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成善聪 曹新山 +1 位作者 王柱 韩新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2D phase contrast,2D PC)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在定量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患者静脉管腔内血液平均流速(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V)的应用... 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2D phase contrast,2D PC)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在定量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患者静脉管腔内血液平均流速(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V)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12月到2024年7月在本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明确为IVCS且需要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试验组)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1.5 T飞利浦超导MRI检查,在自由稳态进动(balance fast field echo,B-FFE)序列图像基础上分别在下腔静脉、双侧髂外静脉的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图上垂直扫描2D PC MRI序列,使用定量流量(quantitative flow,Q_FLOW)后处理软件得到血管垂直横切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MV值。所有2D PC MRI检查进行两次,通过分析两次扫描结果的一致性(Bland-Altman图)来验证序列稳定性;分别比较IVCS试验组与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评估IVCS患者髂总静脉受压对远端血流的影响;比较IVCS试验组(健侧髂外MV-患侧髂外MV)与对照组(右侧髂外MV-左侧髂外MV)髂外静脉MV差值,分析流速差诊断IVCS的效能;术中通过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测量IVCS患者组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并与患侧髂外静脉MV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次2D PC MRI扫描结果一致性良好(P均<0.001);试验组患侧髂外静脉血液流速低于健侧(P<0.001),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18);使用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效能高,AUC为0.939(95%CI:0.887~0.991),敏感度为81.7%,特异度为100.0%;术中CVC测量压力梯度结果与狭窄静脉远心端MV呈负相关(r=-0.951,P<0.001)。结论2D PC MRI定量分析IVCS患者静脉血液流速结果稳定、可靠,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特异性高,IVCS患者髂外静脉MV值与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符合伯努利原理,2D PC MRI可作为一种无创诊断IVCS及间接评估静脉血流压力的工具,为IVCS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指征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压迫综合征 二维相位对比 血液流速 压力梯度 血管内介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CT血管造影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陶剑 韩雷 +4 位作者 于冬洋 赵正宇 陆海凤 柳勇 杨春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2-145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结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结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组36例(mRS评分>3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RA检查病变部位狭窄率,根据CTA检查进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半定量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估MRA结合CTA在预测中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不良组狭窄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ASPECTS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狭窄率、ASPECTS是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狭窄率、ASPECTS及两者联合预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45(95%CI:0.645~0.844)、0.711(95%CI:0.598~0.824),两者联合预测的AUC较高,为0.891,敏感性为87.76%,特异性为63.65%。结论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狭窄率、ASPECTS是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将基于MRA、CTA得出的狭窄率、ASPECTS两者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和磁共振及血管造影 被引量:33
3
作者 侯玉仲 吉凤 王世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 ,发病时间 4~ 10年 ,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 2 1例病人经MRI、MRA确诊 ,未确诊 1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 11例发病 <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 ,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 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 (<1个月 )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静脉窦病变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8
4
作者 张雪林 邱士军 +3 位作者 张研 张玉忠 文戈 陈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39-1542,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相位对比法(PC)在颅内静脉窦病变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颅内静脉窦病变52例,包括硬膜静脉窦血管畸形21例、硬膜动静脉瘘7例[其中6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静脉窦血检5例、脑膜瘤侵犯静脉窦19例。MR...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相位对比法(PC)在颅内静脉窦病变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颅内静脉窦病变52例,包括硬膜静脉窦血管畸形21例、硬膜动静脉瘘7例[其中6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静脉窦血检5例、脑膜瘤侵犯静脉窦19例。MR检查用Siemens公司1.5T扫描仪。扫描序列用PC和时间飞逝(TOF)两种方法。其中2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结果PC显示21例硬膜静脉窦血管畸形的瘤巢、输入动脉、输出静脉及静脉窦均为高信号,但瘤巢信号不均匀。PC和TOF两种方法对其输入动脉显示率均为95.2%(20/21),而对输出静脉显示率90.5%(19/21)及76.2%(16/21)。6例CCF表现为患侧海绵窦扩张,眼上静脉增粗。4例横窦和1例上矢状窦的静脉窦血栓PC表现为窦内信号消失,MRI表现为静脉窦内高信号,还可伴有脑叶出血及水肿。19例脑膜瘤侵犯静脉窦,PC显示为静脉窦移位、狭窄及闭塞。