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羌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碳释放规模与成因
1
作者 成智慧 赵文斌 +3 位作者 杨志军 孙玉涛 张学智 赖淇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6,共13页
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俯冲-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区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俯冲带前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及其释放过程,而造山带腹地碳释放的规模及机理仍不清楚。本文首次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俯冲-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区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俯冲带前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及其释放过程,而造山带腹地碳释放的规模及机理仍不清楚。本文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羌塘五个典型火山-地热区(荣玛、虾别错、曲色、果根错和岗尼)开展了CO_(2)释放规模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5个火山-地热区的土壤微渗漏CO_(2)的平均通量分别为22.3、52.3、90.8、194和317(g/m^(2))/d,略低于拉萨地块新生代火山-地热区的3.90~792(g/m^(2))/d,表明青藏高原羌塘火山-地热区具有较大的碳释放潜力。初步估算羌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每年通过土壤微渗漏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至少达到5.50 Mt/yr。另外,样品的^(3)He/^(4)He值为0.103 Ra~0.289 Ra,δ^(13)C为-4.96‰~0.38‰,δ^(15)N为-2.5‰~0.3‰,显示羌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CO_(2)主要来源于无机碳酸盐矿物脱碳作用,少量来自地幔脱气作用,该地区广泛展布的走滑断裂可能是深部碳释放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观测 碳释放通量 火山-地热区 羌塘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成因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文斌 郭正府 +2 位作者 李菊景 马琳 刘嘉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1-1556,共16页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深部碳释放通量与机制研究对于深刻理解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和大陆裂谷等地质单元,缺少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机理的关注,从而制约了对大陆碰撞带深部...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深部碳释放通量与机制研究对于深刻理解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和大陆裂谷等地质单元,缺少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机理的关注,从而制约了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地区。为此,在近年来青藏高原温室气体释放野外观测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估算了高原南部及邻区火山-地热区的CO_(2)释放规模并探讨了其释放模式。气体He-C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温泉水热活动特征等显示,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的深部碳释放主要受深部岩浆房、断裂和浅部水热系统等因素的控制。依据深部流体源区和上升运移控制因素的差异,可以将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的深部碳释放划分为三大类:(1)以壳内水热系统脱碳为主的藏南地区;(2)深大断裂控制的以水热系统脱碳为主的川西地区;(3)深部岩浆房和浅部水热系统共同控制的滇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土壤微渗漏CO_(2)释放通量介于18.7~52.3Mt/yr之间,温泉溶解无机碳释放通量约为0.13Mt/yr;高原邻区的川西、滇东南断裂带温泉CO_(2)释放规模为0.1Mt/yr;腾冲火山区CO_(2)释放通量介于4.5~7.1Mt/yr之间。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每年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为23.4~59.6Mt,这一规模与全球其他构造背景(如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大陆裂谷等)火山区深部碳释放规模相当,表明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大陆碰撞带是地质源CO_(2)释放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碰撞带 深部观测 碳释放通量 火山-地热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