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磨损变形叶轮的安全性评估与恢复
1
作者 李裕文 彭忠泽 《电力技术(北京)》 CSCD 1991年第6期30-33,共4页
黄石电厂一台 N75-90型汽轮机于大修中发现因在第8级动叶部分围带脱落的条件下运行,造成该级叶轮严重磨损变形。本文介绍了该级叶轮的损坏情况及安全性评估的方法和结果,同时还介绍了恢复运行所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蒸汽透平 叶轮 磨损变形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形磨损模型下微型离心泵复合磨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田田 李俊宏 +3 位作者 南玲博 陈帝伊 曹东亮 韩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为了探究微型离心泵在不同颗粒体积分数下的复合磨损类型与磨损变化,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与离散元耦合的方法,通过可变形磨料磨损Archard模型与可变形冲蚀磨损Oka模型对离心泵在不同颗粒体积分数(2%、4%、6%、8%、10%、12%)下的颗粒-部... 为了探究微型离心泵在不同颗粒体积分数下的复合磨损类型与磨损变化,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与离散元耦合的方法,通过可变形磨料磨损Archard模型与可变形冲蚀磨损Oka模型对离心泵在不同颗粒体积分数(2%、4%、6%、8%、10%、12%)下的颗粒-部件碰撞占比率、磨损分布与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颗粒体积分数在4%附近时颗粒与叶轮叶片、蜗壳碰撞占比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离心泵磨损以磨料磨损为主,磨料磨损中蜗壳为磨损最严重的部件,占总磨料磨损量的68.5%,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蜗壳处磨料磨损由断面Ⅷ向断面Ⅰ演化,蜗壳前后端先后磨损。冲蚀磨损高磨损区域主要集中于叶轮叶片,占冲蚀磨损总量的95.83%,蜗壳处冲蚀磨损断面演化规律与磨料磨损变化规律近似,但蜗壳后端最先被磨损。颗粒体积分数对蜗壳磨料磨损变形量影响较大,蜗壳、叶轮磨料磨损变形量与冲蚀磨损变形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离心泵 磨料磨损 冲蚀磨损 变形磨损 颗粒体积分数 CFD-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体磨损中材料塑性变形磨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方亮 杜道山 +2 位作者 张晓峰 刘维民 薛群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8-272,共5页
根据三体磨损是典型的随机过程这一特点 ,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在球形磨料的作用下 ,材料塑性变形磨损的磨损率 .模型结合接触力学、低周疲劳损伤力学原理 ,计算了对不同金属材料进行配偶时被磨材料的磨损率 .为了验证模拟的正确性 ,采... 根据三体磨损是典型的随机过程这一特点 ,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在球形磨料的作用下 ,材料塑性变形磨损的磨损率 .模型结合接触力学、低周疲劳损伤力学原理 ,计算了对不同金属材料进行配偶时被磨材料的磨损率 .为了验证模拟的正确性 ,采用近似圆球形的石英砂磨料 ,在与模拟计算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进行了三体磨损实验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磨损 蒙特卡罗方法 塑性变形磨损 数值模拟 球形磨料 磨损 损伤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两相流对A182F347不锈钢材料的磨损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偶国富 刘旭 +1 位作者 金浩哲 王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83-2888,共6页
以直径为150μm的Si O2和Al2O3混合物为磨料,在自制的旋转式液-固两相流冲蚀试验装置上研究冲击角度、冲击速度及浆体浓度对奥氏体不锈钢A182F347的冲蚀规律,结合试件表面的冲蚀形貌分析,揭示稀相液固两相流体系下奥氏体不锈钢A182F347... 以直径为150μm的Si O2和Al2O3混合物为磨料,在自制的旋转式液-固两相流冲蚀试验装置上研究冲击角度、冲击速度及浆体浓度对奥氏体不锈钢A182F347的冲蚀规律,结合试件表面的冲蚀形貌分析,揭示稀相液固两相流体系下奥氏体不锈钢A182F347冲蚀机理。结果表明:4%~8%的浆体浓度下,冲击角度对试件的冲蚀规律近似,即在冲击角度为60°时出现磨损率峰值,峰值两侧区域磨损率逐渐降低;浆体浓度为6%,冲击速度从1.65 m/s增加至3.85 m/s时,试件磨损率呈指数增加;在高流速下,冲击角度为60°,浆体浓度小于6%时,试件磨损率受浆体浓度的影响较小,浆体浓度大于6%时,浓度越高,试件磨损率越大。在低流速下,浆体浓度大于8%时,试件磨损率受浆体浓度影响较小;A182F347的冲蚀磨损在低冲击角度下,以犁沟切削磨损为主,在高冲击角度下,以锻打变形磨损为主。建立的数学模型与试验结果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流 不锈钢A182F347 冲蚀磨损 犁沟切削 变形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汽车发动机汽缸套磨损原因及维护措施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洪明 张晓辉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年第7期107-107,共1页
