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尺度注意力的冠脉造影图像血管增强CNN模型
1
作者 周鹏 汪光普 +3 位作者 高慧 秦泽伟 王硕 余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1,共9页
冠状动脉造影记录着血管随血液流动显影的动态过程。受心脏运动干扰,可能导致显影图像质量差,严重影响医生的诊断,同时不利于冠心病智能辅助诊断。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尺度注意力冠脉造影图像血管增强网络。它由... 冠状动脉造影记录着血管随血液流动显影的动态过程。受心脏运动干扰,可能导致显影图像质量差,严重影响医生的诊断,同时不利于冠心病智能辅助诊断。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尺度注意力冠脉造影图像血管增强网络。它由多尺度注意力模块(MAB)和尾部大核注意力模块(LKAT)组成。MAB由多尺度大核注意力块(MLKA)和门控空间注意力块(GSAB)两部分组成,模块不仅能够提取更多局部和全局的血管信息,而且也避免了栅格效应。LKAT具有聚合长范围信息的能力,提高了重构血管特征的表征能力,从而提升冠脉造影图像的重建质量。实验中2 666张冠脉数据集由医学专家人工标注,得到的血管分割标签作为掩膜,叠加到经高斯滤波预处理后的图像上作为冠脉增强标签。与现有的先进方法比较,本研究方法能够完整的重建冠脉造影图像,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SSIM)分别达到了34.880 1和0.973 2。并且增强后的分割结果,Dice和IoU分别达到了0.851 4和0.741 3,Acc和Recall分别达到了98.55%和89.05%。所提出的方法有效实现了冠脉血管造影图像的智能增强,同时也有利于冠心病智能辅助诊断的后续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血管增强 卷积神经网络 多尺度注意力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贺梅婷 贾化平 +1 位作者 刘冬婷 程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2-584,590,共4页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在评价肾动脉狭窄(RAS)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RAS患者共100条肾动脉的CDUS及CE-MRA资料。所有患者最终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认诊断。比较CDU...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在评价肾动脉狭窄(RAS)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RAS患者共100条肾动脉的CDUS及CE-MRA资料。所有患者最终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认诊断。比较CDUS与CE-MRA对RAS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DUS与CE-MRA对RAS的诊断效能。结果CDUS与CE-MRA对RA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比60.0%,P>0.05)。CDUS诊断RA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 CI 0.810.90),CE-MRA诊断RA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5% CI 0.71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5,P<0.05)。结论CDUS及CE-MRA均具有较高的RAS检出率,其中CDUS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梗阻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志 瞿刚 +1 位作者 刘朝敏 李进涛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n=25)和MVI阴性组(n=6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增强扫描特征及DWI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VI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评分模型,绘制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90例小肝癌患者中MVI阳性率为27.78%(25/90)。MVI阳性组低分化、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占比高于MVI阴性组,而D值、ADC值低于MVI阴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瘤周低信号、D值、ADC值是小肝癌MVI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分析建立的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最佳截断值为5分,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920、0.877。结论MRI增强扫描联合DWI可有效预测小肝癌患者的MV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小肝癌 血管侵犯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显示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被引量:5
4
作者 谢兵 肖红 +3 位作者 王健 邱明国 黄学全 张绍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两种公式计算三维对比血管造影(3D CEMRA)的延时时间对改善头部和体部血管影像质量的价值。方法:86例分为两组:头颈组65例使用3D CEMRA检查头颈时间计算公式,即延迟时间=对比剂达峰时间-采集中心时间-1/2对比剂团注时间。... 目的:探讨应用两种公式计算三维对比血管造影(3D CEMRA)的延时时间对改善头部和体部血管影像质量的价值。方法:86例分为两组:头颈组65例使用3D CEMRA检查头颈时间计算公式,即延迟时间=对比剂达峰时间-采集中心时间-1/2对比剂团注时间。体部组21例使用3D CEMRA经典计算公式,即延迟时间=对比剂达峰时间-采集中心时间+1/2对比剂团注时间。结果:86病例3D CEMRA图像中各级血管显示的总优良率达到96%。结论:头部和体部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扫描延迟时间可得到良好的3D CEMRA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 延迟时间 扫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CT血管造影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5
作者 陶剑 韩雷 +4 位作者 于冬洋 赵正宇 陆海凤 柳勇 杨春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2-145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结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结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组36例(mRS评分>3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RA检查病变部位狭窄率,根据CTA检查进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半定量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估MRA结合CTA在预测中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不良组狭窄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ASPECTS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狭窄率、ASPECTS是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狭窄率、ASPECTS及两者联合预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45(95%CI:0.645~0.844)、0.711(95%CI:0.598~0.824),两者联合预测的AUC较高,为0.891,敏感性为87.76%,特异性为63.65%。结论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狭窄率、ASPECTS是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将基于MRA、CTA得出的狭窄率、ASPECTS两者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宋云龙 张挽时 +5 位作者 孟利民 毕永民 鲁晓燕 时惠平 方红 祝红线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vanto 1.5TMR,Tim外周血管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行3D DCE-MRA检查(3D-FLASH自减影序列,TR2—4ms,TE 1... 