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四氧化三铁对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的作用效果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爽 黄明 +3 位作者 崔明娟 胡鑫杭 许凯 姜启武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76-83,共8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是环境岩土工程领域一项新型的土体加固技术。微生物的生长及活性会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改变MICP中碳酸钙的晶型晶貌及沉淀方式,从而对碳酸钙的胶结性能产生影响。采用纳米四氧化三铁(Nano-Fe_(3)O_(4)),设计...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是环境岩土工程领域一项新型的土体加固技术。微生物的生长及活性会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改变MICP中碳酸钙的晶型晶貌及沉淀方式,从而对碳酸钙的胶结性能产生影响。采用纳米四氧化三铁(Nano-Fe_(3)O_(4)),设计了Nano-Fe_(3)O_(4)作用下的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的水溶液及MICP砂土固化试验,对比分析了Nano-Fe_(3)O_(4)含量对微生物诱导生成的碳酸钙晶体含量(CCC)、类型、比例以及MICP固化砂土力学强度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扫描电镜(SEM)试验分析了溶液环境及砂柱中碳酸钙的微观形貌特征,系统归纳了Nano-Fe_(3)O_(4)对MICP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1)Nano-Fe_(3)O_(4)能够有效改善细菌的新陈代谢性能,显著提高细菌OD_(600)及脲酶活性;(2)溶液环境中,MICP产生的碳酸钙晶体类型以球霰石为主,含少量方解石,且Nano-Fe_(3)O_(4)含量增加能够促进球霰石的生成及增大MICP沉淀物中稳定相碳酸钙所占的比例;(3)Nano-Fe_(3)O_(4)可以显著提高MICP固化砂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CCC;(4)SEM分析结果表明,溶液环境中,碳酸钙晶体以球型堆积为主,MICP固化砂柱中碳酸钙晶型随Nano-Fe_(3)O_(4)含量的增加逐渐呈菱柱状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 纳米氧化三铁 晶体类型与形貌 细菌脲酶活性 溶液环境 MICP固化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铋掺杂钒磷氧催化剂选择性氧化碳四烃制顺酐 被引量:2
2
作者 游海珠 陆红梅 +3 位作者 何古色 刘定华 孙林兵 刘晓勤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72-878,共7页
制备了Bi掺杂的钒磷氧(VPO)催化剂(VPOBi);分别以正丁烷和混合碳四为原料,考察了Bi掺杂量对VPOBi催化剂选择性氧化碳四烃性能的影响。在653K、气态空速2000h^(-1)条件下,正丁烷在Bi掺杂量(摩尔分数)为0.3%的VPOBi催化剂上所得顺酐收率最... 制备了Bi掺杂的钒磷氧(VPO)催化剂(VPOBi);分别以正丁烷和混合碳四为原料,考察了Bi掺杂量对VPOBi催化剂选择性氧化碳四烃性能的影响。在653K、气态空速2000h^(-1)条件下,正丁烷在Bi掺杂量(摩尔分数)为0.3%的VPOBi催化剂上所得顺酐收率最大(40.4%),混合碳四在Bi掺杂量为0.2%的VPOBi催化剂上所得顺酐收率最大(49.2%)。采用XRD,BET,SEM,H_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表征结果表明,Bi的掺杂使VPO催化剂中暴露的(020)晶面显著增多,改变了催化剂的形貌,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催化剂晶格氧的反应性能,使晶格氧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被H_2还原,从而显著改善了VPO催化剂选择性氧化碳四烃制顺酐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磷催化剂 掺杂 正丁烷 混合碳 顺酐 选择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i_(3)-Fe_(3)O_(4)/CN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
3
作者 陈东健 孙雨倩 银凤翔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28-3937,共10页
电解水制氢中的阳极析氧反应(OER)因反应能垒较高,降低了电解水的效率,因此研发高效的析氧催化剂是推动电解水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高温热解聚苯胺、硝酸铁和硝酸镍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和Ni含量的FeNi/CN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 电解水制氢中的阳极析氧反应(OER)因反应能垒较高,降低了电解水的效率,因此研发高效的析氧催化剂是推动电解水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高温热解聚苯胺、硝酸铁和硝酸镍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和Ni含量的FeNi/CN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计时电位法(CP)等方法在碱性电解液中评价了催化剂的电化学析氧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中含有FeNi_(3)和Fe_(3)O_(4)纳米颗粒,这些颗粒很好地分散在聚苯胺衍生的碳上。