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静脉系血管成像对颅内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
作者 于群 孔祥泉 +1 位作者 刘定西 徐海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343-1346,共4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 (MR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和扫描方案 ,评价其对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健康志愿者和 2 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 ,观察脑静脉系在MRV中的显示情况及...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 (MR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和扫描方案 ,评价其对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健康志愿者和 2 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 ,观察脑静脉系在MRV中的显示情况及脑静脉血栓在MRV中的表现形式。结果 CE MRA静脉系成像对 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及 7例颅内肿瘤累及静脉系的阳性显示率为 10 0 %。 2D PCA及 2D TOF MRA对细小引流静脉显示欠佳 ,且 2D TOF MRA对复杂区域内静脉血管亦显示欠佳。结论  3D CE MRA结合 2D PCA及 2D TOF MRA静脉成像技术为脑静脉系最佳成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静脉系血管成像 颅脑 静脉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成善聪 曹新山 +1 位作者 王柱 韩新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2D phase contrast,2D PC)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在定量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患者静脉管腔内血液平均流速(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V)的应用... 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2D phase contrast,2D PC)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在定量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患者静脉管腔内血液平均流速(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V)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12月到2024年7月在本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明确为IVCS且需要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试验组)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1.5 T飞利浦超导MRI检查,在自由稳态进动(balance fast field echo,B-FFE)序列图像基础上分别在下腔静脉、双侧髂外静脉的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图上垂直扫描2D PC MRI序列,使用定量流量(quantitative flow,Q_FLOW)后处理软件得到血管垂直横切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MV值。所有2D PC MRI检查进行两次,通过分析两次扫描结果的一致性(Bland-Altman图)来验证序列稳定性;分别比较IVCS试验组与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评估IVCS患者髂总静脉受压对远端血流的影响;比较IVCS试验组(健侧髂外MV-患侧髂外MV)与对照组(右侧髂外MV-左侧髂外MV)髂外静脉MV差值,分析流速差诊断IVCS的效能;术中通过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测量IVCS患者组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并与患侧髂外静脉MV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次2D PC MRI扫描结果一致性良好(P均<0.001);试验组患侧髂外静脉血液流速低于健侧(P<0.001),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18);使用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效能高,AUC为0.939(95%CI:0.887~0.991),敏感度为81.7%,特异度为100.0%;术中CVC测量压力梯度结果与狭窄静脉远心端MV呈负相关(r=-0.951,P<0.001)。结论2D PC MRI定量分析IVCS患者静脉血液流速结果稳定、可靠,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特异性高,IVCS患者髂外静脉MV值与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符合伯努利原理,2D PC MRI可作为一种无创诊断IVCS及间接评估静脉血流压力的工具,为IVCS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指征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压迫综合征 二维相位对比 血液流速 压力梯度 血管内介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正常颅内静脉系统的显示 被引量:13
3
作者 查云飞 孔祥泉 +1 位作者 刘定西 徐海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6-969,共4页
目的 比较3D CE MRA、2D TOF MRA和3D PC MRA技术对正常颅内静脉不同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方法 28例无颅脑病变的受检者分别行斜冠状位2D TOF、矢状位3D PC及矢状位3D CE MRA检查。3种MRA技术的原始图像均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处理。... 目的 比较3D CE MRA、2D TOF MRA和3D PC MRA技术对正常颅内静脉不同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方法 28例无颅脑病变的受检者分别行斜冠状位2D TOF、矢状位3D PC及矢状位3D CE MRA检查。3种MRA技术的原始图像均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处理。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的图像上对预设的颅内各解剖部位的静脉血管图像质量逐一进行分级比较。结果 对颅内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大脑中浅静脉及Galen静脉的显示,3D CE MRA与2D TOF之间及3D CE MRA与3D PC之间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3D CE MRA对下矢状窦、窦汇的显示优于2D TOF(P 值均< 0. 01),对大脑上静脉、Trolard 静脉、Labbё静脉的显示优于2D TOF 和3D PC(P 值均<0.01)。