磨损深度负相关;矿石颗粒浓度的增加及尺寸的减小均导致钢丝绳接触表面磨粒磨损程度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矿物粉尘 缠绕接触 振动磨损 干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提升机主轴承的振动磨损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卢昊 朱真才 +1 位作者 曹爽 王志华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7-663,822,共8页
以提升机NCF18/600V主轴承为研究对象,针对滚动轴承随机振动系统参数和随机结构尺寸影响下的不确定性问题,开展了滚动轴承振动磨损可靠性研究。首先,基于滚动轴承点蚀故障动力学模型,结合Holm⁃Archard滑动磨损方程,建立了滚动轴承振动... 以提升机NCF18/600V主轴承为研究对象,针对滚动轴承随机振动系统参数和随机结构尺寸影响下的不确定性问题,开展了滚动轴承振动磨损可靠性研究。首先,基于滚动轴承点蚀故障动力学模型,结合Holm⁃Archard滑动磨损方程,建立了滚动轴承振动磨损模型;其次,将振动磨损模型以子程序的形式嵌入ABAQUS有限元软件中,实现了滚动体表面磨损深度及形貌的仿真;然后,联合使用拉丁化分层抽样技术和自适应Kriging代理模型,开展了滚动轴承振动磨损的不确定性量化研究;最后,使用高阶L矩可靠性方法开展了滚动轴承的振动磨损可靠性分析。对比滚动轴承正常磨损与振动磨损下的可靠度曲线表明,滚动轴承的振动不仅加剧了磨损的可靠性退化过程,而且增大了磨损的可靠度退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振动磨损 可靠度 不确定性量化 L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MDE的柱塞泵磨损故障诊断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曲全鹏 曲海军 张强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02-1206,共5页
通过变分模态分解特征能量重构法(VMD)来实现对故障进行分析时,存在准确性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变分模态分解特征能量重构法(VMD)和多尺度散布熵实现的柱塞泵滑靴磨损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对原始信号先进行了VMD分解,... 通过变分模态分解特征能量重构法(VMD)来实现对故障进行分析时,存在准确性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变分模态分解特征能量重构法(VMD)和多尺度散布熵实现的柱塞泵滑靴磨损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对原始信号先进行了VMD分解,获得了能量余量;然后,设计了一种建立在特征能量占比(FER)基础上的变分模态分解特征能量重构法(VMD)和多尺度散布熵(MDE)的方法;最后,以柱塞泵故障诊断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分析方法,依次对柱塞泵在正常状态与滑靴端面磨损为0.1 mm、0.2 mm、0.3 mm状态下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仿真及研究结果表明:在逐渐增加时间尺度的过程中,粗粒化序列的随机性和复杂性都明显下降;故障程度增大后,形成了更加规律的变化过程;与DE、MSE和MFE相比,该方法的计算速度更快,分离效果更好;ELM相对SVM的训练时间缩短了12.5%,同时测试精度提升了17%;相对于其他方法,采用该方法诊断柱塞泵滑靴磨损故障时获得了更快的分类速率与更高的准确性,提高了故障诊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塞泵 磨损振动 信号提取 变分模态分解特征能量重构法 特征能量占比 多尺度散布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铜表面渗铝-内氧化强化及磨损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兴元 毛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8-20,24,共4页
利用纯铜渗铝-内氧化工艺制备了Al2O3/Cu表面复合层,测试了表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并进行了黏着磨损、固定磨料磨损和松散磨料振动与非振动情况下的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纯铜渗铝-内氧化工艺能够获得Al2O3粒子弥散分布的Al2O3/Cu... 利用纯铜渗铝-内氧化工艺制备了Al2O3/Cu表面复合层,测试了表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并进行了黏着磨损、固定磨料磨损和松散磨料振动与非振动情况下的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纯铜渗铝-内氧化工艺能够获得Al2O3粒子弥散分布的Al2O3/Cu表面复合层,其各项性能指标优于纯铜;松散磨料的振动频率对纯铜和渗铝-内氧化后试样的磨损量的影响是有范围的,低频率(<5Hz)振动时,磨料的振动加剧试样的磨损,当磨料振动频率继续增大时,试样的磨损失重逐渐降低,即磨料的振动降低了磨损试样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铝-内氧化 Al2O3/Cu表面复合层 黏着磨损 磨料磨损 振动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耗损的摩擦学系统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谢小鹏 冯伟 黄敦烈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1,共5页
通过对摩擦学系统的能量流监测,结合状态识别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磨损与振动能量损耗监测方法,建立了能量损耗的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框架模型。分析指出,磨损与振动都是能量耗损行为,且二者的相关性采用齿轮疲劳试验证实。研究表明,基于... 通过对摩擦学系统的能量流监测,结合状态识别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磨损与振动能量损耗监测方法,建立了能量损耗的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框架模型。分析指出,磨损与振动都是能量耗损行为,且二者的相关性采用齿轮疲劳试验证实。研究表明,基于齿轮磨损的光谱分析的元素相对质量分数的累积相对标度和振动信号时域的均方根值的累积相对标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这表明齿轮磨损和振动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摩擦学系统的状态识别与故障诊断采用能量损耗监测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学系统 状态识别 能耗监测 磨损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典型故障分析
6
作者 李和明 李永刚 +1 位作者 张建忠 邢超 《广东电力》 2011年第5期85-88,共4页
对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各种类型故障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造成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故障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因素和振动磨损因素,因此严格做好这2方面的工作对发电机的安全运行具有实际性的意义。
关键词 发电机 定子端部绕组 人为因素 振动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etting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for gear shaft shoulder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国海 龚金科 +2 位作者 鄂加强 蔡皓 王曙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3746-3752,共7页
In order to solve fretting instability problem of gear shaft shoulder due to torsional vibration in mechanical system,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fretting instability vibration of gear shaft shoulder was established by... In order to solve fretting instability problem of gear shaft shoulder due to torsional vibration in mechanical system,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fretting instability vibration of gear shaft shoulder was establish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kinematics and tribology, an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fretting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gear shaft shoulder by introducing the friction instability damping ratio.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e unstable and vibrating gear shaft shoulder are the large tightening torque and too large static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reasonable values of the static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amount of interference and tightening torque can effectively mitigate the fretting instability phenomenon of gear shaft should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at dampi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liminating the vibration of gear shaft contro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 shaft shoulder torsional vibration KINEMATICS fretting friction instability damping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