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辅助高级别胶质瘤导航术中的效果 被引量:8
1
作者 夏伟 杨应明 陈伟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辅助高级别胶质瘤导航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3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DTI组(26例)和对照组(3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辅助高级别胶质瘤导航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3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DTI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DTI组:皮层切口根据术前DTI显示的肿瘤与功能传导束的关系,选择避开传导束的脑沟进入。对照组:选择距离肿瘤较近的脑沟内进入。观察DTI组患者胶质瘤不同部位DTI的平均弥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术后神经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DTI组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分别为(1.266±0.261)×10^-9、(1.125±0.140)×10^-9、(0.820±0.089)×10^-9mm^2/s,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TI组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FA值分别为(0.173±0.025)、(0.220±0.029)、(0.405±0.04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TI组患者肿瘤全切率为92.3%(24/26),对照组为80.0%(24/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DTI组患者术后未见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对照组患者有3例术后肌力减退加重,3例视力减退加重,两组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0.0%、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 DTI技术可清晰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划定了肿瘤的界限。对选择适宜的手术途径,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了脑组织结构重要的功能区及传导束,从而对保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显微外科 平均弥散系数 部分各向异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高级别胶质瘤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夏伟 杨应明 陈伟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7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高级别胶质瘤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的MR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查,并对患者行显...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高级别胶质瘤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的MR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查,并对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皮层切口根据术前DTI显示的肿瘤与功能传导束的关系,选择避开传导束的脑沟进行。观察患者不同病变部位DTI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及肿瘤全切除率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分别为(1.260±0.268)×10^-9、(1.129±0.143)×10^-9、(0.830±0.091)×10^-9mm^2/s,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FA值分别为(0.177±0.026)、(0.221±0.034)、(0.401±0.047),3个不同部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全切25例,近全切除2例,全切除率为92.6%(25,27)。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27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结论DTI能很好地显示白质纤维的走行,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为术者提供合理的手术入路,为术中精确的影像导航提供充分的保证,使术者在不损伤脑功能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切除肿瘤组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胶质瘤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 平均弥散系数 部分各向异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诊断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凌秀梅 曾阳东 +1 位作者 苏寿红 刘静 《华夏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108-111,共4页
目的:研讨骨肌系统良恶性病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实施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选本院接诊的50例伴四肢肌骨良、恶性病变患者开展研究,借助不同核磁共振线圈进行轴状位、矢状位的有效检查,同时利用单次回波平面技术进行轴向位的勘察... 目的:研讨骨肌系统良恶性病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实施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选本院接诊的50例伴四肢肌骨良、恶性病变患者开展研究,借助不同核磁共振线圈进行轴状位、矢状位的有效检查,同时利用单次回波平面技术进行轴向位的勘察,对病变中央、边缘相关指标展开分析对比。结果:良性病变组中央Iso及ADC数值相较于恶性病变组明显提升(P<0.05);两组病变边缘Iso、ADC及FA和Vra比对于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骨肌系统良恶性病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实施诊断可获理想效果,应用可行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肌系统 良性病 恶性病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脊柱内镜精准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一寒 李杨 +4 位作者 张玲 张睿 徐瑞达 周斌 刘祖德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6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脊柱内镜精准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5例存在至少一侧下肢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MRI检查,使用磁共振后处理工作站进行DTI分析,从DTI图像的双侧L_(5)及S_(1)神经根在神... 目的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脊柱内镜精准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5例存在至少一侧下肢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MRI检查,使用磁共振后处理工作站进行DTI分析,从DTI图像的双侧L_(5)及S_(1)神经根在神经根与硬膜囊交接处、椎间孔处、椎间孔外下位椎间水平3个不同平面选取感兴趣区域,测量各位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根据FA值确定减压部位,脊柱内镜采用后方经椎板间通道手术系统,对受累神经实现精准减压。于术前1周、术后次日及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侧下肢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行MRI检查,测量FA值,与术前及健测进行比较;术后3个月行CT和MR检查,观察责任神经的影像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次日、术后3个月VAS均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患侧L_(5)及S_(1)神经根FA值较术前升高(P均<0.05)。CT检查显示术后椎管扩大,受累神经压迫解除,腰椎稳定性未遭到破坏;MRI检查显示患侧责任神经DTI神经纤维成像较术前明显增粗,提示神经恢复良好。结论通过磁共振DTI成像技术指导脊柱内镜精准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磁共振弥散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脊柱内镜 精准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下痉挛型脑瘫儿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及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司南 童光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9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下痉挛型脑瘫儿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及粗大运动功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的3岁以下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磁共振弥散...