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盆加压法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1
作者 房加高 邹月芬 +1 位作者 时寅 汪家旺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0期199-200,共2页
目的:探讨腹盆加压法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DT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DTI的65例腰骶丛神经根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28例)和研究组(37例).采用自由呼吸法对参照组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腹盆加压法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DT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DTI的65例腰骶丛神经根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28例)和研究组(37例).采用自由呼吸法对参照组患者进行DTI.采用腹盆加压法对研究组患者进行DTI.然后,比较在两组患者中,DTI图像出现运动伪影患者的占比及出现重度运动伪影患者的占比.结果:接受扫描后,在研究组患者中,DTI图像出现运动伪影患者的占比及出现重度运动伪影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腹盆加压法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图像中运动伪影的发生率,提高图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 腰骶丛神经根 腹盆加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增强CT扫描联合应用于中央型肺癌患者放疗评估中的价值
2
作者 魏江漫 庞军 +2 位作者 王钺 刘金良 刘志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3期73-78,93,共7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CT)增强扫描相较于单一成像技术,在提高中央型肺癌放疗效果评估准确性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期间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放疗治疗的100例中央型肺癌...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CT)增强扫描相较于单一成像技术,在提高中央型肺癌放疗效果评估准确性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期间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放疗治疗的10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所有患者均在放疗前和放疗后接受增强CT扫描和DWI-MRI检查。CT扫描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128进行,扫描参数设定为层厚6 mm,电压135 kV,螺距1.2。DWI-MRI检查则采用西门子3.0T设备,其扫描参数包括回波时间(TE)49 ms、重复时间(TR)1398 ms、翻转角度90°、视野(FOV)115 mm×115 mm、层厚8 mm和层间隔25%。根据治疗效果,患者被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表现扩散系数(ADC),同时评估不同检查方式在检测中央型肺癌及其放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发现,联合应用DWI-MRI与增强CT扫描能显著提高中央型肺癌放疗效果评估的准确性。在放疗后各时间点,缓解组的ADC值均显著高于未缓解组(P<0.05)。同时,联合检查在纵隔淋巴结肿大、肺门区肿块和支气管腔内的检出率以及评估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独DWI-MRI或增强CT扫描(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DWI-MRI与增强CT扫描联合应用可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放疗效果评估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型肺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增强CT扫描 放疗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3
作者 赫娟 巴图尔·吐尔地 王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纳入的脑白质疏松患者104例,根据Fazekas视觉等级评定标准分为...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纳入的脑白质疏松患者104例,根据Fazekas视觉等级评定标准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46例、重度组27例,收集各组一般资料,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各组患者认知功能,基于DTI检查获取各组患者不同感兴趣区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3组性别、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年龄明显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9±7.05)岁vs(70.33±6.22)岁、(70.30±6.37)岁,P<0.05]。3组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MMSE总分、Mo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MMSE总分、MoCA评分明显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顶叶FA值、胼胝体FA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重度组患者额叶、颞叶、枕叶、侧脑室前角FA值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MMSE总分及MoCA评分与额叶、颞叶、枕叶、侧脑室前角FA值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脑白质疏松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越严重,认知功能越差,认为FA值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相关,主要导致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障碍,临床可通过DTI分析感兴趣区FA值用于评估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病情 脑白质疏松症 认知功能障碍 弥散成像 各向异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志 瞿刚 +1 位作者 刘朝敏 李进涛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n=25)和MVI阴性组(n=6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增强扫描特征及DWI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VI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评分模型,绘制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90例小肝癌患者中MVI阳性率为27.78%(25/90)。