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溶解碳酸盐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陆望 桂和荣 殷晓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7-542,共6页
利用任楼井田及所在的临涣矿区生产矿井常观孔、矿井出水点,从上而下分别取第四系第四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及奥陶系岩溶含水层24个水样,测试溶解碳酸盐中δ13C与δ18O,分析13C与18O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 利用任楼井田及所在的临涣矿区生产矿井常观孔、矿井出水点,从上而下分别取第四系第四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及奥陶系岩溶含水层24个水样,测试溶解碳酸盐中δ13C与δ18O,分析13C与18O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任楼井田及所在的临涣矿区地下水溶解碳酸盐δ13C变化幅度大,碳循环复杂,土壤水补给机理、同位素交换反应机理和含水层围岩成分溶解机理明显;含水层碳酸盐岩含量决定溶解碳酸盐δ13C与δ18O的变化关系,碳酸盐岩含量越高,δ13C随δ18O变化斜率减小;四含水因埋藏较浅并受煤层开采影响,处于相对"开放"系统内进行地下水循环,煤系水循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岩溶含水层虽然埋藏深,水循环系统相比四含"封闭",但地下水径流速度快,补给源区水力梯度大,可能为山区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酸盐 碳氧稳定同位素 组成 演化 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薛时雨 付斯一 +4 位作者 侯明才 高星 苏中堂 呼尚才 朱莉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2-848,857,共8页
通过空间展布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诠释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桌子山组白云岩的成因和储层地质学意义。研究区白云岩主要有微—粉晶白云岩、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3种,其中微—粉晶白云岩δ^(... 通过空间展布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诠释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桌子山组白云岩的成因和储层地质学意义。研究区白云岩主要有微—粉晶白云岩、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3种,其中微—粉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78‰和-5.0‰;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53‰和-6.5‰;细—中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47‰和-6.3‰。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的组成位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范围之内,说明其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囚禁的古海水。白云岩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指示微—粉晶白云岩为准同生阶段白云石化的产物,而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及细—中晶白云岩则为浅埋藏白云石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稳定同位素 白云岩 桌子山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孔为伦 李双应 +2 位作者 万秋 杜叶龙 王松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8-1065,共8页
文章对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和烧失量的测定,探讨了"年代效应"的校正和古盐度、古温度的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古盐度Z值大于120,为海相沉积,与沉积环境的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灰岩形... 文章对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和烧失量的测定,探讨了"年代效应"的校正和古盐度、古温度的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古盐度Z值大于120,为海相沉积,与沉积环境的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灰岩形成时的古海水温度为13.4~35.1℃,与前人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碳氧同位素值在少数层位有较大的偏差;烧失量数据总体较为平稳;沉积相和颗粒/基质、亮晶含量、平均粒径和生物颗粒含量地层分布曲线反映了该区二叠纪古海洋生产率、有机质埋藏速率、古水温、古气候及洋流强度等因素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安西口地区 稳定同位素 酸盐岩加工厂 埋藏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奶中碳、氮、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的测定及其在产地溯源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侯建波 张晓峰 +6 位作者 朱晓雨 谢文 张明哲 邓晓军 韩芳 史颖珠 祝泽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634,共8页
应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GasBench-IRMS)分别测定了来自国内外7个不同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国)的83件牛奶样品中碳、氮、氢、氧的稳定同位素比... 应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GasBench-IRMS)分别测定了来自国内外7个不同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国)的83件牛奶样品中碳、氮、氢、氧的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δ15 N、δ2 H和δ18 O)。对所测得的数据用SPSS 20.0软件分别进行了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以及牛奶产地的判别分析。从所得结果可见,上述4项稳定同位素比值中的每一项都可获得相关牛奶样品产地来源的若干信息,但还不足以作为相关牛奶样品的溯源地判别的充分依据。而将测试结果进行组合后,对δ13 C、δ15 N和δ2 H三项指标组合交叉检验整体判别正确率达到84.3%,据此采用3项组合指标对牛奶产地进行判别分析,并在此项组合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产自7个国家的牛奶的判别模型。对自来这7个不同国家的牛奶盲样进行判别时,可将所测得样品中上述3项稳定同位素的δ值代入所建立的模型中,并比较各模型所得的Y值的大小,其中Y值最大的,即归属于此模型所代表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 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氮、氢和稳定同位素比值 产地来源分析 牛奶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雷家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被引量:31
