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协同“生态—经济”与碳达峰目标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1
作者 吴丹 刘艳中 +4 位作者 张祚 陈勇 尚文博 张子瑜 黄铭闽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8-318,共11页
[目的]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能有效控制城市不断扩张带来的大量碳排放,针对现有研究多基于单一目标且忽视碳达峰约束、难以协同多目标的问题,构建融入碳达峰目标的生态—经济多目标综合型UGB划定框架,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新路径。[... [目的]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能有效控制城市不断扩张带来的大量碳排放,针对现有研究多基于单一目标且忽视碳达峰约束、难以协同多目标的问题,构建融入碳达峰目标的生态—经济多目标综合型UGB划定框架,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新路径。[方法]以武汉市为例,通过耦合STIRPAT-InVEST-GMOP-PLUS模型,模拟碳达峰目标约束下武汉市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情景的未来城市用地格局,划定能协同“生态—经济”与碳达峰目标的UGB。[结果](1)9种碳达峰路径中只有促碳因素为低模式时才能完成武汉市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其中达峰最小值为低低路径下的1816.41万t。(2)4种情景中,碳达峰目标约束下的3种情景城市扩张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只有可持续发展情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高,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增长的目标。(3)选择低低达峰路径下具有碳储约束的可持续发展情景为武汉市最佳发展情景,并以此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结论]低低达峰路径能够支撑武汉市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武汉市最佳发展方案为碳储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情景,据此划定的2030年城市增长边界面积为1214.93 km^(2),且能同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协同优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增长边界 碳达峰目标约束 储量 目标规划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目标下中国省际碳配额的两阶段分配模型
2
作者 李芳 赵越 陈向南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5,共14页
公平合理的区域间碳配额分配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为提高分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接受度,尝试建立“预分配—优化调整”的两阶段碳配额初始分配模型。首先,综合考虑平等、责任、能力和高效原则,建立碳配额初始预分配模型。其... 公平合理的区域间碳配额分配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为提高分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接受度,尝试建立“预分配—优化调整”的两阶段碳配额初始分配模型。首先,综合考虑平等、责任、能力和高效原则,建立碳配额初始预分配模型。其次,从满意度、效率性和公平性三个角度出发,对预分配方案进行判别及进化调整,得到优化分配方案。2030年中国省际碳配额优化分配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对分配原则的偏好性不同,采用单原则难以实现公平合理的碳配额分配;预分配方案可能难以被各地区接受,基于两阶段分配模型得到的碳配额分配方案能有效保障碳配额平稳安全、易于让各地区接受且兼顾了效率与公平;将中国省际碳配额的优化分配方案与各地区2030年碳排放相比,发现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等省份作为传统的能源省份,减排压力较大,这些地区在未来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应占据更大的份额。最后,提出政府可以将碳配额分配机制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协调碳配额分配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各地区应根据各自减排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探索低碳发展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目标 配额分配 两阶段模型 满意度 效率与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进口如何驱动碳减排及碳达峰目标实现——基于进口绿色技术复杂度视角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兵兵 王捷 闫志俊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9-139,共21页
本文首先明晰了绿色进口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制;然后,通过构建进口绿色技术复杂度指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方法,实证检验了其对城市碳减排及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进口绿色技术复杂度提升可以显著促进城市碳减排,在进行样本... 本文首先明晰了绿色进口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制;然后,通过构建进口绿色技术复杂度指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方法,实证检验了其对城市碳减排及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进口绿色技术复杂度提升可以显著促进城市碳减排,在进行样本数据筛选、替换核心变量、内生性检验等多重情境下该结论依旧稳健。进口绿色技术复杂度提升更有利于促进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城市、京津冀城市群、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的碳减排。进口绿色技术复杂度主要通过要素投入优化效应以及发挥产品配置清洁效应等渠道驱动碳减排。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表明,进口绿色技术复杂度可以有利于驱动碳达峰目标实现,且对于率先和按期碳达峰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绿色技术复杂度 碳达峰目标 要素投入优化效应 产品配置清洁效应 蒙特卡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启我国能源体系重大变革和清洁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新时代--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历史意义 被引量:45
4
作者 卢纯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8-41,共14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将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范式的全面改变。我国能源产业必须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高度、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将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范式的全面改变。我国能源产业必须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高度、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五条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可以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稳固的低碳能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目标 能源体系 清洁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65
5
作者 周守为 朱军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共8页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未来40年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构建新型能源消费体系的重要阶段。为了回答碳中和是否就意味着放弃化石能源从而实现零碳排放的问题,首先剖析了“双碳”目标的概念,对比分析了中国能...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未来40年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构建新型能源消费体系的重要阶段。为了回答碳中和是否就意味着放弃化石能源从而实现零碳排放的问题,首先剖析了“双碳”目标的概念,对比分析了中国能源结构与低碳国家的差异,然后从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的角度明晰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认识,进而提出了协调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的8项举措:①节能提效;②规模化发展新能源;③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④多样化制氢;⑤加大森林碳汇;⑥大力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⑦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⑧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助力新产业、新工艺不断派生。结论认为:①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依赖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来实现,而应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多能互补、多元发展等措施最后再过渡到非化石能源主导的能源结构;②如果上述助力措施能够得以实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以节约大约17×10^(8) t(标准煤),碳排放量可减少至约74×10^(8) t,届时中国碳排放量达峰的峰值将介于74.16×10^(8)~113.85×10^(8)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和”目标 实现路径 能源结构 化石能源 新能源 排放量 天然气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烟草商业物流企业碳排放核算及碳减排措施分析
6
