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赤水河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研究
1
作者 王梓鑫 王春伶 +4 位作者 吕海敏 赵梦飞 林东圣 刘焕章 刘飞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171,共16页
为探究赤水河鱼类食物网特征,研究根据2023年丰水期(6月)和枯水期(12月)不同江段采集的鱼类样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采用MixSIAR模型和SIBER等方法对赤水河鱼类营养级及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 为探究赤水河鱼类食物网特征,研究根据2023年丰水期(6月)和枯水期(12月)不同江段采集的鱼类样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采用MixSIAR模型和SIBER等方法对赤水河鱼类营养级及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水河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36‰—-15.81‰和6.27‰—16.66‰,上游和中游段丰水期δ^(13)C和δ^(15)N值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而下游段季节变化不明显(P>0.05);鱼类δ^(13)C和δ^(15)N值整体表现出随着河流向下游延伸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游段鱼类δ^(13)C和δ^(15)N值显著高于其他江段(P<0.05)。鱼类营养级范围为1.21—4.46,丰水期平均营养级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中游段鱼类平均营养级显著高于其他江段(P<0.05)。不同摄食功能群营养级差异显著,鱼食性鱼类的营养级显著高于其他摄食功能群(P<0.05)。营养结构特征指标分析显示,赤水河鱼类群落营养结构时空差异显著。时间上,除下游江段外,其他江段的氮值范围(NR)、生态位总面积(TA)、平均最邻近距离(MNND)和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等指标均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表明丰水期鱼类资源利用更为广泛、生态位分化更为明显、食物网结构更为复杂;空间上,随着河流向下游延伸,氮值范围(NR)、碳值范围(CR)和生态位总面积(TA)逐渐增加,表明群落营养多样性逐渐增加、食物网结构渐趋复杂。研究为理解赤水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了重要视角,同时也为赤水河鱼类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 碳氮稳定同位素 鱼类食物网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春季南沙珊瑚岛礁主要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2
作者 邱星宇 刘庆霞 +2 位作者 陈作志 蔡研聪 黄洪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3,共10页
为了解南沙群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3年春季在南沙永暑礁和美济礁珊瑚礁海域采集了23种鱼类,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技术,分析了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和组成,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永... 为了解南沙群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3年春季在南沙永暑礁和美济礁珊瑚礁海域采集了23种鱼类,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技术,分析了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和组成,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永暑礁鱼类的δ^(13)C介于-18.74‰~-14.33‰,均值为(-16.33±1.28)‰;δ^(15)N介于5.96‰~9.37‰,均值为(8.46±0.48)‰。美济礁鱼类的δ^(13)C介于-18.01‰~-12.70‰,均值为(-15.02±1.53)‰;δ^(15)N介于7.31‰~8.82‰,均值为(8.21±0.93)‰。永暑礁和美济礁鱼类的δ^(13)C值差异显著,美济礁鱼类食物来源更广;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两者的营养层次结构组成相似。通过鱼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两个岛礁的鱼类均可划分为底栖性鱼类和底栖性、游泳性鱼类混合营养组群,其中美济礁的营养组群划分模糊,肉食性鱼类存在明显的摄食竞争情况。美济礁和永暑礁营养级范围分别为2.79~3.23和2.39~3.39,两个珊瑚岛礁均以中、低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为主,大部分肉食性鱼类处于较窄的生态位范围内。与近岸热带亚热带海湾相比,南沙珊瑚岛礁的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组成更复杂,食物来源更广泛,群落冗余度较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沙珊瑚岛礁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岛礁 鱼类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ssp.sunameri)食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鹿志创 田甲申 +3 位作者 王召会 马志强 韩家波 高天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6,共8页
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但在海洋哺乳动物食性方面应用较少。通过分析2012年4—6月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搁浅而死亡的江豚样本和同时期(6月)取自辽东湾海域主要渔获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但在海洋哺乳动物食性方面应用较少。通过分析2012年4—6月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搁浅而死亡的江豚样本和同时期(6月)取自辽东湾海域主要渔获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了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sp.sunameri)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江豚δ13C值为(-18.4±0.3)‰,δ15N值为(13.8±0.4)‰。