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0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激发平面回波成像与多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在5.0T颅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的应用
1
作者 陈昊 音大为 +3 位作者 袁姝娅 宋潇鹏 汤润宇 刘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0-705,共6页
目的 比较单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与多激发平面回波成像(ms EPI)序列在5.0T颅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果,为EPI诊断脑部疾病提供支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8—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2例颅... 目的 比较单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与多激发平面回波成像(ms EPI)序列在5.0T颅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果,为EPI诊断脑部疾病提供支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8—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2例颅脑疾病患者,在5.0T MR下完成头部轴向T2-FLAIR、ss EPI DWI和msEPI DWI扫描。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估图像质量,测量畸变位移,比较信噪比、病灶-正常组织对比度、对比噪声比和表观扩散系数。结果 msEPI序列的几何形变、磁敏感伪影、边缘锐利度及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ss EPI序列(Z=5.728、4.197、5.766、5.777,P<0.001)。定量分析显示,ms EPI序列的畸变位移较ss EPI序列显著降低[前额叶:(5.91±1.41)mm比(15.63±2.21)mm,t=34.050,P<0.001;前颞叶:(4.17±0.78)mm比(7.18±1.87)mm,t=12.263,P<0.001;后颞叶:(4.76±1.36)mm比(8.38±2.01)mm,t=21.336,P<0.001;脑直径:(4.37±1.65)mm比(12.74±2.84)mm,t=23.255,P<0.001;脑干直径:(0.80±0.63)mm比(1.98±1.63)mm,t=7.092,P<0.001];两组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8、0.638)。ms EPI序列的病变-正常组织对比度显著高于ssEPI序列[221(131,311)比150(90,240),Z=3.89,P<0.001]。结论 对于5.0T MRI,ms EPI DWI序列较ss EPI DWI序列在诊断脑部疾病方面具有优异的图像质量和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疾病 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 扩散加权成像 回波平面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的虚拟磁共振弹性成像在髌下脂肪垫中的可重复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樊秋菊 谭辉 +3 位作者 郭炎兵 申利 于楠 于勇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的虚拟磁共振弹性成像(virtual 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vMRE)测量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PFP)硬... 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的虚拟磁共振弹性成像(virtual 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vMRE)测量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PFP)硬度的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共50名受试者接受了两次使用10个b值的IVIM-DWI检查,检查间隔为30~60 min,采用18通道膝关节线圈。从两组不同的b值(200~800 s/mm^(2)和200~1500 s/mm^(2))中计算出移位表观扩散系数(shift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随后转换为基于IVIM-DWI的虚拟剪切模量(μdiff_800和μdiff_1500)。两名观察者独立地在v MRE硬度图上勾勒出整个IPFP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以获得μdiff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和Bland-Altman一致性界限(limits of agreement,LoA)评估短期重测可重复性、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μdiff_1500的平均值和SD值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一致性优异(ICC≥0.90,P<0.001),SD值观察者内Co V>10%。μdiff_800平均值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926和0.910(P<0.001),而μdiff_800的SD值的ICC分别为0.841和0.855(P<0.001),所有Co V>10%。与μdiff_800相比(ICC=0.886;Co V=13.7%),μdiff_1500的平均值重测可重复性优异(ICC=0.932;Co V=7.5%)。μdiff_1500的两次扫描间的平均偏差及SD为-0.01(0.37),而μdiff_800的两次扫描间的平均偏差及SD为0.05(0.79);μdiff_1500的95%LoA为-0.88~0.87,而μdiff_800的95%LoA为-0.63~0.73。结论基于IVIM-DWI的v MRE在评估IPFP组织弹性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b值组合为200~1500 s/mm^(2)所拟合的虚拟弹性值具有更好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一致性和短期重测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下脂肪垫 硬度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加权成像 虚拟磁共振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小鼠大脑的高分辨率弥散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
3
作者 任保兴 冯衍秋 张鑫媛 《数据采集与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911,共11页
在离体高分辨率弥散磁共振研究中,传统弥散加权自旋回波脉冲(Diffusion-weighted spin-echo pulse,DWI-SE)序列因扫描时间过长,难以满足大样本需求。多激发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Multi-shot diffusion-weighted echo-planar imaging,MS-... 在离体高分辨率弥散磁共振研究中,传统弥散加权自旋回波脉冲(Diffusion-weighted spin-echo pulse,DWI-SE)序列因扫描时间过长,难以满足大样本需求。多激发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Multi-shot diffusion-weighted echo-planar imaging,MS-DWI-EPI)序列结合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EPI)读出和k空间分段采集,不仅显著提升了扫描效率,也有效缓解了单次EPI常见的图像畸变与失真问题。然而,MS-DWI-EPI在离体样本中的微观结构解析能力仍缺乏系统的验证。因此,本文使用3D DWI-SE序列和3D MS-DWI-EPI序列对离体小鼠大脑进行高分辨率弥散成像,并评估两种序列在信噪比、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估计及纤维束追踪表现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采集相同空间和角度分辨率的情况下,MS-DWI-EPI序列的扫描时间缩短了近50%,同时其原始b0图像的信噪比约为DWI-SE的3倍。在关键解剖区域,如胼胝体与海马区,MS-DWI-EPI不仅提升了DTI图像的结构对比度,而且改善了纤维束追踪的效果。该序列在成像效率与质量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为高通量微观结构研究提供了更高效的弥散加权成像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平面回波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小鼠大脑 纤维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磁共振纤维束成像分割算法综述
