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CT血管造影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陶剑 韩雷 +4 位作者 于冬洋 赵正宇 陆海凤 柳勇 杨春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2-145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结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结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组36例(mRS评分>3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RA检查病变部位狭窄率,根据CTA检查进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半定量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估MRA结合CTA在预测中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不良组狭窄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ASPECTS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狭窄率、ASPECTS是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狭窄率、ASPECTS及两者联合预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45(95%CI:0.645~0.844)、0.711(95%CI:0.598~0.824),两者联合预测的AUC较高,为0.891,敏感性为87.76%,特异性为63.65%。结论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狭窄率、ASPECTS是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将基于MRA、CTA得出的狭窄率、ASPECTS两者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永东 陆靖 +4 位作者 孙贞魁 李明华 谭华侨 王武 陈元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 目的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以该301例为研究对象,容积重建DSA(VR-DSA)为金标准,评估3D-TOF-MRA在诊断微小动脉瘤中的价值。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脉瘤的数目及动脉瘤位置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301例中,3D-TOF-MRA共检测出动脉瘤患者135例(149个)。①以患者为样本数,3D-TOF-MRA检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98.5%、94.7%、95.6%及97.0%。以动脉瘤为样本数,上述指标分别为96.8%、98.6%、95.3%、94.6%及98.9%。②与无SAH患者比较,3D-TOF-MRA诊断SAH的假阴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准确率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单发或多发动脉瘤对诊断动脉瘤无影响。④3D-TOF-MRA诊断位于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最高,均为100%,诊断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的准确性分别为97.3%和98.4%。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比较,3D-TOF-MRA诊断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准确性略低,P=0.039。结论 3D-TOF-MRA对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高,基本可以替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微小动脉瘤 容积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时飞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统计分割混合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醒策 文蕾 +3 位作者 武仲科 周明全 田沄 刘新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7-507,共11页
由于人体脑血管结构复杂,空间比例小,三维分割和重构十分困难,本文面向时飞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瑞利高斯有限混合模型来实现脑血管的自动提取和分割。首先,对已有的混合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 由于人体脑血管结构复杂,空间比例小,三维分割和重构十分困难,本文面向时飞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瑞利高斯有限混合模型来实现脑血管的自动提取和分割。首先,对已有的混合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预处理脑部数据后采用高斯分布拟合血管类,采用瑞利分布和高斯分布拟合非血管类。提出的模型构造简单,参数向量较少;在血管与非血管的混合区域,模型与灰度直方图具有较好的拟合性。模型在传统期望最大化(EM)算法中加入随机扰动项构造随机期望最大化(SEM)算法来实现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降低了算法对初值的依赖,同时提高了鲁棒性。实验证明,与已有双高斯模型相比,血管点数增加了27%,可细分到三级血管且细节的连通性更好。本模型可更准确地拟合数据的灰度分布曲线,有效地分割脑血管主分支及周围较细小分支,泛化性较好并可应用于相似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分割 有限混合模型 SEM算法 灰度直方图 瑞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形态 被引量:2
4
作者 韩金涛 乔惠婷 +6 位作者 李选 李小刚 和清源 董国祥 傅军 栾景源 王昌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5,共5页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前位和侧位视图中M1段的形态,测量M1段的长度,并分析左、右侧M1段形态的相似性。结果:在轴位、后前位及侧位这三个视图中,MCA M1段在正常人群中的形态分布均表现为C形>L形>S形。在轴位,约373条(47%)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340条(42.8%)表现为弓向背侧的C形,仅33条(4.2%)表现为弓向腹侧的C形;在后前位,约322条(40.6%)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262条(33.0%)表现为弓向头侧的C形,60条(7.6%)表现为弓向足侧的C形。左、右侧M1段形态相似比例为:轴位27.2%(114/419),后前位42.7%(179/419),后前位M1段形态相似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升高,在轴位视图,L形向C形的转化非常明显,而S形仅有轻度升高;在后前位视图中,L形同时向C形及S形有转化。结论:MCA M1段在轴位及后前位视图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解剖学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的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与血管造影术对比研究
5