28种可能生物饵料的δ13C值的范围为-19.5‰—-17.0‰,δ^(15)N值的范围为11.4‰—14.0‰。江豚的营养级为4.5,高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的研究结果。28种测试生物的营养级位于3.8—4.6之间。江豚的食物来源主要以鱼类为主,对食物种类的喜食顺序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底层鱼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3.9%、18.2%、13.1%、10.0%、8.8%、6.0%。江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与体长无明显的线性关系,碳营养源较为稳定,氮营养源复杂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豚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性 贡献率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海中南部鳀鱼食性的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郭旭鹏 李忠义 +1 位作者 金显仕 戴芳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4,共7页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鳀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鳀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仔稚鱼,其中以粒径为500~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比例占61%~84%;仔稚鱼贡献比例占16%~21%,较传统胃含物方法分析的结果小;(2)黄海中部海域鳀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平均值较南部海域高,原因可能与各海域的能量来源不同或存在微食物环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海域鳀鱼的能量转换途径不一样,即与食物链长短不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鯷鱼 食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 黄海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金水河悬浮物及水体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婧 袁洁 +2 位作者 谭香 李思悦 张全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338-7346,共9页
金水河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汉江上游,研究其污染物来源及分布规律对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尤为重要。研究了不同水文季节金水河中悬浮颗粒物C和N稳定同位素值、水体硝酸盐与铵盐含量及其N稳定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金水河流域可溶... 金水河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汉江上游,研究其污染物来源及分布规律对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尤为重要。研究了不同水文季节金水河中悬浮颗粒物C和N稳定同位素值、水体硝酸盐与铵盐含量及其N稳定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金水河流域可溶性氮素与悬浮颗粒物的来源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和季节性差异,并且流域内叶绿素浓度、水体浊度、悬浮物浓度都会对河流碳氮素稳定同位素值造成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因子的变化制约着水体中硝化和反硝化生物对氮素的可利用性。结果显示:1)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碳稳定同位素为-8.03‰-14.57‰,平均值为2.59‰;氮稳定同位素范围为-7.50‰-7.34‰,平均值为:4.33‰,表明悬浮颗粒物的来源主要为外源性土壤有机质与内源性水生植物残体的混合;2)河流水体中铵盐与硝酸盐N-稳定同位素范围分别为-5.86‰-17.20‰,平均值为5.02‰及-1.48‰-15.86‰,平均值为5.75‰;水体可溶性氮素主要来源为大气沉降、河流水生生物以及地表径流所带入的化肥农药等;3)悬浮颗粒物含量不仅随着河流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还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强而呈递增的趋势,水体悬浮颗粒物含量最高达到(9.883±3.45)mg/L。而NH_4^+及NO_3^-的浓度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含量分别为0.07-0.45 mg/L,平均值为0.25 mg/L;0.08-0.44 mg/L,平均值为0.37 mg/L。稳定同位素测定为河流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整合时空氮素来源和转移循环过程的综合指标,揭示了环境因子对河流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水河 悬浮颗粒物 碳氮稳定同位素 人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鲈鱼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蔡德陵 张淑芳 +1 位作者 唐启升 孙耀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8-317,共10页
利用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剂,研究了在受控条件下驯养的鲈鱼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同生态因子(水温、摄食水平、体重等)对鲈鱼体内不同组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通过鲈鱼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了在... 