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纳米管复合微球材料结合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痕量多氯联苯
1
作者 宋新力 朱淑琪 +2 位作者 武玉心 仲丽艳 刘雨晴 《色谱》 2025年第10期1154-1161,共8页
多氯联苯(PCBs)是目前国际上关注的常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危害。本研究以碳纳米管复合微球(MWCNT@PS)为固相微萃取法(SPME)涂层材料,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检测环境水样中... 多氯联苯(PCBs)是目前国际上关注的常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危害。本研究以碳纳米管复合微球(MWCNT@PS)为固相微萃取法(SPME)涂层材料,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检测环境水样中痕量PCBs的分析方法。该涂层材料拥有良好的稳定性,对PCBs具有高效的萃取效果。本研究选择6种多氯联苯作为目标分析物,采用单因素优化法对影响萃取效果的重要因素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优萃取条件(吸附时间为50 min,搅拌速率为600 r/min,pH值为6,NaCl浓度为1.5 mol/L,解吸温度为280℃,解吸时间为4 min)。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对水样品中多氯联苯进行定量分析,样品经TG-5 SILMS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分离,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和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实现了环境水样中6种多氯联苯的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在优化条件下,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宽(0.03~1000 ng/L)、检出限低(0.01~0.03 ng/L)和重复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9.38%,n=3)等优点。选择2 ng/L的6种多氯联苯进行重复性实验,日内和日间RSD为1.64%~8.16%和2.83%~8.41%。将方法成功应用于桶装饮用水、雨水和河水3种实际环境水样中多氯联苯的检测,在低、中、高3个水平下,6种多氯联苯的加标回收率为82.4%~113.2%,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适用于环境中PCBs的富集与检测。本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际环境水样中多氯联苯的定量分析,为快速、灵敏地检测环境水样中痕量多氯联苯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复合微球材料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多氯联苯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相炭微球/碳纳米管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志 马文斌 +2 位作者 范恒冰 张旭 王旭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1期97-100,共4页
采用原位热缩聚合成了含有碳纳米管的中间相炭微球,以KOH为活化剂,调整碱炭比和活化时间,制备了中间相炭微球/碳纳米管复合吸附材料,并通过甲基橙吸附试验和孔隙比表面积测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分析了碳纳米管对中间相炭微球吸... 采用原位热缩聚合成了含有碳纳米管的中间相炭微球,以KOH为活化剂,调整碱炭比和活化时间,制备了中间相炭微球/碳纳米管复合吸附材料,并通过甲基橙吸附试验和孔隙比表面积测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分析了碳纳米管对中间相炭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吸附材料对甲基橙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添加一定比例的碳纳米管能够提高活性中间相炭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当添加碳纳米管含量为10%时,其比表面积比纯中间相炭微球提高了14.7%,对甲基橙的吸附率超过了99.9%;吸附-脱附等温曲线表明复合吸附材料的等温线属于I型吸附等温线,该复合材料主要以微孔为主,并存在少量中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中间相炭 吸附性能 复合吸附材料 制备方法 活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布增强空心SiO_(2)球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研究
3
作者 张伟 冯春明 +2 位作者 张立欣 李强 靳绍贤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1,48,共4页
采用沉淀聚合、溶胶-凝胶反应、高温灼烧、硅烷偶联剂改性制备了表面键联有碳碳双键的空心SiO_(2)微球;然后将其加入聚烯烃胶液中,搅拌分散均匀;将玻纤布浸入复合胶液,经烘干叠层热压后,制备了玻纤布增强空心SiO_(2)微球填充聚烯烃复合... 采用沉淀聚合、溶胶-凝胶反应、高温灼烧、硅烷偶联剂改性制备了表面键联有碳碳双键的空心SiO_(2)微球;然后将其加入聚烯烃胶液中,搅拌分散均匀;将玻纤布浸入复合胶液,经烘干叠层热压后,制备了玻纤布增强空心SiO_(2)微球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空心微球含量的增加,聚烯烃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吸水率逐渐升高,抗剥离强度逐渐降低。当空心微球与聚烯烃的质量比为3:1时,聚烯烃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最小,分别为2.75和2.62×10^(-3),吸水率为0.066%,抗剥离强度为0.86 N/mm,可满足微波基板材料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纤布 空心SiO_(2) 聚烯烃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C_(2)T_(x)@CNTs/Ni空心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4
作者 陈宏刚 雷俊 +2 位作者 何巍 祁伟健 李小娟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92-5198,共7页