MVI阳性组低分化、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占比高于MVI阴性组,而D值、ADC值低于MVI阴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瘤周低信号、D值、ADC值是小肝癌MVI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分析建立的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最佳截断值为5分,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920、0.877。结论MRI增强扫描联合DWI可有效预测小肝癌患者的MV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小肝癌 微血管侵犯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杨昌芬 粟周海 +2 位作者 商观锋 黄贵 周玲玲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6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疑似子宫肌瘤变性患者共计11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DWI筛查诊断,以...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疑似子宫肌瘤变性患者共计11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DWI筛查诊断,以症状、病理学检查、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联合MRI-DWI在子宫肌瘤变性患者早期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16例疑似子宫肌瘤变性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101例(87.07%),良性15例(12.93%);MRI-DWI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3.33%、90.10%、95.79%、52.38%、87.93%,CT检查分别为40.00%、87.13%、90.72%、33.33%、81.03%,CT联合MRI-DWI检查分别为93.33%、97.03%、98.99%、82.35%、96.55%,与单独CT、MRI-DWI检查比较,CT联合MRI-DWI检查的诊断效能更高(P<0.05);CT联合MRI-DWI检查对子宫肌瘤变性发病位置诊断准确率较单独CT、MRI-DWI检查高(P<0.05)。结论:CT联合MRI-DWI检查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CT、MRI-DW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及诊断准确率,能够明确检出子宫肌瘤变性病变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子宫肌瘤变性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婧 王玉洁 +1 位作者 张嵩浩 王丽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0期196-198,共3页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血糖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期血糖增高,容易使大血管、微血管受损,造成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出现严重并发症。T2DM并发症...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血糖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期血糖增高,容易使大血管、微血管受损,造成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出现严重并发症。T2DM并发症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是多数患者死亡或者残疾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和鉴别对指导治疗至关重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于描绘组织微观结构具有独特优势,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中被广泛应用,已取得较好成果。本文就DTI技术在T2DM并发症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成像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原发全面性癫痫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9
7
作者 白卓杰 卢光明 +5 位作者 张志强 王正阁 钟元 成文莲 谭启富 王中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原发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患者的脑部常规磁共振成像常难以发现异常显示。文中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观察IGE患者的脑微观的异常结构,探讨其对IGE的神经病理生理学... 目的原发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患者的脑部常规磁共振成像常难以发现异常显示。文中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观察IGE患者的脑微观的异常结构,探讨其对IGE的神经病理生理学发生机制的意义。方法30例IGE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用1.5Tesla MR扫描仪行DTI数据采集。分别计算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采用SPM2软件对2组受试者的MD和FA图进行随机效应分析的两样本t检验,观察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校正后的MD值及FA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的脑区。结果与正常人相比,IGE患者双侧丘脑、颞叶、岛叶、枕叶及中脑等脑区MD值降低。内侧前额叶MD值升高。双侧丘脑及双侧扣带回后部FA值升高。双侧内侧前额叶、双侧颞叶等区域FA值降低。结论DTI是一种敏感的影像学技术,可发现IGE患者脑内广泛的微观结构异常区域,可用于癫痫脑网络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对原发全面性癫痫病理生理学发生机制的了解和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成像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强 卢光明 +1 位作者 张宗军 张龙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500-506,共7页
目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脑肿瘤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DTI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MRI,BOLD-fM... 目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脑肿瘤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DTI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MRI,BOLD-fMRI)对累及运动通路的脑肿瘤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6例累及皮层运动区及锥体束的脑肿瘤患者行fMRI及DTI检查,另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2例患者术后复查。fMRI采用双侧交替进行的大拇指对掌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皮层区激活情况,DTI处理后得到FA图及DEC图,测量患侧与健侧锥体束的FA值,并行纤维束成像,用fMRI Merge 1.2软件将fMRI与DTT图像叠加。