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CO_(2)浓度升高下冬小麦-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鲍秀蕊
白家韶
+2 位作者
韩雪
居辉
张馨月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8-696,共9页
为探究CO_(2)浓度升高下冬小麦-土壤碳(C)、氮(N)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关联关系,依托北京昌平试验站长期开放式CO_(2)浓度升高试验平台(FACE),测定和分析了常规CO_(2)浓度(aCO_(2):400μmol·mol^(-1))和高CO_(2)浓度(eCO_(2):550μmol&...
为探究CO_(2)浓度升高下冬小麦-土壤碳(C)、氮(N)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关联关系,依托北京昌平试验站长期开放式CO_(2)浓度升高试验平台(FACE),测定和分析了常规CO_(2)浓度(aCO_(2):400μmol·mol^(-1))和高CO_(2)浓度(eCO_(2):550μmol·mol^(-1))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器官(叶片、茎秆、籽粒)和土壤的C、N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植株和土壤C、N元素含量及计量比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一致。冬小麦各器官C、N含量、C∶N不受CO_(2)浓度升高的影响;CO_(2)浓度升高后土壤全碳(TC)含量显著增加,全氮(TN)含量和全碳氮比(TC∶TN)未发生显著变化。冬小麦-土壤C、N化学计量特征在小麦生育期的变化程度高于CO_(2)升高的影响。从拔节至成熟期,叶片和茎秆C∶N不断增加,籽粒C∶N则从灌浆至成熟期显著降低。冬小麦整体C元素的内稳性高于N元素,不同器官元素内稳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籽粒的元素内稳性高于叶片和茎秆。aCO_(2)处理下,土壤与冬小麦叶片或茎秆C、N计量特征间存在强烈的相关关系,但eCO_(2)处理下土壤与冬小麦叶片和茎秆间关联关系消失或削弱,说明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小麦地上-地下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上升
冬小麦
碳氮化学计量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云杉碳氮化学计量比对土壤水分和氮有效性的响应
被引量:
5
2
作者
谢路路
胡雪凤
+2 位作者
刘庆华
王丽霞
尹春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377-5387,共11页
以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优势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和氮添加下云杉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及其响应过程。采用两因素(水分×氮素)随机区组实验,设置5个土壤水分梯度和3个氮添加浓度,其中土壤水...
以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优势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和氮添加下云杉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及其响应过程。采用两因素(水分×氮素)随机区组实验,设置5个土壤水分梯度和3个氮添加浓度,其中土壤水分梯度分别是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W1)、50%(W2)、60%(W3)、80%(W4)和100%(W5),氮添加浓度分别为0(N0)、20(N1)、40(N2)gNm-2 a-1。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和氮添加显著影响了云杉碳氮化学计量比(P<0.05),具体为:云杉植株和器官碳氮比在N0W4处理下最大值,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而减小,随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2)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根和叶的碳含量显著升高(P<0.05),茎和叶的碳含量随着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显著提高了根和茎的氮含量(P<0.05),各器官的氮含量随着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水分和氮添加浓度处理下表现为碳含量:叶>茎>根,氮含量:叶>根>茎。(3)云杉净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先升高后降低,随氮添加浓度增加而增加,在N2W4达到最大。(4)根对NH+4和NO-3的净吸收速率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而减小,随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根对NH+4的净吸收速率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本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和氮添加影响了云杉的碳同化和氮吸收过程,改变植物的碳、氮分配策略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导致碳氮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化学计量
比
碳
、氮含量
净光合速率
无机氮吸收速率
土壤有效氮含量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九寨沟震后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鲜婷
董廷发
+3 位作者
邓东周
潘红丽
刁元彬
刘玉平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11-15,共5页
通过比较自然恢复、人为恢复及与自然植被的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九寨沟地震受损滑坡体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未受损植被的土壤相比,受损植被滑坡体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更低,但pH值和碳氮比均更高...