4
作者 张蔚 李轶杰 +2 位作者 吴烨 陈华富 张帆 《数据采集与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6-868,共23页
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对活体大脑白质连接进行重建。该技术为量化描述大脑结构连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能够使用连接性或者组织微观结构指标进行量化... 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对活体大脑白质连接进行重建。该技术为量化描述大脑结构连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能够使用连接性或者组织微观结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在过去的20年里,使用弥散磁共振纤维束成像研究大脑连接已经成为神经影像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纤维束成像分割则是在量化分析大脑连接时定义不同量化区域的关键,它能够识别对量化大脑结构连接有意义的白质通路,并实现跨受试者的白质通路的定量比较。本文对纤维束分割方法进行了回顾,并按其技术路线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特定解剖纤维束的分割方法,聚焦于具有明确结构定义的通路(如弓状束、锥体束),适用于任务导向型分析与临床导航;另一类是全脑纤维束分割方法,强调数据驱动或图谱导向的结构划分,用于构建大规模结构连接网络和开展全脑层级分析。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各类方法在适用性、准确性、可重复性与计算成本等方面的权衡。尽管自动化分割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但目前的方法仍然无法兼顾准确性、泛化性和效率,在解剖一致性、方法标准化及结果可解释性方面仍存在挑战。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纤维束分割领域迅速发展,表现出色,有望在上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磁共振成像 纤维束成像 纤维束分割 解剖纤维束识别 全脑纤维束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董子妍 李雨轩 +4 位作者 石欣莹 郑文静 刘晓琴 罗昕 曹金凤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5-220,共6页
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传统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仍是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扫描... 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传统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仍是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扫描存在一定的辐射且只能提供肿瘤的形态学特征。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被逐渐应用于肺癌中,它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还能提供功能特征,大大提高了肺癌诊断性能。本文对各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的鉴别诊断、病理分型、基因突变预测、治疗疗效评估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肺癌的诊疗提供新思路,促进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鉴别诊断 病理分型 治疗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相关心脏毒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邓宇飞 徐茜 +1 位作者 沈合松 张久权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1-175,181,共6页
曲妥珠单抗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常见用药之一,其引发的心脏毒性是这类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时、准确地发现心脏毒性并进... 曲妥珠单抗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常见用药之一,其引发的心脏毒性是这类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时、准确地发现心脏毒性并进行干预治疗是防治心脏毒性的有效方法。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成像技术,能够全面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和组织特征,在心脏毒性基线风险分层和随访监测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本文就CMR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相关心脏毒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制订合理、有效的心脏毒性基线风险评估、随访监测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心脏毒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不同弥散加权序列在鼻咽部图像质量评价研究
7
作者 俞璐 洪鸣 +3 位作者 吴连明 周滟 所世腾 唐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0-355,共6页
目的:比较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EPI)弥散加权成像(DWI)、分段读出平面回波(rs-EPI)DWI及ZOOMit DWI这3种序列的鼻咽部图像质量,优化临床扫描方案.方法:纳入47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西门子Prisma 3.0 TMRI进行扫描,2名观察者通过... 目的:比较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EPI)弥散加权成像(DWI)、分段读出平面回波(rs-EPI)DWI及ZOOMit DWI这3种序列的鼻咽部图像质量,优化临床扫描方案.方法:纳入47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西门子Prisma 3.0 TMRI进行扫描,2名观察者通过主客观评价分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包括信噪比(SNR)、对比度信噪比(CNR)及病灶测量一致性;主观评分采用Likert的4分表对图像病灶显示、伪影、几何变形、锐利度、整体质量、诊断信心分别进行评价.结果:2名观察者所有主观评分rs-EPI DWI及ZOOMit DWI均优于ss-EPI DWI(除了观察者2对ZOOMit DWI和ss-EPI DWI的病灶显示评价P=0.058,其余均P<0.05).rs-EPI DWI与ZOOMit DWI在病灶显示、整体质量及诊断信心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ZOOMit DWI SNR 和 CNR显著低于 ss-EPI DWI及 rs-EPI DWI(P≤0.002).ss-EPI DWI 的病灶径线测量与参考序列(T2WI-FS)存在显著偏差(P<0.05),而rs-EPI DWI和ZOOMit DWI测量一致性更高(P>0.05).结论:rs-EPI DWI综合性能优异,兼顾图像质量与定量准确性,推荐作为鼻咽部磁敏感伪影敏感区域的常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鼻咽肿瘤 图像质量 信噪比 RESOLVE DW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动秽语综合征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近况与展望
8
作者 刘潇 郭祥发 +3 位作者 李晓陵 王杨 高胜兰 魏泽宜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0,192,共7页