结果每例患者的健、患侧主运动区(primary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均激活,其中12例患侧M1区信号低于健侧,3例患侧M1区信号高于健侧,1例健侧与患侧M1区信号无明显差别,11例患侧M1区信号移位,8例患者患侧SMA区及健侧M1区的激活程度比健康人增强。DTI显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关系可分为单纯移位、移位伴破坏和单纯破坏3种类型。fMRI与DTT联合应用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区及皮层下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锥体束的保留、移位与M1区的激活、移位具有一致性。结论联合应用fMRI与DTI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邻近的脑运动功能区肿瘤患者术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弥散纤维束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运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徐万里 钱海峰 +1 位作者 吴晓 刘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进行常规MRI以及DTI检查,通过设定感兴趣区域点对相应腰骶神经根进行纤维束成像,并测量L4~S...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进行常规MRI以及DTI检查,通过设定感兴趣区域点对相应腰骶神经根进行纤维束成像,并测量L4~S1正常与损伤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神经根的FA值诊断神经损伤的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结果DTI示踪技术能清晰显示腰骶丛神经根的走形特点。15例患者正常神经根的ADC值、FA值分别为(2.247±0.046)×10-3mm2/s和0.208±0.013,损伤神经根的ADC值和FA值分别为(2.753±0.051)×10-3mm2/s和0.176±0.017。损伤神经根的ADC值明显高于正常神经根,损伤神经根的平均FA值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根。ROC曲线分析显示FA值≤0.197时,诊断腰骶丛损伤神经根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5、70.8%和91.6%。结论与常规MRI相比,DTI对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诊断提供定量化及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腰骶丛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白质损害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念东 周国庆 +7 位作者 张宗军 肖俊强 段立晖 任苏虹 赵文新 李华 汤兵 孙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DTI扫描时,ILA组的脑白质损伤区及NAWM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较对照组NAWM区的MD值升高,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降低;ILA组NAWM区的MD值变化和韦氏全智商及执行功能障碍相关,FA值的变化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衡量的总体认知损害相关。结论:DTI可显示ILA患者常规MR I上NAWM区的病理变化,其变化与认知障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损害 认知障碍 磁共振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旭 秦东京 +3 位作者 曹新山 姜兴岳 王静 张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829-1832,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技术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例组2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和对照组27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技术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例组2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和对照组27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正常人颈髓MR-DTI的FA值=0.645±0.016,ADC值=(0.919±0.017)×10-3 mm2/s。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MR-DTI的FA值=0.501±0.022,ADC值=(1.008±0.287)×10-3 mm2/s;与对照组对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FA值明显降低,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值略增高,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以更加敏感的探测到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发生,可为颈髓损伤程度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弥散成像 各向异性指数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易亚辉 周海航 +6 位作者 陆忠烈 肖跃将 马春燕 刘虎 苏刚 汤伟军 姚振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6期953-957,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DAI早期(伤后10天内)患者(DAI组)及1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DAI早期(伤后10天内)患者(DAI组)及1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DAI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FA)值,将两组感兴趣区(ROI)平均FA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DAI组FA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DAI早期FA值(胼胝体压部0.647±0.069、胼胝体膝部0.615±0.043、内囊前肢0.541±0.065、内囊后肢0.639±0.035)较对照组(胼胝体压部0.748±0.045、胼胝体膝部0.729±0.058、内囊前肢0.622±0.038、内囊后肢0.667±0.027)FA值显著降低(P<0.001)。胼胝体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736,P=0.001)。DTT较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形态,更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结论 DTI联合DTT是DAI患者检查的敏感方法,FA值评估是DAI程度的重要依据,DDT可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磁共振成像 弥漫性轴索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脊柱内镜精准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一寒 李杨 +4 位作者 张玲 张睿 徐瑞达 周斌 刘祖德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6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脊柱内镜精准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5例存在至少一侧下肢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MRI检查,使用磁共振后处理工作站进行DTI分析,从DTI图像的双侧L_(5)及S_(1)神经根在神... 