结论 3D CE MRA能快速提供高质量的颅内静脉结构图像,尤其是对窦汇区静脉结构的显示优于2D TOFMRA、对大脑皮层浅静脉的显示优于2D TOF及3D PC M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窦 静脉 磁共振血管成像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下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钟唐力 张小明 +3 位作者 赵建农 曾南林 蹇素 舒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0-574,共5页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3D FSPGR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3D FSPGR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理,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4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17例中191例(88%)显示IMV主干,53例(24%)显示一级分支,20例(9%)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191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45%,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8%,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37%。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但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CEMRA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大部分IMV汇入脾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静脉 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敏 王书智 +3 位作者 顾建平 卢铃铨 殷信道 王丽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髂静脉受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临床怀疑髂股静脉病变的患者进行2D-TOFMRA检查。结果MRA发现髂静脉受压24例,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17例,左侧髂总静脉和右侧髂外静脉同时受压4例,单纯右侧髂外静脉受压...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髂静脉受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临床怀疑髂股静脉病变的患者进行2D-TOFMRA检查。结果MRA发现髂静脉受压24例,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17例,左侧髂总静脉和右侧髂外静脉同时受压4例,单纯右侧髂外静脉受压3例。结论2D-TOFMR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是诊断髂静脉受压的有效方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受压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及其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葛玲玉 严森祥 +2 位作者 许顺良 黄强 商德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振门静脉成像的表现,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彩超检查,其中14例经手术治疗,2例肝癌门脉主干癌栓伴CTPV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4例CTPV以门静脉主干CTPV为主10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均受累者8例,单纯左支或右支4例,肠系膜上静脉水平发生者2例。9例门静脉成像清楚地显示,数条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跨过阻塞部位向肝内匐形延伸,其中7例可在网状、管状扩张的门静脉内见细条状、小点状低信号的栓子,6例清楚地显示,门静脉全程多条细小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缠绕在一起,扭曲成网状血管结构的影像,其它15例见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走行、分布情况。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地提供CTPV位置、严重程度的信息,可直观地评价CTPV,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成像 三维/方法 回顾性研究 静脉 海绵样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肾静脉血栓的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新生 张龙江 +5 位作者 唐春香 罗松 周长圣 李林 郑玲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1-724,共4页
目的准确无创地检测肾静脉血栓(renal vein thrombosis,RVT)至关重要。文中以CT血管成像为参照标准,评价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CE-MRV)诊断RVT的价值。方法 2... 目的准确无创地检测肾静脉血栓(renal vein thrombosis,RVT)至关重要。文中以CT血管成像为参照标准,评价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CE-MRV)诊断RVT的价值。方法 2010年12月到2012年3月,对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肾静脉的CT血管成像和3D-CE-MRV,时间间隔0~5 d。以患者和血管(左肾静脉、右肾静脉和下腔静脉)为分析单位分别记录RVT的有无。以CT血管成像的分析结果为参照标准,计算3D-CE-MRV检测RV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32例患者中,CT血管成像共检测17例患者22条血管有RVT,包括右肾静脉5条、左肾静脉14条,下腔静脉3条。3D-CE-MRA检出16例患者21条血管有血栓,包括右肾静脉5条,左肾静脉13条,下腔静脉3条。以CT血管成像结果为参照标准,以患者和血管为分析单位,3D-CE-MRA检测RV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1%、100%,95.5%、100%。结论 3D-CE-MRA与CT血管成像在检测RVT方面有较高的价值,推荐在临床怀疑RVT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非对比剂肝门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姚斐斐 程敬亮 +2 位作者 杨子涛 李莹 鲁果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53-856,共4页