作者 梅运鹏 韩笑 +6 位作者 李荣国 靳晓曼 姜晓雪 张洁瑞 杨莉 陈爱侠 陈超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150,F0003,共7页
为推进烟草商业物流企业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以陕西省烟草公司西安市公司的物流分公司为典型代表,构建了烟草商业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在摸清碳排放水平和梳理碳减排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助力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的优选措施。结果表明:... 为推进烟草商业物流企业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以陕西省烟草公司西安市公司的物流分公司为典型代表,构建了烟草商业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在摸清碳排放水平和梳理碳减排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助力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的优选措施。结果表明:该物流分公司2018—2023年碳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消耗能源为净购入电力,占碳排放总量的74%以上。直接生产系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生产系统,不同月份的碳排放量差异较大,主要受直接生产系统的影响。该物流分公司近年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促进了碳排放水平降低,联合工房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装置可作为后续进一步碳减排的优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商业物流 排放核算 减排措施 中和”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农业保险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7
作者 蒋晴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11期131-133,共3页
作为关键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在降低农业碳排放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不仅有助于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而且对于构建农业生态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至2017年的面板... 作为关键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在降低农业碳排放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不仅有助于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而且对于构建农业生态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至201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差分GMM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总体上有助于减少农业碳排放。最终,本研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农业保险的视角,提出了旨在减少我国农业碳排放的策略建议,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农业保险 农业排放 碳达峰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逻辑、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印生 韦鑫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目的/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为“双碳”)目标被纳入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保障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落实低碳发展理念,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尽可能减... [目的/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为“双碳”)目标被纳入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保障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落实低碳发展理念,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满足智能化信息时代下经营主体对低碳技术赋能农业机械装备的多样化需求,发展低碳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是中国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双碳”目标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进展]本文明晰了低碳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和目标,从理论、现实和系统三重维度阐释了低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逻辑,分析了影响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等6个方面剖析影响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结论/展望]从农业机械装备全寿命周期的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清洁生产作业推广、脱物质化的社会化服务与绿色经营、8S体系、碳排放测度体系构建、退役废旧农机低碳处置与绿色再制造等方面,提出了中国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中和目标 生态设计 绿色再造 清洁生产 8S体系 脱物质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消费端碳排放评估与“双碳”政策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陈绍晴 吴俊良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66,共7页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绿色低碳发展上也应起到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核算2020年大湾区各城市消费侧碳排放,量化分析各行业对大湾区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大湾区消费端碳排放在城市...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绿色低碳发展上也应起到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核算2020年大湾区各城市消费侧碳排放,量化分析各行业对大湾区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大湾区消费端碳排放在城市间差异巨大,部分核心城市与国际湾区城市的平均水平相当。(2)大湾区城市在建筑业、服务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上有较大的减排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完整准确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应多通路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低碳转型,注重建筑业方面的低碳管理,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交易市场,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多层次试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 消费端排放 绿色发展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进路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文轩 宁天琦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132,共10页
公私协同应当作为气候治理的基本模式和气候法治遵循的制度逻辑。这不仅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路径,也是构建气候变化适应型制度体系的内在需求,还是气候法治公私交融属性的重要体现。在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模式中,各主体应当基... 公私协同应当作为气候治理的基本模式和气候法治遵循的制度逻辑。这不仅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路径,也是构建气候变化适应型制度体系的内在需求,还是气候法治公私交融属性的重要体现。在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模式中,各主体应当基于商谈理性实现互动,以气候信息为节点构建风险应对体系。在具体机制构建层面,气候法治体系应当结合公私协同模式的体系特征,从主体、治理框架和法秩序三个层面体现公私协同的制度逻辑,即以协同共治为基底构建主体决策机制,以信息沟通为核心构建治理框架,以公私法协同为线索构建气候法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法治 公私协同 中和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法律体系化视角下的气候法治进路 被引量:13
11
作者 于文轩 孙昭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8,共12页
气候法治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环境法律体系化最高形态的环境法典应对其作出专门回应。在环境法律体系化进程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探索,为健全气候法治创造了内... 气候法治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环境法律体系化最高形态的环境法典应对其作出专门回应。在环境法律体系化进程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探索,为健全气候法治创造了内生动力。为实现环境法律体系化与气候法治的协同联动,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石,以整体主义方法论为指引,以适度法典化模式为基础。环境法典应基于“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回应“双碳”目标的现实需求,既应注重从内部结构和外部融贯两个层面促进气候法制的体系整合,又应通过多元治理工具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同治理,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气候诉讼的司法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律体系化 环境法典 中和目标 气候法治 应对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