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工程选址指标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成龙 王瑞景 +4 位作者 罗翔 张斌斌 刘廷 马梓涵 刁玉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_(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_(2)-EOR研究侧重...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_(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_(2)-EOR研究侧重于CO_(2)作为高效的驱油“催化剂”本身及油藏CO_(2)-EOR适应性认识,对于工程选址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CO_(2)-EOR应用进展和工程实践,明确了CO_(2)-EOR工程选址可行性评价所需的通用依据,指出了CO_(2)-EOR工程选址遵循“CO_(2)封存与驱油双统一”、安全性、经济性的专属性原则,并从CO_(2)-EOR工程选址的地质、工程、安全、经济4个要素开展了较详尽系统的研究,定性-定量构建了“4+8+27”CO_(2)-EOR工程选址三级指标评价体系(GESE),以期为油藏开展CO_(2)-EOR工程选址提供借鉴,助力中国碳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CO_(2)-EOR工程 场地选址 评价指标 地质要素 工程要素 安全要素 经济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分级及评价思路 被引量:12
2
作者 刁玉杰 刘廷 +3 位作者 魏宁 马鑫 金晓琳 付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3-951,共9页
【研究目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化石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随着不同地质尺度的封存潜力评价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封存潜力分级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目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化石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随着不同地质尺度的封存潜力评价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封存潜力分级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本文参考固体矿产、油气矿产等地质勘查等经验,以及国内外咸水层封存潜力级别及评价方法,划分了中国咸水层封存工作阶段及封存潜力级别,并提出了潜力评价思路、计算公式及重要系数取值参考。【研究结果】一是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可设定为普查、详查、勘探和注入四个工作阶段,封存潜力可划分为地质潜力、技术容量、技术经济容量和工程封存量四大类,其中普查阶段对应预测级别(D级),详查阶段对应控制级别(C级),勘探阶段对应探明级别(B级),注入阶段对应工程级别(A级)。二是咸水层封存潜力评价可总体按照储层筛选、潜力定级、潜力计算三个步骤依次开展,有效储层应综合储集条件、盖层封闭性、封存体稳定性条件及深部资源开发影响等因素予以筛选圈定。三是不同级别的封存潜力计算根据应用场景合理选择容积法或机理法公式,以及地质系数、驱替系数、成本系数等关键参数取值,探明阶段需要结合不同的注入方案开展封存潜力数值模拟预测评价。【研究结论】中国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应形成精度由低到高的多尺度多级别动态机制,本文提出的潜力评价级别及方法建议,能够科学地对比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潜力评价数据,也能够为咸水层封存工程审批和深部地下空间管理提供参考,但未来更符合工程实际的潜力计算公式及关键参数赋值,仍需要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CO_(2)地质封存 潜力评价 计算公式 系数取值 碳达峰碳中和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在碳中和进程中的资源优势和地质工作建议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宇轩 唐金荣 +5 位作者 牛亚卓 张静雅 赵禹 魏建设 姜光政 王利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58-1480,共23页
【研究目的】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已在全球形成共识。地球系统科学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地学解决方案,中国西北地质调查如何在碳中和战略中找到主攻... 【研究目的】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已在全球形成共识。地球系统科学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地学解决方案,中国西北地质调查如何在碳中和战略中找到主攻方向和工作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地质工作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主要工作方法,统计分析了中国西北在碳中和减排和增汇两大基本途径上的资源优势,提出了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西北地质调查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等资源优势: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13991×10^(8)m^(3),占全国的34.78%;地热能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其中青海共和盆地静态干热岩资源总量达8974.74×10^(18)J;锂、钴、镍和铀矿等清洁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资源均居全国前列,锂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钴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40%,新疆是中国最大的铀矿生产基地。而且,西北地区生态类型和地表基质层类型丰富,碳库现存量和增汇潜力巨大,同时拥有大量适宜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选址和地质储能的优质空间,是中国通过增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节点。【结论】中国西北地区可为碳减排、碳增汇路径提供有效资源支撑,西北地质调查工作应立足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在推进天然气资源调查、攻关地热资源开发技术、加强关键矿产全生命周期研究、试点地表基质层与生态地质综合调查、开展CCUS相关的地下空间调查,以及建设碳中和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六个方面持续发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地质解决方案,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绿色低转型 地质调查 矿产勘查 油气勘查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环境岩土工程的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2
4
作者 沈征涛 唐朝生 +1 位作者 顾凯 施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8-958,共11页
新形势下,国际国内面临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可持续能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这也给了环境岩土工程领域新的机遇。对于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学者和从业者,如何通过创新和学科交叉的合作和努力,从理论... 新形势下,国际国内面临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可持续能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这也给了环境岩土工程领域新的机遇。对于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学者和从业者,如何通过创新和学科交叉的合作和努力,从理论、技术、管理、实践等方面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并化挑战为机遇,是亟需厘清的重点。由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学会(ISEG)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新形势下环境岩土工程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于2021年7月13日至14日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显示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新进展:①“双碳”目标引领环境岩土工程发展;②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日趋重要;③新兴技术助力环境岩土工程上新台阶。未来的研究趋势包括:①环境岩土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②绿色生态修复及高效灾害预防;③基于新兴技术的深度学科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环境工程地质 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学会 中和 生态环境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