Ti_(3)C_(2)T_(x)材料以其卓越的导电性能在电磁波能量耗散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为了构建具有高吸收特性的Ti_(3)C_(2)T_(x)复合材料,静电自组装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双壳结构的Ti_(3)C_(2)T_(x)@CNTs/Ni-HS空心球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 Ti_(3)C_(2)T_(x)材料以其卓越的导电性能在电磁波能量耗散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为了构建具有高吸收特性的Ti_(3)C_(2)T_(x)复合材料,静电自组装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双壳结构的Ti_(3)C_(2)T_(x)@CNTs/Ni-HS空心球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物相结构、电磁性质及吸波性能。结果表明,此结构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受限的耗散笼,其中外层CNTs/Ni结构限制了球体间的电子转移,有效防止了自堆叠现象,而且紧密接触的Ti_(3)C_(2)T_(x)内层结构形成了连续的导电路径,从而显著增强了电磁波能量的耗散效率。结果表明,Ti_(3)C_(2)T_(x)@CNTs/Ni-HS-600空心球复合材料在质量比仅为15%(质量分数)的条件下,实现了-59.88 dB的最小反射损耗,显著优于同类材料。这一优异的性能归因于受限耗散笼中合理设计的导电路径,其在确保材料轻量化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此项研究不仅为高性能电磁波吸收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 静电自组装 电磁波吸收 复合材料 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VB_(12)的吸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卢月美 巩前明 梁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97-1702,共6页
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微球(CNTs/CTS),并对其进一步炭化、活化制得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CNTs/AC).以此复合微球为吸附材料,探索了其对中分子代表物质VB12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含量70%(w)的复合微球经水蒸... 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微球(CNTs/CTS),并对其进一步炭化、活化制得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CNTs/AC).以此复合微球为吸附材料,探索了其对中分子代表物质VB12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含量70%(w)的复合微球经水蒸气适当活化后球形度好、吸附性能优异,其对VB12的吸附量达23.59mg·g-1,分别是活性炭和大孔吸附树脂的5.4和2.7倍.分析表明这是由于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具有发达的中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壳聚糖 复合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林伟国 孙伟航 +4 位作者 曲宗凯 冯晓磊 荣峻峰 陈旭 杨文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6-1221,共6页
以硅藻土为原料,通过镁热还原反应得到多孔硅,进一步利用砂磨得到纳米多孔硅,然后通过球磨将其与片状石墨和沥青均匀混合,采用喷雾干燥技术造粒,高温煅烧后制备了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对所得复合微球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 以硅藻土为原料,通过镁热还原反应得到多孔硅,进一步利用砂磨得到纳米多孔硅,然后通过球磨将其与片状石墨和沥青均匀混合,采用喷雾干燥技术造粒,高温煅烧后制备了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对所得复合微球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示出较高的可逆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次循环后容量仍为790 mA·h/g,容量保持率可达96.7%)及较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 多级缓冲结构 纳米多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温度对等径角挤压碳纳米管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国华 曾效舒 +2 位作者 张湛 徐强 罗超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23,共4页
为了获得等径角挤压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最佳挤压温度参数,在不同温度下,采用模角为90°的模具对经退火处理后的碳纳米管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进行了一道次的等径角挤压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CNTs/AZ31镁基复合材料... 为了获得等径角挤压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最佳挤压温度参数,在不同温度下,采用模角为90°的模具对经退火处理后的碳纳米管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进行了一道次的等径角挤压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CNTs/AZ31镁基复合材料经过一道次的等通道角挤压后,复合材料中有大量的超细晶粒出现。复合材料在220℃挤压时可以得到表面光滑的完整试样,有利于实现多道次的挤压,同时晶粒也得到了较好的细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碳纳米管 复合材料 等径角挤压 温度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化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卢月美 巩前明 +3 位作者 卢方平 梁吉 聂庆东 张秀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3-688,共6页