5
作者 单俊峰 黄双泉 李理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1,151,共5页
以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钕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雷家沙四上亚段白云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该区沉积水体咸度不高,为半咸水。锶来源主要受陆源硅铝质岩控制,并受房身泡组火山岩的蚀变影响。δCe具... 以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钕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雷家沙四上亚段白云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该区沉积水体咸度不高,为半咸水。锶来源主要受陆源硅铝质岩控制,并受房身泡组火山岩的蚀变影响。δCe具有弱—中度正异常的总体特征,-α含量与Sm含量比值与Ce异常相关性差,碳氧稳定同位素相关性好,14个样本姥植比的平均值为0.38。结果表明沉积作用发生在偏碱性条件的强还原性封闭湖盆环境中。该认识对该区致密油的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碳氧稳定同位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同位素 雷家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结岩记录的古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尚斌 魏宝华 常宏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80-88,共9页
较系统地评述了利用钙结岩进行古环境研究的现状,指出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在国内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土壤钙结岩中有机质的δ13C被广泛地应用于重建过去的生态环境;土壤碳酸盐包含的C、O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指示土壤形成的气候,... 较系统地评述了利用钙结岩进行古环境研究的现状,指出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在国内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土壤钙结岩中有机质的δ13C被广泛地应用于重建过去的生态环境;土壤碳酸盐包含的C、O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指示土壤形成的气候,同时也是研究植被演替、古气候变化、水文条件变化的重要手段.国内有关钙结岩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土壤钙结岩及土壤碳酸盐,且集中在相对干旱的北方地区,而来自南方的报道很少.应加强对南方地区钙结岩的研究,特别是对地下水钙结岩的研究.在研究中,应注意区分原生与次生碳酸盐、定量古环境重建、年代测定和钙结岩形成机理等问题.尽管利用钙结岩稳定同位素的组成来解释古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是由于影响稳定同位素比率组成的因素已经被熟知且它们的影响相对微弱,基于详细岩石学观察的微量取样及相应的同位素测定、测年技术可以避开这种不利影响,因而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钙结岩 地下水钙结岩 第四纪环境 碳氧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南部盐下地区奥陶系裂缝发育期次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姚城 何志强 +2 位作者 何洧 刘亿 肖龙鑫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9-11,30,共4页
沿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是塔河南部盐下地区奥陶系地层主要发育的储层之一,裂缝对该类储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区内裂缝现象广泛发育,但其发育期次的划分还比较混乱。依据裂缝岩相学特征,结合裂缝内充填物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将裂... 沿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是塔河南部盐下地区奥陶系地层主要发育的储层之一,裂缝对该类储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区内裂缝现象广泛发育,但其发育期次的划分还比较混乱。依据裂缝岩相学特征,结合裂缝内充填物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将裂缝分为5期,并对各期次裂缝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第Ⅲ期裂缝和第Ⅳ期裂缝对岩溶储层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期次 岩相学特征 碳氧稳定同位素 塔河南部盐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天然裂缝形成期次的确定 被引量:20
8
作者 马旭杰 周文 +3 位作者 唐瑜 邓虎成 雷涛 王建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19,共5页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天然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以往认识与实际生产出现了偏差。为此,根据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相似露头区裂缝调查结果,从裂缝产状、规模、缝面特征、有效性等方面分析...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天然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以往认识与实际生产出现了偏差。为此,根据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相似露头区裂缝调查结果,从裂缝产状、规模、缝面特征、有效性等方面分析了该区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裂缝纵向延伸受制于岩层厚度,一般不具穿层性,横向延伸长度一般不超过5m;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密度可达0.8条/m,发育程度为中—高。结合裂缝发育特征及构造演化背景,采用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裂缝充填物流体包裹体测定等实验测试分析手段,确定新场地区须二段气藏内天然裂缝形成期次有4期,分别对应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幕和喜马拉雅期四幕;早期裂缝以完全充填和半充填为主,喜马拉雅期三幕、四幕形成的晚期裂缝以未充填为主,其中喜马拉雅期四幕时期形成的裂缝有效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新场地区 晚三叠世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岩石声发射 稳定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