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梗死不同亚型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
1
作者 庞舒桐 胡玉瑞 +3 位作者 李文菲 尹雪梅 王玉琳 王占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6-412,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I VWI)及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ies,MCA)梗死不同亚型斑...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I VWI)及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ies,MCA)梗死不同亚型斑块特征、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HR-MRI VWI及PWI检查的单侧急性或亚急性MCA梗死患者,根据梗死类型将患者分为3组:动脉到动脉栓塞(artery-to-artery embolism,AA)组,穿支闭塞性疾病(branch occlusive disease,BOD)组,穿支闭塞性疾病合并动脉到动脉栓塞(branch occlusive disease and artery-to-artery embolism,BOD-AA)组。对比分析三组临床资料、斑块特征、豆纹动脉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为确定与BOD相关因素,将BOD组和BOD-AA组合并为BOD+组,与AA组比较;为确定与AA组相关因素,将BOD-AA和AA组合并为AA+组,并与BOD组比较。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单侧急性或亚急性MCA梗死患者42例,其中AA患者9例,BOD患者14例,BOD-AA患者19例。结果显示,AA+组狭窄程度高于BO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6,P<0.05);BOD+组患侧LSA数量高于AA组[2.00(1.50,3.00)vs.3.00(3.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9,P<0.05);AA+组半卵圆中心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低于BOD组[0.90(0.84,0.93)vs.0.99(0.97,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55,P<0.05);BOD+组基底节区rCBF低于AA组[0.89(0.83,0.93)vs.1.01(0.98,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0,P<0.05)。结论BOD+患者狭窄程度小于AA患者。MCA梗死不同亚型斑块与LSA的空间关系不同,BOD+患者斑块更靠近LSA开口,更易堵塞LSA开口,患侧LSA数量更少,LSA供血区rCBF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 豆纹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的价值
2
作者 李帅 金韵 +3 位作者 田霞 张雪凤 彭雯佳 田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734,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70)岁,男67例、女26例。基于T1加权成像(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狭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最狭窄层面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情况。对比分析责任斑块组与非责任斑块组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其中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症状,且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加权成像(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出现高信号,即新鲜梗死;非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可疑缺血性脑卒中/TIA的临床症状,但头颅MRI DWI和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均未出现异常高信号。结果责任斑块组患者61例,非责任斑块组患者32例。责任斑块组的高脂血症患者所占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799,95%CI 1.303~2.484,P<0.001)、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OR=1.076,95%CI 1.027~1.128,P=0.002)及斑块内出血(OR=30.708,95%CI 2.563~367.925,P=0.007)与责任斑块独立相关。结论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是后循环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可能有助于识别此类责任斑块,并能够识别具有此类特征斑块的个体,从而为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责任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3
作者 薛铮 黄抗默 +2 位作者 姚维和 程晓青 朱武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9-586,共8页
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NIATO)患者,成功的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临床预后。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可以定性、定量地描述颅内动脉病变特征,有助于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的术前评估、患者筛选、术中指导及术... 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NIATO)患者,成功的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临床预后。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可以定性、定量地描述颅内动脉病变特征,有助于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的术前评估、患者筛选、术中指导及术后随访。该文系统性回顾了HR-VWI在NIATO患者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HR-VWI特征与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成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系,并探讨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特征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龚宇 于淼 +8 位作者 田甜 张继伟 胡军 崔志新 白雪东 韩凤伟 褚会松 王占森 呼铁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2-1287,共6页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6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完成高分辨率磁共...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6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完成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依据术后影像学随访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与支架内未狭窄组。比较两组术前影像学评估斑块特征。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组14例,支架内未狭窄组52例。斑块分布多位于下侧壁(37.8%)和腹侧壁(28.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支架内未狭窄组,支架内再狭窄组负性重构(64.2%比28.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6,P=0.049);支架内再狭窄组斑块负荷79.09±8.82,支架内未狭窄组为69.46±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3,P=0.003);支架内再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偏高为(16.02±4.24)mol/L,支架内未狭窄组为(12.05±3.34)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7,P<0.001)。支架内再狭窄组中明显强化斑块更多(78.5%比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1,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负荷(OR=1.225,95%CI:1.040~1.443,P=0.015)与同型半胱氨酸(OR=1.676,95%CI:1.150~2.442,P=0.007)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负荷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AUC=0.765,95%CI:0.622~0.908,P=0.002,特异度0.731,灵敏度0.714;同型半胱氨酸AUC=0.767,95%CI:0.623~0.911,P=0.002,特异度0.942,灵敏度0.500;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最佳,AUC=0.887,95%CI:0.794~0.981,P<0.001,特异度0.904,灵敏度0.714。结论斑块负荷和同型半胱氨酸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与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大脑中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诊断双侧颈内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一例 被引量:4