随着铁含量的逐渐降低,OER过电位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Fe1Ni1/CN催化剂具有最低的OER过电位,在10mA/cm^(2)下的过电位仅为339mV,Tafel斜率为87mV/dec,表现出最好的OER催化活性,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大多数铁基和镍基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催化剂 复合材料 反应 氧化三铁 镍铁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氧化三钴碳含量对超细钴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梁闯 王朝安 +1 位作者 张志平 曲鹏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84,共6页
以工业碳酸钴为原料,将其在马弗炉中煅烧成不同碳含量的四氧化三钴,再通过单管试验炉还原成钴粉。采用费氏粒度仪、激光粒度测定仪、氧含量测量仪、碳硫测量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表征粉末。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煅烧工艺可获得碳含量为... 以工业碳酸钴为原料,将其在马弗炉中煅烧成不同碳含量的四氧化三钴,再通过单管试验炉还原成钴粉。采用费氏粒度仪、激光粒度测定仪、氧含量测量仪、碳硫测量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表征粉末。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煅烧工艺可获得碳含量为0.033%~0.195%的四氧化三钴;随着四氧化三钴碳含量的增加,钴粉粒度逐渐增大,当四氧化三钴碳含量为0.033%时,钴粉费氏粒度为0.94μm,当四氧化三钴碳含量为0.195%时,钴粉费氏粒度为1.13μm,增幅达20%。随着四氧化三钴碳含量的增加,钴粉孔隙度略有增加,松装密度有增大趋势,氧含量较小,碳含量波动不大。四氧化三钴的气流分级工序可降低还原钴粉的粒度。高碳四氧化三钴还原出的钴粉表面较光滑,球形度略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钴粉 氧化三钴 碳酸 碳含量 含量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掺杂Bi_2O_2CO_3/氧化石墨烯分级结构的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董兴安 熊伟 遇丽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75-1682,1689,共9页
以柠檬酸铋铵分子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法直接合成了原位N掺杂Bi2O2CO3分级微球(由二维级别纳米片组装而成的三维级别的维度分级结构)及其与氧化石墨烯(GO)的复合材料。柠檬酸铋铵在水热过程分解出的NH+4为N掺杂唯一来源,柠檬酸根在水... 以柠檬酸铋铵分子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法直接合成了原位N掺杂Bi2O2CO3分级微球(由二维级别纳米片组装而成的三维级别的维度分级结构)及其与氧化石墨烯(GO)的复合材料。柠檬酸铋铵在水热过程分解出的NH+4为N掺杂唯一来源,柠檬酸根在水热过程中分解产生CO2-3,部分Bi3+被还原成Bi单质。通过N掺杂以及GO的引入,使Bi2O2CO3的光响应范围扩展至可见光,降低了Bi2O2CO3的禁带宽度。Bi单质使复合材料具备更低的电子-空穴复合率。可见光照射下,N掺杂Bi2O2CO3分级微球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去除NO的性能。引入氧化石墨烯和Bi单质后,光催化活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碳酸 原位N掺杂 氧化石墨烯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2O2CO3/PPy界面氧空位构建及其可见光下NO氧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伍凡 赵梓俨 +2 位作者 黎邦鑫 董帆 周莹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1-548,共8页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具有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在众多氮氧化物去除技术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研究在室温下成功制备了碳酸氧铋(Bi2O2CO3,BOC)/聚吡咯(PPy)光催化剂,并在可见光下对一氧化氮(NO)进行光催化氧化去除。可见光催化NO氧化...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具有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在众多氮氧化物去除技术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研究在室温下成功制备了碳酸氧铋(Bi2O2CO3,BOC)/聚吡咯(PPy)光催化剂,并在可见光下对一氧化氮(NO)进行光催化氧化去除。可见光催化NO氧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BOC复合PPy之后,其NO去除率从9.4%提高到20.4%,毒副产物NO2的生成率从2%降到接近零。这是因为在BOC和PPy界面氢键作用下,在BOC和PPy界面形成了氧空位。