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大洪水下珠江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演变模式研究
1
作者 谭超 黄广灵 +3 位作者 黄本胜 区锦堂 刘美婷 罗志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5,共4页
磨刀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中输水、输沙量最大的口门,也是珠江最重要的泄洪通道,在珠江三角洲水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其拦门沙冲淤演变模式对磨刀门河口地貌演变趋势分析及未来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以2005年6月典型大洪水... 磨刀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中输水、输沙量最大的口门,也是珠江最重要的泄洪通道,在珠江三角洲水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其拦门沙冲淤演变模式对磨刀门河口地貌演变趋势分析及未来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以2005年6月典型大洪水过程为例,建立二维波流耦合的泥沙数学模型,分析磨刀门河口拦门沙冲淤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典型大洪水条件下,上游来水来沙丰富,波浪对泥沙的转运作用相对被弱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促进浅滩等沙体发育,形成新的地貌单元,并促进两侧沙体以沙嘴的形态快速向前淤进,伴随发育河口次级分汊地貌单元。研究表明,影响河口冲淤演变特征的因素包括河道地形、流场、余流余沙场及水流挟沙力等,上游来水来沙量、潮汐、波浪等因素则主导河口拦门沙演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大洪水过程 演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貌信息熵的磨刀门河口拦门沙系统演变规律分析
2
作者 汪思敏 刘锋 +1 位作者 王璞 韩志远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59,共7页
河口拦门沙演变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新局面。珠江磨刀门河口经历综合整治后发生重大变化,其拦门沙系统演变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磨刀门河口不同年代地形数据,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貌信息熵等方法,量化分析拦门沙不同地貌单元... 河口拦门沙演变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新局面。珠江磨刀门河口经历综合整治后发生重大变化,其拦门沙系统演变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磨刀门河口不同年代地形数据,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貌信息熵等方法,量化分析拦门沙不同地貌单元演变特征,分析拦门沙系统水深-面积关系的变化过程,揭示其系统状态转变规律。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拦门沙系统呈现典型滩槽结构,不同地貌单元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拦门沙东汊系统地貌演变呈有序发展,近年来沉积动力结构不断变化,有序性继续增强,拦门沙西汊系统地貌结构演变复杂,一直处于自适应的无序发展状态,不确定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水深-面积关系 地貌信息熵 系统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底质沉积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 被引量:11
3
作者 梁娟 李春初 王世俊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63,共7页
根据珠江磨刀门河口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运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计算河口的沉积物净输运趋势,并分析河口底质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河口较粗的沉积物分布在交杯沙浅滩和拦门沙顶部,受波浪作用影响分选较好;磨... 根据珠江磨刀门河口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运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计算河口的沉积物净输运趋势,并分析河口底质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河口较粗的沉积物分布在交杯沙浅滩和拦门沙顶部,受波浪作用影响分选较好;磨刀门主槽、龙屎窟和口外海滨的沉积物则较细,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分选稍差。沉积物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细-粗-细的变化趋势。磨刀门主槽泥沙受强径流影响,具有向南的输运趋势;龙屎窟在涨潮流作用下,泥沙净向北输运;在西向沿岸流和东南向浪作用下,拦门沙东侧浅滩泥沙向西侧搬运,口外海滨的泥沙输运趋势则向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径趋势分析 磨刀门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到百年尺度动力形态模型在珠江磨刀门河口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邱立国 韦惺 +2 位作者 莫文渊 吴超羽 包芸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5-146,共12页
