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针叶-枯落物-土壤系统的碳同位素动态特征
1
作者 岳军伟 朱丝琦 +1 位作者 雷雯婕 彭晓邦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9-587,共9页
为揭示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油松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碳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秦岭南麓油松人工林的中龄林和幼龄林为研究对象,并以草地作为对照,分析这3种植被类型中针叶-枯落物-土壤系统的有机碳含量及碳稳定同位素相对丰度(δ1... 为揭示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油松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碳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秦岭南麓油松人工林的中龄林和幼龄林为研究对象,并以草地作为对照,分析这3种植被类型中针叶-枯落物-土壤系统的有机碳含量及碳稳定同位素相对丰度(δ13_(C))的差异。结果表明:(1)油松幼龄林针叶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油松中龄林,但两者δ13_(C)无显著差异。3种植被类型中,枯落物的有机碳含量和δ13_(C)均无显著差异。(2)在0~3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C)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油松中龄林及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均高于油松幼龄林。土壤δ13_(C)整体上表现为油松幼龄林>油松中龄林>草地,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但不同土层间无显著差异。(3)土壤δ13_(C)与lg C呈显著负相关(P<0.05);3种植被类型土壤碳周转速率依次为草地>油松幼龄林>油松中龄林。(4)不同土层δ13_(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0~20 cm)δ13_(C)与枯落物δ13_(C)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针叶的δ13_(C)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 草地 针叶 枯落物 土壤有机 碳稳定同位素相对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雷州半岛北部C_3/C_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薛积彬 钟巍 +1 位作者 曹家元 欧阳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4-472,共9页
末次冰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古生态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和屋山两处泥炭沉积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重建了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C3/C4植物相对丰度演化历史,并... 末次冰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古生态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和屋山两处泥炭沉积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重建了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C3/C4植物相对丰度演化历史,并探讨了其可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MIS-3阶段初期,屋山地区的植被以C3和C4混合植被为主,在此后的MIS-3阶段绝大部分时期,下录和屋山地区的植被主要为C3植被,在个别时段C4植物也曾一度有所扩张;在MIS-2阶段,下录地区c,植物含量显著降低,区域植被以C4植物为主;在全新世初期,下录地区的C3植物含量呈现出增加趋势,气候环境变得有利于C3植物生长.对比研究表明,由于在末次冰期乃至冰期最盛期阶段,雷州半岛地区的气温下降幅度可能仅在5~8℃左右,温度足以满足C3/C4植物的生长需要,从而使得受东亚夏季风强度直接影响的降水增多或减少成为控制本区域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此外,大气CO2浓度可能对该地区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 C4植物相对丰度 有机同位素 驱动因素 末次冰期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漏斗坡地土壤有机碳特征、风化侵蚀及稀土元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冯晓静 张涛 +4 位作者 张晓娟 温月花 熊凯 李亚翠 季宏兵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9-260,共12页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喀斯特漏斗坡地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部分物理化学属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δ^13C值、几种土壤化学风化指标及稀土元素参数特征,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动态变化...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喀斯特漏斗坡地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部分物理化学属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δ^13C值、几种土壤化学风化指标及稀土元素参数特征,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土壤δ^13C值反演了C3/C4植被的变化历史。结果显示,山腰和山脚2个土壤剖面样品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分别为4.17%~8.91%和2.37%~6.33%,山腰含量较高;δ^13C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8.9‰^-15.6‰和.22.1‰^-17.0‰,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利用土壤δ^13C值反演C3/C4植被的变化历史,2个剖面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Na/K比值与ICIA的变化特征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分别为0.67和0.98,表明该类红土中Na/K比值不仅能代表风化强度,且可能与侵蚀大小有关;常用的土壤风化发育指标表现为很好的协同作用,显示剖面土壤的形成是由基岩化学风化而成;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之后显示Ce异常,Eu负异常,2个剖面δCe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2个剖面经历了相似的风化迁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 土壤有机 稳定同位素 C3/C4植物相对丰度 风化侵蚀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