目的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脊柱内镜精准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5例存在至少一侧下肢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MRI检查,使用磁共振后处理工作站进行DTI分析,从DTI图像的双侧L_(5)及S_(1)神经根在神经根与硬膜囊交接处、椎间孔处、椎间孔外下位椎间水平3个不同平面选取感兴趣区域,测量各位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根据FA值确定减压部位,脊柱内镜采用后方经椎板间通道手术系统,对受累神经实现精准减压。于术前1周、术后次日及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侧下肢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行MRI检查,测量FA值,与术前及健测进行比较;术后3个月行CT和MR检查,观察责任神经的影像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次日、术后3个月VAS均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患侧L_(5)及S_(1)神经根FA值较术前升高(P均<0.05)。CT检查显示术后椎管扩大,受累神经压迫解除,腰椎稳定性未遭到破坏;MRI检查显示患侧责任神经DTI神经纤维成像较术前明显增粗,提示神经恢复良好。结论通过磁共振DTI成像技术指导脊柱内镜精准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磁共振弥散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脊柱内镜 精准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各向异性值在BPH组织类型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继 田为中 +2 位作者 王秀兰 牛天力 于鸿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值(ADC)与各向异性值(F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65例,均行磁共振DTI,测定腺体增生为主BPH与间质增生为主BPH组织的...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值(ADC)与各向异性值(F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65例,均行磁共振DTI,测定腺体增生为主BPH与间质增生为主BPH组织的ADC值、FA值并比较,分析ADC值、FA值在BPH组织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腺体增生为主BPH 36例,T2WI-FS相表现为混杂信号,内见结节状高信号灶,中央腺区ADC值(1.496±0.097)×10^(-3)mm^2/s,FA值0.247±0.031;间质增生为主BPH 29例,T2WI-FS相表现为均匀稍低信号,中央腺区ADC值(1.313±0.050)×10^(-3)mm^2/s,FA值0.320±0.034;两种类型BPH中央腺区ADC值、FA值相比,P均<0.05。ADC值鉴别不同组织类型BPH的最佳截断值为1.396×10^(-3)mm^2/s,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100%;FA值鉴别不同组织类型BPH的最佳截断值为0.286,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93.1%。结论磁共振DTI参数ADC值、FA值有助于对BPH组织类型进行鉴别,当ADC值>1.414×10^(-3)mm^2/s或FA值<0.253时,可考虑腺体增生为主,反之则考虑间质增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磁共振成像 扩散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值 各向异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并发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胼胝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现亮 高庆春 +5 位作者 潘英 黄勇 刘海根 苏程 刘海润 高聪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3期17-20,共4页
目的对偏头痛并发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胼胝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MRI)进行分析,观察其神经纤维微细结构。方法单纯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24例(单纯组),无先兆性偏头痛并抑郁/焦虑障碍患者24例(并发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4例(对照组),三组均... 目的对偏头痛并发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胼胝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MRI)进行分析,观察其神经纤维微细结构。方法单纯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24例(单纯组),无先兆性偏头痛并抑郁/焦虑障碍患者24例(并发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4例(对照组),三组均进行DT-MRI检查,测取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部分各向异性值(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组、并发组胼胝体各部FA值均降低(P均<0.01);与单纯组比较,并发组胼胝体各部FA值均降低(P均<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并发组患者病程与胼胝体膝部、体部FA值呈负相关(r=-0.415、-0.336,P=0.003、0.020);近6个月头痛频率与胼胝体各部位FA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644、-0.553、-0.327,P分别为0.000、0.000、0.023);HAM-A评分与胼胝体各部FA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839、-0.826、-0.695,P分别为0.000、0.000、0.000);HAM-D评分与胼胝体各部FA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837、-0.826、-0.685,P分别为0.000、0.000、0.000)。结论偏头痛并发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胼胝体神经纤维微细结构的完整性受损害,这种损害可能是偏头痛患者并发抑郁/焦虑障碍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 胼胝体 磁共振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脑白质纤维优化重建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锡 周激流 +1 位作者 谢明元 罗代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1-934,共4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可对大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几何结构进行无创研究,其主要方法为DTI纤维追踪成像。研究打破现有DTI纤维追踪成像从初始种子区域逐步追踪增长的框架,提出脑白质的纤维优化重建方法,从全局角度描述追踪纤维,通过其...