利用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剂,研究了在受控条件下驯养的鲈鱼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同生态因子(水温、摄食水平、体重等)对鲈鱼体内不同组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通过鲈鱼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了在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物质与能量转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新陈代谢 碳氮稳定同位素 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湾扇贝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和转化率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震 田甲申 +4 位作者 李多慧 韩羽嘉 鹿志创 傅志宇 木云雷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海湾扇贝肝胰脏、性腺、闭壳肌3种组织及其饵料的C、N稳定同位素比值,对海湾扇贝3种组织C、N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和转化率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体质量和壳高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种组织...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海湾扇贝肝胰脏、性腺、闭壳肌3种组织及其饵料的C、N稳定同位素比值,对海湾扇贝3种组织C、N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和转化率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体质量和壳高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种组织C、N稳定同位素变化主要由新陈代谢引起。相同年龄、不同规格海湾扇贝的δ^(13) C、δ^(15) N值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前后,肝胰脏和性腺组织的δ^(13) C、δ^(15) N值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C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3.92‰、2.15‰,N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1.84‰、7.84‰,而闭壳肌组织的δ^(13) C、δ^(15) N值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未得出其有效的C、N同位素分馏系数。肝胰腺和性腺组织的N元素半衰期(20d)是C元素半衰期(10d)的两倍。该研究结果可为海湾扇贝等贝类饵料来源、基础生物学研究及海洋食物网的科学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 碳氮稳定同位素 分馏系数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饵料和物种对滤食性贝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田甲申 王震 +1 位作者 李多慧 鹿志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6,共7页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滤食性贝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选取物种(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温度(6、14、23℃)和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小球藻Ch...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滤食性贝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选取物种(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温度(6、14、23℃)和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叉鞭金藻Dicrateria inornata)3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检测3种贝类及饵料的稳定同位素变化,探讨了3种因素对滤食性贝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波动较大,无法满足试验要求;各因素对碳稳定同位素半衰期(t_(1/2))的影响由大到小均为温度>物种>饵料,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碳稳定同位素判别值(Δ^(13)C)的影响程度极为接近,Δ^(13)C的变化范围为-5.57‰~1.75‰,已超出经验值范围。研究表明:在以微藻为饵料的稳定同位素判别值研究中,要谨慎选择氮稳定同位素作为参考指标;应用稳定同位素法研究食物网的营养关系时,需全面、系统考虑综合因素对判别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碳氮稳定同位素 分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化学物质碳氮稳定同位素系列标准物质研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科 张琳 +1 位作者 刘福亮 贾艳琨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3-761,共9页
实验室和研究人员所使用的碳、氮同位素标准物质一般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获得,然而近年来,随着碳氮同位素在实验室质量监控、方法评价、仪器校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IAEA研制的碳、氮同位素标准物质的种类与数量逐... 实验室和研究人员所使用的碳、氮同位素标准物质一般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获得,然而近年来,随着碳氮同位素在实验室质量监控、方法评价、仪器校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IAEA研制的碳、氮同位素标准物质的种类与数量逐渐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需求。我国急需研制适应当今分析技术水平的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国家标准物质用以进行质量监控、方法评价、仪器校准。为保证量值传递精度,本文研制了4个有机化学物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其中3个为尿素样品,1个为L-谷氨酸。经检验4种标准物质的均匀性通过F值检验,标准物质的δ13 C和δ15 N值经过一年的稳定性检验,特征量值变化在测量方法允许的不确定度范围内,由此判定δ13 C和δ15 N值稳定性良好。由包括研制单位实验室在内的12家实验室协同定值,采用高温燃烧-气体同位素质谱法测定了δ13 C和δ15 N值,系列标准物质δ13 C和δ15 N认定值区间呈梯度分布,δ13 C值为-40‰~0‰,δ15 N值为-10‰~30‰,涵盖了我国天然样品中有机质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范围;研制的系列标准物质δ13 C的定值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0.08‰,δ15 N的定值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0.09‰,定值水平与国际标准物质相当。该系列标准物质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批准号为GBW04494~GBW04497。可被用于地质、生态、环境等多种样品δ13 C和δ15 N比值测定时的分析监控、仪器校准、方法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L-谷氨酸 标准物质 碳氮稳定同位素 特征量值 定值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黄佳兴 龚玉艳 +4 位作者 徐姗楠 王欢欢 张魁 张俊 陈作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4,共9页