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磨刀门河口演变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过程。建立了一个以过程模拟为主的10~100a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10)用于模拟磨刀门河口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该模型建... 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磨刀门河口演变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过程。建立了一个以过程模拟为主的10~100a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10)用于模拟磨刀门河口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该模型建立在水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并包含了用于评价和量化人类活动的抛石促淤模块和航道疏浚模块。应用该模型较真实地模拟了磨刀门河口在1977-1988年的动力地形演变过程,并且通过模拟结果和情景分析,合理地分离了人类各种工程活动的长期影响和自然因素在河口演变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治理工程对河口自然发展趋势造成了较大的改造,淤积强度表现为西侧大于东侧。抛石和围垦工程使横洲水道主槽逐年冲刷,深槽外移,而龙屎窟深槽上端则表现为严重淤积,深槽不断缩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长周期模型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河口近期水文动力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贾良文 吴超羽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53,共8页
分析磨刀门河口近几十年来水文动力的变化并重点研究围垦和挖沙这二类人类活动对水文动力变化的影响。磨刀门河口近期水文动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位升高,主干分流比加大,断面平均流速增大;潮汐动力20世纪607、0年代至90年代初明显减弱... 分析磨刀门河口近几十年来水文动力的变化并重点研究围垦和挖沙这二类人类活动对水文动力变化的影响。磨刀门河口近期水文动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位升高,主干分流比加大,断面平均流速增大;潮汐动力20世纪607、0年代至90年代初明显减弱,潮差减小,主要分潮振幅变小;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潮汐动力增强,潮差增大,主要分潮振幅变大,涨潮量增大。围垦加速了水位的抬升,改变了河口的径流和涨潮量分流比,使河口的断面平均流速增大,减弱了河口的潮汐动力。挖沙使河口潮汐动力增强,降低了水位上升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人类活动 水文动力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磨刀门河口的泥沙输运沉积 被引量:14
6
作者 梁娟 李春初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72,共6页
磨刀门河口的自然演变进程深刻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的地貌演变、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输移沉积、底床冲淤趋势等发生显著变化。对围垦滩涂和修建治洪导堤两个主要人为治理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整治前的磨刀门河口深槽水流散漫、泥... 磨刀门河口的自然演变进程深刻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的地貌演变、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输移沉积、底床冲淤趋势等发生显著变化。对围垦滩涂和修建治洪导堤两个主要人为治理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整治前的磨刀门河口深槽水流散漫、泥沙漫滩沉积的状况得到改变,治理后河口的干支水道格局明确,水沙归槽输运,其中磨刀门水道因河槽束水束沙,径流输运显著,河槽呈现冲刷、延长的趋势;洪湾水道和白龙河水道亦河槽断面窄化、深化;磨刀门河口呈现出向外海延伸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人类活动 泥沙输移趋势 冲淤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河口水沙变化与地貌响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世俊 易小兵 李春初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7,共7页
以西江磨刀门河口为研究对象,应用马口站1960~2000年月平均流量及含沙量资料,1980、1981和2003年洪枯季实测水文及表层沉积物采样资料,分析磨刀门河口近几十年来的水沙变化,建立磨刀门河口水沙变化与纵、横断面及口门形态的响应模... 以西江磨刀门河口为研究对象,应用马口站1960~2000年月平均流量及含沙量资料,1980、1981和2003年洪枯季实测水文及表层沉积物采样资料,分析磨刀门河口近几十年来的水沙变化,建立磨刀门河口水沙变化与纵、横断面及口门形态的响应模式。结论认为,西江磨刀门河口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含沙量及输沙总量在1993年前后发生变异,有减少的趋势,悬浮泥沙中值粒径偏细;总体上形成了丰水少沙的水沙组合。磨刀门河口形态响应滞后于水沙变化,存在洪淤枯冲的年内变化。由于上游来沙量减少、人工护岸的作用下,河口口门断面趋于窄深。总体上,磨刀门河口深槽变浅,拦门沙在波浪作用下加高变薄;口门向外海延伸较快,使得河口口门动力相对强弱发生了较大变化,波浪动力及沿岸流对泥沙转运的作用增强,磨刀门河口正逐渐向河流—波浪型河口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水沙变异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洪季悬沙与沉积物颗粒度分布及交换过程 被引量:3