目的:探讨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vanto 1.5TMR,Tim外周血管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行3D DCE-MRA检查(3D-FLASH自减影序列,TR2—4ms,TE 1~2ms,层厚1.5—2.0mm);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浓度0.5mmol/ml,总量30ml,流量2.5ml/s;扫描延迟时间195例采用Test-bolus法,40例采用Care-bohls法;后处理对靶血管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共235例行3D DCE MRA,包括颈动脉63例,胸、腹主动脉34例,肺动脉21例,肾动脉25例,肝动脉24例,双下肢动脉56例,全身动脉12例。其中45例经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慨)或(和)手术证实;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三级评价。结果:235例3D DCE MRA图像质量优良者225例,占95.4%。45例经手术、IADSA证实的3D DCE 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5%、78.6%和88.9%;假阳性3例,假阴性2例;病变程度低估、高估各1例。3D DCE MRA结果与IADSA或(和)手术符合率为88.9%,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符合率为92.9%,较细分支病变符合率为87.1%。结论: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3D DCE MRA是一种全新、无创或微创性血管显像技术,正确掌握延迟时间是3D DCE MRA成功的关键,评价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对动脉较细分支的分辨率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图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评价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阮凌翔 许顺良 +3 位作者 刘锦鹏 商德胜 沈岩 陈黎斐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DCEMRA)对判断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3DDCEMRA检查,血管显示分级评分及血管吻合口相对于受体吻合口侧血管狭窄程度的测定,并将结果与超声及DSA检查...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DCEMRA)对判断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3DDCEMRA检查,血管显示分级评分及血管吻合口相对于受体吻合口侧血管狭窄程度的测定,并将结果与超声及DSA检查结果对照。结果:3DDCEMRA显示,本组20例患者血管与背景组织对比佳,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显示良好;肝动脉显示轻度狭窄和正常者11例,中度狭窄者5例,重度狭窄者4例。除1例吻合口重度狭窄者DSA显示中度狭窄外,其余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程度与超声或/和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3DDCEMRA是肝移植术后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诊断 手术后期间 血管疾病/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2
8
作者 姚红莉 邵剑波 +1 位作者 唐映波 方磊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8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结果检出法洛四联症12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2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伴动脉导管未闭5例。图像质量优28例,良2例。结论 CE-MRA检查可获得精确的影像资料。检查前采用6%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制动,正确选择血管建立静脉通道,准确掌握推注造影剂和扫描延迟时间,可保证检查的顺利完成,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影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 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镇静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安宁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48-451,共4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增强磁共振 血管造影 MRA 磁共振成像技术 血管病变 MR技术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铭 钟玉敏 +2 位作者 金彪 孙爱敏 王谦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5期296-299,共4页
目的评价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CE-MRA)对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并与超声心动图等比较。方法413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病例在1999年4月到2004年12月期间做了CE-MRA检查。年龄5d~11岁,平均年龄2.4岁。检查使用1.5T磁共振扫... 目的评价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CE-MRA)对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并与超声心动图等比较。方法413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病例在1999年4月到2004年12月期间做了CE-MRA检查。年龄5d~11岁,平均年龄2.4岁。检查使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比剂gadolinium-DTPA,剂量0.2mmol/kg体质量,手动静脉注射。磁共振检查前均已做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在413例中,动脉导管未闭(PDA)166例,主动脉缩窄(COA)168例,主动脉弓中断(IAA)31例,双主动脉弓等其他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48例。全部413例均经手术和/或X线心血管造影证实。CE-MRA的诊断准确率为97.3%(402/413),心脏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7.2%(360/413)。结论对于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CE-MRA是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优于心脏超声检查,有时CE-MRA甚至能比传统的X线心血管造影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列线图对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叶清岚 敖炜群 +3 位作者 侯金丹 蔡磊 王能 茅国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定量参数在评估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L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住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阴性组及LVI阳性组...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定量参数在评估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L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住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阴性组及LVI阳性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两组DCE-MRI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值(V_(e))、速率常数(K_(ep))]及表面扩散系数(ADC);分析LVI阳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各参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79例患者中,LVI阴性46例,LVI阳性33例。