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安徽省陆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效应 被引量:64
1
作者 李彦旻 沈育生 王世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188,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对于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仍有限。以安徽省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碳...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对于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仍有限。以安徽省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碳源/汇角度评估了安徽省净碳排放,分析了碳排放时空特点,从碳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3个方面阐明了安徽省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从200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均增加503.92万t,林地是碳排放的主要碳汇,但其碳汇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建设用地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碳源,其年均增加511.37万t;(2)2000—2020年,碳源变化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北部平原地区,碳汇变化主要分布于西南高山和丘陵地区,且安徽中北部地区是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最大热点区;(3)由碳源/碳汇变化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中,生态承载力2000—2020年变化不大,但碳足迹和生态赤字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均增加率分别为6.2%和8.7%。因此,安徽省中北部平原地区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降低建设用地及增加林地面积可有效调节该地区碳排放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碳源和碳汇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8年新疆“三生”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郑艺文 刘晓煌 +4 位作者 熊茂秋 李福杰 付宇佳 张子凡 赖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65-2577,共13页
基于新疆地区1990、2000、2010和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指数分析近30年来新疆地区“三生”用地类型的变化强度,研究其格局转变;利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 基于新疆地区1990、2000、2010和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指数分析近30年来新疆地区“三生”用地类型的变化强度,研究其格局转变;利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核算,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类型引起的碳效应变化。以期为新疆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配置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为低碳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活生产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面积增长率较快,动态度较大,生态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整体呈减少态势。用地的动态变化主要发生在2000-2010年。(2)生活生产用地作为碳排放最主要碳源,碳排放量增长14231.66万t,其在2000-2010年间年增长率最大;碳汇方面主要为生态生产用地碳吸收量下降99.80万t。(3)生活生产用地碳排放强度由期初的4207.90 t·km^(−2)上升到期末的18423.55 t·km^(−2),其余3类用地碳排放/碳吸收强度变动较小。(4)生态用地主要转入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引起的碳排放增加量为4960.79万t;生产生态用地主要转入生活生产用地,引起碳排放量增加2428.72万t;生态逆向演变:生态生产用地主要转入生态用地,引起碳汇量损失84.91万t。本研究为科学认知新疆“三生”用地转型的时空规律及其碳排放效应,对优化配置“三生”用地,构建可持续国土空间利用和保护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三生"用地 时空演化 碳源和碳汇 排放效应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领域如何推进减排固碳?
3
作者 包晓斌 《农村百事通》 2023年第11期58-59,共2页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的双重特性,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农业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仅次于能源行业的第二大来源。实现我国“双碳”目标需要减少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碳吸收量,以低碳带动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关键词 农业转型 能源行业 农业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变化 双重特性 减排固 碳源和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