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3D CE MRA、2D TOF MRA和3D PC MRA技术对正常颅内静脉不同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方法 28例无颅脑病变的受检者分别行斜冠状位2D TOF、矢状位3D PC及矢状位3D CE MRA检查。3种MRA技术的原始图像均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处理。...目的 比较3D CE MRA、2D TOF MRA和3D PC MRA技术对正常颅内静脉不同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方法 28例无颅脑病变的受检者分别行斜冠状位2D TOF、矢状位3D PC及矢状位3D CE MRA检查。3种MRA技术的原始图像均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处理。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的图像上对预设的颅内各解剖部位的静脉血管图像质量逐一进行分级比较。结果 对颅内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大脑中浅静脉及Galen静脉的显示,3D CE MRA与2D TOF之间及3D CE MRA与3D PC之间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3D CE MRA对下矢状窦、窦汇的显示优于2D TOF(P 值均< 0. 01),对大脑上静脉、Trolard 静脉、Labbё静脉的显示优于2D TOF 和3D PC(P 值均<0.01)。结论 3D CE MRA能快速提供高质量的颅内静脉结构图像,尤其是对窦汇区静脉结构的显示优于2D TOFMRA、对大脑皮层浅静脉的显示优于2D TOF及3D PC MRA。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振门静脉成像的表现,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彩超检查,其中14例经手术治疗,2例肝癌门脉主干癌栓伴CTPV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4例CTPV以门静脉主干CTPV为主10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均受累者8例,单纯左支或右支4例,肠系膜上静脉水平发生者2例。9例门静脉成像清楚地显示,数条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跨过阻塞部位向肝内匐形延伸,其中7例可在网状、管状扩张的门静脉内见细条状、小点状低信号的栓子,6例清楚地显示,门静脉全程多条细小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缠绕在一起,扭曲成网状血管结构的影像,其它15例见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走行、分布情况。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地提供CTPV位置、严重程度的信息,可直观地评价CTPV,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磁共振静脉成像矢状位二维时间飞跃法(2D TOF)、冠状位2D TOF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对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疑有脑静脉系统异常的患者13...目的比较磁共振静脉成像矢状位二维时间飞跃法(2D TOF)、冠状位2D TOF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对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疑有脑静脉系统异常的患者13例,均同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2D TOF、3D CE MRV扫描,运用最大信号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与DSA对照。计算单独矢状位2D TOF、单独冠状位2D TOF、矢状位联合冠状位2D TOF和3D CE MRV法检测的8个主要静脉结构(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双侧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等。结果①单独使用矢状位或冠状位TOF法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与DSA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将两法结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M=1.500,P>0.05)。②以DSA为金标准,3D CE MRV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0.93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8.8%、94.4%和98.8%。冠状位联合矢状位2D TOF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高于单独的矢状位或冠状位2D TOF,Kappa值分别为0.815、0.608、0.635。结论单独应用冠状位2D TOF或矢状位2D TOF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困难时,应增加另一方向的2D TOF序列,二者协同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D CE MRV诊断与DSA呈高度一致性,可作为诊断脑静脉窦疾病的常规检查。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2D phase contrast,2D PC)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在定量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患者静脉管腔内血液平均流速(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V)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12月到2024年7月在本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明确为IVCS且需要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试验组)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1.5 T飞利浦超导MRI检查,在自由稳态进动(balance fast field echo,B-FFE)序列图像基础上分别在下腔静脉、双侧髂外静脉的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图上垂直扫描2D PC MRI序列,使用定量流量(quantitative flow,Q_FLOW)后处理软件得到血管垂直横切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MV值。所有2D PC MRI检查进行两次,通过分析两次扫描结果的一致性(Bland-Altman图)来验证序列稳定性;分别比较IVCS试验组与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评估IVCS患者髂总静脉受压对远端血流的影响;比较IVCS试验组(健侧髂外MV-患侧髂外MV)与对照组(右侧髂外MV-左侧髂外MV)髂外静脉MV差值,分析流速差诊断IVCS的效能;术中通过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测量IVCS患者组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并与患侧髂外静脉MV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次2D PC MRI扫描结果一致性良好(P均<0.001);试验组患侧髂外静脉血液流速低于健侧(P<0.001),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18);使用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效能高,AUC为0.939(95%CI:0.887~0.991),敏感度为81.7%,特异度为100.0%;术中CVC测量压力梯度结果与狭窄静脉远心端MV呈负相关(r=-0.951,P<0.001)。结论2D PC MRI定量分析IVCS患者静脉血液流速结果稳定、可靠,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特异性高,IVCS患者髂外静脉MV值与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符合伯努利原理,2D PC MRI可作为一种无创诊断IVCS及间接评估静脉血流压力的工具,为IVCS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指征提供重要参考。
文摘目的 比较3D CE MRA、2D TOF MRA和3D PC MRA技术对正常颅内静脉不同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方法 28例无颅脑病变的受检者分别行斜冠状位2D TOF、矢状位3D PC及矢状位3D CE MRA检查。3种MRA技术的原始图像均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处理。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的图像上对预设的颅内各解剖部位的静脉血管图像质量逐一进行分级比较。结果 对颅内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大脑中浅静脉及Galen静脉的显示,3D CE MRA与2D TOF之间及3D CE MRA与3D PC之间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3D CE MRA对下矢状窦、窦汇的显示优于2D TOF(P 值均< 0. 01),对大脑上静脉、Trolard 静脉、Labbё静脉的显示优于2D TOF 和3D PC(P 值均<0.01)。结论 3D CE MRA能快速提供高质量的颅内静脉结构图像,尤其是对窦汇区静脉结构的显示优于2D TOFMRA、对大脑皮层浅静脉的显示优于2D TOF及3D PC MRA。
文摘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振门静脉成像的表现,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彩超检查,其中14例经手术治疗,2例肝癌门脉主干癌栓伴CTPV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4例CTPV以门静脉主干CTPV为主10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均受累者8例,单纯左支或右支4例,肠系膜上静脉水平发生者2例。9例门静脉成像清楚地显示,数条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跨过阻塞部位向肝内匐形延伸,其中7例可在网状、管状扩张的门静脉内见细条状、小点状低信号的栓子,6例清楚地显示,门静脉全程多条细小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缠绕在一起,扭曲成网状血管结构的影像,其它15例见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走行、分布情况。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地提供CTPV位置、严重程度的信息,可直观地评价CTPV,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文摘目的比较磁共振静脉成像矢状位二维时间飞跃法(2D TOF)、冠状位2D TOF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对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疑有脑静脉系统异常的患者13例,均同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2D TOF、3D CE MRV扫描,运用最大信号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与DSA对照。计算单独矢状位2D TOF、单独冠状位2D TOF、矢状位联合冠状位2D TOF和3D CE MRV法检测的8个主要静脉结构(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双侧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等。结果①单独使用矢状位或冠状位TOF法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与DSA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将两法结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M=1.500,P>0.05)。②以DSA为金标准,3D CE MRV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0.93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8.8%、94.4%和98.8%。冠状位联合矢状位2D TOF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高于单独的矢状位或冠状位2D TOF,Kappa值分别为0.815、0.608、0.635。结论单独应用冠状位2D TOF或矢状位2D TOF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困难时,应增加另一方向的2D TOF序列,二者协同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D CE MRV诊断与DSA呈高度一致性,可作为诊断脑静脉窦疾病的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