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岸带农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温榆河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二辉 方晓 +2 位作者 马丽 杨小燕 杨喜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85-3794,共10页
弃耕地撂荒是土壤与植被向自然方向进行的次生演替,研究河岸带土壤撂荒后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恢复和重建由农田干扰导致的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以河岸带农地为对照,不同撂荒年限(撂荒2年、撂荒8年、撂荒10年)... 弃耕地撂荒是土壤与植被向自然方向进行的次生演替,研究河岸带土壤撂荒后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恢复和重建由农田干扰导致的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以河岸带农地为对照,不同撂荒年限(撂荒2年、撂荒8年、撂荒10年)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撂荒年限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均呈现撂荒10年>撂荒8年>农田>撂荒2年;土壤中磷含量呈现撂荒10年>撂荒8年>撂荒2年>农田;农田和各撂荒年限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规律,但土壤碳和氮差异的显著性比磷明显。(2)河岸带土壤中C/N、C/P的均值均呈现:撂荒10年>农田>撂荒8年>撂荒2年趋势。N/P的均值呈现:撂荒10年(0.78)>农田(0.77)>撂荒8年(0.77)>撂荒2年(0.67),表明N是本研究区河岸带植被恢复的限制性营养元素。(3)河岸带农田和不同撂荒年限土壤碳、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耦合线性关系,而碳与磷、氮与磷之间的线性拟合程度相对较低。(4)在农田撂荒演替的初期阶段(2年),土壤的容重没有显著的变化,而随着撂荒时间的增加(8年和10年),土壤容重均有显著的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农田撂荒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pH值变化对3种草原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静静 刘尊驰 +4 位作者 鄢创 王云霞 刘凯 时新荣 袁志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81,共13页
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土壤pH值的升高和降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pH值,而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pH值变化... 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土壤pH值的升高和降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pH值,而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pH值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酸碱性不同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酸碱添加试验改变土壤pH值,研究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0~10 cm土层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10~30 cm土层的土壤pH值无显著差异;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以及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和碳磷比均低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除土壤全磷外均存在显著差异;典型草原的土壤全氮在10~30 cm土层显著高于草甸草原;草甸草原0~10 cm土层的碳氮比显著高于典型草原。2)对于0~10 cm土层而言,酸添加显著增加了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和碳磷比;碱添加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磷比以及典型草原的土壤全氮和全磷,升高了荒漠草原的土壤碳磷比。对于10~30 cm而言,碱添加升高了荒漠草原的土壤碳氮比,降低了典型草原的全氮和氮磷比以及草甸草原的碳磷比。3)荒漠草原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碳磷比和氮磷比均与土壤pH值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pH值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说明,不同草原受土壤pH值改变的影响表现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且表层土壤相比下层土壤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酸碱添加对不同草原类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了生态系统对土壤pH值改变的短期响应。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壤pH值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在土壤退化后的恢复重建中应合理调节土壤pH值,以保证土壤养分元素的平衡及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值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荒漠草原 典型草原 草甸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滩涂围垦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凤武 徐彩瑶 +2 位作者 濮励杰 陈一铭 王小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7-83,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沿海围垦活动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研究方法:以江苏省东台围垦区为研究区,基于时空替代法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在60年的围垦开发活动影响下,(1)0—100 cm土壤TOC含量由0.764 g... 研究目的:分析沿海围垦活动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研究方法:以江苏省东台围垦区为研究区,基于时空替代法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在60年的围垦开发活动影响下,(1)0—100 cm土壤TOC含量由0.764 g/kg升至3.660 g/kg,TN含量从0.152 g/kg增至0.534 g/kg,TP含量由0.739 g/kg降至0.681 g/kg,而0—20 cm土壤中TOC、TN和TP含量分别从0.718 g/kg、0.127 g/kg和0.676 g/kg升至8.083 g/kg、1.052 g/kg和0.865 g/kg;(2)0—100 cm土壤C∶N先升高后降低,总体在6.797左右波动,C∶P由1.041升至5.082,N∶P从0.206增至0.752,0—20 cm土壤C∶N、C∶P和N∶P分别由5.581、1.052和0.188增至7.675、9.440和1.221;(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TOC和TN含量及C∶N、C∶P和N∶P的总体趋势均为林地>耕地>草地>光滩,土壤深度对TOC、TN和TP含量变化的影响及贡献率高于围垦年限和土地利用方式,围垦年限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TOC和TN含量产生极显著的高度影响效应,但对TP含量无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人类围垦活动促进滩涂土壤TOC和TN的积累,对TP的影响较小,围垦60年后的土壤碳氮含量仍低于全国和全球的平均水平,土壤有机质供肥状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壤生态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沿海滩涂湿地 围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碳氮磷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树斌 周丽丽 +3 位作者 陈宝英 杨起帆 丁国昌 林思祖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5-583,共9页
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 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为19.28~23.84、1.56~1.87和0.27~0.30 g·kg^-1,各土层TC和TN均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较高,在表层(0~10 cm)和下层(20~40 cm)差异显著(P<0.05),表层和下层黑木相思人工林土壤TP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3种林分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1.89~13.44、68.31~87.18和5.55~6.38,各土层C∶N和C∶P均表现为尾巨桉>黑木相思>杉木,中层(10~20 cm)土壤N∶P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林分显著高于杉木(P<0.05);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规律明显,土壤C∶N、C∶P和N∶P与土壤TC、TN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土壤容重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森林经营和森林恢复过程中,应重视如何调整树种组成,阔叶树种桉树和固氮树种黑木相思有助于提高杉木林地土壤TC、TN、TP含量及C∶N、C∶P和N∶P值,有利于人工林退化地养分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尾巨桉 黑木相思 养分循环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坑森林植物叶-凋落物-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黄贵 余林兰 +2 位作者 刘昕宇 陈铭 薛跃规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7-377,共11页