采用悬浮聚合、炭化、活化制得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而后利用重氮盐偶合法将对氨基苯磺酸接枝到此复合微球上,得到磺化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将其用于吸附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磺化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 采用悬浮聚合、炭化、活化制得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而后利用重氮盐偶合法将对氨基苯磺酸接枝到此复合微球上,得到磺化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将其用于吸附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磺化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球形度好,表面光洁,中孔发达,并且接枝有对氨基苯磺酸.此复合微球对LDL的吸附量随着碳纳米管加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碳纳米管加入量为45%(w)时,LDL吸附量达6.564mg·g-1,是未添加碳纳米管的3.3倍.此复合微球在作为血液灌流LDL吸附剂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复合 磺化 低密度脂蛋白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复合微球修饰L-色氨酸及其对LDL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卢月美 巩前明 +1 位作者 梁吉 聂庆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34-2042,共9页
本文以多孔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为载体,以L-色氨酸为配基,采用环氧氯丙烷偶联法,制得修饰L-色氨酸的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L-CNTs/AC).采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傅立叶红外光谱、热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复合微球进行表征... 本文以多孔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为载体,以L-色氨酸为配基,采用环氧氯丙烷偶联法,制得修饰L-色氨酸的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L-CNTs/AC).采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傅立叶红外光谱、热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复合微球进行表征;通过体外静态吸附法对其低密度脂蛋白(LDL)吸附能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氯丙烷偶联法可接枝上L-色氨酸.复合微球中碳纳米管加入量越多,对LDL的吸附能力越强;当碳纳米管加入量为45wt%时,对LDL的吸附量达4.623 mg·g-1,是未添加碳纳米管的2.3倍多.这是因为碳纳米管不仅可促进复合微球中20~100 nm孔的形成,而且还可促进复合微球配基修饰量的增多,从而大大增强了复合微球对LDL的吸附能力.此复合微球可望开发成一种新型的血液灌流LDL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复合 L-色氨酸 低密度脂蛋白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纳米微球填充复合材料的有效力学性能 被引量:8
10
作者 邹波 卢子兴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5-273,共9页
中空纳米微球可作为复合材料填充体使用.与相同粒径下的实心纳米颗粒相比,中空纳米微球密度更低,存在表/界面应力效应的面积更大,由此导致的不同力学行为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目的是研究表/界面应力对中空纳米微球填充复合材料力学行为... 中空纳米微球可作为复合材料填充体使用.与相同粒径下的实心纳米颗粒相比,中空纳米微球密度更低,存在表/界面应力效应的面积更大,由此导致的不同力学行为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目的是研究表/界面应力对中空纳米微球填充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广义自洽原理,利用考虑表/界面应力影响的四相球模型导出了中空纳米微球填充复合材料在单向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场,获得了纳米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模量的闭合形式解.然后,分析了纳米复合材料存在的尺度相关性.算例结果表明,有效弹性常数和环向应力与经典解答不同,取决于表/界面性能、纳米中空微球粒径和壁厚.该结论对于中空纳米微球复合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性能 中空纳米 表/界面效应 尺度相关性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碳纳米管的TiO2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11
作者 梁红莲 孙欣 +5 位作者 卢艳红 任萍 徐慧娟 李桂花 王春平 毕广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0-93,共4页
以SiO2为模板,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碳纳米管掺杂的TiO2复合微球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复合微球进行表征,并考察了碳纳米管掺杂TiO2复合微球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 以SiO2为模板,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碳纳米管掺杂的TiO2复合微球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复合微球进行表征,并考察了碳纳米管掺杂TiO2复合微球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400℃、碳纳米管掺杂量为1%的TiO2复合微球在氙灯照射下1h,对初始浓度为1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效果最好,达到98.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TIO2 复合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原位仿生矿化及表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牛璐璐 黄棣 +4 位作者 杜晶晶 魏延 胡超凡 叶家业 陈维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73-1879,共7页