南海中西部渔场是我国南海渔业开发的重点渔场之一。为了解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由此构建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结果显示,南海中西... 南海中西部渔场是我国南海渔业开发的重点渔场之一。为了解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由此构建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结果显示,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同位素比值变化幅度较大,其中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20.00‰~-16.51‰和7.94‰~11.81‰;头足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8.84‰~-17.60‰和10.10‰~12.85‰。以浮游动物为基线生物计算各物种相应的营养级,鱼类处于2.41~3.53,头足类处于3.03~3.84,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要高于鱼类。通过对不同体长(胴长)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红鳍圆鲹Decapterus russelli、细鳞圆鲹Decapterus lajang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的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随着体长(胴长)增大其营养级有相应增大的趋势。研究初步建立了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的连续营养谱,旨在为了解该海域食物网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西部渔场 碳氮稳定同位素 渔业生物 营养谱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异龙湖浮游植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旭 郭雯 +6 位作者 王明果 李平 温雯雯 陈丽 郑昕 黄林培 陈光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87-3099,共13页
于2020年9月~2022年6月在异龙湖开展了20个点位、8个季节的水体水质、浮游植物碳氮同位素信号等内容的系统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δ^(13)C信号分布范围为-28.98‰~-22.32‰,呈现了丰水年份(-26.89‰±1.34‰)低于枯水年... 于2020年9月~2022年6月在异龙湖开展了20个点位、8个季节的水体水质、浮游植物碳氮同位素信号等内容的系统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δ^(13)C信号分布范围为-28.98‰~-22.32‰,呈现了丰水年份(-26.89‰±1.34‰)低于枯水年份(-25.30‰±0.97‰)、9月高于其他月份等变化模式,同时出现了西部湖区高于中部、东部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浮游植物δ^(15)N信号分布范围为-0.28‰~10.25‰,且丰水年份(6.28‰±1.07‰)高于枯水年份(2.78‰±1.55‰),施肥季节(6、12月)低于其他季节,以及在雨季(9月)和旱季初期(12月)西部湖区高于中部、东部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表明,随着异龙湖水量的上升,具有较低δ^(13)C信号的流域无机碳输入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降低,可能改变了浮游植物利用的无机碳源及其生长速率,从而造成了浮游植物δ^(13)C信号的显著下降,反映了调水补水措施等人类活动影响下浮游植物δ^(13)C信号的快速响应.同时,浮游植物较低的δ^(15)N分布特征及其与水体NH4+-N浓度密切相关,反映了异龙湖氮素来源于以氨肥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并通过浮游植物吸收等过程影响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氮循环模式.而有机肥替代化肥措施实施后异龙湖浮游植物δ^(15)N呈现出随水量显著升高的特征,反映了生态环境修复措施显著改变了异龙湖的氮素来源.MixSIAR模型结果表明,异龙湖氮源中农业面源污染从枯水年份的88.4%下降至丰水年份的79.0%,其中化肥贡献率从41.2%下降至14.0%,有机肥占比从47.2%上升到65.0%,而点源污染贡献率则从11.6%升高至21.0%.由此可见,调水补水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人类治理活动降低了异龙湖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并通过增加δ^(13)C偏低的流域碳源和δ^(15)N偏高的有机肥氮源导致浮游植物δ^(13)C信号的降低和δ^(15)N信号的升高,反映了湖泊治理和环境修复措施对湖泊初级生产者碳氮稳定同位素及其循环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龙湖 浮游植物 碳氮稳定同位素 湖泊修复 同位素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组织间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博 陈琳琳 +5 位作者 李宝泉 侯西勇 冯光海 李晓炜 李秉钧 王玉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82,共9页