作者 陈穗惠 安宁豫 +2 位作者 江波 李雪 薛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53-656,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的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表现并与血管造影术进行对比。方法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24例,采用CMRA导航波门控三维序列定向扫描冠状动脉,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MRA显示<50%的狭... 目的回顾性研究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的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表现并与血管造影术进行对比。方法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24例,采用CMRA导航波门控三维序列定向扫描冠状动脉,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MRA显示<50%的狭窄13个节段,其中8个节段表现为信号下降,伴或不伴管腔边缘粗糙、轻度狭窄,5个节段分别表现为管腔轻度狭窄(2个)及轮廓粗糙(3个)。CMRA显示≥50%的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24个节段,18个节段表现为条状或间断性信号下降,伴轮廓粗糙及管腔狭窄≥50%,2个节段信号轻度下降,但管腔无明显狭窄,3个节段未显示,1个节段仅表现为≥50%的管腔狭窄。结论<50%和≥50%的冠状动脉狭窄的CMRA均可以表现为信号下降、轮廓粗糙、管腔狭窄。CMRA反映管腔狭窄程度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比较有高估或低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评价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阮凌翔 许顺良 +3 位作者 刘锦鹏 商德胜 沈岩 陈黎斐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DCEMRA)对判断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3DDCEMRA检查,血管显示分级评分及血管吻合口相对于受体吻合口侧血管狭窄程度的测定,并将结果与超声及DSA检查...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DCEMRA)对判断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3DDCEMRA检查,血管显示分级评分及血管吻合口相对于受体吻合口侧血管狭窄程度的测定,并将结果与超声及DSA检查结果对照。结果:3DDCEMRA显示,本组20例患者血管与背景组织对比佳,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显示良好;肝动脉显示轻度狭窄和正常者11例,中度狭窄者5例,重度狭窄者4例。除1例吻合口重度狭窄者DSA显示中度狭窄外,其余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程度与超声或/和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3DDCEMRA是肝移植术后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诊断 手术后期间 血管疾病/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进 孙贝贝 +3 位作者 李晓 赵锡海 许建荣 赵辉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A在诊断CAO类型和闭塞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结果3D-MR-VWI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闭塞起始部位的诊断与DSA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s κ=0.85,95%CI 0.71~0.94;Cohen’s κ=0.85,95%CI 0.71~0.97)。3DMR-VWI诊断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86.7%,准确率为94.6%。结论3D-MR-VWI能够准确诊断CAO并判定闭塞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颈动脉闭塞性病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和磁共振及血管造影 被引量:33
8
作者 侯玉仲 吉凤 王世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 ,发病时间 4~ 10年 ,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 2 1例病人经MRI、MRA确诊 ,未确诊 1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 11例发病 <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 ,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 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 (<1个月 )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陆靖 李永东 +5 位作者 李明华 孙贞魁 谭华桥 王武 顾斌贤 陈元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1-717,共7页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TOF-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TOF-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无对比剂3D-TOF-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光胜 周倩茹 +4 位作者 童道明 杨同慧 常春红 顾汉沛 许改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19-921,共3页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9%)。入院后24h内进行DW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缺血灶,MRA进行颅内外血管病变评估。结果 305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7例,发生率8.9%,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0例、10例、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WI阳性89例(29.2%),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4例(27.0%),DWI阴性216例(70.8%),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RA示颅内动脉狭窄108例(35.4%),颅外动脉狭窄77例(25.2%),正常血管120例(39.3%),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8例、7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颅内动脉病变、DWI、反复TIA、ABCD2评分是TIA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患者DWI阳性、颅内动脉狭窄与7d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MRA及DWI对TIA后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复发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9
11
作者 强沁晨 杜湘珂 +2 位作者 石坚 宋奕宁 李建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7-889,共3页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动态增强MR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23 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和/或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动态增强MR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23 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和/或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83个可比节段中,超声检查符合率为72.29%,3D DCE MRA符合率为53.01%,而超声结合MRA符合率达到84.34%。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3D DCE MRA 能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 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2
作者 倪炯 王培军 +3 位作者 王国良 邵志红 江虹 张炜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MR血管造影Express序列和RF-FAST序列的图像,将MR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比较。结果 73例主动脉夹...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MR血管造影Express序列和RF-FAST序列的图像,将MR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比较。结果 73例主动脉夹层中包括DeBakeyⅠ型24例、Ⅱ型6例、Ⅲ型43例。MRA对主动脉夹层分型、范围、真假腔显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诊断内膜破口的敏感性94.74%,特异性100%,诊断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的敏感性91.49%,特异性92.31%。结论 MRA能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时间分辨力增强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膝以下动脉病变的诊断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磊 畅坚 +6 位作者 师东春 顾洪斌 李科 朱磊 胡自建 金真 许樟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96-1900,共5页