通过比较自然恢复、人为恢复及与自然植被的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九寨沟地震受损滑坡体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未受损植被的土壤相比,受损植被滑坡体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更低,但pH值和碳氮比均更高。(2)人为恢复下的植被总盖度、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高于自然恢复。(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总氮或可利用氮含量呈现正相关、而与pH值或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短期的结果表明人为恢复措施比自然恢复更有利于九寨沟震损坡体植被的快速恢复。此外,建议在未来植被恢复中注意栽植固氮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化学计量
学
植被恢复
九寨沟
滑坡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O_(2)浓度升高下冬小麦-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鲍秀蕊
白家韶
韩雪
居辉
张馨月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出处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8-696,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A06074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01174)
+1 种基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绿色低碳科学中心专项项目(CAAS-CSGLCA-202301)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BSRF202202)。
文摘
为探究CO_(2)浓度升高下冬小麦-土壤碳(C)、氮(N)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关联关系,依托北京昌平试验站长期开放式CO_(2)浓度升高试验平台(FACE),测定和分析了常规CO_(2)浓度(aCO_(2):400μmol·mol^(-1))和高CO_(2)浓度(eCO_(2):550μmol·mol^(-1))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器官(叶片、茎秆、籽粒)和土壤的C、N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植株和土壤C、N元素含量及计量比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一致。冬小麦各器官C、N含量、C∶N不受CO_(2)浓度升高的影响;CO_(2)浓度升高后土壤全碳(TC)含量显著增加,全氮(TN)含量和全碳氮比(TC∶TN)未发生显著变化。冬小麦-土壤C、N化学计量特征在小麦生育期的变化程度高于CO_(2)升高的影响。从拔节至成熟期,叶片和茎秆C∶N不断增加,籽粒C∶N则从灌浆至成熟期显著降低。冬小麦整体C元素的内稳性高于N元素,不同器官元素内稳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籽粒的元素内稳性高于叶片和茎秆。aCO_(2)处理下,土壤与冬小麦叶片或茎秆C、N计量特征间存在强烈的相关关系,但eCO_(2)处理下土壤与冬小麦叶片和茎秆间关联关系消失或削弱,说明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小麦地上-地下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
关键词
CO_(2)浓度上升
冬小麦
碳氮化学计量
农田生态系统
Keywords
Elevated CO_(2)
Winter wheat
Carbon and nitrogen stoichiometry
Agricultural ecosystem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云杉碳氮化学计量比对土壤水分和氮有效性的响应
被引量:
5
2
作者
谢路路
胡雪凤
刘庆华
王丽霞
尹春英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377-5387,共11页
基金
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2018SZDZX0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495)。
文摘
以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优势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和氮添加下云杉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及其响应过程。采用两因素(水分×氮素)随机区组实验,设置5个土壤水分梯度和3个氮添加浓度,其中土壤水分梯度分别是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W1)、50%(W2)、60%(W3)、80%(W4)和100%(W5),氮添加浓度分别为0(N0)、20(N1)、40(N2)gNm-2 a-1。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和氮添加显著影响了云杉碳氮化学计量比(P<0.05),具体为:云杉植株和器官碳氮比在N0W4处理下最大值,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而减小,随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2)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根和叶的碳含量显著升高(P<0.05),茎和叶的碳含量随着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显著提高了根和茎的氮含量(P<0.05),各器官的氮含量随着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水分和氮添加浓度处理下表现为碳含量:叶>茎>根,氮含量:叶>根>茎。(3)云杉净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先升高后降低,随氮添加浓度增加而增加,在N2W4达到最大。(4)根对NH+4和NO-3的净吸收速率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而减小,随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根对NH+4的净吸收速率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本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和氮添加影响了云杉的碳同化和氮吸收过程,改变植物的碳、氮分配策略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导致碳氮比的变化。
关键词
碳氮化学计量
比
碳
、氮含量
净光合速率
无机氮吸收速率
土壤有效氮含量
土壤水分
Keywords
C∶N stoichiometry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hotosynthesis
net fluxes of inorganic nitrogen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soil water
分类号
S714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九寨沟震后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鲜婷
董廷发
邓东周
潘红丽
刁元彬
刘玉平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处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11-15,共5页
基金
九寨沟地震灾区珍稀动物受损栖息地林草植被快速恢复模式研究与示范。
文摘
通过比较自然恢复、人为恢复及与自然植被的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九寨沟地震受损滑坡体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未受损植被的土壤相比,受损植被滑坡体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更低,但pH值和碳氮比均更高。(2)人为恢复下的植被总盖度、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高于自然恢复。(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总氮或可利用氮含量呈现正相关、而与pH值或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短期的结果表明人为恢复措施比自然恢复更有利于九寨沟震损坡体植被的快速恢复。此外,建议在未来植被恢复中注意栽植固氮植物。
关键词
碳氮化学计量
学
植被恢复
九寨沟
滑坡体
Keywords
Carbon and nitrogen stoichiometr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Jizhaigou
Landslide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CO_(2)浓度升高下冬小麦-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
鲍秀蕊
白家韶
韩雪
居辉
张馨月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云杉碳氮化学计量比对土壤水分和氮有效性的响应
谢路路
胡雪凤
刘庆华
王丽霞
尹春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九寨沟震后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鲜婷
董廷发
邓东周
潘红丽
刁元彬
刘玉平
《四川林业科技》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