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损失率脱除碳氧化物生产燃料电池氢的技术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梁峰 鲁树亮 +3 位作者 黄顺贤 尹雅棠 吴言泽 孙宏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26,共6页
为解决燃料电池氢资源紧缺问题,某炼化公司拓展了低温甲烷化技术的应用,将该技术用于脱除工业氢中碳氧化物,生产燃料电池氢,率先在国内通过该工艺产出燃料电池氢,解决了燃料电池氢资源“瓶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普遍... 为解决燃料电池氢资源紧缺问题,某炼化公司拓展了低温甲烷化技术的应用,将该技术用于脱除工业氢中碳氧化物,生产燃料电池氢,率先在国内通过该工艺产出燃料电池氢,解决了燃料电池氢资源“瓶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普遍使用的PSA法生产燃料电池氢相比,采用低温甲烷化技术可降低氢损失率约20%,节省投资70%,按产氢3000 m^(3) h规模测算可降本增效490万元a。在副产氢资源不足而需通过制氢来满足全厂氢气平衡的情况下,以制氢装置所产工业氢为原料,利用低温甲烷化技术生产燃料电池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氢 碳氧化物 低温甲烷化 燃料电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C焦表面碳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脱附的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继生 McE., B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99-107,共9页
根据TPD-MS谱判定反应级数和计算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分析氧饱和PVDC焦表面碳氧化物的TPD-MS谱发现:CO2脱附曲线由活化能Ed为71,150和171kJ/mol的3个二级反应的脱附峰叠加组成;α态CO脱附... 根据TPD-MS谱判定反应级数和计算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分析氧饱和PVDC焦表面碳氧化物的TPD-MS谱发现:CO2脱附曲线由活化能Ed为71,150和171kJ/mol的3个二级反应的脱附峰叠加组成;α态CO脱附是一级反应;β态CO脱附是Ed为188kJ/mol的二级反应。分析CO2气化PVDC焦的TPD-MS发现,γ态CO脱附是Ed为230kJ/mol的二级反应。本文提出的PVDC焦与CO2反应的机理导出的反应速度方程式与煤焦气化的经典理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反应动力学 表面碳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化反应中碳氧化物的分析
3
作者 徐洋 王秀玲 +1 位作者 彭晖 戴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24-827,共4页
建立了3阀5柱多维分析系统,利用外标法在一台气相色谱仪上实现了微量和常量CO_x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达到了快速检测CO_x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检测时间较短,微量和常量CO_x的检测时间分别为3.0 min和4.5 min。定量分析中,微... 建立了3阀5柱多维分析系统,利用外标法在一台气相色谱仪上实现了微量和常量CO_x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达到了快速检测CO_x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检测时间较短,微量和常量CO_x的检测时间分别为3.0 min和4.5 min。定量分析中,微量CO和CO_2的标准偏差为0.048和0.129,相对标准偏差为0.92%和2.58%;常量CO和CO_2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64和0.048,相对标准偏差为0.62%和0.49%。该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可用于甲烷化反应前后微量和常量CO_x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化 碳氧化物 氧化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重整产氢中碳氧化物含量不合格原因浅析
4
作者 冯志刚 《石化技术》 CAS 2002年第4期214-215,共2页
针对北京燕山分公司炼油厂 0 6Mt/a连续重整装置实际生产中 ,副产氢气中碳氧化合物含量不合格原因 ,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
关键词 连续重整 碳氧化物 含量 原因 炼油 副产 氢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新”视域下初中化学新教材插图的“二次开发”——以人教版“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
5
作者 蓝亚玲 邱少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10期122-126,共5页
“双新”视域下,以人教版(2024年版)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插图为例,分析教材的素养目标与插图的特点,从解读插图背景、挖掘插图间内部关联、重视实验装置图迁移衍化、解析插图德育元素等角度进行阐述,对教材插图进行“二次开发... “双新”视域下,以人教版(2024年版)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插图为例,分析教材的素养目标与插图的特点,从解读插图背景、挖掘插图间内部关联、重视实验装置图迁移衍化、解析插图德育元素等角度进行阐述,对教材插图进行“二次开发”,赋能教材从知识功能到素养功能的转化,使课堂教学起到启智增慧的作用,助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新教材 教材插图 氧化物 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6
作者 沈飞 《化学教与学》 2024年第7期75-78,共4页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了解“碳捕捉与释放”技术、实验室模拟“碳捕捉与释放”、生产生活中的“碳捕捉与释放”低碳与碳循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创...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了解“碳捕捉与释放”技术、实验室模拟“碳捕捉与释放”、生产生活中的“碳捕捉与释放”低碳与碳循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等社会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 捕捉与释放 社会责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英杰 吴昊 +3 位作者 曾晓苑 李雪 董鹏 肖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98,共9页