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下痉挛型脑瘫儿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及粗大运动功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的3岁以下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测量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GMFM量表对两组粗大运动进行评测,评估粗大运动功能与FA值关系。结果相同部位观察组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A值在部位上胼胝体(CC)最高,皮质脊髓束和内囊后肢ICPL居中,内囊前肢和膝部最低;观察组两次GMFM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测量GMFM改变值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FA值与GMFM测量值呈正相关(r=0.382、0.401、0.349、0.347,P<0.05),与ICPL的相关性表现最为显著(r=0.443,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与白质纤维束损伤有密切关联,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能够反映运动功能状况,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痉挛性脑瘫运动功能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痉挛型脑瘫 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 粗大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联合声脉冲辐射力成像在肾功能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丽 张斌 +3 位作者 刘洪杰 程锦秀 郎晓燕 杨文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6-910,共5页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联合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测量肾功能不全组及健康对照组双肾肾皮质,探讨DTI、ARFI联合应用对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肾实质、肾窦、肾实质与肾窦交界处的剪切波速度(SWV)...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联合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测量肾功能不全组及健康对照组双肾肾皮质,探讨DTI、ARFI联合应用对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肾实质、肾窦、肾实质与肾窦交界处的剪切波速度(SWV)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肾功能不全组Ⅳ期肾实质、肾窦、肾实质与肾窦交界处SWV值均高于Ⅲ、Ⅱ、Ⅰ期,存在差异性(P<0.05)。DTI、ARFI技术联用可以定性定量诊断肾功能不全程度,敏感度较高,可作为肾功能不全分期诊断依据,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 肾功能不全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轻中度脑损伤中的应用
7
作者 潘孝根 李捷 +2 位作者 潘海鹏 赵凯宇 劳群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5期734-736,共3页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轻中度脑损伤中的应用,推断锥体束损伤的程度,并通过DTI的动态观察预测锥体束损伤后中长期的预后。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轻中度脑外伤患者25例,采用GE公司的Signa 1.5T HDX型超导型...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轻中度脑损伤中的应用,推断锥体束损伤的程度,并通过DTI的动态观察预测锥体束损伤后中长期的预后。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轻中度脑外伤患者25例,采用GE公司的Signa 1.5T HDX型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扫描方向是橫断及冠状位,DTI扫描应用自旋-平面回波技术,扫描方向为横断及冠状。采集DTI数据,额叶和额颞叶复合损伤,通过测量外伤病灶侧及非病灶侧的FA值,观察病灶远端神经束的FA值的变化。对颞叶损伤累及内囊的患者,在大脑脚水平测量病灶侧及非病灶侧FA值。结果额叶和额颞叶复合损伤患者,外伤病灶侧神经束FA值明显低于非病灶侧。测量大脑脚FA值,病灶侧神经束明显低于非病灶侧。额前叶神经束病侧FA值较健侧明显下降(0.45±0.06 vs 0.5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脑脚水平,病灶侧FA平均值为0.38,非病灶侧平均值为0.48,两者平均值相差0.1。在锥体束受累及的4例中,有偏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结论额前叶神经束受损,可以产生认知功能的部分缺失,受损的额前叶神经束,远端4~8周后可发生华勒氏变性,表现为T1W1等低信号,T2W1、FLAIR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通过测量远端神经束的FA值可以判定神经束受损的程度。累及锥体束的患者可以导致偏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磁共振DTI技术对诊断额前叶神经束的损伤导致的认知功能部分损伤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脑损伤 神经束 部分各向异性FA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8
作者 赫娟 巴图尔·吐尔地 王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纳入的脑白质疏松患者104例,根据Fazekas视觉等级评定标准分为...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纳入的脑白质疏松患者104例,根据Fazekas视觉等级评定标准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46例、重度组27例,收集各组一般资料,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各组患者认知功能,基于DTI检查获取各组患者不同感兴趣区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3组性别、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年龄明显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9±7.05)岁vs(70.33±6.22)岁、(70.30±6.37)岁,P<0.05]。3组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MMSE总分、Mo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MMSE总分、MoCA评分明显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顶叶FA值、胼胝体FA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重度组患者额叶、颞叶、枕叶、侧脑室前角FA值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MMSE总分及MoCA评分与额叶、颞叶、枕叶、侧脑室前角FA值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脑白质疏松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越严重,认知功能越差,认为FA值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相关,主要导致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障碍,临床可通过DTI分析感兴趣区FA值用于评估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病情 脑白质疏松症 认知功能障碍 弥散成像 各向异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婧 王玉洁 +1 位作者 张嵩浩 王丽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0期196-198,共3页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血糖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期血糖增高,容易使大血管、微血管受损,造成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出现严重并发症。T2DM并发症...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血糖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期血糖增高,容易使大血管、微血管受损,造成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出现严重并发症。T2DM并发症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是多数患者死亡或者残疾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和鉴别对指导治疗至关重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于描绘组织微观结构具有独特优势,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中被广泛应用,已取得较好成果。本文就DTI技术在T2DM并发症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成像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建国 杨亚芳 +1 位作者 鲁翔 田俊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急性期21例(6~72h)、亚急性期8例(72h~14d)。应用GE1.5T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超急性期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454±0.073)vs(0.479±0.050),P>0.05;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53±0.070)vs(0.490±0.039),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01±0.061)vs(0.475±0.041),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36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3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12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21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肌力下降程度相关(rs=0.893,P<0.01)。结论 FA测量及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杰 周虎 +4 位作者 刘杜强 罗洪涛 李锦鸿 舒俊逸 杨安强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916-918,922,共4页