结论MRAPC能很好地显示静脉窦结构及其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磁共振血管成像 静脉 颅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永东 陆靖 +4 位作者 孙贞魁 李明华 谭华侨 王武 陈元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 目的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以该301例为研究对象,容积重建DSA(VR-DSA)为金标准,评估3D-TOF-MRA在诊断微小动脉瘤中的价值。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脉瘤的数目及动脉瘤位置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301例中,3D-TOF-MRA共检测出动脉瘤患者135例(149个)。①以患者为样本数,3D-TOF-MRA检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98.5%、94.7%、95.6%及97.0%。以动脉瘤为样本数,上述指标分别为96.8%、98.6%、95.3%、94.6%及98.9%。②与无SAH患者比较,3D-TOF-MRA诊断SAH的假阴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准确率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单发或多发动脉瘤对诊断动脉瘤无影响。④3D-TOF-MRA诊断位于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最高,均为100%,诊断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的准确性分别为97.3%和98.4%。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比较,3D-TOF-MRA诊断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准确性略低,P=0.039。结论 3D-TOF-MRA对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高,基本可以替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微小动脉瘤 容积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时飞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统计分割混合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醒策 文蕾 +3 位作者 武仲科 周明全 田沄 刘新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7-507,共11页
由于人体脑血管结构复杂,空间比例小,三维分割和重构十分困难,本文面向时飞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瑞利高斯有限混合模型来实现脑血管的自动提取和分割。首先,对已有的混合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 由于人体脑血管结构复杂,空间比例小,三维分割和重构十分困难,本文面向时飞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瑞利高斯有限混合模型来实现脑血管的自动提取和分割。首先,对已有的混合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预处理脑部数据后采用高斯分布拟合血管类,采用瑞利分布和高斯分布拟合非血管类。提出的模型构造简单,参数向量较少;在血管与非血管的混合区域,模型与灰度直方图具有较好的拟合性。模型在传统期望最大化(EM)算法中加入随机扰动项构造随机期望最大化(SEM)算法来实现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降低了算法对初值的依赖,同时提高了鲁棒性。实验证明,与已有双高斯模型相比,血管点数增加了27%,可细分到三级血管且细节的连通性更好。本模型可更准确地拟合数据的灰度分布曲线,有效地分割脑血管主分支及周围较细小分支,泛化性较好并可应用于相似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分割 有限混合模型 SEM算法 灰度直方图 瑞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形态 被引量:2
7
作者 韩金涛 乔惠婷 +6 位作者 李选 李小刚 和清源 董国祥 傅军 栾景源 王昌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5,共5页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前位和侧位视图中M1段的形态,测量M1段的长度,并分析左、右侧M1段形态的相似性。结果:在轴位、后前位及侧位这三个视图中,MCA M1段在正常人群中的形态分布均表现为C形>L形>S形。在轴位,约373条(47%)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340条(42.8%)表现为弓向背侧的C形,仅33条(4.2%)表现为弓向腹侧的C形;在后前位,约322条(40.6%)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262条(33.0%)表现为弓向头侧的C形,60条(7.6%)表现为弓向足侧的C形。左、右侧M1段形态相似比例为:轴位27.2%(114/419),后前位42.7%(179/419),后前位M1段形态相似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升高,在轴位视图,L形向C形的转化非常明显,而S形仅有轻度升高;在后前位视图中,L形同时向C形及S形有转化。结论:MCA M1段在轴位及后前位视图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解剖学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畸形的磁共振血管造影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邹松 沈东挥 +2 位作者 段青 卢赠华 游精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畸形的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并作评价。方法:对20例MR诊断为静脉畸形患者用SiemensVision1.5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作MRA检查。采用TOF-ti3D-multi-slab-tra-tun序列。... 目的:探讨脑静脉畸形的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并作评价。方法:对20例MR诊断为静脉畸形患者用SiemensVision1.5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作MRA检查。采用TOF-ti3D-multi-slab-tra-tun序列。16例用GD-DTPA增强。图像处理用MIP方法。结果:20例静脉畸形磁共振血管造影18例发现异常静脉血管,其中8例具有典型的“水母头”样形态,4例显示扩张的引流静脉和稀少的髓静脉。6例静脉畸形MRA仅显示扩张的引流静脉。12例静脉畸形位于幕上,6例位于幕下。结论:MRA使脑静脉畸形的确诊更为简便,使大部分患者避免做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磁共振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及正常人静脉窦变异情况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顾健 宋利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评价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性,观察正常人MRV表现及其静脉窦变异情况。方法共2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MRI和MRV检查,计算二者诊断一致性;同时观察11例正常对照者颅内静脉窦在血流和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变异情况。... 目的评价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性,观察正常人MRV表现及其静脉窦变异情况。方法共2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MRI和MRV检查,计算二者诊断一致性;同时观察11例正常对照者颅内静脉窦在血流和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变异情况。结果 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率:3.0T为92.59%(25/27)、1.5T为88.24%(15/17)。正常对照者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11例中双侧横窦显影粗细大致相同5例、右侧横窦较粗5例、左侧横窦较粗1例。结论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对于先天性变异无法区分,需结合MRI综合分析。