8
作者 郑斌鑫 何佳 +1 位作者 姚弘毅 李九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5,共7页
基于洪季磨刀门河口实测水沙观测资料和河床表层沉积物数据,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刻悬沙浓度和粒度、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粒度谱等统计计算方法,重点研究近期洪季磨刀门河口及滨海水域悬沙与河床沙交换过程及其动力机制... 基于洪季磨刀门河口实测水沙观测资料和河床表层沉积物数据,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刻悬沙浓度和粒度、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粒度谱等统计计算方法,重点研究近期洪季磨刀门河口及滨海水域悬沙与河床沙交换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拦门沙内河道及汊道口区域的动力以径流为主的涨落潮流流系,悬沙与河床沙交换过程较弱;拦门沙浅滩区域泥沙运动表现为"波浪掀沙,潮流输沙"特性,再悬浮泥沙平均量占实测悬沙浓度的32%;拦门沙外滨海水域悬沙组成受径流与潮汐相对强度影响显著,构成上大潮时以再悬浮泥沙为主,小潮时则以径流下泄悬沙沉积为主,而悬沙输运方向受到东南向波浪和沿岸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磨刀门河口 悬沙与河床沙交换 粒度谱 再悬浮泥沙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絮团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谭超 黄本胜 +2 位作者 邱静 刘达 黄锦林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4,共6页
基于2013年洪季磨刀门河口拦门沙固定悬沙絮凝观测和同步水文泥沙、波浪实测数据,分析了细颗粒泥沙絮凝发育特征,探讨了细颗粒泥沙絮凝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悬沙絮团体积浓度存在垂向差异,表层较低,底层较高;絮团体积浓度... 基于2013年洪季磨刀门河口拦门沙固定悬沙絮凝观测和同步水文泥沙、波浪实测数据,分析了细颗粒泥沙絮凝发育特征,探讨了细颗粒泥沙絮凝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悬沙絮团体积浓度存在垂向差异,表层较低,底层较高;絮团体积浓度小潮体积浓度大于大潮;絮团粒径垂向分布呈表、底层小,中层大的特点;流速与絮团粒径的关系存在大小潮差异,大絮团出现在低流速情况下,随着流速增大,特别是当流速大于0.6m/s时,难以形成较大的絮团,絮团粒径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磨刀门含沙量较低,远低于临界含沙量,含沙量对絮团的形成影响较小;河口盐度可能超过了最佳絮凝盐度,盐度对絮凝的影响不大;波浪对悬沙絮凝的影响体现在水体的扰动,适当的紊动可促进絮团的发育,但强烈的紊动则阻碍絮团的进一步发育,当有效波高大于0.43m时,絮团粒径与有效波高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复杂动力条件下珠江河口泥沙运动特性及物质输运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悬沙泥沙 絮凝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潮汐动力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8
10
作者 蒋陈娟 周佳楠 杨清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76,共11页
磨刀门河口是珠江流域西江的主干入海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网河区无序采砂和磨刀门整治工程的双重影响,潮汐动力必然发生相应的调整。本文基于多年的水文资料,结合统计分析、调和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近五十年以来磨刀门河口的潮... 磨刀门河口是珠江流域西江的主干入海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网河区无序采砂和磨刀门整治工程的双重影响,潮汐动力必然发生相应的调整。本文基于多年的水文资料,结合统计分析、调和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近五十年以来磨刀门河口的潮汐动力变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磨刀门河口总体上呈现出高、低潮位缓慢上升、潮差逐渐减小的趋势,潮汐动力变化呈现出径流优势型入海口门水道向海延展的自然演变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无序采砂使水位下降、诱使潮汐动力增强,磨刀门整治工程使水位上升、潮汐动力减弱,由于河口不同段受到人类活动以及外海潮汐多年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干扰程度不同,其潮汐动力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近口段受网河区无序采砂影响较大,水位下降,潮汐动力增强;河口段受两种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水位上升,在整治工程期间(1983—1993)潮汐动力减弱,在整治工程后(1993—2003)受网河区无序采砂的影响潮汐动力增强;口外海滨段受外海潮汐多年变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整治工程的共同作用,水位上升,潮汐动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动力 网河区采砂 河口整治工程 磨刀门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11