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酸化处理,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CNTs/壳聚糖(CS)复合微球,在其表面诱导羟基磷灰石仿生合成,研究了CNTs对复合微球仿生矿化的影响,并与纯CS微球的仿生矿化进行了对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溶... 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酸化处理,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CNTs/壳聚糖(CS)复合微球,在其表面诱导羟基磷灰石仿生合成,研究了CNTs对复合微球仿生矿化的影响,并与纯CS微球的仿生矿化进行了对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溶胀率和含水率测试等考察了复合微球矿化前后的形貌特征、物相结构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下,CNTs/CS复合微球表面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形成能力明显优于纯CS微球,且形态稳定性更高.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MG63细胞共培养7 d时,矿化复合微球细胞增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壳聚糖 复合 原位矿化 细胞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对Pb(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作义 陈考昌 +3 位作者 李华辉 柯永霞 柳晓俊 赵丹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23-2432,共10页
首先,将以油茶果壳(COS)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COSBC)分散到海藻酸钠(SA)凝胶溶液中形成了混合液;然后,采用球滴法将其逐滴滴入到CaCl2溶液中,制备了海藻酸钙/生物炭(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采用SEM和FTIR对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进行了表... 首先,将以油茶果壳(COS)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COSBC)分散到海藻酸钠(SA)凝胶溶液中形成了混合液;然后,采用球滴法将其逐滴滴入到CaCl2溶液中,制备了海藻酸钙/生物炭(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采用SEM和FTIR对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对水体中Pb(Ⅱ)的吸附效果,优化了其对Pb(Ⅱ)的吸附条件,探究了其吸附去除Pb(Ⅱ)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m(SA)∶m(COSBC)=4∶1制备的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具有最佳的吸附去除Pb(Ⅱ)的效果,室温下,在pH=5.0、Pb(Ⅱ)初始质量浓度为250 mg/L、投加量0.77 g/L、吸附时间4 h的条件下,Pb(Ⅱ)的平衡吸附量可达236.4 mg/g、去除率高达72.81%。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吸附去除Pb(Ⅱ)能够自发进行,且符合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和Lar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多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占主导作用。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表面吸附和边界层扩散也会影响吸附去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凝胶 吸附 Pb(Ⅱ) 油茶果壳 生物炭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多孔微球改性制备隔声材料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龙贵 陈姝杉 +2 位作者 郝方涛 叶瑞瑞 丁治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4-237,244,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偶氮二异丁腈、聚乙二醇、明胶以及钠化、有机化处理后的蒙脱土为原料,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蒙脱土(PMMA/MMT)多孔微球,并将其作为填料其加入液体硅橡胶泡沫材料中,制备出一种隔声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BET...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偶氮二异丁腈、聚乙二醇、明胶以及钠化、有机化处理后的蒙脱土为原料,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蒙脱土(PMMA/MMT)多孔微球,并将其作为填料其加入液体硅橡胶泡沫材料中,制备出一种隔声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BET测试、激光粒度测试、阻抗管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PMMA/MMT多孔微球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其掺入对所制备隔声材料对不同频段噪声的隔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覆MMT后的PMMA多孔微球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都得到提高,粒径均一性较好,将其掺入液体硅橡胶泡沫后,材料的中低频隔声性能显著提升,微球掺量为10%的复合材料对500~2000Hz中频段噪声的隔声量(TL)比未掺微球时提高了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聚合物 液体硅橡胶 复合材料 隔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C复合微球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15
作者 杨贝贝 李芝灵 +2 位作者 王俊东 刘春玲 董文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02-1404,1445,共4页
通过高温热解法合成不同纳米硅含量的Si/C复合微球材料并对其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探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样品中的... 通过高温热解法合成不同纳米硅含量的Si/C复合微球材料并对其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探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样品中的硅含量为8%(质量分数)时,制备的纳米Si/C复合微球负极材料在100 m 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可逆充电比容量为532.0 mAh/g,循环100次后,比容量可稳定在321.8 mAh/g。该结果归因于无定形碳良好的导电性及较高的比表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复合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孔炭微球/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及介电性能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建国 朱小磊 +3 位作者 张利 乔文明 龙东辉 凌立成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1-306,共6页