5
作者 严兆贤 马泽兰 +1 位作者 刘岘 刘国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9-90,共2页
患者女,39岁,反复头痛1月余。2019年10月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抽筋痛,右侧为甚,于同月9日至外院查头颅CT示:右侧放射冠区脑出血。颅脑MRI示:考虑右侧半卵圆中心海绵状血管瘤;其后方异常血管影,考虑为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为求系统治疗... 患者女,39岁,反复头痛1月余。2019年10月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抽筋痛,右侧为甚,于同月9日至外院查头颅CT示:右侧放射冠区脑出血。颅脑MRI示:考虑右侧半卵圆中心海绵状血管瘤;其后方异常血管影,考虑为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为求系统治疗于2019年11月15日收入我院,查体无阳性发现,血常规、生化7项、血管炎3项、风湿、免疫指标未见异常。既往史: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发育不良 颈内动脉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继发性颅内血管炎一例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特征分析
6
作者 冯洁萍 叶思婷 +1 位作者 周婷 马泽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4-85,共2页
患儿女,11岁,13 d前发现左侧肢体无力,继日出现发热,体温38.9℃,觉头晕昏沉,于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肢体症状无好转;患者继而于2018年12月13日到广东省中医院就诊,并于当日收入院。查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 患儿女,11岁,13 d前发现左侧肢体无力,继日出现发热,体温38.9℃,觉头晕昏沉,于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肢体症状无好转;患者继而于2018年12月13日到广东省中医院就诊,并于当日收入院。查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6分,右侧鼻唇沟略浅,伸舌左偏,左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1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脑膜炎 颅内动脉 血管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蹼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郑晗沛 李思睿 +4 位作者 李欢 吴祥波 梅斌 汪迎晖 徐海波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5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 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蹼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蹼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蹼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蹼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蹼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蹼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蹼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蹼 高分辨率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动脉夹层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特征及病变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8
作者 欧洁琳 廖伟华 杨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7-474,共8页
目的: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导致中青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情凶险,不及时诊疗容易发生严重后果,早期确诊并及时干预可极大地改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CAD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 目的: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导致中青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情凶险,不及时诊疗容易发生严重后果,早期确诊并及时干预可极大地改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CAD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中的影像学表现及CAD病变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经HRMR-VWI确诊为CAD且有相关影像学复查资料的19例患者(共计26支病变血管)的临床及HRMR-VWI资料。将病变血管分为恢复组、未恢复组。经治疗后,无残留动脉夹层表现,管腔无残留狭窄的病变血管纳入恢复组;治疗后依然存在狭窄、闭塞或仍残留夹层改变的病变血管纳入未恢复组。根据病变血管供血区有无缺血性卒中,将病变血管分为缺血性卒中组和非缺血性卒中组。比较组间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在26支受累血管中,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14支(53.8%),椎动脉颅外段夹层8支(30.8%),椎动脉颅内段夹层3支(11.5%),基底动脉夹层1支(3.9%);有16支病变血管供血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病变血管基线HRMR-VWI中均可观测到壁间血肿的影像学表现。恢复组共18支(69.2%)血管,未恢复组共8支(30.8%)血管,未恢复组血管较恢复组多见于颅内段(P<0.05),但2组间性别、年龄、夹层影像学表现、病变血管长度、复查间隔时间、血管闭塞和抗血小板治疗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血性卒中组与非缺血性卒中组间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情况,病变血管位置,血管闭塞情况,病变血管长度以及双腔征、内膜片及腔内血栓等影像学表现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壁间血肿为CAD常见的影像学表现,HRMR-VWI可清楚准确地显示壁间血肿。CAD病变血管的再通率高,发生于颅内段CAD较发生于颅外段CAD再通慢,可延长复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夹层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影像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梁佳 康慧斌 +1 位作者 李葆青 隋滨滨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1期1255-1261,共7页
目的探讨青年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的影像表现,比较不同病因所致的青年MCA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特征。方法... 目的探讨青年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的影像表现,比较不同病因所致的青年MCA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2019年接受HRMR-VWI检查并符合入组标准的青年(16~45岁)患者76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HRMR-VWI影像表现。根据出院诊断将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组及非AS组,比较不同病因所致MCA狭窄的影像特征,比较≤35岁患者与>35~45岁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特征。结果AS组49例[(35.76±5.29)岁,女5例],非AS组27例[(31.07±7.47)岁,女16例]。AS组女性比例低于非AS组(10.2%vs.59.3%,P<0.001),吸烟患者比例(83.7%vs.14.8%,P<0.001)、高脂血症患者比例(63.3%vs.18.5%,P<0.001)高于非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MR-VWI显示AS组多为偏心性管壁增厚(44/49,89.8%),非AS组多为同心性管壁增厚(23/27,85.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组间最大管壁厚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5~45岁的患者高血压比例高于≤35岁患者(54.3%vs.29.3%,P=0.027)。结论AS仍为中国青年人群MCA狭窄的常见病因;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青年女性比例更高。