作者 梁娟 《热带地理》 200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磨刀门河口的发育深受地质构造和动力条件的制约,在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特征。根据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运用数学地质方法对粒度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对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貌和动力条件,分析河... 磨刀门河口的发育深受地质构造和动力条件的制约,在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特征。根据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运用数学地质方法对粒度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对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貌和动力条件,分析河口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动力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河口表层沉积物主要有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极细砂、细砂等类型;沉积环境可划分为河口主槽沉积环境、涨潮流沉积环境、浅滩沉积环境、拦门沙坝沉积环境及河口前缘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应分析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磨刀门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动力沉积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晖 刘坤松 +4 位作者 郭晓娟 刘锋 杨清书 谭超 胡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4,共11页
基于2015年3月珠江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磁学和粒度测量结果,研究磨刀门河口磁性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磁性参数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响应。磁性参数磁化率(χ)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均在拦门沙处出现低值区,并在... 基于2015年3月珠江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磁学和粒度测量结果,研究磨刀门河口磁性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磁性参数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响应。磁性参数磁化率(χ)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均在拦门沙处出现低值区,并在10m等深线外呈现向海递减趋势;频率磁化率(χfd%)、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ARM)以及比值参数χARM/SIRM和χARM/χ在拦门沙处出现低值区,而在拦门沙外呈现高值:表明研究区域磁性特征由亚铁磁性矿物主导,而拦门沙区域存在一定量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粒度是影响沉积物磁性特征的重要因素,SIRM/χ等参数与粗颗粒组分(大于63μm)呈显著正相关,χfd%等参数与小于16μm粒级组分高度相关,结果显示χfd%、χARM、χARM/SIRM以及χARM/χ等参数可作为本区域沉积物细颗粒组分(小于16μm)的代用指标,而SIRM/χ则可作为粗颗粒组分(大于63μm)的代用指标。基于沉积物类型、动力环境等综合考虑,选取SIRM、S-300、SIRM/χ参数聚类分析,可将磨刀门河口动力沉积环境分为4个区,结果与该区域动力环境及动力地貌格局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不仅对了解新动力格局下磨刀门河口演变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丰富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特征 粒度 空间分布 动力沉积环境 磨刀门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河口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演变模拟与动力地貌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斌 吕海滨 +2 位作者 吴超羽 包芸 任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80,共6页
使用长周期动力地貌模型(long-term morphodynamic model),再现了磨刀门河口1964—1977年的演变过程,并从水动力、地形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等角度系统分析了长周期地貌演变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1964—1977年磨刀门河口鹤州至交杯沙浅... 使用长周期动力地貌模型(long-term morphodynamic model),再现了磨刀门河口1964—1977年的演变过程,并从水动力、地形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等角度系统分析了长周期地貌演变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1964—1977年磨刀门河口鹤州至交杯沙浅滩和上沟快速淤积,13a的平均淤积厚度均在40cm以上,与之相反,横洲水道杧州至大井角段和上沟东部深槽冲刷明显。磨刀门河口演变季节性特征明显。在洪季浅滩淤积,深槽冲刷;在枯季滩槽都处于淤积状态。演变过程中各种基岩岛屿使动力结构和演变规律呈现多元化,同时人类活动对整个区域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长周期模型 地形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特点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贾良文 吴超羽 任杰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3-60,共8页