以间苯二酚-甲醛为前驱体、喷雾干燥法可规模制备出中孔炭微球,进一步采用聚乙烯醇对其进行表面致密化处理,再与酚醛树脂热压成型得到中孔炭微球/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介电性能。结果表明,所制炭微球具有较... 以间苯二酚-甲醛为前驱体、喷雾干燥法可规模制备出中孔炭微球,进一步采用聚乙烯醇对其进行表面致密化处理,再与酚醛树脂热压成型得到中孔炭微球/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介电性能。结果表明,所制炭微球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1~10μm)、发达的中孔孔隙(孔容>3.0 cm^3/g)。经表面包覆后,中孔炭微球表面致密,形成类"蛋壳"结构。当用于复合材料填料(0~10%)时,能有效的降低复合材料的密度(1.36g/cm^3至1.12 g/cm^3),并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压缩强度由106MPa增加至168MPa);在102~107Hz频率下,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随着炭微球添加量的增加逐渐提高,由4.0~3.6提高至10.4~9.1。结果表明,中孔炭微球可作为新一类多功能填料,在降低复合材料密度的同时增加力学性能,并在较宽频率下具备高的介电性能,具有优异的低密度吸波基体材料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孔炭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文亮 黄春平 柯黎明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12,共5页
综述了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预处理和制备方法,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组织、力学性能与摩擦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最后指出了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碳纳米管 铜基复合材料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球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菊香 宋少飞 +1 位作者 沈淑坤 胡道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58,共5页
依据维系模板作用力的特点,将模板分为以分子间或分子内的弱相互作用维系特异形状的软模板和以共价键维系特异形状的硬模板。并对软模板法和硬模板法制备各种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最新研究给予了较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 模板法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软模板 硬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文光 李梅 +2 位作者 姚金水 刘军 李仲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63-67,共5页
以吡咯为单体、三氯化铁为氧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分别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和含有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通过化学氧化法制得了聚吡咯纳米颗粒和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PPy/MWCNTs)导电复... 以吡咯为单体、三氯化铁为氧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分别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和含有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通过化学氧化法制得了聚吡咯纳米颗粒和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PPy/MWCNTs)导电复合材料。利用SEM、TEM、FT-IR、XRD和四探针电导率仪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SDBS浓度为0.0120mol/L时所制备的聚吡咯纳米颗粒的电导率在1.00S/cm左右;在含有MWCNTs的SDBS溶液中,单体在SDBS的胶束内聚合,表面活性剂及其胶束吸附在MWCNTs的表面,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碳纳米管的用量对PPy/MWCNTs复合材料电导率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当SDBS浓度为0.0120mol/L、MWCNTs和单体的质量比为0.20时,可获得电导率为5.68S/cm的PPy/MWCNTs纳米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乳聚合法 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中空微球复合材料传热的理论模型 被引量:15
20
作者 梁基照 李锋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34-37,共4页
分析了中空微球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传热机理,指出其热传递主要以固体和气体的热传导、中空微球表面之间的热幅射和中空微球内气体的自然对流三种方式进行. 基于最小热阻力法则和比等效导热系数相等法则,建立了热量传递的理论模型,并... 分析了中空微球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传热机理,指出其热传递主要以固体和气体的热传导、中空微球表面之间的热幅射和中空微球内气体的自然对流三种方式进行. 基于最小热阻力法则和比等效导热系数相等法则,建立了热量传递的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了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式.应用该式估算了中空微球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等效导热系数(keff),并将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当中空微球含量不高((?)f≤20%(体积分数))时,等效导热系数的理论估算值和数值模拟值的变化趋势相似.随着中空微球含量增加,等效导热系数线性递减.当中空微球含量一定时,等效导热系数随着中空微球粒径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 聚合物复合材料 传热模型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