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物网研究中。然而,生物样品取样部位对食物网构建的影响的研究相对少见。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潮间带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网研究中有必要对其采样部位进行统一,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比... 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物网研究中。然而,生物样品取样部位对食物网构建的影响的研究相对少见。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潮间带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网研究中有必要对其采样部位进行统一,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比较性。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和烟台潮间带10种代表性的大型底栖动物,比较δ^(13)C和δ^(15)N在不同采样部位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底栖动物而言,采样部位将直接影响到δ^(13)C和δ^(15)N的测定结果。当底栖动物作为摄食者,需分析其食性和营养级时,应统一采用肌肉组织,如贝类的闭壳肌或足部肌肉,蟹类的鳌足肌肉,鱼类的背部肌肉;当底栖动物作为被摄食者,需分析次级消费者的食性和营养级时,除多毛类采用去除消化道内容物的体壁外,其他种类应选取整体(难以被消化的组织除外),如贝类的软体部,蟹类肌肉与鳃等的混合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源和营养级分析 采样部位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冬季大亚湾西南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婉茹 刘庆霞 +3 位作者 黄洪辉 覃晓青 李佳俊 陈建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7-155,共9页
为了解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1月份使用底拖网采集了该海域的渔业生物,并分析了35种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根据δ^(13)C和δ^(15)N值,计算出该海域食物网6种营养结构的生态指标和主要渔业生物... 为了解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1月份使用底拖网采集了该海域的渔业生物,并分析了35种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根据δ^(13)C和δ^(15)N值,计算出该海域食物网6种营养结构的生态指标和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并绘制了连续营养谱。本次调查渔业生物主要为鱼类和虾蟹类,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3‰~–14.85‰和12.92‰~15.46‰,平均值分别为–16.47‰和13.80‰;虾蟹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7‰~–15.51‰和11.05‰~12.62‰,平均值分别为–16.30‰和11.85‰。根据δ^(15)N值,用相加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additive model,TPA)和缩比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scaled model,TPS)分别计算了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结果显示两个模型计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1),呈现鱼类平均营养级>虾蟹类的趋势。本研究发现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初始食物来源较为单一,存在食物链营养层级较少和长度不足,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较低和营养结构冗余程度高的现象。与30多年前相比,大亚湾近年高营养级生物量减少,食物网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化,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了解大亚湾食物网结构组成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渔业生物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型地表甲虫食性及营养级关系: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启龙 程赛赛 +2 位作者 陈婷 常亮 高梅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42-2252,共11页
土壤动物联结着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地表甲虫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在食物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同位素特征及... 土壤动物联结着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地表甲虫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在食物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同位素特征及营养关系研究对了解森林土壤动物的食性特征进而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十分必要的。采集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6种不同林型的地表甲虫共10科31种,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甲虫中的δ^(13)C、δ^(15)N含量,并分析不同林型内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值及营养级差异。结果表明6、7月份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值差异显著(P<0.05),其中δ^(13)C值在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白桦林显著高于落叶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择伐林。δ^(15)N值在阔叶红松择伐林显著高于其他5种林型。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营养级差异显著(P<0.05),林型内各物种营养级差异不显著(P>0.05),处于2—4.5营养级之间。不同林型中6月份和7月份营养级差异较大的为红松人工林中隐翅虫科的Philonthus japonicas,相差1.28个营养级。碳氮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表明甲虫食源组成复杂,碳氮比值范围跨度较大,食源多样化,摄食特化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性 营养级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湖泊环境变化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柏颖 曹艳敏 +1 位作者 张恩楼 高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5-171,共7页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河口区与敞水区沉积岩心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烧失量、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在210Pb、137 Cs年代测定的基础上,探讨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有机质来源变化以及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的农业活...