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轧后冷却制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屈强比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克鲁 鲁世强 +2 位作者 李鑫 郑海忠 董显娟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5-17,共3页
在热模拟及轧制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和多功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轧后冷却制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究钢种在1~25℃/s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均可得到贝氏体组织,其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为557~651℃。轧后以不... 在热模拟及轧制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和多功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轧后冷却制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究钢种在1~25℃/s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均可得到贝氏体组织,其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为557~651℃。轧后以不同冷却制度冷却至室温的试样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等的混合组织,冷却制度不同,各种组织所占的比例有很大不同。冷却制度对屈强比也有明显影响;轧后直接空冷至室温的试样的屈强比为0.68,但强度较低;油淬试样的屈强比约0.77,且强度较高;水冷至531℃而后空冷的试样的屈服强度较高,但抗拉强度相对较低,屈强比高达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制度 碳贝氏体钢 组织 屈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热轧低碳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克鲁 鲁世强 +1 位作者 陈庆军 姜广林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1,共3页
对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了热轧和不同温度回火处理后,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多功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回火温度对其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回火温度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主要为由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等组成的混... 对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了热轧和不同温度回火处理后,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多功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回火温度对其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回火温度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主要为由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等组成的混合组织,回火温度不同,各种组织所占的比例有很大不同;回火温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的屈服强度有明显影响,但对抗拉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屈强比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火温度 碳贝氏体钢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47
3
作者 陈忠伟 张玉柱 杨林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4-86,96,共4页
综述了低碳贝氏体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低碳贝氏体钢性能优良且成本低廉。并结合低碳贝氏体钢的市场需求和邯钢品种钢的研发方向,展望了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前景,提出低碳贝氏体钢产品品种的开发及其控轧控冷工艺的研制是其研究方向。
关键词 碳贝氏体钢 贝氏体组织 控轧控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合金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中不同强化方式的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克鲁 鲁世强 +2 位作者 李鑫 郑海忠 董显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7-29,49,共4页
为了掌握微合金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中不同强化方式的贡献大小,采用正电子湮没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该钢热轧和回火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位错密度及第二相粒子的形貌及尺寸,对其屈服强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并采用多功... 为了掌握微合金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中不同强化方式的贡献大小,采用正电子湮没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该钢热轧和回火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位错密度及第二相粒子的形貌及尺寸,对其屈服强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并采用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对该钢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钢的位错密度约为2.65×10^(14) m^(-2),位错强化是该钢主要的强化方式,对屈服强度的贡献值约327 MPa,占其屈服强度的41.3%;该钢中存在大量细小弥散的球状或近球状的(Ti,Nb)(C,N)第二相粒子,其尺寸多在10 nm以下,析出强化对屈服强度的贡献值约为172 MPa,占屈服强度的21.7%;固溶强化和间隙原子强化的贡献值分别约为129 MPa和94 MPa,分别占屈服强度的16.3%和11.9%;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 碳贝氏体钢 位错强化 析出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变形工艺参数对超低碳贝氏体钢转变行为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海涛 曾小勤 +3 位作者 刘六法 王渠东 董杰 丁文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91-1095,1100,共6页
研究了超低碳贝氏体钢在 1 2 0 0~ 40 0°C范围内 ,用常规轧制工艺 ( CCR)、再结晶控制轧制 ( RCR)和动态再结晶控制轧制 ( DRCR) 3种热模拟变形工艺进行变形后再进行连续冷却转变行为 .结果发现 ,3种变形工艺均可细化奥氏体的晶... 研究了超低碳贝氏体钢在 1 2 0 0~ 40 0°C范围内 ,用常规轧制工艺 ( CCR)、再结晶控制轧制 ( RCR)和动态再结晶控制轧制 ( DRCR) 3种热模拟变形工艺进行变形后再进行连续冷却转变行为 .结果发现 ,3种变形工艺均可细化奥氏体的晶粒 ,而且细化晶粒程度的变形工艺顺序依次为DRCR、RCR和 CCR.此外 ,奥氏体的转变行为受到 CCR、RCR和 DRCR工艺的影响 .同一冷却速度下 ,3种不同的变形工艺获得过冷奥氏体发生贝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不同 .显微结构观察表明 ,在试验冷却速度下 ,用 CCR工艺变形 ,全部获得铁素体且存在少量的化合物 ;用 RCR和 DRCR工艺变形 ,全部获得贝氏体 ,贝氏体呈板条状 ,其尺寸随冷速的增大而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制工艺 铁素体 贝氏体 超低碳贝氏体钢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耐海水腐蚀型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思勋 崔文芳 +1 位作者 董杰 刘春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0-253,共4页