目的 在3.0T高场强MR成像仪上,探讨流入反转恢复标记脉冲带与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相结合选择性地显示肝脏门静脉的方法,并对扫描参数进行优化。资料与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反转时间(TI)为1200、1400、1600、1800 ms扫描... 目的 在3.0T高场强MR成像仪上,探讨流入反转恢复标记脉冲带与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相结合选择性地显示肝脏门静脉的方法,并对扫描参数进行优化。资料与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反转时间(TI)为1200、1400、1600、1800 ms扫描,比较不同TI下肝脏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与肝实质的相对信号强度。结果 10名志愿者均成功实现了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TI由1200~1600 ms,门静脉远端分支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强。在TI=1400 ms时,肝门静脉血管与肝实质之间的相对信号强度最高。结论 3.0T MRI可以实现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TI为1400 ms时成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磁共振成像 非对比剂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流入反转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静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被引量:3
9
作者 邬晴媛 林江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9期972-976,共5页
关键词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静脉 血栓闭塞性疾病 放射治疗后 中心静脉导管 影像学检查 静脉 静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枫 贾爱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3-625,共3页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11
作者 于群 孔祥泉 刘定西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3,共1页
为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和最佳扫描方案,评价其对静脉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采用二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2D-TOF—MRA)、二维相位对比血管造影(2D-PCA)和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3种血管成像技术... 为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和最佳扫描方案,评价其对静脉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采用二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2D-TOF—MRA)、二维相位对比血管造影(2D-PCA)和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3种血管成像技术分别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并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或曲面重建(MPR)及数字减影MRA(DSMRA)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静脉 血管成像技术 磁共振 MRA MR血管造影 疾病 后处理 二维 M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永超 邹智 +1 位作者 李永丽 窦社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61,共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四维磁共振血管成像(four 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4D-MRA)对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及动静脉畸形Spetzler-Martin分级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四维磁共振血管成像(four 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4D-MRA)对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及动静脉畸形Spetzler-Martin分级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迈特思创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和万方等数据库或检索平台,查找关于4D-MRA对AVM诊断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是2000年1月至2020年11月,提取临床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R3.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绘制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判断其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192个患者。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4D-MRA诊断AVM和动静脉畸形Spetzler-Martin分级的AUC分别为0.927和0.920。结论4D-MRA对AVM诊断及AVM的Spetzler-Martin分级的诊断均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作为重要的影像检查技术、评估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达到DSA的诊断效能,可在部分情况下替代DSA去诊断AV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磁共振血管成像 四维动脉自旋标记 Spetzler-Martin分级 静脉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静脉窦病变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雪林 邱士军 +3 位作者 张研 张玉忠 文戈 陈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39-1542,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相位对比法(PC)在颅内静脉窦病变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颅内静脉窦病变52例,包括硬膜静脉窦血管畸形21例、硬膜动静脉瘘7例[其中6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静脉窦血检5例、脑膜瘤侵犯静脉窦19例。MR...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相位对比法(PC)在颅内静脉窦病变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颅内静脉窦病变52例,包括硬膜静脉窦血管畸形21例、硬膜动静脉瘘7例[其中6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静脉窦血检5例、脑膜瘤侵犯静脉窦19例。MR检查用Siemens公司1.5T扫描仪。扫描序列用PC和时间飞逝(TOF)两种方法。其中2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结果PC显示21例硬膜静脉窦血管畸形的瘤巢、输入动脉、输出静脉及静脉窦均为高信号,但瘤巢信号不均匀。PC和TOF两种方法对其输入动脉显示率均为95.2%(20/21),而对输出静脉显示率90.5%(19/21)及76.2%(16/21)。6例CCF表现为患侧海绵窦扩张,眼上静脉增粗。4例横窦和1例上矢状窦的静脉窦血栓PC表现为窦内信号消失,MRI表现为静脉窦内高信号,还可伴有脑叶出血及水肿。19例脑膜瘤侵犯静脉窦,PC显示为静脉窦移位、狭窄及闭塞。结论MRAPC能很好地显示静脉窦结构及其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磁共振血管成像 静脉 颅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和磁共振及血管造影 被引量:33