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GTS)属于儿童期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少数病例延至成年期;GTS典型征象包括不自主运动及发声抽动,多伴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GTS起病多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or... 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GTS)属于儿童期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少数病例延至成年期;GTS典型征象包括不自主运动及发声抽动,多伴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GTS起病多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ortico-striato-thalamo-cortical,CSTC)环路功能异常关联。目前,基于MRI对GTS发病、先兆冲动、抽动程度及社会认知诸方面的机制研究,已逐渐成为业内热点;结构和功能MRI对GTS感觉、运动、情感、认知等相关脑区的激活及网络改变,能够予以揭示。笔者围绕近年内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功能MRI(functional MRI,fMR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不同模态成像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疾病早期识别及后续的深入探索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结构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评价中医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研究
9
作者 陈馨 莫云海 周礼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评价中医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3年6月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分析基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评价中医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3年6月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42例观察组采用独活寄生汤联合中医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腰椎功能变化情况、疼痛评分、直腿抬高角度、IVIM-DWID定量参数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40/42),比对照组(73.81%,31/42)高,且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高于对照组,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表观弥散系数(ADC)、慢速弥散系数(D)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效果明确,能有效减轻患者下腰痛或下肢放射痛等症状,改善腰椎活动度,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通过IVIM-DWI能有效评估患者腰椎退行性病变程度,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 腰椎退行性病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估骨与软组织肿瘤价值初探
10
作者 张钲佳 李小敏 +2 位作者 周鑫 马海荣 艾松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5-596,共12页
目的·初步探讨高阶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评估骨与软组织肿瘤良恶性及化学治疗(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2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且临床确诊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患者,根... 目的·初步探讨高阶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评估骨与软组织肿瘤良恶性及化学治疗(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2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且临床确诊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患者,根据患者磁共振检查方法,分为常规组和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 imaging,APTw)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DCE),APTw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额外接受APTw成像。2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各分为非恶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APTw组中的恶性病变患者根据入组前是否接受化疗,进一步分为未化疗组和化疗组。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最大截面的APT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以比较磁共振APTw、DWI及DCE在肿瘤诊断及评估化疗后改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入组85例患者(男性51例,女性34例),年龄10~84岁,平均(43.05±17.62)岁。常规组51例(非恶性病变16例,恶性病变35例),APTw组34例(非恶性病变5例,恶性病变29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未化疗者23例,化疗者6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中,仅常规组的边界是否清楚与APTw组的肿瘤最大直径在各自的恶性与非恶性病变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Tw组中,恶性病变与非恶性病变患者的AP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恶性病变未化疗组的APT值显著低于恶性病变化疗组(P<0.001),但恶性病变化疗组与非恶性病变组的A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APTw组的ADC值及TIC分型在2组各自的恶性病变与非恶性病变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w组诊断模型(常规MRI+DWI+DCE+APTw)对骨与软组织恶性与非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大于常规组诊断模型(常规MRI+DWI+DC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PTw组诊断模型的约登指数及特异度均更高。结论·APTw成像作为一种高阶磁共振功能成像,可以评估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及化疗后改变,是常规MRI、DWI及DCE成像评估的有益补充,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无创诊疗评估提供了新的临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酰胺质子转移 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梦茹 董海波 +1 位作者 林雪瑶 郑金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94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和IVIM-DWI资料,...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94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和IVIM-DWI资料,其中,34例为IDH1基因突变型(IDH1-M),60例为IDH1基因野生型(IDH1-W),以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66例)和测试集(28例),使用3D-Slicer软件基于常规MRI图像勾画肿瘤实质区、坏死区、水肿区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投影到D、D^(*)、f序列,每个感兴趣区中提取出1037个影像组学特征,每例患者共计3111个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RMR)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筛选,建立logistic回归影像组学模型,计算Radscore。纳入筛选后的临床特征,构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生成列线图。