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
1
作者 李娜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8,共6页
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西部地区,数字金融新... 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西部地区,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新型城镇化在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与碳福利绩效之间存在显著中介效应。基于此,提出着力培育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建议,以期为提升碳福利绩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 碳福利绩效 绿色低 金融科技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碳福利绩效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雪琼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8,共9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绿色生产力,是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碳福利绩效,且该影响...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绿色生产力,是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碳福利绩效,且该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制度环境良好地区更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间接实现碳福利绩效增长;调节效应检验显示,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向调节了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逻辑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碳福利绩效 颠覆性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高级化 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双循环联动与中国碳福利绩效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森 卫晓君 张铭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17-122,共6页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中国碳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中国碳福利绩效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科技金融政策扩大试点范围后,该影响效应更强。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中国碳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中国碳福利绩效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科技金融政策扩大试点范围后,该影响效应更强。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双循环联动在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赋能中国碳福利绩效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中国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以数字产业集聚为门槛的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产业集聚水平提升,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中国碳福利绩效的积极影响会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 中国碳福利绩效 双循环联动 数字产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碳福利绩效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灿雄 李中斌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153,共12页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提升碳福利绩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提升碳福利绩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碳福利绩效增长,在检验内生性以及稳健性后该结论仍成立;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碳福利绩效提升;调节效应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可增强数字经济对碳福利绩效的促进作用;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碳福利绩效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最强,中、西部地区较弱,东北地区最弱。为此,提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碳福利绩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技术创新 碳福利绩效 人力资本水平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双重嵌入对中国碳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许冬兰 郭宇钦 宋晓敏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2,共9页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正在全面推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究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互动如何促进国内低碳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中国2005~2020年30个省(区、市)的碳福利绩效值和GVC/NVC嵌入度进行测算,然后利用动态空间杜宾...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正在全面推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究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互动如何促进国内低碳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中国2005~2020年30个省(区、市)的碳福利绩效值和GVC/NVC嵌入度进行测算,然后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各地GVC、NVC嵌入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的碳福利绩效呈现出“N”型波动态势,且空间上表现为非均衡分布;(2)各地GVC嵌入呈下降态势,NVC嵌入呈上升态势,且东部GVC嵌入度高于NVC,中、西部则相反;(3)嵌入GVC会显著提高本地碳福利绩效,同时对邻地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嵌入NVC对本地碳福利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邻地则显著为负。此外,GVC与NVC的互动对碳福利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4)价值链嵌入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碳福利绩效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双循环 超效率S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碳排放福利绩效模型构建及其低碳竞争力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6
作者 刘宇舒 林冰 +2 位作者 王振宇 朱礼凯 陆建城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9,共9页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本研究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WPCE)模型,建立碳排放与国土空间综合福利的关联分析框架。基于江苏省64个县域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维矩阵模型,揭示碳排放福利绩效空间分异特征并划定低碳竞争力类型。主要结论...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本研究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WPCE)模型,建立碳排放与国土空间综合福利的关联分析框架。基于江苏省64个县域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维矩阵模型,揭示碳排放福利绩效空间分异特征并划定低碳竞争力类型。主要结论显示:(1)WPCE呈现显著区域差异,苏南(29.12万元/吨)、苏中(8.44万元/吨)、苏北(6.53万元/吨)形成梯度分布,苏南以22.96%碳排放贡献55.01%福利效益体现“领跑优势”;(2)空间结构呈“南高北低-双核集聚”特征,高值集聚区(H-H)形成南京(浦口—江宁)和苏州—无锡(张家港—江阴)两大核心,低值集聚区(L-L)集中于淮安、宿迁等苏北地区;(3)低碳竞争力划分为四类:高竞争型(11个)、机遇型(5个)、挑战型(27个)、低竞争型(21个),其中挑战型占比42.18%成为主导类型。研究成果为国土空间低碳治理提供“绩效评估—空间识别—分类调控”的系统性方法支撑,对实现碳排放约束下的国土空间优化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福利绩效 生态福利绩效 达峰中和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区域差异及其贡献度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胡剑波 高鹏 左鹏飞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4-60,共7页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共识的不断加强,如何在既定的碳排放空间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了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模型,基于泰尔指数,以GDP和人口为权重剖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碳排放福利...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共识的不断加强,如何在既定的碳排放空间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了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模型,基于泰尔指数,以GDP和人口为权重剖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碳排放福利绩效区域差异及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除贵州碳排放福利绩效总体呈增长趋势外,其余省份都呈下降趋势。总体视角下以GDP和人口为权重的区域差异都呈扩大趋势;三大区域视角下以GDP为权重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以人口为权重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在中部地区呈缩小趋势。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尔指数 排放福利绩效 区域差异 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低么?--基于福利视角的国际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谌伟 诸大建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3,共8页
本文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数,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中国、中美、中英的碳福利绩效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福利视角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高于英国和美国,但发展轨迹表现趋于恶化。中... 本文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数,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中国、中美、中英的碳福利绩效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福利视角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高于英国和美国,但发展轨迹表现趋于恶化。中美、中英之间的碳福利绩效之间的差值远小于碳生产率的国别差值,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基于时间序列或国别之间中国碳福利绩效变化,驱动因素均为碳生产率效应,经济福利绩效因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中国的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参考英国的模式。最后建议将提高碳福利绩效作为制定政策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福利绩效 生产率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