目的比较下肢动脉标准三段法3D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与小腿及足踝部时间分辨力3D动态增强动脉造影(TR-MRA)对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狭阻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应用3.0TMR扫描仪对连续检查的29例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 目的比较下肢动脉标准三段法3D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与小腿及足踝部时间分辨力3D动态增强动脉造影(TR-MRA)对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狭阻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应用3.0TMR扫描仪对连续检查的29例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扫描。先对患侧小腿及足踝部行矢状位3DTR-MRA,再行标准自动移床三段法3DCE-MRA从腹主动脉下段扫描至足部,对患侧小腿及足踝部的CE-MRA及TR-MRA两种图像进行评价。将膝以下动脉划分为12节段,对每节段动脉成像质量及小腿静脉污染程度进行3分法评价,应用秩和检验及配对t检验对两种不同成像方法所得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对29条患肢小腿及足踝部动脉血管共348个节段进行了评分。TR-MRA对病变动脉的累计评分为33.17±3.63,显著大于三段法CE-MRA的27.34±4.47(P<0.001),且CE-MRA对于远段动脉诊断能力呈下降趋势。TR-MRA图像均不受静脉污染影响,平均得分为1.10±0.31,而CE-MRA有13条肢体因静脉污染而影响诊断,平均得分为2.17±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CE-MRA明确判断膝以上动脉病变程度的基础上,结合动态TR-MRA,可以避免静脉污染而全面观察小腿及足踝部细小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周血管疾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 T颈动脉全景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元亮 王曦 +2 位作者 陈发祥 金朝林 殷云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56-1259,共4页
目的比较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增强高分辨MRA(CE-MRA)、动态MRA(Dynamic,Dyn-MRA)对全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患者行3.0 T MRA检查,均接受TOF-MRA扫描后随机接受CE-MRA和Dyn-MRA。分别对血管段显... 目的比较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增强高分辨MRA(CE-MRA)、动态MRA(Dynamic,Dyn-MRA)对全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患者行3.0 T MRA检查,均接受TOF-MRA扫描后随机接受CE-MRA和Dyn-MRA。分别对血管段显示、血管信号强度和静脉污染进行评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为标准,对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进行评价。结果与CE-MRA和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段显示比例低(Z=-3.13,Z=-3.16,P<0.05);与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信号强度增强比例高(Z=-2.05,P<0.05)。TOF-MRA静脉无污染,与Dyn-MRA比较,CE-MRA出现静脉污染比例高(Z=-8.62,P<0.05)。TOF-MRA诊断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准确率高于颈总动脉起始部。结论TOF-MRA、CE-MRA和Dyn-MRA均能实现头颈部动脉全景成像;TOF-MRA可作为一线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方法,补充CE-MRA和Dyn-MRA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开口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侯雪湄 尹榕 +4 位作者 张志强 张晓燕 邵少举 罗红波 石向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67-370,共4页
目的评价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CE-MRA)在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8例(216支椎动脉)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行CE-MRA检查,CE-MRA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CE-MRA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准确性。结果①216支血管中,... 目的评价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CE-MRA)在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8例(216支椎动脉)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行CE-MRA检查,CE-MRA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CE-MRA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准确性。结果①216支血管中,CE-MR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的有188支(87.0%)。有24支(11.1%)CE-MRA判定狭窄程度高于DSA。有4支(1.9%)CE-MRA判定狭窄程度低于DSA。两种检查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0.785,P<0.001。②CE-MRA诊断为正常的有168支血管,DSA诊断有2支为轻度狭窄(狭窄率≤49%),2支为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99%)。CE-MRA诊断为轻度狭窄的8支血管中,DSA显示有6支为正常血管;在CE-MRA诊断为中重度狭窄的30支血管中,10支经DSA证实为轻度狭窄,8支为无狭窄。CE-MRA提示闭塞的10支血管,均与DSA显示的一致。③以DSA为金标准,CE-MRA检查的敏感性为89.5%(34/38),特异性为92.1%(164/178),假阳性率为7.9%(14/178),假阴性率为10.5%(4/38),阳性预测值为70.8%(34/48),阴性预测值为97.6%(164/168),诊断一致率为91.7%(198/216),Youden指数=0.816。结论 CE-MRA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一种筛查手段;但若准确评价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则需要联合多种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图像增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全心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波 郭启勇 +1 位作者 侯阳 孙红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7-379,共3页