分别建立D、D^(*)、f 3个参数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以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的实用性。结果:经筛选后将年龄及强化程度这2个因素结合影像组学标签构建了3个参数预测模型。D参数模型训练集及测试集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4、0.92,D^(*)参数模型AUC值分别为0.84、0.81,f参数模型AUC值分别为0.90、0.85。DCA结果表明,3个参数模型的净收益均较高,D模型的净收益在几乎整个Pt值范围内高于D^(*)及f模型。结论:基于IVIM-DWI影像组学列线图能有效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状态,以D参数模型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1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弥散加权成像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伴偶发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崔明愚 王丽娟 +2 位作者 刘荧 刘欣 李小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6-658,共3页
目的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可在责任病灶外出现偶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阳性病灶,分析RSSI患者皮质下偶发DWI阳性... 目的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可在责任病灶外出现偶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阳性病灶,分析RSSI患者皮质下偶发DWI阳性病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4年10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RSSI患者240例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存在偶发DWI阳性病灶,分为偶发DWI阳性病灶+组(39例)及偶发DWI阳性病灶-组(201例)。比较2组临床及影像学差异。结果与偶发DWI阳性病灶-组比较,偶发DWI阳性病灶+组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侧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腔隙、脑微出血及CSVD总负荷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是偶发DWI阳性病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75,95%CI:1.106~4.680,P=0.025)。结论CSVD总负荷较重的RSSI患者更容易出现偶发DWI阳性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 偶发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锋技术快速梯度自旋回波序列改善鼻部肿瘤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研究
13
作者 耿悦 唐作华 +4 位作者 沈丹丹 程景风 王胤 郭林英 洪汝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刀锋技术快速梯度自旋回波弥散加权序列(TGSE BLADE DWI)改善鼻部肿瘤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并与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RESOLVE DWI)对比。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81例鼻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 MR扫描... 目的:探讨刀锋技术快速梯度自旋回波弥散加权序列(TGSE BLADE DWI)改善鼻部肿瘤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并与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RESOLVE DWI)对比。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81例鼻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 MR扫描仪上使用具有相似成像参数的TGSE BLADE DWI和RESOLVE DWI进行横断位弥散加权成像。2名放射科医师通过定性参数(整体图像质量评分、病变显著性评分)和定量参数[几何畸变比(GDR)、信噪比(SNR)、对比度]评估2组序列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比较2组序列中病变和脑桥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定性评估结果显示TGSE BLADE DWI的整体图像质量(P<0.001)、病变显著性(P<0.001)评分均高于RESOLVE DWI。定量评估结果显示TGSE BLADE DWI比RESOLVE DWI具有更高的图像对比度(P<0.001)、更低的GDR(P<0.001),但SNR低于RESOLVE DWI(P<0.001)。TGSE BLADE DWI图像中病变和脑桥的ADC值均低于RESOLVE DWI(P<0.05)。结论:TGSE BLADE DWI能够在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前提下改善鼻部肿瘤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质量,较RESOLVE DWI有效减少图像磁敏感伪影及几何畸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鼻部肿瘤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功能与结构磁共振成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于清扬 刘士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38,共5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肺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不可逆性气道受阻。患者长期气流受限引起大脑供氧量减少,易引起大脑功能与结构的一系列改变。近年来很多MRI技术应用于COPD患者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肺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不可逆性气道受阻。患者长期气流受限引起大脑供氧量减少,易引起大脑功能与结构的一系列改变。近年来很多MRI技术应用于COPD患者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及弥散张量成像3个方面,对基于脑功能与结构成像技术在COP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的ADC直方图对子宫内膜癌分级分期及Ki⁃67表达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蕾 杨立赟 +2 位作者 田浩 李敏达 赵金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参数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分期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探讨ADC直方图的应用价值。方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的11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完成3 T磁共振弥散成像...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参数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分期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探讨ADC直方图的应用价值。方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的11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完成3 T磁共振弥散成像并由工作站获取ADC图,术后均有病理分级、分期以及Ki⁃67表达水平。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评估不同组之间ADC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Ki⁃67表达与ADC直方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不同组间差异参数的诊断性能。