为了开发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耐海水腐蚀性的海洋工程用钢,考察了含磷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力学性能和耐海水腐蚀性.超低碳贝氏体钢中磷的质量分数提高至0.09%时能够产生较强的固溶强化作用,而对室温至-40℃范围内的低温冲击韧性影... 为了开发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耐海水腐蚀性的海洋工程用钢,考察了含磷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力学性能和耐海水腐蚀性.超低碳贝氏体钢中磷的质量分数提高至0.09%时能够产生较强的固溶强化作用,而对室温至-40℃范围内的低温冲击韧性影响不大,这归因于钢中C,B原子在原始奥氏体晶界通过竞争机制抑制了P的偏聚,减弱了P产生的冷脆性.与无磷和低磷含量超低碳贝氏体钢相比,高磷含量超低碳贝氏体钢在3.5%NaCl溶液中全浸腐蚀速率明显降低.Cu,P的复合作用促进了致密的内锈层的形成,有效阻止了Cl-的进一步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 超低碳贝氏体钢 强度 韧性 耐海水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贝氏体钢埋弧焊焊缝金属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继红 陈阳阳 +1 位作者 任晓龙 张敏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6,110,共5页
针对超低碳贝氏体钢HQ785DB的焊接特点,在低碳钢焊丝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埋弧焊用焊丝,将该焊丝匹配氟碱型SJ101焊剂对该钢进行焊接,研究了焊缝金属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冲击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焊缝金属组织以针状铁素体和板条贝氏体... 针对超低碳贝氏体钢HQ785DB的焊接特点,在低碳钢焊丝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埋弧焊用焊丝,将该焊丝匹配氟碱型SJ101焊剂对该钢进行焊接,研究了焊缝金属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冲击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焊缝金属组织以针状铁素体和板条贝氏体为主,另有少量弥散分布的粒状贝氏体;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为806.25 MPa,伸长率为16.78%,20℃时的冲击吸收功为183.25J;冲击断口上存在大量韧窝,以微孔聚集型的韧性断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钢 埋弧焊 焊缝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微观组织及冲击韧度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克鲁 潘美满 +1 位作者 姜广林 陈庆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8-20,共3页
在热轧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冲击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温度下7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冲击韧度,并对微观组织、断口形貌及夹杂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低碳贝氏体钢的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 在热轧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冲击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温度下7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冲击韧度,并对微观组织、断口形貌及夹杂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低碳贝氏体钢的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及针状铁素体的复合组织。夹杂物较为细小,尺寸多为2~6μm。当温度较高时,断口呈韧窝状,其冲击韧度较高;当温度较低时,断口主要呈解理特征,其冲击韧度较低。实验钢的韧、脆性转变温度约为-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贝氏体钢 微观组织 冲击韧度 断口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速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明星 周鹿宾 康沫狂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25-29,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碳贝氏体钢经不同冷速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变化。在0.9℃/min的冷速下,几乎得到全部粒状组织,随冷速增大,粒状组织减少,粒状贝氏体增多,当冷速增到156℃/min时基本上全成为粒状贝氏体。结果表明,粒状贝氏体比粒状组织具有...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碳贝氏体钢经不同冷速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变化。在0.9℃/min的冷速下,几乎得到全部粒状组织,随冷速增大,粒状组织减少,粒状贝氏体增多,当冷速增到156℃/min时基本上全成为粒状贝氏体。结果表明,粒状贝氏体比粒状组织具有更高的强韧性。在0.9~156℃/min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冷速加快,夏氏冲击韧性从46J/cm^2提高到111J/cm^2,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也有较大提高。冷速进一步增加,冲击韧性显著下降,强度仅略有提高。本文对粒状贝氏体的强韧化机理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贝氏体钢 粒状贝氏体 粒状组织 冷却速度 冷速 板条马氏体 强韧化机理 残余奥氏体 屈服强度 铁素体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轧控冷和回火工艺对超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凯 袁泽喜 +3 位作者 方剑 童明伟 周倩 宋新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研究超低碳贝氏体钢的控轧控冷和回火工艺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工艺下试样组织均为粒状贝氏体,且在820℃终轧、440℃回火时获得了高强度低屈强比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控轧控冷工艺可以细化贝氏体铁素体和M-A岛、降低... 研究超低碳贝氏体钢的控轧控冷和回火工艺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工艺下试样组织均为粒状贝氏体,且在820℃终轧、440℃回火时获得了高强度低屈强比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控轧控冷工艺可以细化贝氏体铁素体和M-A岛、降低铁素体含碳量、控制组织中软硬相的比例,从而提高材料强度、降低其屈强比。回火温度升高使贝氏体铁素体粗化、含碳量和位错密度降低、M-A岛分解成细小的板条贝氏体,并析出富铜原子团,这是材料获得高强度、低屈强比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钢 控轧控冷 回火温度 屈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碳贝氏体钢的力学与腐蚀疲劳性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易敏 王国栋 +2 位作者 陈涛 王立峰 佟倩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107,共5页
