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碳转移视角下中国区域横向碳补偿标准测度与机制构建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平卫英
曾康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101,共17页
从碳转移视角实施区域横向碳补偿制度,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碳转移视角,基于区域横向碳补偿理论,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了中国区域间的碳转移量,引入碳交易价格测算区域横向碳补偿金额;为激励区域生产技术进...
从碳转移视角实施区域横向碳补偿制度,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碳转移视角,基于区域横向碳补偿理论,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了中国区域间的碳转移量,引入碳交易价格测算区域横向碳补偿金额;为激励区域生产技术进步,进一步采用“技术补偿”对碳补偿金额进行修正,并选取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存在净碳转出量,需要支付碳补偿资金;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等省份存在净碳转入量,可以获得碳受偿资金;碳补偿金额占比较高的部门为制造部门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部门;经过“技术补偿”修正后,绝大多数省份的碳补偿或碳受偿金额出现大幅度缩减。为保证碳补偿制度长效稳健实施,构建了碳补偿主体、碳补偿形式、碳补偿标准、碳补偿资金来源与使用、碳补偿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区域横向碳补偿机制。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提高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编制和开发的时效性,完善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市场,实施纵横结合的多元化碳补偿制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
转移
碳补偿标准测度
碳
补偿
机制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技术
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碳转移视角下中国区域横向碳补偿标准测度与机制构建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平卫英
曾康
机构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出处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101,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后扶贫时代中国城乡相对贫困统计测度与治理机制研究”(20&ZD131)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碳转移视角下中国省域碳补偿标准测度与机制构建研究”(YC2022-B144)。
文摘
从碳转移视角实施区域横向碳补偿制度,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碳转移视角,基于区域横向碳补偿理论,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了中国区域间的碳转移量,引入碳交易价格测算区域横向碳补偿金额;为激励区域生产技术进步,进一步采用“技术补偿”对碳补偿金额进行修正,并选取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存在净碳转出量,需要支付碳补偿资金;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等省份存在净碳转入量,可以获得碳受偿资金;碳补偿金额占比较高的部门为制造部门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部门;经过“技术补偿”修正后,绝大多数省份的碳补偿或碳受偿金额出现大幅度缩减。为保证碳补偿制度长效稳健实施,构建了碳补偿主体、碳补偿形式、碳补偿标准、碳补偿资金来源与使用、碳补偿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区域横向碳补偿机制。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提高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编制和开发的时效性,完善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市场,实施纵横结合的多元化碳补偿制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
转移
碳补偿标准测度
碳
补偿
机制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技术
补偿
Keywords
carbon transfer
carb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measurement
carb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technical compensation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碳转移视角下中国区域横向碳补偿标准测度与机制构建研究
平卫英
曾康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