结果:(1)子宫内膜癌病理高、中、低分化组的ADCmean、ADCske和ADCkur分别为(1.37±0.53)×10^(-3)mm^(2)/s、1.36±0.52、1.70±0.64,(0.92±0.50)×10^(-3)mm^(2)/s、0.92±0.51、1.10±0.54,(0.73±0.40)×10^(-3)mm^(2)/s、0.73±0.41、0.86±0.41;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Ⅱ、Ⅲ、Ⅳ期的ADCmean、ADCske、ADCkur分别为(1.38±0.53)×10^(-3)mm^(2)/s、0.11±0.69、0.38±1.79,(1.01±0.49)×10^(-3)mm^(2)/s、0.15±0.73、0.36±1.33,(0.74±0.40)×10^(-3)mm^(2)/s、0.06±0.47、0.59±0.55,(0.56±0.29)×10^(-3)mm^(2)/s、0.07±0.47、0.52±0.57。不同级及不同分期肿瘤之间的ADC直方图参数存在统计学差异。淋巴结阳性及阴性组的ADCmean、ADCske、ADCkur分别为(0.62±0.25)×10^(-3)mm^(2)/s、0.01±0.56、0.56±0.59,(1.14±0.55)×10^(-3)mm^(2)/s、0.03±0.72、0.28±1.46。淋巴结阳性组ADC参数显著低于淋巴结阴性组。(2)ADCmean、ADC10th、ADC50th、ADC90th和Ki⁃67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在盆腔淋巴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ROC曲线分析中,ADCmean、ADC10th、ADC50th、ADC90t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6、0.776、0.803、0.834,ADC90th的AUC与ADC10th、ADC50th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DC直方图定量参数有助于预测子宫内膜癌的分级、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也有助于肿瘤Ki⁃67表达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直方图分析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予欣 党伟利 +4 位作者 马丙祥 邢威 周荣易 孔亚敏 荆振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儿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针刺在ASD中应用价值及DTI在评估针刺效果中作用。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儿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针刺在ASD中应用价值及DTI在评估针刺效果中作用。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ASD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进行12周的干预治疗,于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后(第12周)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孤独症疗效评价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及DTI检查。比较两组间各项量表评分变化,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的差异,继而比较FA有差异脑区的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径向弥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 RD)和轴向弥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 AD)的不同及量表评分与DTI参数相关性。结果 与假针刺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各项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值两组间在左下纵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SD患儿ATEC评分与右扣带回的FA值呈负相关,与右额枕下束、右下纵束、右扣带回的RD值呈正相关,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CARS评分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P<0.05)。右下纵束的FA值与ASD患儿的语言问题、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RD值与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扣带回的FA值与语言问题、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而RD值与上述临床症状呈正相关,AD值与社交障碍、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双侧额枕下束FA值与感知觉异常存在负相关,右额枕下束RD值与其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上纵束的R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左丘脑前辐射束的A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P<0.05)。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促进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增强,从而改善ASD患儿临床症状,尤其在言语、社交、感知觉、健康问题等方面,进而说明DTI在评估针刺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 神经纤维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和灌注加权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的循证医学指南--美国神经病学会治疗与技术评价委员会 被引量:3
17
作者 Schellinger PD Bryan RN +3 位作者 Caplan LR 高丽(译) 徐俊(译) 张颖冬(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668-672,共5页
目的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证据。方法系统性分析1966年—2008年1月的文献,探讨DWI和P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结果和推荐意见DWI是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 目的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证据。方法系统性分析1966年—2008年1月的文献,探讨DWI和P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结果和推荐意见DWI是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手段。在卒中首发症状出现12 h内,DWI的诊断价值优于CT平扫。DWI能够最准确地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A级推荐);但DWI的敏感性在诊断普通人群疑似卒中时,并不是最佳。本指南并不讨论DWI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Ⅱ级和Ⅲ级证据的研究显示,根据基线DWI上病灶大小,预测前循环卒中早期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较高(B级推荐),对后循环卒中似乎缺乏预测价值(C级推荐)。基线DWI上病灶大小可预测最终梗死灶的大小(B级推荐)及早期、后期的临床转归(C级推荐)。与DWI相比,基线PWI上病灶大小对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较低(C级推荐)。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否定PW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价值(U级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灌注加仪成像 循证厌学 规范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定量参数联合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娅楠 祖涵瑜 +3 位作者 韩慧婷 王玉堂 黄俊霖 姜兴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6,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联合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诊...