光电流和交流阻抗测试表明氧空位的形成改善了BOC光生载流子分离和迁移过程,从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此外, BOC/PPy光催化氧化NO机理分析表明,氧空位促进O2生成更多的·O2-,进而与·OH共同作用,提高BOC的NO氧化反应活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 聚吡咯 光催化 氧化 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i_2O_2CO_3/CdSe量子点光催化氧化NO及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旸 于姗 +4 位作者 郑凯文 陈维维 董兴安 董帆 周莹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5-432,共8页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碳酸氧铋(N-Bi_2O_2CO_3,N-BOC)/硒化镉量子点(CdSeQDs)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运用于光催化降解室内空气污染物一氧化氮(NO)。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N-BOC光催化剂在保持原有纳米片结...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碳酸氧铋(N-Bi_2O_2CO_3,N-BOC)/硒化镉量子点(CdSeQDs)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运用于光催化降解室内空气污染物一氧化氮(NO)。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N-BOC光催化剂在保持原有纳米片结构和形貌的基础上成功负载了CdSeQDs。光催化氧化NO实验结果显示CdSeQDs的引入可显著提高N-BOC的NO去除率,并且二次毒副产物NO2生成率大幅度降低至1%,表明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极强的毒副产物抑制特性。固体紫外漫反射吸收光谱和发光光谱测试表明CdSe QDs拓宽并提升了N-BOC的光响应范围和能力,并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效率。通过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DRIFTS)分析,发现在N-BOC/CdSe QDs光催化氧化NO反应过程中没有NO2信号产生,仅观测到NO3-相关信号。机理分析表明超氧自由基(O2-)和光生空穴(h+)是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活性物种,实现了对NO到NO3-的彻底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 硒化镉量子点 光催化 氧化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铋系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双酚A光催化降解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单文杰 张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0-203,共4页
将氧化铋(Bi_2O_3)与三聚氰胺或盐酸胍混合煅烧,通过原位晶相合成法制备了界面紧密接触的碳三氮四复合碳酸氧铋(g-C_3N_4/Bi_2O_2CO_3)和碳三氮四复合氯氧化铋(g-C_3N_4/BiOCl)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 将氧化铋(Bi_2O_3)与三聚氰胺或盐酸胍混合煅烧,通过原位晶相合成法制备了界面紧密接触的碳三氮四复合碳酸氧铋(g-C_3N_4/Bi_2O_2CO_3)和碳三氮四复合氯氧化铋(g-C_3N_4/BiOCl)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等分析手段对复合光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Bi_2O_2CO_3和BiOCl纳米片均是从g-C_3N_4体相中生长出来,从而导致铋系氧化物和g-C_3N_4界面间的紧密接触。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g-C_3N_4/Bi_2O_2CO_3和g-C_3N_4/BiOCl复合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均优于g-C_3N_4和Bi_2O_3。在可见光照射下,复合光催化剂对双酚A表现出优越的降解性能。此外,探讨了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由于g-C_3N_4和Bi_2O_2CO_3或BiOCl界面间的紧密接触导致了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从而提高了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三氮 碳酸 氧化 纳米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磁性碳酸钙的制备及其除油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林仕宏 叶宝芳 王永净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8-144,共7页