两组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K^(trans)、K_(ep)、V_(e)值高于LVI阴性组(P<0.05);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OR=143.46)和V_(e)(OR=50.92)为直肠癌LVI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直肠癌LVI阳性的曲线下面积值高于V_(e)(P<0.0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对直肠癌LVI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利用DCE-MRI定量参数K^(rans)、V_(e)值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直肠癌LVI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动态对比增强扫描 淋巴血管浸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吉廷举 朱雯雯 张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多模态MR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半暗带(IP)和侧枝循环情况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AIS患者57例,年龄36~78(63.4±12.3)岁,所有患者均行多模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多模态MR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半暗带(IP)和侧枝循环情况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AIS患者57例,年龄36~78(63.4±12.3)岁,所有患者均行多模态MRI联合CTA检查,收集MRI、CTA资料和临床资料,通过CTA联合3D-TOF-MRA诊断脑侧枝循环和IP,通过组间比较分析影响IP、灌注-扩散不匹配及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57例患者中,IP 30例(52.6%),无IP 27例(47.4%),IP组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病比例高于无IP组患者(P<0.05)。侧枝循环分级和入院时梗死区体积及低灌注区体积呈负相关(r=-0.603、-0.331,P<0.01),和灌注-扩散不匹配呈正相关(r=0.528,P<0.001)。侧支循环开放良好组mRS评分≤2分者比例显著高于开放不良组(P<0.05)。疗效显著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值、灌注-扩散不匹配、侧枝循环分级优于疗效不显著组(P<0.05)。结论CTA联合多模态MRI有助于评估AIS患者脑组织血流变化情况,侧支循环及IP的准确评估可有效预测AIS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缺血半暗带 侧枝循环 CT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三维大血管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13
作者 连虎 夏金翔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1期215-216,共2页
目的:探讨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疑似大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98例患者均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临床综合检查。然... 目的:探讨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疑似大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98例患者均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临床综合检查。然后,将临床综合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的检查结果,观察对这些患者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结果:进行综合检查的结果是:在这98例患者中,有71例患者存在主动脉病变,有6例患者患有肝癌,有5例患者患有肾癌,有16例患者未发生大血管病变。对这98例患者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是:有71例患者的主动脉病变被检出(其中夹层动脉瘤患者有31例,动脉瘤患者有27例,主动脉其他病变患者有13例),有6例肝癌患者被检出,有5例肾癌患者被检出,有16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正常。结论: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变的效果显著。因此,可将此检查方法作为诊断大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 诊断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洪悦 玉苏甫·肉孜 +5 位作者 李晓娟 马超 王佳 周豪 陈杰 王艳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081-1085,共5页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20年2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诊断并进行治疗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30例同期进行椎体MR平扫加增强的无脊髓血...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20年2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诊断并进行治疗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30例同期进行椎体MR平扫加增强的无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对象行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造影(CE-MRA)序列以及重建脊髓血管CTA检查。比较CE-MRA序列以及重建脊髓血管CTA检查的诊断一致性,分析CE-MRA序列以及重建脊髓血管CTA检查联合诊断效能。结果 CE-MRA以及CTA检查中硬脊膜动静脉瘘、脊髓动静脉畸形、髓周动静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瘘口显示情况的分析中,CE-MRA以及CTA检查中对于供血动脉以及瘘口显示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MRA与金标准的检查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58;CTA与金标准的检查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81,CE-MRA以及CTA检查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ROC曲线分析显示,CE-MRA以及CTA检查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P<0.001)。结论 在对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诊断中,CTA以及CE-MRA的联合诊断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造影 联合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延岗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7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然后比较用这两种检查方法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及其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结果 :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P <0.05。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P <0.05。经3DCE-MRA检查测得这些患者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均长于经3D-CTA检查测得其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P <0.05。结论 :用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进 孙贝贝 +3 位作者 李晓 赵锡海 许建荣 赵辉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A在诊断CAO类型和闭塞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结果3D-MR-VWI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闭塞起始部位的诊断与DSA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s κ=0.85,95%CI 0.71~0.94;Cohen’s κ=0.85,95%CI 0.71~0.97)。3DMR-VWI诊断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86.7%,准确率为94.6%。结论3D-MR-VWI能够准确诊断CAO并判定闭塞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颈动脉闭塞性病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后检查中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5