发动机汽缸套和活塞环是在高温、高压、交变载荷和腐蚀的情况下工作的一对摩擦副。长期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工作,其结果是造成汽缸套磨损变形,影响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认真分析汽缸套磨损变形的原因,对于提高发动机... 发动机汽缸套和活塞环是在高温、高压、交变载荷和腐蚀的情况下工作的一对摩擦副。长期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工作,其结果是造成汽缸套磨损变形,影响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认真分析汽缸套磨损变形的原因,对于提高发动机的使用经济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发动机 磨损原因 汽缸套 维护措施 使用经济性 磨损变形 交变载荷 使用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缸套工作面磨损原因分析与磨损量测量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忠艳 宋楠楠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2年第2期80-80,共1页
发动机气缸套与活塞环是一对摩擦副,它们的工作环境恶劣,长期在高温、高压、腐蚀的环境下工作。其结果必然会造成气缸套工作面磨损变形,降低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认真分析气缸套磨损的原因,对于提高发动机的使用经... 发动机气缸套与活塞环是一对摩擦副,它们的工作环境恶劣,长期在高温、高压、腐蚀的环境下工作。其结果必然会造成气缸套工作面磨损变形,降低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认真分析气缸套磨损的原因,对于提高发动机的使用经济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损原因 气缸套 工作面 磨损量测量 使用经济性 发动机 磨损变形 使用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FV520B冲蚀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光存 李剑峰 +2 位作者 贾秀杰 刘子武 龚宝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4-719,共6页
为了用数学的方式描述金属材料的冲蚀率随靶材属性、颗粒属性、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从颗粒冲击靶材的碰撞过程入手,通过求解颗粒运动方程和碰撞的能量方程,建立了基于微切削和变形磨损的塑性材料冲蚀模型。借助金属材料FV520B的正交冲... 为了用数学的方式描述金属材料的冲蚀率随靶材属性、颗粒属性、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从颗粒冲击靶材的碰撞过程入手,通过求解颗粒运动方程和碰撞的能量方程,建立了基于微切削和变形磨损的塑性材料冲蚀模型。借助金属材料FV520B的正交冲蚀试验结果,利用回归分析法获得FV520B冲蚀率计算模型,并通过方差分析和单因素冲蚀试验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冲蚀率计算模型非常显著,由模型获得的冲蚀率计算值与单因素试验结果吻合程度较高,说明该模型在预测金属材料FV520B不同环境下的冲蚀磨损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对叶轮材料FV520B冲蚀磨损寿命的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蚀模型 微切削 变形磨损 正交试验 回归拟合 FV520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接头漏油的处理
8
作者 王荣 《农机具之友》 2005年第3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漏油 油管接头 磨损变形 螺纹损坏 喇叭口 装配 垫片 螺栓 空心 接合 锥面 砂纸 平面 换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两相流泵叶轮用Cr26高铬铸铁的冲蚀率模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楠楠 周邵萍 邢改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67,74,共7页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Cr26高铬铸铁进行了冲蚀试验,基于冲蚀率理论计算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了Cr26高铬铸铁的冲蚀率计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通过试验和模型计算对冲蚀率随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描述。结果表明:...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Cr26高铬铸铁进行了冲蚀试验,基于冲蚀率理论计算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了Cr26高铬铸铁的冲蚀率计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通过试验和模型计算对冲蚀率随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描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Cr26高铬铸铁冲蚀率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冲蚀率随冲蚀角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再略微增大,最大冲蚀率出现在冲蚀角度40°附近,在低冲蚀角度下磨损形式以切削磨损为主,在高冲蚀角度下磨损形式以变形磨损为主;随着固体颗粒粒径的增大,冲蚀率增大,切削磨损占比增大,变形磨损占比减小;随着冲蚀速度的增加,切削磨损占比减小,变形磨损占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26高铬铸铁 冲蚀率模型 切削磨损 变形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Mn管线钢的焊缝表面冲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武刚 李德君 +3 位作者 罗金恒 白强 李丽锋 朱丽霞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5-212,共8页