以硬脂酸为疏水改性剂,将其与Fe_(3)O_(4)纳米颗粒和市售CaCO_(3)共混,分别以不同的原料质量比,制备疏水磁性碳酸钙HMC-1和HMC-2,并将HMC-2负载在PU海绵上用以提高其实用性能。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接触角... 以硬脂酸为疏水改性剂,将其与Fe_(3)O_(4)纳米颗粒和市售CaCO_(3)共混,分别以不同的原料质量比,制备疏水磁性碳酸钙HMC-1和HMC-2,并将HMC-2负载在PU海绵上用以提高其实用性能。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接触角/表界面张力测量仪对合成样品的物相、表面有机官能团、热稳定性及疏水性能进行系列表征分析。结果表明,HMC-2比HMC-1,具有更稳定的疏水性能,除油前后水接触角基本保持不变,约为150°,除油后该材料没有出现类似HMC-1的铁渗出现象。将HMC-2负载在PU海绵上后,改性PU海绵在3 s内可去除98%的油,重复吸油20次仍能达到95%以上的除油率,吸油倍率(吸附油质量/吸附剂质量)大于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 氧化三铁 除油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对含盐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凯丽 王威 +4 位作者 刘雨晴 严梦怡 崔延瑞 康威 曹治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128-5135,共8页
通过在固定的水力停留时间下(24h)逐步提升盐度,并设置有无Fe_(3)O_(4)的平行反应器作对照,考察不同盐度水平下Fe_(3)O_(4)对厌氧系统运行效能和厌氧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的NaCl盐度水平下,Fe_(3)O_(4)的加入均能有效... 通过在固定的水力停留时间下(24h)逐步提升盐度,并设置有无Fe_(3)O_(4)的平行反应器作对照,考察不同盐度水平下Fe_(3)O_(4)对厌氧系统运行效能和厌氧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的NaCl盐度水平下,Fe_(3)O_(4)的加入均能有效提升厌氧系统的处理效率并保证其稳定进行.Fe_(3)O_(4)对产甲烷过程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盐度水平下有所差异,当盐度分别为0,0.5%,1%,2%时,实验组的甲烷产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08,1.36,1.33和1.17倍,低盐环境下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污泥特性和胞外聚合物的分析结果发现,Fe_(3)O_(4)的引入有利于形成结构更为紧密的厌氧颗粒污泥,进而强化厌氧污泥颗粒化进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盐度提升,氢型产甲烷菌得以快速富集,同时主要细菌类型和代谢途径均发生了改变.而Fe_(3)O_(4)对厌氧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和代谢途径的影响在低盐度(0.5%)和较高盐度(1%,2%)下也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三铁 含盐废水 颗粒污泥 UASB反应器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O4耦合厌氧微生物强化低碳源废水还原硒(Ⅳ)的研究
11
作者 孙杰 侯博文 +3 位作者 汤婧瑶 胡良慧 李海铭 梁越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0-1165,共6页
为提升厌氧微生物对含硒(Ⅳ)废水的处理效果,利用ASBR反应器研究Fe3O4对厌氧微生物还原除硒(Ⅳ)的影响,分析了出水硒浓度、硒形态与分布、硒还原酶活性和微生物菌群等变化.结果表明,高碳源浓度时,投加Fe3O4对厌氧微生物去除硒(Ⅳ)没有影... 为提升厌氧微生物对含硒(Ⅳ)废水的处理效果,利用ASBR反应器研究Fe3O4对厌氧微生物还原除硒(Ⅳ)的影响,分析了出水硒浓度、硒形态与分布、硒还原酶活性和微生物菌群等变化.结果表明,高碳源浓度时,投加Fe3O4对厌氧微生物去除硒(Ⅳ)没有影响;低碳源浓度时,Fe3O4能显著提高厌氧微生物还原除硒(Ⅳ)的效率和速率,Fe3O4使硒(Ⅳ)去除率由对照组的(97.3±0.5)%提升至(98.2±0.5)%,最大反应速率也提高了3.6倍.同时投加Fe3O4也降低上清液硒(Ⅳ)、硒(0)占比,增加硒(-Ⅱ)占比,促进厌氧微生物还原硒(0)-硒(-Ⅱ)的进程.通过酶活性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等分析发现,Fe3O4提高亚硫酸盐还原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周质延胡索酸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增加了铁还原科细菌Rhodocyclaceae以及与电子传递相关的科细菌Anaerolineaceae和属细菌Dechlorobacter的丰度,因此Fe3O4是通过提高硒还原酶活性和诱导Fe(Ⅲ)还原来加速电子传递强化硒(Ⅳ)还原.结果以期为低碳源含硒(Ⅳ)废水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Ⅳ) 氧化三铁 微生物 硒价态 酶活性 铁异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O_(2)CO_(3)/Fe_(3)O_(4)磁性复合物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闫雪倩 裴向军 +5 位作者 杜杰 米晓慧 白琳嵚 马蕊 张明宽 钱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15-3525,共11页