脑肿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神经外科疾病,可压迫周围正常的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耳鸣、视觉和嗅觉减退、肢体无力以及面部麻木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命安全。... 脑肿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神经外科疾病,可压迫周围正常的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耳鸣、视觉和嗅觉减退、肢体无力以及面部麻木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命安全。我国脑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脑肿瘤发生率和病死率也跃居全球首位[1]。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脑肿瘤的主要方法,部分脑肿瘤位于脑深部,肿瘤边界难以确定,任何盲目扩张切除均可能损害神经功能,带来严重并发症[2]。在切除脑肿瘤的同时,保护神经结构和功能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至关重要。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先进的医学成像和监测手段,可为解决医学领域中的一些难题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神经电生理 脑肿瘤 手术入路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及其在脑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12
作者 宋志坚 陈一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F0002,共6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概念是由Basser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作为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TI成为近年来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迅速发展起...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概念是由Basser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作为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TI成为近年来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核磁成像技术。它利用水分子弥散在不均质组织中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通过改变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来测得体素内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弥散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肿瘤诊治 示踪技术 纤维束 功能磁共振成像 水分子弥散 弥散加权成像 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I弥散张量成像对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王志远 乔政 +3 位作者 孟颖 张纪 李庆 陈刘成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5期545-551,共7页
目的探讨3.0T 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指标在腰椎间盘退变诊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功能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腰腿痛就诊的85例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常规MRI及DTI序列扫描,评价患者L3~S1各椎间盘Pf... 目的探讨3.0T 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指标在腰椎间盘退变诊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功能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腰腿痛就诊的85例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常规MRI及DTI序列扫描,评价患者L3~S1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每位患者进行腰椎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测量患者L3-S1髓核区域各椎间盘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Spearman相关性分析FA、ADC值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FA、ADC值对各级退变椎间盘的诊断效能,比较各Pfirrmann分级患者的VAS、ODI、JOA评分差异,并对各分级患者FA、ADC值与VAS、ODI、JOA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85例患者共249个腰椎椎间盘中Ⅱ~Ⅴ级分别有63、98、60、28个,各分级之间FA、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与FA值呈正相关(r=0.858,P<0.001),与ADC值呈负相关(r=-0.764,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FA和ADC值对Ⅱ~Ⅲ级、Ⅲ~Ⅳ级、Ⅳ~Ⅴ级诊断效能分别0.829、0.906、0.924和0.776、0.854、0.869;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FA、ADC值与VAS、ODI、JOA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3.0T MRI DTI可有效直观地评估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及腰椎功能状况,有助于临床定性定量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Pfirrmann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应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孝梅 王静莹 +4 位作者 张豪 李天福 朱一心 李飞静 周开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S1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完整性的保护的应用性研究.方法:选取50例来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7例,采取手术清除血肿;对照组:23例,采取非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完整性的保护的应用性研究.方法:选取50例来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7例,采取手术清除血肿;对照组:23例,采取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发病早期行DTI检查,观察皮质脊髓束(CST)特性并与健侧对比.结果:1级:CST完整;2级:CST完整,但轻度受压推移;3级:CST部分中断;4级:CST大部分甚至完全中断.实验组:1级1例,2级8例,3级12例,4级6例;对照组:1级0例,2级1例,3级9例,4级13例;两组在皮质脊髓束特性的差异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对出血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脑出血 皮质脊髓束 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原发全面性癫痫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白卓杰 卢光明 +5 位作者 张志强 王正阁 钟元 成文莲 谭启富 王中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原发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患者的脑部常规磁共振成像常难以发现异常显示。文中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观察IGE患者的脑微观的异常结构,探讨其对IGE的神经病理生理学... 目的原发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患者的脑部常规磁共振成像常难以发现异常显示。文中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观察IGE患者的脑微观的异常结构,探讨其对IGE的神经病理生理学发生机制的意义。方法30例IGE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用1.5Tesla MR扫描仪行DTI数据采集。分别计算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采用SPM2软件对2组受试者的MD和FA图进行随机效应分析的两样本t检验,观察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校正后的MD值及FA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的脑区。结果与正常人相比,IGE患者双侧丘脑、颞叶、岛叶、枕叶及中脑等脑区MD值降低。内侧前额叶MD值升高。双侧丘脑及双侧扣带回后部FA值升高。双侧内侧前额叶、双侧颞叶等区域FA值降低。结论DTI是一种敏感的影像学技术,可发现IGE患者脑内广泛的微观结构异常区域,可用于癫痫脑网络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对原发全面性癫痫病理生理学发生机制的了解和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成像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强 卢光明 +1 位作者 张宗军 张龙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500-506,共7页
