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霍尔推力器等离子体磁鞘特性 被引量:4
1
作者 段萍 沈鸿娟 +3 位作者 刘金远 李肸 鄂鹏 陈龙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9-805,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霍尔推力器壁面二次电子发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建立流体模型数值模拟了霍尔推力器磁化二次电子等离子体的鞘层特性,采用Sagdeev势的方法得到了鞘层的玻姆判据,以这个判据为鞘层边界条件数值讨论了磁场、二次电子发射以及... 为进一步研究霍尔推力器壁面二次电子发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建立流体模型数值模拟了霍尔推力器磁化二次电子等离子体的鞘层特性,采用Sagdeev势的方法得到了鞘层的玻姆判据,以这个判据为鞘层边界条件数值讨论了磁场、二次电子发射以及不同等离子体对推力器等离子体鞘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和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增加都将使鞘层中粒子密度增加,鞘层电势升高,鞘层厚度减小;对于氩和氙二种等离子体,氙等离子体产生的鞘层势垒高,粒子密度大,鞘层厚度增加。这些结果直接影响推力器的电子传导机制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推力器 磁鞘 二次电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离子初速度对电负性等离子体磁鞘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刘惠平 邹秀 +2 位作者 邱明辉 张志华 何明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05-108,共4页
采用流体模型经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电负性等离子体磁鞘的玻姆判据,并数值研究了正离子进入鞘层时的初速度对电负性等离子体磁鞘中带电粒子密度及电势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离子进入鞘层时y方向的初速度对磁鞘中带电粒子的密度和电势... 采用流体模型经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电负性等离子体磁鞘的玻姆判据,并数值研究了正离子进入鞘层时的初速度对电负性等离子体磁鞘中带电粒子密度及电势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离子进入鞘层时y方向的初速度对磁鞘中带电粒子的密度和电势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而其z方向的初速度对磁鞘中带电粒子密度分布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离子初速度 电负性 等离子体磁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层氧离子向磁鞘泄漏的机制和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宗秋刚 濮祖荫 +2 位作者 黄宗英 傅绥燕 B.Wilken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9-229,共11页
1997年 1月 10日磁暴期间, Geotail卫星在向阳侧的磁鞘中观测到了磁层氧离子突增事件.这些氧离子的出现和磁鞘中存在很强的南向行星际磁场有关.事件期间向阳面发生了准静态的磁重联,氧离子流存在由北向南的速度分量... 1997年 1月 10日磁暴期间, Geotail卫星在向阳侧的磁鞘中观测到了磁层氧离子突增事件.这些氧离子的出现和磁鞘中存在很强的南向行星际磁场有关.事件期间向阳面发生了准静态的磁重联,氧离子流存在由北向南的速度分量.通量突增过程具有逆向和正向能量色散现象,磁层内部只有氧离子有可能被梯度漂移输送到重联区,所以只有氧离子在磁鞘中持续地被观测到.估计氧离子的逃逸速率为 0.61× 1023/s,大约为环电流氧离子输入率的 33%.大量的环电流氧离子由磁层跑到了磁鞘,导致环电流指数 ASY-H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氧离子 泄漏 层顶重联 磁鞘 辐射测量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鞘等离子体密度统计建模
4
作者 陈凯文 来鹏 +1 位作者 赵凯 蒋勇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0-701,共12页
利用理想磁流体LFM模型的模拟数据,基于非参数统计方法对2004年11月14日03:00 UT-07:00 UT磁暴恢复相期间磁鞘等离子体平均密度进行建模.分析磁鞘等离子体平均密度与上游太阳风参数、行星际磁场参数及地磁扰动参数的统计关系,建立基于... 利用理想磁流体LFM模型的模拟数据,基于非参数统计方法对2004年11月14日03:00 UT-07:00 UT磁暴恢复相期间磁鞘等离子体平均密度进行建模.分析磁鞘等离子体平均密度与上游太阳风参数、行星际磁场参数及地磁扰动参数的统计关系,建立基于数据降维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电离层扰动强度因子、太阳风-磁层耦合强度因子和日地空间因果链耦合强度因子是影响磁鞘等离子体平均密度的三个主要方面.磁暴恢复相期间电离层上行离子是磁层环电流和磁尾等离子体的重要离子来源.建模分析过程表明,利用经验模型对空间物理过程开展建模,数据的严重多重共线性通常会导致模型的精度较差.而利用SIR和LPR建立的磁鞘等离子体平均密度随相关参数变化的经验模型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统计特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鞘等离子体密度 切片逆回归(SIR) 局部多项式回归(LPR) MHD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模波识别方法研究及其在火星磁鞘中的应用
5
作者 金泰峰 李磊 张艺腾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1-438,共8页
