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白璇 蔺慕会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5期122-122,125,共2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脑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脑动脉狭窄患者130例,对比TCD和MRA检查的效果。结果: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TCD的特异度、灵敏度及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95%、95.1%、8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脑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脑动脉狭窄患者130例,对比TCD和MRA检查的效果。结果: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TCD的特异度、灵敏度及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95%、95.1%、81.93%和95.72%;MRA则分别为79.01%、92.48%、73.56%和94.33%。两种仪器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检出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TCD与MRA均具有较好的相符性,联合应用更有利于诊断脑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检查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脑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婷婷 夏海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5期43-45,共3页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具有无辐射、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本...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具有无辐射、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本文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缺血性脑血管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探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文可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期78-79,共2页
目的 :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被确诊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对这90例患者分别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目的 :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被确诊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对这90例患者分别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然后观察并比较用这两种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结果 :(1)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其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1其中有脑出血患者18例,有脑梗死患者62例,有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在5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7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小于18mm,有15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大于18mm。2这9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其中,有大脑前动脉狭窄的患者14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42例,有大脑后动脉狭窄的患者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6例。结论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能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 血管疾病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4
作者 王子堂 张凌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7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山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疑似头颈部动脉狭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 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山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疑似头颈部动脉狭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作为参照,随后再依次开展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VWI)、头颈CT血管成像(CTA)诊断。对比分析不同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头颈血管CTA诊断(P<0.05)。两种诊断方法的漏诊率、误诊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狭窄程度、鉴别斑块性质结果对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期间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其诊断结果接近于金标准,其临床应用可保障诊断结果准确性,明确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为后期临床诊疗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头颈CT血管成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2
5
作者 姚红莉 邵剑波 +1 位作者 唐映波 方磊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8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结果检出法洛四联症12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2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伴动脉导管未闭5例。图像质量优28例,良2例。结论 CE-MRA检查可获得精确的影像资料。检查前采用6%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制动,正确选择血管建立静脉通道,准确掌握推注造影剂和扫描延迟时间,可保证检查的顺利完成,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影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 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镇静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的显示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庄楠 刘世忠 +2 位作者 陈建林 张文华 傅华年 《现代医院》 2011年第1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及最佳时间。方法 3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3D DCE MRA扫描,在动脉期扫描后25 s、50 s、75 s、100 s再重复扫描4次,对多次采集减影后的图像进行最大...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及最佳时间。方法 3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3D DCE MRA扫描,在动脉期扫描后25 s、50 s、75 s、100 s再重复扫描4次,对多次采集减影后的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观察门静脉系统血管主干及侧支的显示情况,并统计患者所显示侧支血管的最佳时间。结果 34例门静脉主干与多数侧支循环血管显示清楚,4例血管显示模糊;门静脉主干与多数侧支循环绝大部分为25 s时相显示最佳,个别侧支血管显影延迟。结论呼吸控制及减影后MIP重建处理能提高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血管显示的清晰度,增加采集范围和重复动态采集可以减少侧支循环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减影技术 门静脉高压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京医院利用磁共振技术诊断血管性疾病有创新
7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5-85,共1页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科研人员开展了《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他们根据不同部位血管的不同特性将多种新技术应用在血管成像的数据采集上,使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更加快速准确、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其...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科研人员开展了《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他们根据不同部位血管的不同特性将多种新技术应用在血管成像的数据采集上,使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更加快速准确、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主要特点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性疾病 技术诊断 西京医院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有创 临床应用研究 医院科研人员 第四军医大学 技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医学会举办“全国医学数字成像规范操作及评价”培训班
8
作者 王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83-183,共1页
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已步入数字化时代,CR、DR、DSA、CT、MR、PACS等新的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对数字成像的综合应用能力,发挥医学图像在临床、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江苏省医学会于2006... 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已步入数字化时代,CR、DR、DSA、CT、MR、PACS等新的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对数字成像的综合应用能力,发挥医学图像在临床、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江苏省医学会于2006年11月9日~12日在南京国瑞大酒店举办“全国医学数字成像规范操作及评价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省内著名的医学影像技术学专家授课,全面讲授和介绍近年来医学数字成像规范化操作以及医学数字成像新技术临床应用及评价,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内容包括:引进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磁共振波谱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规范化操作、快速扫描序列D(PRESS在MRCP中的技术运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进展、新一代高速绿色CT-双源CT、CT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及其应用指导原则、T1和T2值的测量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CR技术在眼球异物定位中的应用、医学图像分割技术临床应用、逆变高频X线机、X线数字成像质量控制及其评价标准,等。该培训班系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06—09—04—035),参加学习的40多位学员获取了国家级I类学分12分。图为培训班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数字成像 江苏省医学会 规范操作 培训班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医学图像分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