如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其中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粗放利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开发一种高效、清洁的煤炭利用技术已经迫在眉睫。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DC-SOFC)作为全固态的能量... 如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其中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粗放利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开发一种高效、清洁的煤炭利用技术已经迫在眉睫。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DC-SOFC)作为全固态的能量转换装置,可以直接采用固体碳作为燃料,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理论上其能量转化效率接近100%。这种全固态的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液态金属阳极DCFC和复合电解质型DCFC电解液泄漏、腐蚀和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引起的电池性能衰减等问题。随着SOFC电池技术的迅速发展,DC-SOFC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并有望成为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然而,由于采用固体电解质和固体碳燃料,DC-SOFC阳极反应过程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不同的阳极材料在性能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对此,国内外研究者为解释其阳极反应机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且不断尝试将各种新型材料用作DC-SOFC的阳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其阳极反应机理做出了合理的推断,在充分发挥DC-SOFC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其输出性能。目前,对于DC-SOFC的阳极机理,根据电池中碳燃料引入形式的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且均有合理的实验数据支撑。而已经报道的DC-SOFC阳极材料除了最早的贵金属Pt阳极材料以外,主要有以Ni-YSZ为代表的Ni基复合金属陶瓷阳极材料、以Cu-Ni-YSZ为代表的Cu基复合金属陶瓷阳极材料、以Ag-GDC为代表的Ag基复合金属陶瓷阳极材料及以LST或LSCT为代表的混合离子和电子导体阳极材料(MIECs)。大量研究表明,在金属陶瓷阳极中加入Fe、Sn等具有催化功能的元素能有效增加电池的输出功率,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这些材料虽然在输出性能上表现不一,但是均存在各自的优势,为DC-SOFC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此外,以现有材料为基础,对阳极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电池的输出性能,也为未来的阳极材料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系统地总结并分析了DC-SOFC阳极结构特性、反应机理以及各类不同阳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DC-SOFC阳极材料的高效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阳极材料 复合金属陶瓷材料 混合离子和电子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东 朱韶红 《化学教与学》 2020年第11期30-33,56,共5页
立足单元的教学设计能帮助教师摆脱一课一时的限制,从更高、更整体、更系统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素养。作者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为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提出要以核心素养统... 立足单元的教学设计能帮助教师摆脱一课一时的限制,从更高、更整体、更系统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素养。作者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为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提出要以核心素养统领单元教学设计,重构教学目标,并紧扣教学目标和素养需求选择教学策略,进而设计教学流程。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以“问题链”“活动链”“素养链”为框架,使夯实双基和发展素养有机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设计 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教材单元”整体备课--以“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蔡辉舞 洪兹田 王锋 《化学教与学》 2022年第6期22-27,共6页
单元教学是激发课堂教学方式转型的一个支点。素养为本的单元备课,从课程标准到素养目标的定位,从核心素养达成的起点、注意点和延伸点的分析,从单元教学策略的研究到单元课时具体活动设计的构想与呈现,不仅促进了单元核心知识的建构,... 单元教学是激发课堂教学方式转型的一个支点。素养为本的单元备课,从课程标准到素养目标的定位,从核心素养达成的起点、注意点和延伸点的分析,从单元教学策略的研究到单元课时具体活动设计的构想与呈现,不仅促进了单元核心知识的建构,而且有效落实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为例,例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教材单元整体备课的实施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单元 单元整体备课 核心素养 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钴-镍-锌氧化物/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水蓉 刘开宇 +2 位作者 易小艺 何方 谢清亮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4年第6期607-613,共7页
以Co(NO3)2·6H2O和Ni(NO3)2·6H2O为原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5为模板剂和碳锌的原料来源,制备了前驱体,随后通过高温煅烧法合成了多孔钴-镍-锌氧化物/碳纳米复合物。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脱附测试等手... 以Co(NO3)2·6H2O和Ni(NO3)2·6H2O为原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5为模板剂和碳锌的原料来源,制备了前驱体,随后通过高温煅烧法合成了多孔钴-镍-锌氧化物/碳纳米复合物。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脱附测试等手段对样品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研究,发现钴-镍-锌氧化物/碳复合物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高达155 m2/g。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1A/g的电流密度下,钴-镍-锌氧化物/碳纳米复合物的比容量为804 F/g,远高于钴-镍氧化物的比容量(180 F/g),且1000次循环后其比容量仍保持94.4%;在高电流密度10A/g下,比容量保持率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镍-锌氧化物/纳米复合物 MOF-5 模板法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江 颜晓敏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89,共15页