正常人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传统认为右侧横窦可较左侧横窦粗,但根据目前数据也可出现右侧横窦比左侧横窦细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静脉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磁共振门脉血管造影40例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宏建 丁兆武 +2 位作者 朱颜凯 王世超 王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64-965,共2页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门脉造影术 门脉高压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陈 张佩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1027-1032,共6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 TIC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对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评价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 TIC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对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评价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61例,分别于溶栓治疗前、治疗后24 h进行MRA和TCD检查,并验证m TICI和TIBI分级系统对血管闭塞和再通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溶栓治疗前m TICI和TIBI分级分别显示血管闭塞者为49例(80.33%)和45例(73.77%;κ=0.816,P=0.000);溶栓治疗后24 h,m TICI和TIBI分级显示闭塞动脉完全再通者为9例(14.75%)和11例(18.03%)、部分再通者为18例(29.51%)和17例(27.87%),血管再通总数(包括完全再通和部分再通)分别为27例(44.26%)和28例(45.90%;κ=0.917,P=0.000)。结论 TCD TIBI分级系统与MRA m TICI分级系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前大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和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相比,前者更具有检查灵活、方便、经济、可重复施行及床旁长时间监测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促进其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缺血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的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与血管造影术对比研究
12
作者 陈穗惠 安宁豫 +2 位作者 江波 李雪 薛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53-656,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的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表现并与血管造影术进行对比。方法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24例,采用CMRA导航波门控三维序列定向扫描冠状动脉,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MRA显示<50%的狭... 目的回顾性研究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的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表现并与血管造影术进行对比。方法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24例,采用CMRA导航波门控三维序列定向扫描冠状动脉,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MRA显示<50%的狭窄13个节段,其中8个节段表现为信号下降,伴或不伴管腔边缘粗糙、轻度狭窄,5个节段分别表现为管腔轻度狭窄(2个)及轮廓粗糙(3个)。CMRA显示≥50%的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24个节段,18个节段表现为条状或间断性信号下降,伴轮廓粗糙及管腔狭窄≥50%,2个节段信号轻度下降,但管腔无明显狭窄,3个节段未显示,1个节段仅表现为≥50%的管腔狭窄。结论<50%和≥50%的冠状动脉狭窄的CMRA均可以表现为信号下降、轮廓粗糙、管腔狭窄。CMRA反映管腔狭窄程度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比较有高估或低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重叠薄块和最佳倾斜非饱和激发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秀河 黄耀熊 +1 位作者 黄力 刘斯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9-53,共5页
 目的: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VM)的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imeofFligh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TOFMRA)结合多层重叠薄块(multi pleoverlappingthinslabacquisition,MOTSA)和最佳倾斜非...  目的: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VM)的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imeofFligh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TOFMRA)结合多层重叠薄块(multi pleoverlappingthinslabacquisition,MOTSA)和最佳倾斜非饱和激发(tiltedoptimizednonsaturatingexcita tion,TONE)技术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AVM患者分别行SE序列磁共振成像(MRI),3D-TOFMRA结合MOTSA和TONE检查。结果:MRI及3D-TOFMRA都能显示AVM的瘤巢,AVM的继发改变MRI能很好地显示,MRA能显示AVM的三维解剖结构。结论:MOTSA结合TONEMRA是无创性评价脑AVM的有效方法,结合MRI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并能对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磁共振血管成像 最佳倾斜非饱和激发 多层重叠薄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及其价值 被引量:10
14
作者 葛玲玉 严森祥 +2 位作者 许顺良 黄强 商德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振门静脉成像的表现,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彩超检查,其中14例经手术治疗,2例肝癌门脉主干癌栓伴CTPV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4例CTPV以门静脉主干CTPV为主10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均受累者8例,单纯左支或右支4例,肠系膜上静脉水平发生者2例。9例门静脉成像清楚地显示,数条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跨过阻塞部位向肝内匐形延伸,其中7例可在网状、管状扩张的门静脉内见细条状、小点状低信号的栓子,6例清楚地显示,门静脉全程多条细小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缠绕在一起,扭曲成网状血管结构的影像,其它15例见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走行、分布情况。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地提供CTPV位置、严重程度的信息,可直观地评价CTPV,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成像 三维/方法 回顾性研究 静脉 海绵样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进 孙贝贝 +3 位作者 李晓 赵锡海 许建荣 赵辉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A在诊断CAO类型和闭塞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结果3D-MR-VWI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闭塞起始部位的诊断与DSA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s κ=0.85,95%CI 0.71~0.94;Cohen’s κ=0.85,95%CI 0.71~0.97)。