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河口区与敞水区沉积岩心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烧失量、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在210Pb、137 Cs年代测定的基础上,探讨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有机质来源变化以及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的农业活动对湖泊敞水区的影响比河口区早。1810—1883年间由于流域内气候由湿转干,湖泊水位下降导致较多陆源物质到达湖泊敞水区,δ13 Corg快速下降而δ15 N快速上升。1884年新疆建省后,农业活动导致BST16岩心的颗粒变小,δ13 Corg偏负而δ15 N偏正。1950年后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导致BST13岩心的δ13 Corg降低、δ15 N升高,BST16岩心的δ13 Corg缓慢上升说明湖泊营养水平开始缓慢上升。1900年后BST16岩心的δ15 N快速下降与δ13 Corg进一步上升表明了初级固氮藻类增加,湖泊初级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稳定同位素 湖泊环境变化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稳定同位素示踪鄱阳湖流域蚌湖丰水期的氮污染 被引量:14
16
作者 梁越 肖化云 +4 位作者 刘小真 胡倩倩 谢亚军 曹彦圣 丁新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7-966,共10页
鄱阳湖边缘深水区是鄱阳湖水位上涨时扩散而成的低洼湖区,通过对其一典型边缘湖泊——蚌湖丰水期的氮浓度和同位素特征值的检测,分析这类洪泛湖泊在水位最高时期水体颗粒有机质及无机氮的氮同位素变化特征,并识别氮污染来源及转化途径.... 鄱阳湖边缘深水区是鄱阳湖水位上涨时扩散而成的低洼湖区,通过对其一典型边缘湖泊——蚌湖丰水期的氮浓度和同位素特征值的检测,分析这类洪泛湖泊在水位最高时期水体颗粒有机质及无机氮的氮同位素变化特征,并识别氮污染来源及转化途径.结果表明:6月悬浮颗粒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值(δ^(13)C:-26.7‰^-23.7‰,δ^(15)N:2.6‰~6.2‰)介于土壤有机质(δ^(13)C:-25.21‰±0.52‰,δ^(15)N:3.79‰±0.37‰)和水生植物的碳氮同位素值(δ^(13)C:-28.8‰^-24.9‰,δ^(15)N:5.3‰~8.2‰)之间.7月相比于6月,降低的δ^(13)C(-27.6‰^-23.2‰)和升高的δ^(15)N(4.3‰~7.7‰)表明暴雨冲刷带来更多的周边陆地碎屑输入.无机氮在6月以铵态氮(NH_4^+-N)为主要形态,7月以硝态氮(NO_3^--N)为主要形态.6月δ^(15)NH_4^+较负的特征值(-18.6‰±5.2‰)表明铵态氮主要来源于雨水,硝态氮(δ^(15)NO_3^-:1.4‰±3.0‰)主要来源于农业化肥和雨水.7月相比于6月,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和同位素值都大幅升高(分别升高了0.3和2倍,6‰和3‰),是暴雨冲刷陆地使农业化肥、城镇生活废水和畜禽养殖废水输入的结果.水生植物的δ^(15)N在7月(8.8‰±1.1‰)相比于6月(6.6‰±1.1‰)也升高了较多,是由于水生植物吸收了更高δ^(15)N废水无机氮的结果.通过颗粒有机质和无机氮的δ^(15)N分析可知,湖区水体氮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较强,藻类对湖泊的内源氮贡献较弱,沿河湖的畜禽养殖在暴雨时对水域污染的威胁较大.本研究提供了洪泛湖泊氮污染治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污染 鄱阳湖 蚌湖 丰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的茶叶地理溯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洪林 张凯 +3 位作者 黎娇 李照 杨天来 王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52-360,共9页
采用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分析方法,基于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combustion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GC-C-IRMS)开展不同产地茶叶地理溯源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C-C-IRMS特异性化... 采用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分析方法,基于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combustion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GC-C-IRMS)开展不同产地茶叶地理溯源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C-C-IRMS特异性化合物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茶叶地理溯源;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本方法可以对不同产地茶叶进行有效区分,预测和验证准确率均达到85%以上,BP人工神经网络认证性能最优,预测和验证准确率均达到100%;经过进一步筛选和鉴定,得到不同产地秀芽的2种特征标识化合物——δ^(15)N_(丙氨酸)和δ^(13)C_(茶氨酸)。本研究可为茶叶地理溯源提供一定技术支撑,有利于茶叶产品的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地理溯源 咖啡碱 氨基酸 稳定同位素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的不同年份普洱生茶真实性认证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洪林 曾艺涛 +3 位作者 童华荣 张凯 李照 杨天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采用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分析方法(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开展不同年份普洱生茶真实性认证研究。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基于茶叶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可以对不同年份... 