为研究低碳贝氏体钢在热处理后的力学、腐蚀疲劳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一种新型贝氏体钢力学性能,并在自来水和盐水腐蚀介质中研究了其腐蚀疲劳性能.结果表明:与轧材比较,A、B、C钢轧材经正火回火热... 为研究低碳贝氏体钢在热处理后的力学、腐蚀疲劳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一种新型贝氏体钢力学性能,并在自来水和盐水腐蚀介质中研究了其腐蚀疲劳性能.结果表明:与轧材比较,A、B、C钢轧材经正火回火热处理后,表现出更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和抗腐蚀疲劳性能;而含Si高的A钢具有更优异的韧塑性及抗腐蚀疲劳性能.含Si的贝氏体钢中的贝氏体铁素体(BF)板条间残余奥氏体(Ar)膜对氢致裂纹的扩展速率有突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贝氏体钢 热处理组织 力学性能 腐蚀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建泽 康永林 杨善武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6,共5页
对两阶段控轧控冷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显微组织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扫描电镜更能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特点,纵向显微组织细小,奥氏体晶粒沿轧向被轧成扁平状,方向性明显,晶界清晰可见,奥氏体晶粒宽度在6~13μm之间... 对两阶段控轧控冷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显微组织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扫描电镜更能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特点,纵向显微组织细小,奥氏体晶粒沿轧向被轧成扁平状,方向性明显,晶界清晰可见,奥氏体晶粒宽度在6~13μm之间;而横向显微组织、心部显微组织、表面显微组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没有明显的方向性,组织粗大,分布弥散、均匀;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而处于中间过渡温度时很难截然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钢 显微组织 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超低)碳贝氏体钢DB590R的研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舒朝晖 陈文梅 杨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1-53,共3页
研制了 6 0 0MPa级低 (超低 )碳贝氏体钢DB5 90R。试验分别在实验室和热连轧生产线上进行 ,通过控轧控冷两阶段轧制。分析了试验钢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系列冲击韧性。实验结果表明 ,试验钢的化学成分设计合理 ,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 研制了 6 0 0MPa级低 (超低 )碳贝氏体钢DB5 90R。试验分别在实验室和热连轧生产线上进行 ,通过控轧控冷两阶段轧制。分析了试验钢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系列冲击韧性。实验结果表明 ,试验钢的化学成分设计合理 ,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该钢在强度方面具有较大的富余量 ,屈服强度的平均值为 5 6 1MPa ,抗拉强度的平均值高达 6 45MPa ;其韧性指标也大大地超过了设计目标 ,- 40℃的纵向冲击韧性值在 15 0J以上 ,韧脆转变温度在 -80℃以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贝氏体钢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冲击韧性 超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550D低碳贝氏体钢焊后热处理工艺的确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熹 董现春 +1 位作者 陈延清 章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92,97,共4页
模拟研究了Q550D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粗晶区冲击韧性受t_(8/5)(从800℃冷却至500℃的时间)影响的变化规律,并选取t_(8/5)为20 s时的热模拟条件研究焊后热处理工艺对粗晶区冲击韧性的影响,从而确定该钢的焊后热处理工艺。结果表... 模拟研究了Q550D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粗晶区冲击韧性受t_(8/5)(从800℃冷却至500℃的时间)影响的变化规律,并选取t_(8/5)为20 s时的热模拟条件研究焊后热处理工艺对粗晶区冲击韧性的影响,从而确定该钢的焊后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Q550D钢粗晶区的冲击功随t_(8/5)的增加有下降趋势,在t_(8/5)≤30s时粗晶区冲击韧性保持较高水平;在250~600℃进行焊后热处理时母材的拉伸、冲击性能变化不大,粗晶区在350℃和550℃附近存在回火脆性,在500℃附近保持较高的冲击韧性;Q550D钢较佳的焊后热处理工艺为520℃×1.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550D低碳贝氏体钢 焊后热处理 粗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Nb-Cu-B低碳贝氏体钢的动态再结晶行为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新 董洪波 章威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694-4700,共7页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Mn-Nb-Cu-B低碳贝氏体钢进行单道次压缩实验,研究其在温度为1 000~1 150℃和应变速率为0.01~0.1 s-1条件下的动态再结晶行为。通过加工硬化率和应变的关系曲线确定该贝氏体钢发生动态再结晶的临界条件...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Mn-Nb-Cu-B低碳贝氏体钢进行单道次压缩实验,研究其在温度为1 000~1 150℃和应变速率为0.01~0.1 s-1条件下的动态再结晶行为。通过加工硬化率和应变的关系曲线确定该贝氏体钢发生动态再结晶的临界条件,并建立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模型和峰值应变模型。根据应力-应变曲线数据确定不同变形条件下该贝氏体钢的动态再结晶的体积分数,并利用该体积分数建立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Mn-Nb-Cu-B低碳贝氏体钢高温变形存在动态再结晶现象,且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应变速率的降低,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量减小,更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采用回归法确定该贝氏体钢的动态再结晶激活能为328 kJ/mol,并获得该贝氏体钢的热加工方程。该低碳贝氏体钢发生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与峰值应变的平均比值εc/εp为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贝氏体钢 动态再结晶 加工硬化率 临界应变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Cu的Mn-Nb-B系超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化机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程久珊 刘静 +2 位作者 镇凡 徐进桥 郭斌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9-42,72,共5页