镜模波是温度各向异性等离子体中的一种波动结构,根据磁场和离子分布及波动特性可以进行识别.本文对比了只使用磁场数据与同时使用磁场及离子数据两种识别方法,分析了两类方法的特点.只使用磁场数据的方法基于磁场强度变化大、方向沿背... 镜模波是温度各向异性等离子体中的一种波动结构,根据磁场和离子分布及波动特性可以进行识别.本文对比了只使用磁场数据与同时使用磁场及离子数据两种识别方法,分析了两类方法的特点.只使用磁场数据的方法基于磁场强度变化大、方向沿背景磁场的特征,通常使用磁场强度的波动幅度△B/|B|以及磁场变化方向与背景磁场的夹角θ_(min),θ_(max)作为参数;同时使用磁场及粒子数据的方法利用的是磁场纵波特性、总压平衡和波动在等离子体坐标系下静止的特征.使用两种方法对MAVEN卫星在火星磁鞘内的数据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只使用磁场数据会导致对镜模波的误判.通过研究改变上述参数阈值时识别结果的变化,发现当θ_(min)> 40°,θ_(max) <40°,△B/|B|>80%时,只用磁场数据可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磁鞘 镜模波 识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鞘快速流引起的磁层顶凹陷事件
6
作者 宋小健 左平兵 周梓露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4-241,共8页
最近研究表明,磁层顶凹陷对磁层-电离层耦合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磁层顶凹陷现象的确认需要多颗卫星的联合观测,目前为止报道的磁层顶凹陷事例非常少.本文利用THEMIS 5颗卫星的联合观测结果,分析了一例由磁鞘快速流引起的磁层顶凹陷事件.2... 最近研究表明,磁层顶凹陷对磁层-电离层耦合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磁层顶凹陷现象的确认需要多颗卫星的联合观测,目前为止报道的磁层顶凹陷事例非常少.本文利用THEMIS 5颗卫星的联合观测结果,分析了一例由磁鞘快速流引起的磁层顶凹陷事件.2007年7月21日10:00 UT-10:45 UT,位于日下点磁层顶附近的THEMIS卫星在磁鞘观测到很强的地向流(约400km·s-1),随后THEMIS 5颗卫星相继穿越磁层顶进入磁层.通过最小方差MVA方法确认局部磁层顶法向,与经典磁层顶模型比较发现,磁鞘快速流压缩磁层顶形成局部凹陷.为了探究此磁鞘快速流的起源,对位于L1点的WIND卫星观测到的太阳风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个时间段内太阳风条件非常稳定,行星际磁场主要为径向,磁场南北向分量非常小.由此推测此磁鞘快速流的产生很可能与径向行星际磁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鞘快速流 层顶凹陷 径向行星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滤器靶板磁预鞘层边界的离子流
7
作者 高庆弟 陈小平 龙永兴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5-69,共5页
利用流体力学模型研究了偏滤器等离子体条件下磁预鞘层边界离子流和预鞘层宽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粒子碰撞对预鞘层边界离子流的影响。由于粒子碰撞对离子的驱动效益,预鞘层边界离子流速度随着预鞘层宽度的增加而减少;只有当预鞘层宽... 利用流体力学模型研究了偏滤器等离子体条件下磁预鞘层边界离子流和预鞘层宽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粒子碰撞对预鞘层边界离子流的影响。由于粒子碰撞对离子的驱动效益,预鞘层边界离子流速度随着预鞘层宽度的增加而减少;只有当预鞘层宽度趋于零时,边界离子流沿磁力线的速度才趋近于离子声速。在固定预鞘层宽度的条件下,计算了预鞘层边界离子流速度与碰撞频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模型 边界离子流 粒子碰撞 靶板 托卡马克偏滤器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纬磁层顶尾部边界层的离子流剪切不稳定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路立 刘振兴 李中元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研究了高纬磁层顶尾部边界层在非均匀磁场条件下的离子流剪切不稳定性.由于考虑了尾向电流,我们发现离子流剪切不稳定性的激发与扰动波长有关,并得到了激发该不稳定性的准临界波长的表达式.对于磁层顶存在的波长为地球半径量级的表... 研究了高纬磁层顶尾部边界层在非均匀磁场条件下的离子流剪切不稳定性.由于考虑了尾向电流,我们发现离子流剪切不稳定性的激发与扰动波长有关,并得到了激发该不稳定性的准临界波长的表达式.对于磁层顶存在的波长为地球半径量级的表面波扰动,离子流剪切不稳定性倾向于发生在磁层顶边界层的内边界.沿磁层顶外边界传播的稳定的表面波和其内边界的离子流剪切不稳定性同时存在,这将有助于解释磁鞘太阳风动量持续不断地向地磁层的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纬 太阳风 动量传输 层顶边界层 磁鞘 层顶 离子剪切流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防护高能带电粒子的新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孟立飞 易忠 张超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08年第2期198-200,100,共3页
文章介绍了航天器防护高能带电粒子的一种新方法——利用磁鞘进行主动防护。阐述了磁鞘防护高能带电粒子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在工程应用上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磁鞘的一种设计方案。针对这种设计方案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案可... 文章介绍了航天器防护高能带电粒子的一种新方法——利用磁鞘进行主动防护。阐述了磁鞘防护高能带电粒子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在工程应用上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磁鞘的一种设计方案。针对这种设计方案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防护0.15MeV以下的电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屏蔽 主动防护 磁鞘 高能带电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netic Field Fluctuations in the Solar Wind, Foreshock and Magnetosheath:Cluster Data Analysis 被引量:2
