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2万年来碳酸盐溶解作用变化:翼足类的记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1 位作者 陈荣华 王永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65,共5页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样品和5个重力柱状样中的翼足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类的比例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ACD)位于约600 m处,碳酸盐溶跃面在约1 400 m处。末次冰期时随着碳...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样品和5个重力柱状样中的翼足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类的比例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ACD)位于约600 m处,碳酸盐溶跃面在约1 400 m处。末次冰期时随着碳酸盐溶解作用的显著减弱,ACD大幅度下降至现代的1 000 m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足类 文石补偿深度 碳酸盐溶解作用 末次冰期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荣华 孟翊 +1 位作者 华棣 王汝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30,共6页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 ,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 ,含少量浅水介形类 ,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 ,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 ,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楚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 ,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 ,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 ,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 ,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 ,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 (CCD)相对浅 ,分别位于水深 2 0 0 0 m和 38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碳酸盐溶解作用 表层沉积 北极 楚科奇海 白令海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传联 邵磊 +2 位作者 陈荣华 成鑫荣 张富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28,共6页
对南海东北部海区 (12~ 2 2°N、116~ 12 2°E) 15 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超微化石分析。结果显示 ,各站位样品超微化石总丰度相差悬殊 ,最多可达 1198枚 ,最少则样品中未发现超微化石。在总共 15 5个样品中 ,总丰度大于30 0枚的... 对南海东北部海区 (12~ 2 2°N、116~ 12 2°E) 15 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超微化石分析。结果显示 ,各站位样品超微化石总丰度相差悬殊 ,最多可达 1198枚 ,最少则样品中未发现超微化石。在总共 15 5个样品中 ,总丰度大于30 0枚的为 49个 ,占 31.6 % ,30 0~ 1枚之间的为 5 9个 ,占 38.1% ,未发现超微化石的样品有 47个 ,占 30 .3%。同时 ,超微化石在平面分布上可分成 7个区。超微化石组合主要由 15属 2 2种组成 ,在大多数样品中都是以Florisphaera profunda占绝对优势 ,这与南海其它地区超微化石组合面貌有明显差别。还讨论了影响超微化石分布的可能因素 ,包括水深、陆源物质稀释、碳酸盐溶解作用、海水透明度及营养跃层深度等等 ,并据超微化石的分布推测研究区北部碳酸盐补偿深度在 34 0 0 m左右 ,而南部可能在 35 0 0 m以上 ,同时推测该区海水营养跃层可能普遍偏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总丰度 表层沉积 南海 水深 陆源物质 碳酸盐溶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黔汞矿带脉石矿物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4
作者 王加昇 温汉捷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30-330,共1页
关键词 湘黔汞矿带 有机质 方解石 脉石矿物 大硐喇 碳酸盐溶解作用 碳氧同位素 万山 脱羟基作用 流体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郭建卿 陈荣华 +3 位作者 赵庆英 徐建 孟翊 李秀珠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7,共9页
对南海北部12°以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属种数量与组合、碳酸盐含量以及硅质生物相对丰度等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随水深的增加,浮游有孔虫的丰度降低、属种数量减少,碳酸盐含量降低,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升高,浮... 对南海北部12°以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属种数量与组合、碳酸盐含量以及硅质生物相对丰度等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随水深的增加,浮游有孔虫的丰度降低、属种数量减少,碳酸盐含量降低,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升高,浮游有孔虫优势种由易溶种转变为抗溶种。浮游有孔虫以及碳酸盐含量等的这些变化与深海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同时,浊流沉积作用和水团等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浮游有孔虫丰度与组合以及碳酸盐含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碳酸盐含量 碳酸盐溶解作用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