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联合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38例(52个结节),将其分为良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术前患者均行3.0 T MRI扫描,包括常规MRI、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b值取0、800 s/mm^(2))和DCE-MRI检查,并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DCE-MRI定量参数,包括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port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_(e))。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组的ADC、K_(ep)、V_(e)、K^(tran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到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ADC、K^(trans)独立诊断模型及ADC与K^(trans)联合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结节组平均ADC值、K^(trans)值、K_(ep)值分别为(1.659±0.370)×10^(-3)mm^(2)/s、(0.427±0.214)min^(-1)、(0.966±0.225)min^(-1),恶性结节组平均ADC值、K^(trans)值、K_(ep)值分别为(1.182±0.195)×10^(-3)mm^(2)/s、(0.178±0.073)min^(-1)、(0.600±0.248)min^(-1)。良性结节组的ADC、K^(trans)、K_(ep)值均高于恶性结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值和K^(tran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单独ADC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15、单独K^(trans)值AUC为0.827。ADC值与K^(trans)联合诊断模型AUC为0.973,较二者单独应用明显增高,联合诊断模型诊断效能最高。经DeLong检验,联合诊断模型与单独K^(trans)诊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K^(trans)联合诊断模型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敏感度为97.3%,较ADC、K^(trans)更高,特异度为84.6%,较ADC值更高。结论ADC值和K^(trans)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重要参数,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为术前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鉴别诊断 LOGISTIC回归 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 定量参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参数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模式的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千娟 龙莉玲 +2 位作者 李晨晖 谢金桓 张会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584,共8页
目的:评估术前磁共振检查中使用两种非高斯弥散模型衍生的定量参数以及常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肝细胞癌(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及微血管侵犯(MVI)联合表型方面的潜力。方法:前瞻性搜集105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两周内进行... 目的:评估术前磁共振检查中使用两种非高斯弥散模型衍生的定量参数以及常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肝细胞癌(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及微血管侵犯(MVI)联合表型方面的潜力。方法:前瞻性搜集105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两周内进行常规序列及多个b值(0~3000 s/mm^(2))的DWI检查。通过弥散后处理技术获得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模型、弥散峰度成像(DKI)模型的衍生定量参数及常规的ADC值,分别由2位放射科医生测量整个病灶的所有弥散参数的平均值。由2位病理科医师联合VETC和MVI结果对HCC组织的微血管模式进行分类,将其分为3个不同的VETC/MVI(VM)组。比较不同VM分组间各个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组AUC值的差异。结果:IVIM-Dstar值、DKI-K值在不同VM分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VM-组的IVIM-Dstar值、DKI-K值低于VM±和V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不同VM分组间的DKI-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VIM-Dstar及DKI-K值鉴别不同VM分组的AUC值分别为0.756、0.863、0.630及0.653、0.802、0.673;IVIM-Dstar值及DKI-K值组成的联合模型鉴别不同VM分组的AUC值分别为0.769、0.896和0.702(P<0.05)。Delong检验结果表明,IVIM-Dstar、DKI-K以及两者组成的联合模型在鉴别不同VM分组的效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非高斯弥散模型定量参数在术前预测HCC的VETC及MVI联合表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包绕型血管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非高斯弥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椎间孔段颈神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相关参数研究及纤维束重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丙萱 时寅 +1 位作者 丁洪园 邹月芬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5,124,共6页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特点;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特点;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技术重建显示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 收集50名健康志愿者(男25名,女25名)行颈神经DTI。测量双侧C5至C7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FA值及ADC值,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FA值及ADC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左右侧FA值及ADC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同时对双侧C5~C7神经根进行神经纤维束重建。结果 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均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段相同层面左右两侧神经根FA值及ADC值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三个不同层面神经根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用DTT技术可以连续完整地重建并显示出C5~C7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结论 运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评估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并直观地重建显示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可以为临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定量参数及直观重建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示踪成像 椎间孔 颈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