碳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是一种直接使用固体碳为燃料的能量转换装置,通过电化学反应,DC-SOFC可将碳所蕴含的化学能直接而连续地转换成电能,转换效率高,产生的CO2浓度高,易于捕集和后续处理.本文系统地介... 碳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是一种直接使用固体碳为燃料的能量转换装置,通过电化学反应,DC-SOFC可将碳所蕴含的化学能直接而连续地转换成电能,转换效率高,产生的CO2浓度高,易于捕集和后续处理.本文系统地介绍DC-SOFC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作者课题组在DC-SOFC研究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包括单电池和电池组的研制、采用生物质碳和煤炭为燃料时的性能和DC-SOFC在气电联产中的应用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电化学氧化 Boudouard反应 生物质 煤炭 气电联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喻永 李薇璐 《化学教与学》 2019年第1期2-7,共6页
翻转课堂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深度学习"、"以学定教"为理念的教学模式。综述了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建构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2S-5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中三... 翻转课堂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深度学习"、"以学定教"为理念的教学模式。综述了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建构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2S-5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中三个课例,分别进行了基于"实验探究"、"建构化学思维方法"、"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和实践,通过调查访谈、测验等方法研究得出结论:翻转课堂能促进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维度核心素养的发展,尤其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 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数学模型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斌 李政 倪维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3-106,共4页
现代化的高效联合循环中 ,最大的不可逆损失是由于燃烧引起的。即使燃气轮机采取很高的温度 ,仍有将近 30 %的火用因为燃烧而被浪费掉了。而在燃料电池中 ,燃料的化学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 ,不受卡诺循环效率的限制。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 现代化的高效联合循环中 ,最大的不可逆损失是由于燃烧引起的。即使燃气轮机采取很高的温度 ,仍有将近 30 %的火用因为燃烧而被浪费掉了。而在燃料电池中 ,燃料的化学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 ,不受卡诺循环效率的限制。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火用损失要比常规的燃烧过程小得多。高效循环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另外NOx 的排放量也比常规电厂大大减少。通过对已有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建模思路的考察 ,确立了零维模型结合ASPENPLUSTM 流程模拟的建模方法。模型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输入 ,其验证的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不同工作条件下 (独立的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或是构成混合循环 )的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数学模型 SOFC 热机循环动力系统 预重整器 碳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哈密煤为燃料的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4
作者 谷晓凤 颜晓敏 +3 位作者 周明扬 谭楷 范子岱 刘江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5,共8页
传统燃煤发电方式效率受限,污染严重。通过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技术可将煤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效率高,生成的高浓度CO_(2)有利于后续捕集、利用或封存,是一种潜在的高效洁净煤技术。使用煤基燃料的DC-SOFC已有一些前期研... 传统燃煤发电方式效率受限,污染严重。通过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技术可将煤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效率高,生成的高浓度CO_(2)有利于后续捕集、利用或封存,是一种潜在的高效洁净煤技术。使用煤基燃料的DC-SOFC已有一些前期研究,但煤炭成分和结构复杂,其对DC-SOFC性能影响研究还不够全面。为评估煤基燃料在DC-SOFC中使用的可行性,以新疆哈密煤为燃料,通过对比原煤、负载Fe催化剂的原煤、焦炭和负载Fe催化剂的焦炭为燃料的DC-SOFC性能,结合燃料成分的能谱分析,研究了影响煤基燃料DC-SOFC性能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新疆哈密煤可用作DC-SOFC的燃料,使用负载质量分数5%Fe催化剂的焦炭为燃料的DC-SOFC具有最好的输出性能,运行温度850℃下,峰值功率密度达255 mA/cm^(2);而使用焦炭燃料的DC-SOFC表现出最佳的燃料利用率,在850℃和200 mA恒电流模式下放电,其单质碳利用率达95%。新疆哈密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DC-SOFC燃料,尤其是将原煤炭化、炭化后负载一定量Fe催化剂有较好的输出性能和高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密煤 焦炭 直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Boudouard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学课堂”理念下教学优化的实践——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林全 王曙华 《江苏教育》 2021年第28期18-20,24,共4页
南通“立学课堂”是课改所期待的一种生态课堂模式,它强调了“立德树人,学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为例,阐述了初中化学落实立学课堂教学要求的实践路径: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通... 南通“立学课堂”是课改所期待的一种生态课堂模式,它强调了“立德树人,学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为例,阐述了初中化学落实立学课堂教学要求的实践路径: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通过优化教学评价,实现立德树人与课堂教学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立学课堂” 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进行初三化学一轮复习的教学研究——以“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
16
作者 盛颖 《化学教与学》 2023年第2期64-67,63,共5页