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可对大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几何结构进行无创研究,其主要方法为DTI纤维追踪成像。研究打破现有DTI纤维追踪成像从初始种子区域逐步追踪增长的框架,提出脑白质的纤维优化重建方法,从全局角度描述追踪纤维,通过其对弥散倾向和几何结构的优化估计,重构最优纤维路径。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提供连接两个感兴趣区域(ROI)的有效和对称连接,同时通过全局优化手段消除累积噪声及局部随机噪声,提高长距离成像的可靠性;在人工合成数据集和真实人体数据集中均能较好成像,较之现有纤维追踪成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纤维追踪成像 优化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建国 杨亚芳 +1 位作者 鲁翔 田俊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急性期21例(6~72h)、亚急性期8例(72h~14d)。应用GE1.5T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超急性期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454±0.073)vs(0.479±0.050),P>0.05;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53±0.070)vs(0.490±0.039),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01±0.061)vs(0.475±0.041),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36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3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12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21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肌力下降程度相关(rs=0.893,P<0.01)。结论 FA测量及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性脑病的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振芝 王晓华 乔秀丽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9期67-68,共2页
目的评价脑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肝性脑病(H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伴HE18例(HE组),不伴HE 21例(肝硬化组),27例健康成人(正常组)。对三组行颅脑DTI扫描,测量分析DTI图像上脑深部灰质或白质区的各感兴趣区6个测... 目的评价脑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肝性脑病(H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伴HE18例(HE组),不伴HE 21例(肝硬化组),27例健康成人(正常组)。对三组行颅脑DTI扫描,测量分析DTI图像上脑深部灰质或白质区的各感兴趣区6个测量部位中的平均弥散率(MD)及各向异性分数值(FA)。结果肝硬化组与正常组MD与FA值无显著差异。与肝硬化组比较,HE组2个部位的MD值显著升高(P<0.05),4个部位的FA值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HE组4个部位的MD值显著升高(P<0.05),4个部位的FA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 HE患者脑细胞外间隙水肿及细胞毒性水肿同时存在,DTI诊断HE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青少年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邓杰 邱丽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0-854,共5页
抑郁症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始于青春期。青少年抑郁症常导致学业失败、同伴关系不佳、行为问题、家庭及社会关系冲突,甚至自杀等不良后果,早期预防和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定量评价脑白质微结构,构建... 抑郁症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始于青春期。青少年抑郁症常导致学业失败、同伴关系不佳、行为问题、家庭及社会关系冲突,甚至自杀等不良后果,早期预防和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定量评价脑白质微结构,构建结构网络,可用于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脑白质异常与症状、年龄、性别等临床变量的相关性。青少年抑郁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胼胝体、扣带束及钩状束等多个白质纤维束微结构异常,前额叶-纹状体环路、前额叶-边缘系统神经环路受损,且与记忆、情绪调节、奖励处理、认知加工等密切相关,与成人抑郁症中的发现一致。本研究对扩散张量成像的成像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及在青少年抑郁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弥散成像 白质 结构性脑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卒中后抑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玥寰 隋汝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小脑、额叶及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结构发生的改变,进一步证实小脑参与PSD的发生,并研究小脑与传统抑郁相关部位如额叶、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小脑、额叶及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结构发生的改变,进一步证实小脑参与PSD的发生,并研究小脑与传统抑郁相关部位如额叶、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基底节区梗死患者39例,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后分为PSD组19例与非PSD组20例,随机选取入组基础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2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扫描测定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比较3组病灶及病灶对侧感兴趣区的FA值,并分析其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SD组前额叶、海马、扣带回及胼胝体膝部的病灶侧,小脑中脚、小脑下脚的病灶对侧,与非PSD组及正常对照组相应感兴趣区的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0.06,P<0.05)。小脑、额叶、边缘系统的FA值改变与HAMD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2)_(调整)=0.954,P<0.05)。PSD患者小脑中脚对侧FA值与病灶侧的前额叶、海马、扣带回及胼胝体膝部FA值呈显著正相关(r=0.977、0.752、0.637、0.539,P均<0.05)。结论PSD患者小脑白质纤维束可能发生改变,且与传统抑郁相关部位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小脑 额叶 边缘系统 磁共振成像 扩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