目的在管道工程中,16Mn管线钢异径接头-管体焊缝(简称焊缝)表面冲蚀行为是引发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焊缝余高和管体流体作用,以此来探究焊缝表面冲蚀机理。方法以16Mn管线钢为研究对象,针对焊缝区表面冲蚀行为开展基础研究,通过... 目的在管道工程中,16Mn管线钢异径接头-管体焊缝(简称焊缝)表面冲蚀行为是引发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焊缝余高和管体流体作用,以此来探究焊缝表面冲蚀机理。方法以16Mn管线钢为研究对象,针对焊缝区表面冲蚀行为开展基础研究,通过电化学和腐蚀模拟实验,研究了流体初期焊缝区表面腐蚀行为,并通过流体模拟实验,研究了焊缝余高和流体速度对焊缝区冲蚀过程的影响,揭示了管线钢焊缝的冲蚀机理。结果在腐蚀模拟实验中,焊缝、接头母体和管体的开路电位分别为-0.717、-0.686、-0.687 V,焊缝区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倾向在模拟腐蚀液中最严重,焊缝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为7.9μA/cm^2,母材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为3.2μA/cm^2,焊缝的电化学腐蚀倾向性更大,焊缝区金属腐蚀速率最大,在焊缝表面形成了疏松的FeO产物层。在流体模拟实验中,流体在焊缝余高作用下形成了湍流,流速的增加也提高了湍动能,流速为15 m/s和30 m/s时,焊缝凹槽的深度分别为3 mm和8 mm,焊缝凹槽相差5 mm。湍动能在焊缝余高的FeO腐蚀产物表面产生了变形磨损和切削效应,使得焊缝表面疏松的FeO产物层脱落,加速了腐蚀过程,最终形成了冲蚀凹陷区。结论16Mn管线钢焊缝的冲蚀行为是腐蚀和流体冲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初期的腐蚀和流体冲蚀两个阶段,形成了腐蚀与冲蚀循环交替过程。焊缝余高和流体速度对冲蚀影响较大,内焊缝余高和流体速度的增加将导致余高处的湍动能急剧增加,加速焊缝金属腐蚀产物层剥离,导致焊缝表面冲蚀。研究结果可以为管道失效行为和安全服役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Mn管线钢 焊缝余高 流体模拟 冲蚀 腐蚀 变形磨损 切削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ment of wear resistance of Ti–6Al–4V alloy by picosecond laser surface micro texturing process 被引量:2
11
作者 DINESH BABU P VIGNESH S +1 位作者 VIGNESH M BALAMURUGAN C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836-1848,共13页
A pulsed,picosecond Nd:YAG laser with a wavelength of 532 nm is used to texture the surface of grade 5 titanium alloy(Ti–6Al–4V)for minimizing its wear rate.The wear properties of the base samples and laser surface ... A pulsed,picosecond Nd:YAG laser with a wavelength of 532 nm is used to texture the surface of grade 5 titanium alloy(Ti–6Al–4V)for minimizing its wear rate.The wear properties of the base samples and laser surface textured samples are analyzed by conducting wear tests under a sliding condition using pin-on-disk equipment.The wear tests a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Box–Benhken design,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rocess parameters is analyzed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The wear analysis is conducted by varying the load,rotating speed of the disc,and track diameter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a sliding distance of 1500 m.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aser textured surfaces exhibited a lower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and good anti-wear properties as compared with the non-textured surfaces.A regression model is developed for the wear analysis of titanium alloy using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technique.It is also observed from the analysis that the applied load and sliding distance are the parameters that have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wear behavior followed by the wear track diameter.The optimum operating condi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numerical optimization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alloy surface texturing Box–Benhken design WEAR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