AS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的影像特征方面,管壁增厚方式及最大管壁厚度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预测缺血性卒中复发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温馨如 宋建勋 黄腾达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7-161,176,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CAD)所致的缺血性卒中致死致残率显著,复发率高。即使经过规范化治疗后的患者,第一年复发率仍超过20%,并且缺血性卒中复发导致的危害比首发卒中更大。因此预测缺血性卒...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CAD)所致的缺血性卒中致死致残率显著,复发率高。即使经过规范化治疗后的患者,第一年复发率仍超过20%,并且缺血性卒中复发导致的危害比首发卒中更大。因此预测缺血性卒中复发十分重要。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 MR-VWI)不仅可以识别ICAD病因,对管腔狭窄及管壁情况进行分析,还能定性定量评估斑块成分,识别与缺血性卒中复发关系密切的易损高危斑块,进而指导临床积极干预,降低复发风险。本综述将从MR-VWI优势及其在病因识别、评估影像学特征与复发关系、评估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提高临床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注与认识,减少复发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复发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T超高场磁共振颅内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强 许晓泉 吴飞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161,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对临床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在脑卒中临床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增加,7 T MRI以其更高信噪比...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对临床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在脑卒中临床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增加,7 T MRI以其更高信噪比和更优图像质量,可发现脑血管早期、细微的病理变化,为深入了解各种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超高场强也存在B1场不均、扫描时间长等技术挑战。本文就7 T HR-VW-MRI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及临床应用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深入分析7 T HR-VW-MRI在提升临床诊断精确性与指导临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为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7 T 超高场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在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ESUS中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田霞 田冰 +4 位作者 张雪凤 李帅 彭雯佳 陆建平 邵成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6-471,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评估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与脑小血管疾病(SVD)患者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形态学特征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111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评估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与脑小血管疾病(SVD)患者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形态学特征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111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基于T1加权成像(T1WI)和T1WI增强图像,测量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比较ESUS组和SVD组各项斑块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ESUS组患者47例,SVD组患者64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责任斑块体积(OR=1.097,95%CI 1.004~1.199;P=0.041)、斑块整体强化率(OR=1.124,95%CI 1.026~1.232;P=0.012)与ESUS独立相关。结论:责任斑块体积、斑块整体强化率是ESUS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持高危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ESUS的一个潜在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斑块特征间的关系:一项基于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隋莹 孙佳莉 +4 位作者 陈悦 邹文轩 周忠凯 徐畅 王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9-247,共9页
目的 通过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技术,探究基底动脉血管形态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在椎动脉优势(VAD)作用下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磁共振科连续收治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 通过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技术,探究基底动脉血管形态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在椎动脉优势(VAD)作用下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磁共振科连续收治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VAD判定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VAD组与非VAD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和临床资料如实验室检查结果(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等)及影像学资料(MR检查资料),并根据HR-VWI图像分析基底动脉斑块特点,确定斑块的横向分布(包括腹侧壁、背侧壁、侧壁)以及纵向分布(远端、近端)。获得基底动脉最大管腔狭窄层面和参考层面的短轴横断面图像,测量感兴趣区(狭窄层和参考层)的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血管面积,并根据公式计算狭窄程度、重构指数等,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及基底动脉形态学特征、斑块特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纳入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1例,其中VAD组51例,非VAD组20例。与非VAD组比较,VAD组年龄更大[(62±12)岁比(56±16)岁,t=2.243,P=0.027],男性患者比例更高[74.5%(38例)比45.0%(9例),χ^(2)=5.591,P=0.018],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更高[(2.7±0.9) mmol/L比(2.3±0.8) mmol/L,t=2.356,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基底动脉斑块的横向分布(χ^(2)=7.361,P=0.020)、纵向分布(χ^(2)=13.578,P=0.004)、狭窄程度[31.2(17.6,60.0)%比31.0(11.0,50.0)%,Z=7.55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AD组狭窄处血管面积多于非VAD组[7.63(5.10,10.38) mm2比6.00(4.01,10.16) mm2,Z=6.018,P<0.01];VAD组基底动脉弯曲度较高[2.20(1.19,4.70) mm比0.35(0,1.86) mm;Z=3.428,P<0.01],且多向右侧弯曲[45.1%(23/51)比15.0%(3/20);χ^(2)=12.905,P=0.001]。结论 VAD对基底动脉斑块分布、狭窄程度及弯曲方向、弯曲程度等可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成像 基底动脉弯曲 椎动脉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在评估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中的价值 被引量:21
14