14
作者 侯玉仲 吉凤 王世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 ,发病时间 4~ 10年 ,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 2 1例病人经MRI、MRA确诊 ,未确诊 1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 11例发病 <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 ,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 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 (<1个月 )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的磁共振静脉成像对颅内静脉窦疾病诊断的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戴艳芳 叶明 +4 位作者 吉训明 刘江涛 齐志刚 张开元 李坤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02-306,共5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静脉成像矢状位二维时间飞跃法(2D TOF)、冠状位2D TOF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对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疑有脑静脉系统异常的患者13... 目的比较磁共振静脉成像矢状位二维时间飞跃法(2D TOF)、冠状位2D TOF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对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疑有脑静脉系统异常的患者13例,均同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2D TOF、3D CE MRV扫描,运用最大信号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与DSA对照。计算单独矢状位2D TOF、单独冠状位2D TOF、矢状位联合冠状位2D TOF和3D CE MRV法检测的8个主要静脉结构(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双侧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等。结果①单独使用矢状位或冠状位TOF法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与DSA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将两法结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M=1.500,P>0.05)。②以DSA为金标准,3D CE MRV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0.93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8.8%、94.4%和98.8%。冠状位联合矢状位2D TOF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高于单独的矢状位或冠状位2D TOF,Kappa值分别为0.815、0.608、0.635。结论单独应用冠状位2D TOF或矢状位2D TOF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困难时,应增加另一方向的2D TOF序列,二者协同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D CE MRV诊断与DSA呈高度一致性,可作为诊断脑静脉窦疾病的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髓静脉及AI技术在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韩燕 周龙年 +2 位作者 王颖超 巴志霞 王宏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167,共8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在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与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和排尿困难等有关。由于CSVD很难通过组织学进行明确的诊断,目前CSVD的诊断主...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在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与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和排尿困难等有关。由于CSVD很难通过组织学进行明确的诊断,目前CSVD的诊断主要依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的神经影像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深髓静脉(deep medullary veins,DMVs)与CSVD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有关,可能参与了CSVD的发展,成为CSVD新的影像标志物。然而,CSVD的诊断过程缺乏定量的评价标准,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近年来,新兴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识别并提取CSVD的影像标志物,为CSVD的诊断和预后提供更多肉眼无法识别的神经影像学信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SVD影像标志物的研究成果,并简要介绍了AI在评价CSVD影像征象中的应用,总结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 影像标志物 深髓静脉 人工智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增强门静脉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曲海源 高思佳 +1 位作者 孙文阁 那恩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6-48,50,共4页