对一种含铜超低碳Mn-Nb-B系微合金钢进行TMCP工艺,得到屈服强度达850 MPa的超低碳贝氏体钢。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验钢不同板厚处的组织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试验钢板条贝氏体间析出物,结果表明,屈服强... 对一种含铜超低碳Mn-Nb-B系微合金钢进行TMCP工艺,得到屈服强度达850 MPa的超低碳贝氏体钢。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验钢不同板厚处的组织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试验钢板条贝氏体间析出物,结果表明,屈服强度850 MPa超低碳贝氏体钢组织主要为细小的板条贝氏体,沿板厚方向上贝氏体板条宽度变化不大,板条长度从表层到心部逐渐增大。贝氏体板条的细化和微细析出物的形态、大小及分布对试验钢的强韧性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超低碳贝氏体钢 板条贝氏体 细晶强化 析出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贝氏体钢双面埋弧焊焊接接头组织及硬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敏 任晓龙 +2 位作者 杨亮 李继红 郑雯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7-189,192,共4页
对低碳贝氏体钢进行双面埋弧焊焊接,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对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与维氏硬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碳贝氏体钢双面埋弧焊后,接头反面焊的焊缝宽度和余高比正面焊的要高,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HAZ的组织为... 对低碳贝氏体钢进行双面埋弧焊焊接,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对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与维氏硬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碳贝氏体钢双面埋弧焊后,接头反面焊的焊缝宽度和余高比正面焊的要高,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HAZ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母材区域的组织为板条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HAZ熔合线附近的硬度值最高,远离熔合线硬度降低,并逐渐接近母材金属的硬度;Mn元素的偏析增加了边界阻尼,致使晶粒长大倾向降低,硬度值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贝氏体钢 埋弧焊 显微组织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对超低碳贝氏体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静 王亚丽 +1 位作者 袁泽喜 唐金权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04-307,共4页
借助透射电镜和电化学测试系统,对含铜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及在0.01 mol/L Na2SO4+0.01 mol/L 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Cu对ULCB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铜试样(wCu≥1.0%)经淬火... 借助透射电镜和电化学测试系统,对含铜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及在0.01 mol/L Na2SO4+0.01 mol/L 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Cu对ULCB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铜试样(wCu≥1.0%)经淬火后形成均匀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试样经低温400℃时效处理后,-εCu相析出很少,基体组织中的缺陷大大减少,耐腐蚀性能得到改善。当时效温度升至600℃时,析出的-εCu颗粒粗化且数量增多,与基体组织形成腐蚀微电池,导致腐蚀电流增加,试样耐腐蚀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钢 腐蚀 时效 ε-Cu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含量对Cr-Mo-V系超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和析出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晓林 蔡庆伍 +1 位作者 余伟 张恒磊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21,26,共7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谱仪(EDS)等实验方法,研究了三种不同N含量的超低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和析出相的成分、尺寸、形貌以及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低氮含量的钢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高氮含... 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谱仪(EDS)等实验方法,研究了三种不同N含量的超低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和析出相的成分、尺寸、形貌以及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低氮含量的钢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高氮含量的钢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少量的针状铁素体。当实验钢中V/N比为3.4时,通过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综合作用,可以使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增加231MPa和95MPa。与氮含量低的钢相比,高氮含量的钢具有更细小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亚结构,且析出相尺寸减小,体积分数增加。基体中存在两种尺寸的纳米级析出相:一种尺寸在10~15nm之间,为V(C,N)析出相,弥散分布在贝氏体板条内部;另一种是含有Cr和V尺寸在10nm以下,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V,Cr)(C,N)复合析出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钢 沉淀强化 力学性能 纳米级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工艺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慧杰 肖红亮 包耀宗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28,32,共5页
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条件下低碳贝氏体钢轧制工艺与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比较了不同终轧温度和冷却方式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为具有较好强韧性的下贝氏体,且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晶粒变形比较严重;... 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条件下低碳贝氏体钢轧制工艺与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比较了不同终轧温度和冷却方式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为具有较好强韧性的下贝氏体,且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晶粒变形比较严重;试验钢在终轧温度750℃时、水冷+空冷处理后得到较好的强韧性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制工艺 碳贝氏体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