作者 田霞 张雪凤 +3 位作者 彭雯佳 田冰 陆建平 邵成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1-518,共8页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复发性和稳定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斑块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非狭窄性颅内动...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复发性和稳定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斑块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患者在发病4周内行首次3D hr-VW-MRI检查,3个月后随访时再次行3D hr-VW-MRI检查。基于T1加权成像(T1WI)平扫和增强图像测量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狭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最狭窄层面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斑块整体强化率、斑块体积及斑块内出血情况。在规律内科治疗的情况下,根据患者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同侧责任血管区是否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再次发生脑梗死(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并出现相应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分为复发组和稳定组。对比分析复发组与稳定组患者各项斑块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复发组患者11例、稳定组患者31例。复发组患者的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斑块整体强化率、斑块体积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稳定组(P均<0.05),两组的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狭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最狭窄层面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 hr-VW-MRI能够有效评估复发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斑块特征,可为临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血管磁共振成像 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缺血性卒中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MRI血管壁成像在不同年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诊疗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建刚 廖文楷 +3 位作者 郑勇 宋建勋 叶华卫 黄居科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150-1155,共6页
目的比较青年和中老年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动脉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HR-MRI血管壁成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确诊并行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年... 目的比较青年和中老年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动脉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HR-MRI血管壁成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确诊并行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比较两组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术后4周和6个月患侧大脑中动脉的HR-MRI血管壁成像特点(管腔狭窄率、管壁重构指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及斑块强化率)及1年预后情况(mRS≤3分为预后良好)。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青年组16例,中老年组14例。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术后4周,两组责任侧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率、重构指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及斑块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术后6个月,青年组治疗侧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率(37.47%±0.04%vs 60.00%±0.11%,P=0.02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0.63±0.18 mm vs 1.56±0.35 mm,P=0.016)及斑块强化率(0.35%±0.17%vs 0.57%±0.24%,P=0.043)低于中老年组。两组间术后6个月时管壁重构指数和1年良好预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青年相比,中老年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机械取栓再通术后的管腔狭窄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及斑块强化率更高,提示年龄可能是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机械取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石增强 贾琳 +2 位作者 贾文霄 韩秉艳 王云玲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10期743-747,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系粥样硬化血管重构模式、斑块负荷、分布特点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入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行磁共...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系粥样硬化血管重构模式、斑块负荷、分布特点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入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行磁共振常规序列检查(含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和HRMR-VWI检查,证实存在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并测量责任血管管壁,计算责任血管的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最狭窄处血管面积/参考处血管面积).比较正性和负性重构血管的斑块面积、负荷,观察责任斑块位置、分布及强化特点.结果 HRMR-VWI发现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0例,其中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例,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斑块12例,2例脑桥旁梗死者未见明显斑块.责任血管正性重构21例,负性重构7例,无重构2例.正性重构组的斑块面积[(6.32±3.19)mm2]及斑块负荷[(0.51±0.13)%]均大于负性重构组的斑块面积[(2.14±1.43)mm2]及负荷[(0.28±0.19)%].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穿支动脉分支开口周围,以背外侧多见.椎-基底动脉系粥样硬化责任斑块多呈轻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HRMR-VWI能够作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病因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卒中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血管壁MRI与DSA评价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周斌 孙祎 +1 位作者 曹烨 刘晓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24-1028,共5页