针对初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的障碍点,设计了基于“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的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教学。以元素和物质为研究对象,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和能力任务,促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通性和转化关系,从... 针对初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的障碍点,设计了基于“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的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教学。以元素和物质为研究对象,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和能力任务,促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通性和转化关系,从而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和稳定的认识方式。结果表明,模型的应用有利于教师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增强化学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初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 氧化物 单元复习 教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微合金碳氮化物化学组成与固溶度的热力学计算以及钢材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雍歧龙 吴宝榕 +1 位作者 孙珍宝 王桂金 《金属科学与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13,共8页
采用热力学计算方法推导出二元微合金碳氮化物的化学组成及有关元素在奥氏体中的固溶度的理论计算式,由此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讨论了钢材化学成分对二元微合金碳氮化物化学组成的影响规律并导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关键词 碳氧化物 化学组成 固溶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_(2)Fe_(2)O_(5)催化剂对半焦基DC-SOFC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刘国阳 周安宁 +1 位作者 刘倩 王俊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47-1656,共10页
半焦与CO_(2)的气化反应速率是影响半焦燃料基DC-SOFC电池性能的关键。为提高半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钙钛矿结构的Ca_(2)Fe_(2)O_(5)催化剂,用SEM、XRD、XPS、低温氮气吸脱附等分析手段研究了Ca_(2)Fe_... 半焦与CO_(2)的气化反应速率是影响半焦燃料基DC-SOFC电池性能的关键。为提高半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钙钛矿结构的Ca_(2)Fe_(2)O_(5)催化剂,用SEM、XRD、XPS、低温氮气吸脱附等分析手段研究了Ca_(2)Fe_(2)O_(5)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采用热重分析实验研究Ca_(2)Fe_(2)O_(5)催化剂对半焦燃料的CO_(2)气化反应催化活性;在Ag-GDC|YSZ|GDC-Ag电解质支撑电池系统上,研究了添加Ca_(2)Fe_(2)O_(5)催化剂对半焦燃料基DC-SOFC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焙烧温度的提高,Ca_(2)Fe_(2)O_(5)催化剂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比表面积降低,750℃焙烧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颗粒尺寸约为0.1μm,在半焦的CO_(2)气化反应中催化作用最好;相较于CaO和Fe2O3,Ca_(2)Fe_(2)O_(5)催化剂结构中吸附氧浓度更高,在半焦的CO_(2)气化反应中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催化活性;Ca_(2)Fe_(2)O_(5)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取决于催化剂结构的热稳定性,其循环使用时活性降低主要归因于半焦燃料中无机灰分的包裹。催化剂对DC-SOFC输出性能影响表明,当半焦中添加10%的Ca_(2)Fe_(2)O_(5)催化剂时,电池的峰值功率密度从15.3 mW/cm^(2)增大到23.7 mW/cm^(2);EIS分析表明阳极传质阻力是影响DC-SOFC输出性能和燃料利用率的主要因素,降低灰分、催化剂累积带来的传质阻力可有效提高电池寿命和燃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钙钛矿 催化剂 C-CO_(2)气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全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5-470,共6页
对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的NiO-MoO3/-γAl2O3氧化态前驱物进行了硫化、程序升温碳化(TPC)、TPC后再硫化等处理,并进行了XRD、XPS表征;将所得的硫化物、碳氧化物和硫化的碳氧化物催化剂进行了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HDS)活性评价,并与一种... 对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的NiO-MoO3/-γAl2O3氧化态前驱物进行了硫化、程序升温碳化(TPC)、TPC后再硫化等处理,并进行了XRD、XPS表征;将所得的硫化物、碳氧化物和硫化的碳氧化物催化剂进行了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HDS)活性评价,并与一种现有的工业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碳氧化物催化剂的硫化处理可以促进碳氧化物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这种促进作用源于硫化时部分L酸位向B酸位的转变,所导致的金属的C、S活性物相在临氢时既具有较高的活性位密度和B酸位数目,又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碳氧化物所具有的加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化物催化剂 硫化 深度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60)O_3的结构和电子光谱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维全 封继康 +4 位作者 葛茂发 任爱民 李志儒 黄旭日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46-450,共5页
用INDO系列方法对C60O3的可能构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氧结构邻近的6-6键易发生进一步的加成反应.其中3个氧原子加在同一个六元环的6-6边上,形成环氧结构最稳定的C3v构型,第3个氧原子加在2个环氧结构相邻的... 用INDO系列方法对C60O3的可能构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氧结构邻近的6-6键易发生进一步的加成反应.其中3个氧原子加在同一个六元环的6-6边上,形成环氧结构最稳定的C3v构型,第3个氧原子加在2个环氧结构相邻的六元环的6-6边上的C2、Cs构型也相当稳定,C2、Cs构型的部分13CNMR谱与实验吻合.C60O3可能有较好的反应活性,其电子光谱属于理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60O3 环氧结构 电子光谱 结构 60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