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增强扫描专用注射器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6
1
作者 尹晶晶 陈敏 +2 位作者 张晨 杨薇 周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7期929-930,共2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专用注射器的使用操作及护理。方法 本组共 172例 ,年龄 15~ 70岁 ,平均 43 .8岁 ,使用美国Medrad Spectris磁共振增强扫描专用注射器和GD DTPA造影剂 ,规范操作规程。 结果 本组一次成功 165例 ,不同原因失败 7例 ...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专用注射器的使用操作及护理。方法 本组共 172例 ,年龄 15~ 70岁 ,平均 43 .8岁 ,使用美国Medrad Spectris磁共振增强扫描专用注射器和GD DTPA造影剂 ,规范操作规程。 结果 本组一次成功 165例 ,不同原因失败 7例 ,扫描过程及 2 4h内 167例无任何异常 ,5例出现各种不适。结论 磁共振专用注射器推注造影剂配合磁共振增强扫描是准确、安全、可靠的。规范操作 ,熟练掌握机器性能 ,提高护理质量是检查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增强扫描 注射器 造影剂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增强扫描对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赵英 戴敏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评价增强扫描对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其中星形细胞瘤 8例 ,髓母细胞瘤 3例 ,血管母细胞瘤 4例 ,转移瘤 5... 目的 评价增强扫描对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其中星形细胞瘤 8例 ,髓母细胞瘤 3例 ,血管母细胞瘤 4例 ,转移瘤 5例 ,脑膜瘤 9例 ,脑脓肿 2例 ,表皮样囊肿 3例 ,蛛网膜囊肿 4例。结果 血管母细胞瘤呈大囊小结节型 ,壁结节显著均匀强化 ,囊壁、囊液不强化 ;髓母细胞瘤实质强化较明显 ,内部囊变区较小 ;星形细胞瘤可呈实质性或囊实性 ,强化表现复杂 ;转移瘤及脑脓肿强化表现相似 ,可结合病史加以鉴别 ;脑膜瘤明显强化 ,并可显示“脑膜尾征” ;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不强化。 9例患者术后进行了 11次复查 ,1例诊断肿瘤残留复发 ,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术后改变。结论 MRI增强扫描能对大多数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进行定性诊断 ,对临床治疗及术后随访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后窝占位性病变 GD-DTPA 磁共振增强扫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坚定 《护理研究》 2003年第01A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胃癌 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良恶性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的测定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关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73-76,80,共5页
目的:测定肝脏良恶性病变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水平并探讨其对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分别作为肝癌组、肝脏良性病变组。检测两组患者的术前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水平,评估具体... 目的:测定肝脏良恶性病变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水平并探讨其对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分别作为肝癌组、肝脏良性病变组。检测两组患者的术前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水平,评估具体参数水平与肝癌相关增殖、侵袭基因表达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肝癌组平均强化时间(MET)、最大上升斜率(MSI)的水平低于肝脏良性病变组,最大下降斜率(MSD)的水平高于肝脏良性病变组。肝癌组病灶组织中增殖基因PRMT5、CDCA5、SIRT2、XIAP、Cep55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肝脏良性病变组;侵袭基因Cripto-1、IFITM3mRNA的表达量高于肝脏良性病变组,KLF4、HOXA9mRNA的表达量低于肝脏良性病变组。Pearson检验发现,肝癌组织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MET、MSI、MSD的水平与癌细胞增殖、侵袭活性均直接相关。结论:肝癌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MET、MSI、MSD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且具体水平可客观反映肿瘤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塞酸二钠MR增强检查后对MRCP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张子东 李玉清 +1 位作者 赵洪全 曹沛彩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研究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后对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48例受检者Gd-EOB-DTPA增强前后各进行1次MRCP检查,采用Syngo软件测量增强前后MRCP图像的背景信号强度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由2名医师对增强... 目的:研究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后对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48例受检者Gd-EOB-DTPA增强前后各进行1次MRCP检查,采用Syngo软件测量增强前后MRCP图像的背景信号强度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由2名医师对增强前后MRCP图像分别进行胰胆管可视化评分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48例Gd-EOB-DTPA增强后MRCP图像背景信号强度及肝内、外胆管可视化评分均较增强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胆管可视化评分随检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但胰管可视化评分在增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后进行MRCP检查能抑制图像的背景信号,但使胆管的可视化程度降低,由此提示选用Gd-EOB-DTPA作对比剂时,MRCP检查必须在增强前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磁共振增强扫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与磁共振含钆对比剂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飞鹏 张龙江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9-221,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含钆对比剂 纤维化 肾源性 磁共振增强扫描 系统 马根维显 安全可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 被引量:31
7
作者 廖友芝 刘少欣 高焕新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1期70-71,共2页
对306例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认为耐心、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对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保... 对306例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认为耐心、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对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保证影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增强扫描 检查阶段 心理特点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软骨磁共振生理成像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淑华 张俊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6-1120,共5页