目的初步评价三维(3D)全心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在3.0T磁共振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采用3D分段k空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urbofieldecho,TFE),实时呼吸导航门控技术,心电向量(VCG)R波触发门控技术,在3.0T磁共振对1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 目的初步评价三维(3D)全心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在3.0T磁共振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采用3D分段k空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urbofieldecho,TFE),实时呼吸导航门控技术,心电向量(VCG)R波触发门控技术,在3.0T磁共振对1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MRCA)检查。结果左主干和左前降支(LM+LAD)、左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血管长度(mm)分别为98±16、56±9、108±29;血管直径(mm)分别为2.6±0.4、2.4±0.3、2.6±0.3;左、右冠状动脉的信噪比(SNR)和强化噪声比(CNR)分别为35±12、19±6和23±5、18±3。结论初步研究显示全心方法MRCA在3.0T磁共振是可行的,能够显示冠状动脉的远段和管径较小的分支血管,显示了增强的信噪比。全心方法使冠状动脉定位采集过程变得简单,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 梯度回波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注磁共振结合脑血管造影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悦 张茁 毕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7-609,共3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经灌注磁共振(PWI)后的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4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PWI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例)... 目的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经灌注磁共振(PWI)后的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4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PWI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例)、中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组(21例)、极重度狭窄组(9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达峰时间(TTP)。结果4组患者间rCBF和同组患侧rCBF与对侧r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患侧TTP与对侧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的TTP分别较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明显延迟(P<0.05)。随着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侧TTP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结论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其中TTP较rCBF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改变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结合灌注成像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丁建荣 潘璟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3832-3834,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3D-CEMRA扫描结合灌注成像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5T磁共振对18例临床怀疑外周血管病变的糖尿病足患者行外周动脉动态3D-CEMRA检查,评价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的阻塞情况,并利用图... 目的:探讨动态3D-CEMRA扫描结合灌注成像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5T磁共振对18例临床怀疑外周血管病变的糖尿病足患者行外周动脉动态3D-CEMRA检查,评价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的阻塞情况,并利用图像原始数据对小腿肌肉作时间-信号强度分析,评价下肢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结果:3D-CEMRA显示各支血管狭窄情况如下:胫前动脉(13)、胫后动脉(9)、腓动脉(11)和足背动脉(12)。胫后动脉、腓动脉狭窄严重的小腿组织强化最大上升斜率较对侧为低。结论:磁共振动态血管成像结合组织灌注分析是一种具有一定价值的新方法,其对膝关节以下的血管显示优于床步进式分段扫描技术,同时注射1次对比剂就可以同时获得血管成像和组织灌注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糖尿病 下肢血管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陆云南 刘春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736-1737,共2页
目的评价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MRA)对颅内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37例临床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同时接受3D TOF-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3D TOF-MRA诊断颅内血管动脉狭窄... 目的评价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MRA)对颅内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37例临床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同时接受3D TOF-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3D TOF-MRA诊断颅内血管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经MRA和DSA检查的血管共407支,其中有402支具有一致性。狭窄率超过70%时,MR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9.7%,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 3D TOF-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是一种可靠、无创的颅内血管狭窄评价方法,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时间分辨率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A在下肢软组织肿块血管评估中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婷 李洁 +2 位作者 吴刚 李小明 王仁法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61-964,共4页
目的:比较高时间分辨率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WIST-MRA)与CTA在下肢软组织肿块术前血管评估中的价值。方法:62例临床疑似下肢软组织肿块的患者(男36例,女26例,年龄18~80岁,平均40.9岁)同时行下肢TWIST-MRA和CTA检查;由2名具有1... 目的:比较高时间分辨率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WIST-MRA)与CTA在下肢软组织肿块术前血管评估中的价值。方法:62例临床疑似下肢软组织肿块的患者(男36例,女26例,年龄18~80岁,平均40.9岁)同时行下肢TWIST-MRA和CTA检查;由2名具有10年以上阅片经验的影像医师对两者显示供血动脉数量和动静脉畸形的能力进行评判、比较。结果:62例患者中TWIST-MRA显示主要供血动脉的(股浅动脉、股深动脉等)一级分支数量为(1.92±1.66),CTA显示一级分支数量为(1.50±1.45);由于统计数据为非正态分布,故采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法,TWISTMRA显示肿瘤主要供血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等)一级分支数等于CTA者38例;多于CTA者21例;少于CTA者3例,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3.368,P=0.001)。62例患者中TWIST-MRA和CTA显示动静脉瘘分别为34例(34/62)和15例(15/6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181,P〈0.001)。结论:TWIST-MRA检测供血动脉和动静脉瘘的能力优于C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软组织肿瘤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