目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脑肿瘤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DTI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MRI,BOLD-fM... 目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脑肿瘤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DTI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MRI,BOLD-fMRI)对累及运动通路的脑肿瘤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6例累及皮层运动区及锥体束的脑肿瘤患者行fMRI及DTI检查,另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2例患者术后复查。fMRI采用双侧交替进行的大拇指对掌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皮层区激活情况,DTI处理后得到FA图及DEC图,测量患侧与健侧锥体束的FA值,并行纤维束成像,用fMRI Merge 1.2软件将fMRI与DTT图像叠加。结果每例患者的健、患侧主运动区(primary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均激活,其中12例患侧M1区信号低于健侧,3例患侧M1区信号高于健侧,1例健侧与患侧M1区信号无明显差别,11例患侧M1区信号移位,8例患者患侧SMA区及健侧M1区的激活程度比健康人增强。DTI显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关系可分为单纯移位、移位伴破坏和单纯破坏3种类型。fMRI与DTT联合应用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区及皮层下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锥体束的保留、移位与M1区的激活、移位具有一致性。结论联合应用fMRI与DTI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邻近的脑运动功能区肿瘤患者术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弥散纤维束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运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7
作者 徐万里 钱海峰 +1 位作者 吴晓 刘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进行常规MRI以及DTI检查,通过设定感兴趣区域点对相应腰骶神经根进行纤维束成像,并测量L4~S...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进行常规MRI以及DTI检查,通过设定感兴趣区域点对相应腰骶神经根进行纤维束成像,并测量L4~S1正常与损伤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神经根的FA值诊断神经损伤的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结果DTI示踪技术能清晰显示腰骶丛神经根的走形特点。15例患者正常神经根的ADC值、FA值分别为(2.247±0.046)×10-3mm2/s和0.208±0.013,损伤神经根的ADC值和FA值分别为(2.753±0.051)×10-3mm2/s和0.176±0.017。损伤神经根的ADC值明显高于正常神经根,损伤神经根的平均FA值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根。ROC曲线分析显示FA值≤0.197时,诊断腰骶丛损伤神经根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5、70.8%和91.6%。结论与常规MRI相比,DTI对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诊断提供定量化及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腰骶丛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白质损害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念东 周国庆 +7 位作者 张宗军 肖俊强 段立晖 任苏虹 赵文新 李华 汤兵 孙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DTI扫描时,ILA组的脑白质损伤区及NAWM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较对照组NAWM区的MD值升高,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降低;ILA组NAWM区的MD值变化和韦氏全智商及执行功能障碍相关,FA值的变化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衡量的总体认知损害相关。结论:DTI可显示ILA患者常规MR I上NAWM区的病理变化,其变化与认知障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损害 认知障碍 磁共振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旭 秦东京 +3 位作者 曹新山 姜兴岳 王静 张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829-1832,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技术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例组2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和对照组27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技术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例组2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和对照组27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正常人颈髓MR-DTI的FA值=0.645±0.016,ADC值=(0.919±0.017)×10-3 mm2/s。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MR-DTI的FA值=0.501±0.022,ADC值=(1.008±0.287)×10-3 mm2/s;与对照组对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FA值明显降低,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值略增高,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以更加敏感的探测到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发生,可为颈髓损伤程度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弥散成像 各向异性指数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易亚辉 周海航 +6 位作者 陆忠烈 肖跃将 马春燕 刘虎 苏刚 汤伟军 姚振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6期953-957,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DAI早期(伤后10天内)患者(DAI组)及1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DAI早期(伤后10天内)患者(DAI组)及1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DAI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FA)值,将两组感兴趣区(ROI)平均FA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DAI组FA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DAI早期FA值(胼胝体压部0.647±0.069、胼胝体膝部0.615±0.043、内囊前肢0.541±0.065、内囊后肢0.639±0.035)较对照组(胼胝体压部0.748±0.045、胼胝体膝部0.729±0.058、内囊前肢0.622±0.038、内囊后肢0.667±0.027)FA值显著降低(P<0.001)。胼胝体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736,P=0.001)。DTT较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形态,更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结论 DTI联合DTT是DAI患者检查的敏感方法,FA值评估是DAI程度的重要依据,DDT可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磁共振成像 弥漫性轴索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