目的 :通过使用不同成像序列及接收线圈 ,寻找最佳非增强门脉磁共振成像技术。方法 :对 2 0例上腹部受检者行门静脉成像。以轴位为定位像 ,行冠状位扫描。其中 10例行 GRASS、GRASS+FATSAT、SPGR、SPGR+FATSAT4种序列扫描 ;10例以体线圈... 目的 :通过使用不同成像序列及接收线圈 ,寻找最佳非增强门脉磁共振成像技术。方法 :对 2 0例上腹部受检者行门静脉成像。以轴位为定位像 ,行冠状位扫描。其中 10例行 GRASS、GRASS+FATSAT、SPGR、SPGR+FATSAT4种序列扫描 ;10例以体线圈、GPF线圈及胸腰椎线圈行 GRASS扫描。所得图像均进行 MIP重建 ,并对MIP重建图像门静脉显示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SPGR,GRASS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均显著高于相应 SPGR+FATSAT,GRASS+FATSAT序列 ;GRASS与 SPGR差异不显著。表面线圈图像较细腻 ,但信号不均匀 ,背景信号较高 ,严重影响图像质量。体线圈图像信号较均匀 ,背景信号低 ,但图像较粗糙。结论 :GRASS与 SPGR序列无显著差异 ;脂肪饱和不能提高以体线圈为接收线圈的平扫 MRP的图像质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静脉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及正常人静脉窦变异情况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顾健 宋利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评价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性,观察正常人MRV表现及其静脉窦变异情况。方法共2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MRI和MRV检查,计算二者诊断一致性;同时观察11例正常对照者颅内静脉窦在血流和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变异情况。... 目的评价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性,观察正常人MRV表现及其静脉窦变异情况。方法共2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MRI和MRV检查,计算二者诊断一致性;同时观察11例正常对照者颅内静脉窦在血流和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变异情况。结果 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率:3.0T为92.59%(25/27)、1.5T为88.24%(15/17)。正常对照者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11例中双侧横窦显影粗细大致相同5例、右侧横窦较粗5例、左侧横窦较粗1例。结论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对于先天性变异无法区分,需结合MRI综合分析。正常人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传统认为右侧横窦可较左侧横窦粗,但根据目前数据也可出现右侧横窦比左侧横窦细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静脉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影响及其磁共振成像效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谭延斌 武新英 +1 位作者 张景峰 张敏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8-124,共7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对比剂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影响及磁共振成像的可能性,为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性成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经典共沉淀法,合成柠檬酸包被的SPIO。实验组为浓度分别为0.01、0.05、0.10、0.15 mg/ml... 目的:研究磁共振对比剂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影响及磁共振成像的可能性,为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性成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经典共沉淀法,合成柠檬酸包被的SPIO。实验组为浓度分别为0.01、0.05、0.10、0.15 mg/ml的SPIO,共同孵育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为细胞在不含SPIO的培养液中孵育。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对SPIO的摄取情况。采用Calcein-AM法检测细胞活性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肌动蛋白、微管蛋白进行荧光染色,评价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局部粘着斑蛋白激酶(FAK)进行荧光染色,评价细胞迁移、粘附能力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SPIO在细胞内的分布及细胞内细胞器的变化。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SPIO的含量。通过Philips 3.0T磁共振,对细胞琼脂凝胶细胞悬液进行磁共振扫描,了解磁共振扫描时信号的变化。结果:血管内皮细胞按浓度依赖式摄取SPIO。与对照组相比随SPIO孵育浓度的增加,SPIO对细胞的活性的毒性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纤维紊乱,FAK颗粒变粗,分布稀疏。SPIO主要位于胞质的溶酶体内,随孵育浓度的增加,溶酶体的数量增多,并出现大小不一空泡样结构。当SPIO浓度为0.15 mg/ml时,细胞内铁含量为(55.86±9.935)pg。磁共振扫描图像显示与SPIO共同孵育的细胞,信号出现明显的降低。结论:摄取SPIO的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被MR检测到,但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骨架、粘附、迁移造成了一定影响,而这些影响与SPIO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方法 内皮 血管/细胞学 静脉/细胞学 细胞 培养的 染色与标记 显微镜检查 电子 扫描透射 超顺磁性氧化铁 体外试验 荧光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重叠薄块和最佳倾斜非饱和激发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20
作者 王秀河 黄耀熊 +1 位作者 黄力 刘斯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9-53,共5页
 目的: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VM)的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imeofFligh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TOFMRA)结合多层重叠薄块(multi pleoverlappingthinslabacquisition,MOTSA)和最佳倾斜非...  目的: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VM)的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imeofFligh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TOFMRA)结合多层重叠薄块(multi pleoverlappingthinslabacquisition,MOTSA)和最佳倾斜非饱和激发(tiltedoptimizednonsaturatingexcita tion,TONE)技术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AVM患者分别行SE序列磁共振成像(MRI),3D-TOFMRA结合MOTSA和TONE检查。结果:MRI及3D-TOFMRA都能显示AVM的瘤巢,AVM的继发改变MRI能很好地显示,MRA能显示AVM的三维解剖结构。结论:MOTSA结合TONEMRA是无创性评价脑AVM的有效方法,结合MRI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并能对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磁共振血管成像 最佳倾斜非饱和激发 多层重叠薄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