采用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分析方法(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开展不同年份普洱生茶真实性认证研究。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基于茶叶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可以对不同年份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预测和验证准确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BP-ANN认证性能最优,预测和验证准确率均达到100%;进一步筛选和鉴定,得到不同年份普洱生茶的3种化学标记,包括δ^(15)N_(Thea)、δ^(13)CG_(lu)和δ^(15)NG_(lu)。因此,基于GC-C-IRMS分析的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分析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年份普洱生茶的真实性认证。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普洱生茶产品认证的指标体系及技术体系,也为其他食品的认证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生茶 生产年份 咖啡碱 氨基酸 稳定同位素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城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耦合关系研究
19
作者 马锐麒 温雯雯 +3 位作者 冯长涛 吕娜 王明果 黄林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4-1314,共11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壤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是了解城市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选取昆明市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的公园绿地、居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壤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是了解城市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选取昆明市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的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耕地4类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0—20 cm土壤有机质碳氮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城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中值分别为6.14 g·kg^(−1)和0.55 g·kg^(−1),较全国城市土壤平均水平低27.22%(C)和28.57%(N).土壤有机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5.22‰±1.56‰,氮同位素(δ^(15)N)则分布范围较广,为1.22‰—10.12‰,平均值为6.55‰±1.58‰,显著高于其他自然土壤δ^(15)N值. 4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土壤SOC、TN含量显著偏高,δ^(13)C和δ^(15)N值显著偏正.垂向分布上,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SOC、TN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δ^(13)C和δ^(15)N值则呈现富集趋势,表明重同位素^(13)C、^(15)N在土壤腐殖质中富集.耕地土壤因人为耕作,理化性质分层特征不明显.昆明市较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绿化年限影响的成土时间较短以及昆明市气候、土质、植被类型等多因素有关.昆明城市土壤δ^(13)C值主要受昆明C_(3)、C_(4)植被覆盖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而δ^(15)N值由于受城市中水灌溉影响,显著偏正于自然土壤,指示人类活动已显著改变城市土壤氮循环过程,使土壤中更富集重同位素^(15)N.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垂向分布特征揭示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会对碳、氮同位素产生分馏作用,且氮同位素分馏高于碳同位素的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有机 碳氮稳定同位素 土地利用类型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不同类型草原土壤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20
作者 刘海洋 王占义 +3 位作者 高翠萍 杨昌祥 张春英 王成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2,共9页
为探究不同草原类型生态系统碳氮元素对重度放牧的响应,本研究以平原丘陵草原、平原丘陵荒漠草原和沙地荒漠草原3种草原类型为对象,通过测定围封和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稳定碳氮同位素及土壤温湿度等指标,探究放牧处理对不同类... 为探究不同草原类型生态系统碳氮元素对重度放牧的响应,本研究以平原丘陵草原、平原丘陵荒漠草原和沙地荒漠草原3种草原类型为对象,通过测定围封和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稳定碳氮同位素及土壤温湿度等指标,探究放牧处理对不同类型草原碳氮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3种类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P<0.05),重度放牧条件下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和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值有降低的趋势;(2)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值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值均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重度放牧对不同类型草原碳氮养分含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平原丘陵草原影响较大,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草原类型 稳定同位素 土壤有机 土壤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