目的以DSA为金标准,探讨三维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VW-MRI)诊断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1周内完成颈动脉3.0T 3D-VW-MRI和DSA检查,分别评价MCA狭窄程... 目的以DSA为金标准,探讨三维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VW-MRI)诊断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1周内完成颈动脉3.0T 3D-VW-MRI和DSA检查,分别评价MCA狭窄程度和病变累及范围。将狭窄程度分为轻度(<49.9%)、中度(50%~69.9%)、重度(70%~99.9%)和闭塞,并以DSA作金标准,分别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Pearso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3DVW-MRI和DSA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46例共有92段MCA完成3D-VW-MRI和DSA检查。3D-VW-MRI诊断MCA狭窄/闭塞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显示,轻度狭窄分别为88.2%、92%、71.4%、97.2%,中度狭窄分别为60%、97.4%、81.8%、92.6%,重度狭窄分别为78.6%、94.9%、73.3%、96.1%,闭塞分别为100%、97.6%、83.3%、100%。两种检查手段测量管腔狭窄和病变长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40、0.977,P值均<0.001),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好一致性。结论 3D-VW-MRI评价MCA狭窄程度与DSA有高度一致性。凭借其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大、无创性特点,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作为MCA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常规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血管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感知的全脑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煜堃 张浩南 +6 位作者 常佩佩 刘娜 罗贺丹 胡帅 王楠 宋清伟 苗延巍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4-129,共6页
目的采用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ed factors,AF)优化头部基于压缩感知的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three-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3... 目的采用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ed factors,AF)优化头部基于压缩感知的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three-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3D CS SNAP),以期在短时间内获得全脑覆盖的高质量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血管壁图像。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10名志愿者进行头部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three-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3D SNAP)参数的预扫描及选择;20名志愿者在优化后的预扫描序列基础上,行头部的常规3D SNAP以及不同AF(2、2.5、3、4、5)的3D CS SNAP序列扫描。两名影像科医生在原始图像上划定血管腔、血管壁、邻近白质的感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和标准差,并计算血管腔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血管壁的对比组织比(contrast-to-tissue ratio,CTR)和CTR效率(CTR efficiency,CTReff);同时,对不同AF的3D CS SNAP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使用Kappa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两名观察者的组间一致性;对比分析不同AF间测量数据以及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两名观察者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一致性良好(主观评分Kappa:0.568~0.884,数据测量ICC:0.602~0.968)。当CS AF≥4时,血管腔SNR、CNR及主观评价较常规3D SNA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S AF=2.5、3、4、5时,血管壁CTReff与常规3D SN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CS SNAP技术可以在相对更短的时间里获得全脑MRA和血管壁图像,一次扫描同时提供血管形态和血管壁斑块的诊断信息。推荐AF为2应用于轻中症患者,AF为3应用于重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 斑块内出血 磁共振血管成像 高分辨血管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FSE-XETA-T_(1)WI平扫序列在评估MCA狭窄中的诊断价值:VWI多序列与DSA的对照研究
19
作者 尹雪梅 赵晓慧 +3 位作者 李文菲 吴磊 刘兰祥 张俊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1-869,共9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imaging,VWI)多序列与DSA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的差异,明确最优序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1日—2023年8月31日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VWI及DSA检查且...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imaging,VWI)多序列与DSA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的差异,明确最优序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1日—2023年8月31日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VWI及DSA检查且证实MCA-M1段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VWI 5种序列[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扩展回波链采集技术(3D fast spin echo with an extended echo train acquisition,3D-FSE-XETA)-T_(1)WI平扫和增强、2D-T_(2)WI、2D-T_(1)WI平扫和增强]与DSA测量MCA-M1段管腔狭窄率之间的一致性,通过绘制ROC曲线比较5种序列诊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效能。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16±10.68)岁,男性43例(61.4%)。VWI 5种序列与DSA测量MCA-M1段狭窄率总的一致性较高[ICC 0.96(0.94~0.97),P<0.001];其中3D-FSE-XETA-T_(1)WI平扫序列的一致性最好[ICC 0.88(0.81~0.93),P<0.001],诊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效能优于2D序列[AUC 0.78(0.67~0.87),P<0.05],与3D增强序列相当(P=0.143)。结论VWI 3D-FSE-XETA-T_(1)WI平扫序列在评估MCA-M1段狭窄率方面优于其他序列,可作为临床术前辅助DSA评估狭窄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大脑中动脉 狭窄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斑块特征与发病机制关系研究
20
作者 解正绮 宋晓微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04-1112,共9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I VW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I VW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并探讨斑块特征与不同发病机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4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4类:①载体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穿支机制;②动脉到动脉栓塞机制;③低灌注机制;④混合机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使用HR-MRI VWI技术获取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包括最大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内出血及斑块表面不规则)。比较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机制之间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斑块特征与不同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7.5±11.0)岁,男性130例(63.73%)。不同发病机制之间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与载体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穿支机制相关;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不规则及重构指数与动脉到动脉栓塞机制相关;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不规则及重构指数与低灌注机制相关;斑块表面不规则及重构指数与混合机制相关。结论不同发病机制的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相对特异的颅内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HR-MRI VWI技术有助于临床区分ICAS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不同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