应用ECOMSED模型输出、运动方程简化等方法,研究了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的特点。研究表明:在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中,纵向的主要平衡项为压力项和垂向涡动摩擦项,侧向的主要平衡项为侧向正压力项和科氏力项。正压力为磨刀门河口动力... 应用ECOMSED模型输出、运动方程简化等方法,研究了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的特点。研究表明:在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中,纵向的主要平衡项为压力项和垂向涡动摩擦项,侧向的主要平衡项为侧向正压力项和科氏力项。正压力为磨刀门河口动力的主导因素,但在枯季动力平衡中,斜压力也是不可忽略的项。人类活动对磨刀门河口动力最主要的影响是改变了正压力项的大小,近几十年来,磨刀门河口正压力呈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动力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游来水与下游潮位对河口含氯度的影响——以磨刀门河口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锐贞 陈晓宏 +1 位作者 何艳虎 于海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分析咸潮上溯的规律以及对河口含氯度的模拟预测对河口地区供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河口为例,上游流量和下游潮位作为边界条件,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含氯度变化模拟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最终得出模拟... 分析咸潮上溯的规律以及对河口含氯度的模拟预测对河口地区供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河口为例,上游流量和下游潮位作为边界条件,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含氯度变化模拟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最终得出模拟结果与实测含氯度数据较为一致,河口含氯度与上游径流量和下游潮位之间的映射关系良好。基于此,研究上游径流量变化对含氯度的影响及不同来水频率和潮位设计方案下的含氯度变化。结果表明:当上游水电站采用降序泄水时可有效地抑制河口咸潮上溯;同一设计潮位方案下,特枯来水年份(97%来水频率)平岗泵站日平均含氯度较正常来水年份(90%来水频率)平均增幅达到3.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潮上溯 含氯度 BP神经网络模型 磨刀门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河口环流与咸淡水混合层化机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吕紫君 冯佳佳 +3 位作者 郜新宇 汪玉平 张梦茹 孔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8-921,共14页
为研究磨刀门盐水混合层化特征,基于SCHISM模型,建立了三维盐度数值模型,根据实测资料对其进行验证。结合水体势能异常理论,对枯季磨刀门河口混合层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深槽与浅滩的层化机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小潮时水... 为研究磨刀门盐水混合层化特征,基于SCHISM模型,建立了三维盐度数值模型,根据实测资料对其进行验证。结合水体势能异常理论,对枯季磨刀门河口混合层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深槽与浅滩的层化机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小潮时水体层化最强,中潮时水体层化最弱,且拦门沙至挂定角段水体层化始终较强。磨刀门深槽水体层化主要受纵向平流、纵向水深平均应变和垂向混合影响,而浅滩水体层化则受横向平流、横向水深平均应变和垂向混合影响;磨刀门河口表、底层水体湍动能耗散率较高,而中间水层存在低耗散区,且涨潮时湍动能耗散率比落潮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与层化 势能异常 河口环流 湍动能耗散率 磨刀门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耦合条件下余水位的多时空尺度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蔡华阳 杨昊 +2 位作者 郭晓娟 杨清书 欧素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65,共11页
本文通过构建径潮动力耦合条件下潮波传播的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从理论机制上探讨珠江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非线性作用下余水位的多时空尺度变化。结果表明:余水位变化呈现明显的大小潮和洪枯季变化,枯季余水位大小潮的变化幅度介于0~0.4m... 本文通过构建径潮动力耦合条件下潮波传播的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从理论机制上探讨珠江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非线性作用下余水位的多时空尺度变化。结果表明:余水位变化呈现明显的大小潮和洪枯季变化,枯季余水位大小潮的变化幅度介于0~0.4m,而洪季余水位与上游径流紧密相关,增幅大枯季一个量级(介于0~6m);解析模型可分离控制余水位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即径流、潮流和径潮相互作用因子,计算结果表明河口不同区段余水位的主控因素有明显的洪枯季变化,上游段,枯季余水位受径潮相互作用因子控制,洪季受径流因子控制;枯季下游段余水位受潮流控制,而洪季余水位主要受径潮相互作用因子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余水位 径潮相互作用 解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控型河口盐度层化对悬沙的捕集机制--以洪季磨刀门河口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荣耀 刘锋 +3 位作者 罗向欣 牛丽霞 蔡华阳 杨清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49,共12页