以Fe_(3)O_(4)纳米粒子和Bi_(2)O_(2)CO_(3)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制备Bi_(2)O_(2)CO_(3)/Fe_(3)O_(4)磁性复合物,并通过对印染废水中染料的去除、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甲烷潜力的影响两方面探讨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借助X射线... 以Fe_(3)O_(4)纳米粒子和Bi_(2)O_(2)CO_(3)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制备Bi_(2)O_(2)CO_(3)/Fe_(3)O_(4)磁性复合物,并通过对印染废水中染料的去除、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甲烷潜力的影响两方面探讨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对Bi_(2)O_(2)CO_(3)/Fe_(3)O_(4)复合物进行表征分析,SEM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物表面较粗糙,BET结果显示复合物的比表面积为9.2294m^(2)/g,Fe_(3)O_(4)的引入大幅度增加了Bi_(2)O_(2)CO_(3)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明显的介孔结构。一方面,以甲基橙(MO)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该材料对染料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最大吸附量可达14.373mg/g,且该吸附反应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趋于单分子层吸附;另一方面,评估了复合物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物的引入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累积产甲烷量相比于对照组提高了10%。分别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和修正Gompertz模型模拟厌氧消化过程,模拟结果显示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引入Bi_(2)O_(2)CO_(3)/Fe_(3)O_(4)磁性复合物的污泥厌氧消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氧铋/四氧化三铁 磁性材料 吸附 甲基橙 剩余污泥 消化 产甲烷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级纳米花环状Bi_2O_3/(BiO)_2CO_3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强 李莉 +2 位作者 罗鸿祥 刘越 杨长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61-1171,共11页
通过程序升温水热法制备了层级纳米花状结构Bi_2O_3/(BiO)_2CO_3复合材料(简称BO/BCO)。采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氮气吸附-脱附... 通过程序升温水热法制备了层级纳米花状结构Bi_2O_3/(BiO)_2CO_3复合材料(简称BO/BCO)。采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氮气吸附-脱附测定等方法对上述合成材料的晶型结构、组成、光吸收性质、形貌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中(BiO)_2CO_3的晶型为四方相,Bi_2O_3的晶型为单斜相,复合后的材料同时具有两者晶型结构。并且,合成时随着OH-的引入与反应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中(BiO)_2CO_3的特征衍射峰强度逐渐降低,Bi_2O_3的特征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加,证明了Bi_2O_3在样品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从UV-Vis/DRS吸收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体(BiO)_2CO_3和单体Bi_2O_3相比,合成的BO/BCO复合材料的吸收边带发生偏移,且Bi_2O_3的引入有效增加其可见光区吸收。同时,样品由片状(BiO)_2CO_3生长为层级纳米花环状结构的BO/BCO-0.5,而层级结构的形成导致BO/BCO-0.5的带隙能变窄,且对于光电子的反射与散射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光生电荷的转移与光的吸收效率。另外,以罗丹明B为模型分子,通过不同光源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实验,循环实验以及捕获实验对复合材料BO/BCO的光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体系(单体Bi_2O_3和P25)相比,BO/BCO-0.5活性有明显提高,并且在多次循环实验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此外,根据捕获实验结果推测了BO/BCO复合材料可能的光催化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水热法 氧化 碳酸 层级纳米花环状结构 光催化降解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0)/Bi_(2)O_(2)CO_(3)/N-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延炜 李佳益 +3 位作者 王博威 孙明明 陈立功 李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8-1634,共7页