3DMR-VWI诊断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86.7%,准确率为94.6%。结论3D-MR-VWI能够准确诊断CAO并判定闭塞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颈动脉闭塞性病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学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楠 敖国昆 +3 位作者 王欣 朱建华 翟俊山 黄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1-683,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1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联合介入治疗前后行MRA检查,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形态变化,并与间接门静脉造影(IPVG)和胃镜检查结果比较。结果MRA对...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1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联合介入治疗前后行MRA检查,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形态变化,并与间接门静脉造影(IPVG)和胃镜检查结果比较。结果MRA对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的显影质量与IPV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门静脉平均直径〔(1.23±0.06)cm和(1.22±0.05)c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P>0.05)。治疗前门静脉直径与食管静脉曲张直径呈正相关(r=0.8019,P<0.01)。结论MRA能较好地显示门静脉系统解剖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间接门静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陆靖 李永东 +5 位作者 李明华 孙贞魁 谭华桥 王武 顾斌贤 陈元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1-717,共7页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TOF-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TOF-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无对比剂3D-TOF-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静脉系血管成像对颅内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于群 孔祥泉 +1 位作者 刘定西 徐海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343-1346,共4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 (MR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和扫描方案 ,评价其对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健康志愿者和 2 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 ,观察脑静脉系在MRV中的显示情况及...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 (MR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和扫描方案 ,评价其对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健康志愿者和 2 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 ,观察脑静脉系在MRV中的显示情况及脑静脉血栓在MRV中的表现形式。结果 CE MRA静脉系成像对 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及 7例颅内肿瘤累及静脉系的阳性显示率为 10 0 %。 2D PCA及 2D TOF MRA对细小引流静脉显示欠佳 ,且 2D TOF MRA对复杂区域内静脉血管亦显示欠佳。结论  3D CE MRA结合 2D PCA及 2D TOF MRA静脉成像技术为脑静脉系最佳成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颅脑 静脉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光胜 周倩茹 +4 位作者 童道明 杨同慧 常春红 顾汉沛 许改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19-921,共3页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9%)。入院后24h内进行DW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缺血灶,MRA进行颅内外血管病变评估。结果 305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7例,发生率8.9%,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0例、10例、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WI阳性89例(29.2%),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4例(27.0%),DWI阴性216例(70.8%),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RA示颅内动脉狭窄108例(35.4%),颅外动脉狭窄77例(25.2%),正常血管120例(39.3%),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8例、7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颅内动脉病变、DWI、反复TIA、ABCD2评分是TIA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患者DWI阳性、颅内动脉狭窄与7d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MRA及DWI对TIA后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复发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非对比剂肝门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姚斐斐 程敬亮 +2 位作者 杨子涛 李莹 鲁果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53-856,共4页
目的 在3.0T高场强MR成像仪上,探讨流入反转恢复标记脉冲带与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相结合选择性地显示肝脏门静脉的方法,并对扫描参数进行优化。资料与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反转时间(TI)为1200、1400、1600、1800 ms扫描... 目的 在3.0T高场强MR成像仪上,探讨流入反转恢复标记脉冲带与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相结合选择性地显示肝脏门静脉的方法,并对扫描参数进行优化。资料与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反转时间(TI)为1200、1400、1600、1800 ms扫描,比较不同TI下肝脏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与肝实质的相对信号强度。结果 10名志愿者均成功实现了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TI由1200~1600 ms,门静脉远端分支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强。在TI=1400 ms时,肝门静脉血管与肝实质之间的相对信号强度最高。结论 3.0T MRI可以实现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TI为1400 ms时成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磁共振成像 非对比剂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流入反转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