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为膝关节软骨病变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既可进行形态、结构评价,也可对功能、代谢及生化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软骨病变发生的原因。文中对膝关节软骨磁共振生理成像技术包括钠成像、软... 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为膝关节软骨病变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既可进行形态、结构评价,也可对功能、代谢及生化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软骨病变发生的原因。文中对膝关节软骨磁共振生理成像技术包括钠成像、软骨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T1ρ成像、T2mapping、化学交换饱和传递、扩散成像等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膝关节软骨病变磁共振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 膝关节 磁共振成像 钠成像 软骨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下肢动脉造影中高压注射器的使用及患者护理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国芹 刘兰祥 吴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48-249,共2页
关键词 双下肢动脉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高压注射器 临床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杂志2015年重点专题征稿通知
10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期44-44,共1页
为规范磁共振诊疗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引领医学磁共振学术发展,我刊2015年拟重点关注以下专题:1.RSNA2014磁共振展望专题;2.ISMRM 2015技术展望;3.1与T磁共振专题;4.胶质瘤磁共振专题;5.肝脏磁共振专题;... 为规范磁共振诊疗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引领医学磁共振学术发展,我刊2015年拟重点关注以下专题:1.RSNA2014磁共振展望专题;2.ISMRM 2015技术展望;3.1与T磁共振专题;4.胶质瘤磁共振专题;5.肝脏磁共振专题;6.肾病磁共振专题;7.肌骨系统磁共振专题;8.功能磁共振成像专题;9.磁共振分子影像专题;10.磁共振增强扫描专题;11.MRgraphics专题(Radiographics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专题 磁共振增强扫描 征稿 杂志 学术水平 诊疗技术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扫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赵凌云 刘琴 +1 位作者 谈晓飞 刘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0-564,共5页
目的:探讨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显示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磁共振臂丛神经扫描的5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臂丛神经平扫(方法 A)、增强扫描(方法 B)及优化MRI重T_2 3D-SP... 目的:探讨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显示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磁共振臂丛神经扫描的5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臂丛神经平扫(方法 A)、增强扫描(方法 B)及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方法 C)扫描。比较三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图像背景抑制、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臂丛神经锁骨上、下段的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1±0.42、3.76±0.47、3.75±0.43,方法B和C明显优于方法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法 A与C比较P=0.024,方法A与B比较P=0.043),但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法 B的背景抑制效果最佳,三种成像方法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方法 A与B比较P=0.000,方法 A与C比较P=0.024,方法B与C比较P=0.010)。方法 A与C之间的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三种成像方法对锁骨上段的显示率分别为66.0%、88.0%、84.0%,方法 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方法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三种成像方法对锁骨下段的显示率分别为52.0%、80.0%、74.0%,方法 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方法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结论: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与常规增强扫描在臂丛神经的显示上无明显差异,且均优于常规臂丛神经平扫。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对不适合使用对比剂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SPACE-STIR序列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增强扫描 臂丛神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MRI对结肠癌肝转移瘤TACE治疗前后微循环灌注改变及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丽 卲天朋 +2 位作者 曹建民 卢光明 许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1-505,共5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各定量参数的变化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1例经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腺癌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分别于TACE术前及术后进行常规MRI和DCE-MRI扫... 目的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各定量参数的变化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1例经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腺癌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分别于TACE术前及术后进行常规MRI和DCE-MRI扫描。以两腔室模型为基础,计算出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K^(trans)、K_(ep)、V_e)。比较TACE术前、术后各参数的变化;分别探讨患者近期疗效与TACE术后DCE-MRI各项参数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TACE术后各参数的差别。结果 TACE术后肿瘤组织的K^(trans)、K_(ep)及V_e值呈下降趋势,且术前术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DCE-MRI各项参数与CEA、CA125、CA199和CA242值无明显相关性。术后近期疗效评估示完全缓解3例(14.3%),部分缓解11例(52.4%),总有效率(RR)66.7%,疾病控制率(DCR)90.5%。其中RR、PCR均与术后K^(trans)值呈正相关(r=0.526,P=0.005;r=0.557,P=0.006),但与K_(ep)、V_e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结肠癌肝转移瘤TACE治疗前后DCE-MRI各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显著,术后肿瘤组织中的K^(trans)值可作为结肠癌肝转移TACE治疗早期疗效评估指标,为结肠癌肝转移瘤个体化治疗和治疗方案的修正提供依据,其远期疗效与DCE-MRI定量参数的相关性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肝转移瘤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肿瘤血管生成 循环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邢晓莲 刘庆利 +2 位作者 刘连杰 于静 郑权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024-4026,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术后7d行增强核磁共振延迟扫描(DE-CMR)检查,测算微循环阻塞面积、心肌梗...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术后7d行增强核磁共振延迟扫描(DE-CMR)检查,测算微循环阻塞面积、心肌梗死体积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微循环阻塞(MVO)组与非MVO组患者相比,梗死体积更大、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较长、有更低的EF值、收缩末容积增加(均P〈0.05)。(2)前壁梗死与其他部位梗死相比,MVO发生率明显升高(66.7%vs33.3%,P〈0.05)。(3)PCI术前TIMI0-1级的患者较TIMI2-3级者更容易出现MVO(P=0.026,OR=2.0).PCI术后无复流发生MVO的几率增加5.4倍。结论:就诊延迟、心肌梗死体积较大、收缩末容积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前壁梗死、介入术前TIMI血流0-1级、术后无复流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增强磁共振延迟扫描 微循环阻塞 ST段抬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