河控型河口盐度混合和层化是控制悬沙输移扩散的重要动力机制。以珠江磨刀门河口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洪季三船同步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数据,分析河控型河口水体盐度层化结构的时空变化对悬沙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受径潮动力耦... 河控型河口盐度混合和层化是控制悬沙输移扩散的重要动力机制。以珠江磨刀门河口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洪季三船同步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数据,分析河控型河口水体盐度层化结构的时空变化对悬沙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受径潮动力耦合时空变化影响,河口盐度垂向分布表现出时空差异,即受径流主导的M1站(挂锭角),河口盐度在涨落潮周期内垂向混合均匀,受径潮控制的M2站(口门)在整个潮周期内盐度层化结构明显,口门外侧的M3站,潮动力作用较强,盐度垂向分布随涨落潮变化而变化;悬沙空间分布与盐度分布关系密切,盐度混合均匀利于悬沙垂向均匀分布,而盐度层化则使悬沙倾向于滞留在底层水体中,且在盐度层结界面之下出现高悬沙浓度,悬沙浓度垂向分布曲线呈L字型或抛线型,纵向上表现为高浓度悬沙团抑制在盐水楔前端,盐度层化对悬沙的捕集效应明显。通过对比水体标准化分层系数与水流垂向扩散强度系数发现,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标准化分层系数愈大,垂向扩散强度愈小,表明水体层化抑制悬沙垂向扩散强度,而且水体层化程度越高,悬沙垂向扩散抑制程度越大,进而促进了河口水体盐度层化对悬沙捕集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河口细颗粒泥沙运动机制及河口拦门沙演变机制,并为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分布 盐度层化 泥沙捕集 磨刀门河口 河控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枯季叶绿素a环境因子驱动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珮珍 牛丽霞 +2 位作者 罗向欣 蔡华阳 杨清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83-93,共11页
【目的】分析珠江磨刀门河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其驱动因子的潮周期变化,并揭示叶绿素a的环境影响机制。【方法】基于珠江磨刀门河口2017年枯季(1月13-20日)水文水质多要素同步观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确定浮游... 【目的】分析珠江磨刀门河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其驱动因子的潮周期变化,并揭示叶绿素a的环境影响机制。【方法】基于珠江磨刀门河口2017年枯季(1月13-20日)水文水质多要素同步观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确定浮游植物叶绿素a与多个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量化各因子的驱动作用。【结果】磨刀门水道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0.77~10.92μg/L,口门处变化为0.70~9.01μg/L,磨刀门河口动力驱动下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潮周期差异显著。盐度、含沙量和氮磷营养盐亦随潮汐涨落差异显著,而水温无明显潮周期变化。【结论】外海水团对氮营养盐的稀释混合作用强于磷营养盐,而悬浮泥沙对磷营养盐的吸附作用强于氮营养盐。与氮营养盐相比,溶解态磷相对不足,限制磨刀门河口浮游植物的生长。径流(营养盐、悬沙等为代表)、潮流(盐度为代表)对河口浮游植物的影响机制不同,其中氮磷营养盐和水温起着直接作用,而悬沙和盐度间接影响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叶绿素a 河口动力 氮磷营养盐 磨刀门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河口枯季波生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诚 梁燕 +1 位作者 彭石 侯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建立曲线坐标系下的双曲型缓坡方程波浪模型和考虑波浪辐射应力影响的深度平均2D潮流数学模型,首次研究了磨刀门河口2011年地形条件下的枯季波生流场。受波浪作用影响,落潮阶段,波浪作用方向与流向相反,在波浪顶托效应下拦门沙沙脊... 本文建立曲线坐标系下的双曲型缓坡方程波浪模型和考虑波浪辐射应力影响的深度平均2D潮流数学模型,首次研究了磨刀门河口2011年地形条件下的枯季波生流场。受波浪作用影响,落潮阶段,波浪作用方向与流向相反,在波浪顶托效应下拦门沙沙脊及外坡处流速普遍减小,形成两个主要回流区,口门外东西两侧浅滩处流速也减小,东西两汊及横洲深槽流速增大;涨潮阶段,波浪作用方向与流向相同,拦门沙沙脊及外坡处流速增大,沙脊处出现冲越流,口门两侧浅滩处流速增大,横洲深槽流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波生流 辐射应力 缓坡方程 深度平均2D潮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