为探究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森林群落的C、N、P养分循环特征,比较了天坑内外森林群落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结果表明,与天坑外部森林相比,天坑... 为探究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森林群落的C、N、P养分循环特征,比较了天坑内外森林群落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结果表明,与天坑外部森林相比,天坑内部森林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呈现出C低N、P高,土壤为C、N低P高的格局。植物叶片C:N、C:P与凋落物C、N:P显著正相关,植物叶片C与土壤P显著负相关;天坑外部森林的植物叶片N、N:P与土壤N:P显著负相关,植物叶片C:N与土壤C、C:N显著正相关,说明天坑森林内部凋落物的C、P养分可能主要来源于植物叶片,而天坑外部森林的植物叶片C、N主要来自土壤。土壤C:N:P对植物叶、凋落物的C:N:P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90.7%和50.6%,其中土壤P对植物叶和凋落物的C:N:P计量特征变化的解释度最高,坑内生境植物对P含量变化更为敏感、坑外植物对于N含量变化更为敏感,表明天坑内部森林可能是P素受限位点、天坑外部森林是N素受限位点。喀斯特天坑内部森林和外部森林植物叶-凋落物-土壤的C:N:P的差异和联系,体现了天坑内外森林群落的养分循环特征和植物群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凋落物 天坑森林 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典型草原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饶丽仙 沈艳 聂明鹤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52,共10页
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分别对退耕0、1、3、5、6、8、11、15、20年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碳、氮、磷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分别对退耕0、1、3、5、6、8、11、15、20年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碳、氮、磷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且猪毛蒿整体全氮含量较其他植物高。全磷含量除赖草外也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退耕1年狗尾草和退耕3年赖草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其余各退耕年限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优势植物C∶N、C∶P、N∶P整体表现为退耕20年长芒草最大。赖草和猪毛蒿最小。退耕6年以上20年以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由表层向深层逐层递减;全氮含量退耕0~6年呈波动式变化,退耕8年后全氮含量由表层向深层逐层递减;全磷含量变化趋势与全氮相同。研究区土壤C∶N变化范围为7.08~19.62,C∶P变化范围为6.60~35.25,N∶P变化范围为0.82~2.17。各层土壤C∶N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1.18~15.03,C∶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4.09~24.55,N∶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06~1.98;除C∶N接近我国土壤C∶N均值外,研究区土壤C∶P和N∶P均低于我国土壤C∶P和N∶P均值。并且相应地表优势植物C∶N、C∶P、N∶P明显高于表层土壤。本研究中土壤C∶N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与全N呈负相关,意味着C∶N主要受N控制,而C∶P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全P相关性不显著。土壤N∶P与土壤全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P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主要受N控制,而土壤全N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植物与土壤碳、氮、磷相关性显示:植物全N与土壤N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植物全P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碳和N∶P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典型草原 退耕草地 土壤 优势植物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高山柳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储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佳 胡玉福 +3 位作者 舒向阳 王琴 贾安都 严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33,共7页
以川西北高寒沙地6,18和34年高山柳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林下C,N,P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0~60cm土层土壤C∶N∶P呈上升趋势。其中,20~40cm和40~60cm土层C∶N和C∶P呈上升趋势,而N∶P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以川西北高寒沙地6,18和34年高山柳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林下C,N,P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0~60cm土层土壤C∶N∶P呈上升趋势。其中,20~40cm和40~60cm土层C∶N和C∶P呈上升趋势,而N∶P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随种植年限增加,0~60cm土层有机碳(SOC)储量呈上升趋势,全氮(TN)、全磷(TP)储量呈下降趋势。其中,0~20cm土层SOC、TN和T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显著影响着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种植年限对除TP以外均有显著影响,土层深度×种植年限对除C∶N和TP以外均有显著影响(P<0.01)。研究表明,在生态修复过程中,C、N、P的不平衡输入可能会加强土壤养分的失衡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地 高山柳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及优势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陆颖 王保林 沈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200-1206,共7页
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和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直接关系。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21、16、11、9、5、3、2年)草地为研究对象,... 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和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直接关系。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21、16、11、9、5、3、2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长芒草(Stipa bungeana)、赖草(Leymus secalinus)、早熟禾(Poa annu)等优势植物及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植物群落地上部C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全N含量大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全P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C∶N、C∶P、N∶P整体表现为21年退耕地最大,9年退耕地最小;优势植物C含量表现为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全P含量表现为地下部大于地上部;植物群落N∶P值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优势植物N∶P值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N∶P均小于14。典型草原区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在整体水平上均受到N素的限制,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草原的退化和恢复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典型草原区 退耕草地 植物群落 优势植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中地区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壤过程的量化指标表征
9
作者 赵红坤 马生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32,共2页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与转化的重要节点。受成壤母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元素的活动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规律。不同学科通过不同量化指标表征成壤过程中元素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中 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成壤过程 化学风化指数(CIA)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