利用TiO_(2)纳米带作为基底,乙二胺作为还原剂及氮源,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光催化复合材料Bi^(0)/Bi_(2)O_(2)CO_(3)/N-TiO_(2)。通过XRD、SEM、TEM等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直径为1.2~2.1 nm的单质铋(Bi^(0))和碳酸氧铋(Bi_(2... 利用TiO_(2)纳米带作为基底,乙二胺作为还原剂及氮源,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光催化复合材料Bi^(0)/Bi_(2)O_(2)CO_(3)/N-TiO_(2)。通过XRD、SEM、TEM等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直径为1.2~2.1 nm的单质铋(Bi^(0))和碳酸氧铋(Bi_(2)O_(2)CO_(3))的复合量子点均匀生长在一维TiO_(2)纳米带(TiO_(2)NBs)表面。在可见光照射下,相比于TiO_(2)NBs(降解率30.95%),Bi^(0)/Bi_(2)O_(2)CO_(3)/N-TiO_(2)在3 h内实现了对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的高效降解(降解率95.02%)。活性物质捕获实验证实,h+和·OH是材料参与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主要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纳米带 碳酸 量子点 光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口山炼铜法有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贺善持 李冬元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2,共4页
从理论方面对水口山炼铜法的底吹熔炼、氧枪、渣含铜、渣含四氧化三铁、全自热熔炼及杂质脱除率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口山炼铜法 有关问题 氧化三铁 杂质脱除率 自热熔炼 渣含铜 底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处理酸性红73 被引量:6
16
作者 尹飞 王翠 童少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7-213,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还原石墨烯纳米片和磁铁矿复合材料(rGO-Fe_3O_4)。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了表征。以酸性红73 (AR73)为目标物,研究了rGO-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PS)处理酸性红73的效能,考...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还原石墨烯纳米片和磁铁矿复合材料(rGO-Fe_3O_4)。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了表征。以酸性红73 (AR73)为目标物,研究了rGO-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PS)处理酸性红73的效能,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PS浓度、溶液初始pH以及反应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催化剂投加量为1.0 g/L、PS的浓度为1.0 g/L及初始pH为6.9时,10 min内50 mg/L酸性红73的脱色率达到100%。淬灭实验结果表明rGO-Fe_3O_4/PS反应体系同时存在SO4-?、·OH和单线态氧1O2,其中1O2的氧化反应起主导作用。复合材料rGO-Fe_3O_4不但活性高,而且便于分离,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石墨烯 氧化三铁 高级氧化 单线态 过硫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物质俗称来历浅析
17
作者 毛华茂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42-44,共3页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商业活动中,人们要和各种各样的物质打交道。形形色色的物质种类繁多、名称各异。有的物质既有堂而皇之的正式学名,又有广泛流行的俗称,有的物质还有商品名称。
关键词 生产劳动 托马斯磷肥 金鸡纳碱 氧化 含水硅酸铝 红降 三碘甲烷 碱式碳酸 白色颜料 氧化三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分析法”拾零
18
作者 方子珊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0-41,共2页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因此,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继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虽能初步了解.但不少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中,常表现出思维视角偏小、分析方法单一...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因此,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继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虽能初步了解.但不少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中,常表现出思维视角偏小、分析方法单一、解题效率不高等现象.为培养学生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分析 原子 质量比 化学思维 配平化学方程式 化学教学 化学式 构成物质 质量相等 氧化三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