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岩石圈磁结构及动力学
1
作者 刘青松 刘建兴 段宗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7,共10页
古地磁学在20 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对洋壳的磁性研究是这场地学革命的突破点之一.从磁学性质上, 洋壳磁性包括洋壳中所含磁性矿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矿物携带的古地磁信息.从介质性质上, 洋壳... 古地磁学在20 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对洋壳的磁性研究是这场地学革命的突破点之一.从磁学性质上, 洋壳磁性包括洋壳中所含磁性矿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矿物携带的古地磁信息.从介质性质上, 洋壳包含下部岩石层(包括枕状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和上部沉积物.文章首先总结洋壳的磁性结构,并对其代表的动力学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主要包括应用磁异常条带进行年代学、地球深部动力学、大洋洋壳的板块运动学以及热点演化等研究, 详细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中南海洋壳的磁性研究进展.最后对研究中遇到的相关难点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壳 异常条带 古地 地球动力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的重新认定
2
作者 邱燕 鞠东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5,共12页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南海中央海盆初始扩张区域的南、北边缘发育晚始新世-早渐新世(T7-Tog)沉积层序,说明洋壳基底之上的最早沉积层年代要老于原来认识的32-33Ma。在南海,持续时间长、活动强烈、形成近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变革运动发生时间为40Ma左右。南海陆缘不整合面对比证实,将T8界面(37.2-40Ma)作为南海初始扩张的破裂不整合面更为准确。由此得出结论,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应为39-4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初始扩张时间 异常条带对比 洋壳基底 东-西向构造体系 南海中央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段地球物理场及对其新生洋壳的认识 被引量:24
3
作者 梁瑞才 王述功 吴金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64,共8页
通过对冲绳海槽中段的磁场进行分析 ,在海槽轴部追踪到了线性磁条带异常。另外 ,在扩张轴附近也拖到了新鲜拉斑玄武岩。重力自由空气异常值较低 ,据信这是由于深部地幔大幅上升所致。地震剖面及磁力资料显示在海槽轴部有强磁性浅层侵入... 通过对冲绳海槽中段的磁场进行分析 ,在海槽轴部追踪到了线性磁条带异常。另外 ,在扩张轴附近也拖到了新鲜拉斑玄武岩。重力自由空气异常值较低 ,据信这是由于深部地幔大幅上升所致。地震剖面及磁力资料显示在海槽轴部有强磁性浅层侵入体及海底山 ,这些侵入体很可能来自于深部地幔。高温地幔物质上涌在海槽轴部形成高热流、强磁异常、多火山以及热液活动。上述现象说明冲绳海槽中段张裂轴部大陆岩石圈已经破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条带异常 扩张轴 岩石圈 岩浆活动 冲绳海槽 地球物理场 性侵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被引量:72
4
作者 姚伯初 万玲 吴能友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产生许多小洋盆,如南海、苏录海、苏拉威西海、安达曼海等,最后形成了东南亚地区今日的构造景观。笔者从大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之框架来研究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活动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之影响。南海地区在新生代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前,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引起欧亚大陆之下向东南方向之地幔流的影响而发生的,其海底扩张方向为NW-SE,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发生于32~17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已达700km深处,阻挡了欧亚大陆的上地幔向东南方向之流动,从而转向南流动,引起南海地区南北向海底扩张,即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中央海盆。南海新生代洋盆诞生之后,由于大南海地区继续有地块碰撞和边缘海海底扩张,对南海南部地区产生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板块俯冲 地块运动 海底扩张 异常条带 新生代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中国海成因:右行拉分作用与左行转换挤压作用交替 被引量:11
5
作者 许浚远 杨巍然 +5 位作者 曾佐勋 ZviBEN-AVRAHAM 李通艺 李兆麟 Christophe BASILE 张凌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3-206,共14页
总结分析了南中国海各次级盆地及其周缘有关盆地的裂谷作用序列 ,认为它们的裂谷作用序列是相似的 ,虽然存在局部差异。古近纪 (—早中新世 )和新近纪分别为一级裂谷阶段和后裂谷阶段 ,并可进一步划分次一级裂谷和后裂谷阶段。南中国海... 总结分析了南中国海各次级盆地及其周缘有关盆地的裂谷作用序列 ,认为它们的裂谷作用序列是相似的 ,虽然存在局部差异。古近纪 (—早中新世 )和新近纪分别为一级裂谷阶段和后裂谷阶段 ,并可进一步划分次一级裂谷和后裂谷阶段。南中国海总体几何学特征及其次级盆地和周缘盆地的几何学特征表明 ,它们的裂谷作用是以近南北向主断裂为主剪切的右行拉分作用。在右行拉分过程中 ,东越南断裂的南延 (翼他陆架部分 )可能没有发生巨大脆性平移而表现为巨大的右行韧性牵引 ;印支—苏门答腊地块是被东越南断裂、东安达曼海断裂、红河断裂和苏门答腊断裂等四条断裂围限的呈菱形的右行走滑双重构造。深海盆的洋壳在许多方面与概念化大洋洋壳不同 ,相互矛盾的各种磁异常条带年龄并不可信。它的洋壳是右行拉分作用形成的洋壳。它们的后裂谷作用是以近南北向主断裂为主剪切的左行转换挤压反转变形为特征。联系到裂谷作用序列 ,南中国海成因具有右行拉分作用、裂谷作用和左行转换挤压作用交替出现的特征 ,表现了具有转换性质的“开”与“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右行拉分盆地 左行转换挤压 洋壳 异常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板块与南海协同构造演化探讨
6
作者 刘伟 赵西西 +2 位作者 林间 赵明辉 刘青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21-3539,共19页
菲律宾海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PSP)与南海(South China Sea,SCS)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域,其构造演化对东南亚、西太平洋乃至全球板块构造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PSP和SCS的构造演化模型已经分别建立,但... 菲律宾海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PSP)与南海(South China Sea,SCS)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域,其构造演化对东南亚、西太平洋乃至全球板块构造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PSP和SCS的构造演化模型已经分别建立,但二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还不明确.本文综述了PSP和SCS的古地磁数据、海底磁异常条带资料,并结合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其他地质结果的约束,对二者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探讨.PSP四国盆地与SCS在渐新世开始时,受控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两者具有地质意义上的亲缘性.早中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地块碰撞,致使PSP发生旋转,四国盆地开始与SCS发生分离,并逐渐向北运动和顺时针旋转,直至演化至现今位置.本文最后提出了这种协同构造演化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南海 古地 异常条带 协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的扩张方向
7
作者 丁禾(摘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6年第8期10-11,共2页
据G.Pautot等根据1985年中法南海联合调查报道:南海是西太平洋一个最大的晚第三纪"大西洋型"边缘海盆,它的北面是华南陆缘,西为越南陆缘,南临婆罗洲,东以马尼拉海沟为界,在此地壳向东消亡。在东经115°以东宽约700公里的... 据G.Pautot等根据1985年中法南海联合调查报道:南海是西太平洋一个最大的晚第三纪"大西洋型"边缘海盆,它的北面是华南陆缘,西为越南陆缘,南临婆罗洲,东以马尼拉海沟为界,在此地壳向东消亡。在东经115°以东宽约700公里的洋底,识别出东西向的第11到第5e磁异常条带,这部分洋底看来是在距今32—17百万年之间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方向 异常条带 南海 中法联合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