10
作者 J. Du C. Wang +2 位作者 X. X. Zhang N. N. Shevyre G. N. Zastenker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8-373,共6页
46 magnetosheath crossing events from the two years (2001.2-2003.1) of Cluster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are identifi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s of the magnetic field fluctuations in the regions of und... 46 magnetosheath crossing events from the two years (2001.2-2003.1) of Cluster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are identifi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s of the magnetic field fluctuations in the regions of undisturbed solar wind, foreshock, magnetosheath.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e properties of the plasma turbulence in the magnetosheath a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IMF orient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bow shock normal. The amplitude of the magnetic field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variations behind quasiparallel bow shock are larger than those behind quasi-perpendicular bow shock. Almost purely compressional waves are found in quasi-perpendicular magnetoshe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磁鞘 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obal Hybrid Simulation of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 the Magnetosheath
11
作者 Pang Ye Lin Yu Deng Xiaohua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342,共10页
A three-dimensional(3-D)global hybrid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for the generation and structure of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 the magnetosheath due to interaction of an interplanetary Tangential Discontinuity(TD)with t... A three-dimensional(3-D)global hybrid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for the generation and structure of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 the magnetosheath due to interaction of an interplanetary Tangential Discontinuity(TD)with the bow shock and magnetosphere.Runs are performed for solar wind TDs possessing diFFerent initial half-widths.As the TD propagates through the bow shock toward the magnetopause,it is greatly narrowed by a two-step compression processes,a "shock compression" followed by a subsequent "convective compression".In cases with a relatively thin solar wind TD,3-D patchy reconnection is initiated in the transmitted TD,forming magnetosheath flux ropes.Multiple components of ion particles are present in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magnetosheath merging,accompanied by ion heating.For cases with a relatively wide initial TD,a dominant single X-line appears in the subsolar magnetosheath after the transmitted TD is narrowed.A shock analysis is performed for the detailed structure of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 the magnetosheath.Rotational Discontinuity(RD)/TimeDependent Intermediate Shock(TDIS)are found to dominate the reconnection layer,which and some weak slow shock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ion heating and accel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仿真 重联 磁鞘 离子加热 压缩过程 层顶 TDI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