17
作者 周明利 冯骏 屈天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使用DSA和MRA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术后及随访3个月的分级情况,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DSA与TOF-MRA对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使用DSA和MRA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术后及随访3个月的分级情况,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DSA与TOF-MRA对颅内动脉瘤随访3个月分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P>0.05);MRA和DSA检测术后颅内动脉瘤1级的灵敏度分别为94.3%、97.1%,特异度分别为91.9%、89.2%,两种方法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颅内动脉瘤分级的增加随高血压的发生率而增加(χ2=7.82,P<0.05),与高血压成正相关(r=0.47,P<0.05);MRA和DSA检测术后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平均分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与DSA均可应用于随访术后颅内动脉瘤残留瘤的分级,MRA还有无创性检查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光胜 周倩茹 +4 位作者 童道明 杨同慧 常春红 顾汉沛 许改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19-921,共3页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9%)。入院后24h内进行DW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缺血灶,MRA进行颅内外血管病变评估。结果 305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7例,发生率8.9%,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0例、10例、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WI阳性89例(29.2%),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4例(27.0%),DWI阴性216例(70.8%),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RA示颅内动脉狭窄108例(35.4%),颅外动脉狭窄77例(25.2%),正常血管120例(39.3%),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8例、7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颅内动脉病变、DWI、反复TIA、ABCD2评分是TIA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患者DWI阳性、颅内动脉狭窄与7d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MRA及DWI对TIA后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复发 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廖华强 刘源 +2 位作者 曾利川 周恩全 蹇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5期757-760,共4页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 )诊断颅脑动脉瘤及其判断瘤体长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8月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5例并进行3D‐NC‐MRA 及 DSA 检查,...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 )诊断颅脑动脉瘤及其判断瘤体长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8月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5例并进行3D‐NC‐MRA 及 DSA 检查,将两种方法所检查出的动脉瘤图像进行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以 DSA 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D‐NC‐MRA 所显示颅内动脉瘤结果及二者对动脉瘤瘤体长度检测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 DSA 检出43例患者有动脉瘤共53个,其中<3mm 共15个,≥3mm 共38个;3D‐NC‐MRA 检查发现50个动脉瘤,其中<3mm 共10个,≥3mm 共40个;所有动脉瘤分布于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区域;3D‐NC‐MRA对<3mm 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6.7%,100%,对≥3mm 的颅内动脉瘤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00%;对所有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6%、100%。3D‐NC‐MRA 与 DSA 比较,所有颅内动脉瘤瘤体长度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3D‐NC‐MRA 对颅内≥3mm 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可以作为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常规诊断方法。而<3mm 动脉瘤存在一定漏诊,对于阴性发现者必要时应行 DSA 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对比增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及其价值 被引量:10
20
作者 葛玲玉 严森祥 +2 位作者 许顺良 黄强 商德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振门静脉成像的表现,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彩超检查,其中14例经手术治疗,2例肝癌门脉主干癌栓伴CTPV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4例CTPV以门静脉主干CTPV为主10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均受累者8例,单纯左支或右支4例,肠系膜上静脉水平发生者2例。9例门静脉成像清楚地显示,数条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跨过阻塞部位向肝内匐形延伸,其中7例可在网状、管状扩张的门静脉内见细条状、小点状低信号的栓子,6例清楚地显示,门静脉全程多条细小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缠绕在一起,扭曲成网状血管结构的影像,其它15例见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走行、分布情况。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地提供CTPV位置、严重程度的信息,可直观地评价CTPV,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成像 三维/方法 回顾性研究 门静脉 海绵样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